查看原文
其他

【经济走势】 无现金支付的危与机

2017-03-14 王砚峰 中国政治经济学智库

点击「 蓝色微信名 」 可快速关注  

 来源: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微信公众号(ie_cass)

  智编导读   

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规模是美国的近50倍。中国享有“后发优势”,而美国消费者依然习惯用卡。在中国商业银行的传统放贷业务正承受巨大压力之际,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崛起对银行向新业务线拓展的能力造成打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刘远举认为,无现金支付真正的挑战来自于个人隐私方面的考虑,公民为了便利与安全,必然付出更多的自由。


经济热点

 

无现金支付的危与机

中国移动支付规模远超美国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去年,中国移动支付的规模是美国的近50倍。由此可见,在这个被视为进入金融科技生态系统的一道门户的市场,中国互联网公司拥有强大的地位。

中国移动支付的流行,得益于在线购物以及网贷、在线货币市场基金等互联网金融服务的爆炸性增长。如今中国超过一半的共同基金是在网上发售的,2012年这个比例仅为5%。

去年也是超市、餐厅和服装店等实体零售商使用在线支付的一个转折年。1月,星巴克宣布其中国门店将开始接受微信支付,这是腾讯被广泛使用的移动消息应用“微信”所包含的支付服务。去年,线上到线下服务也增长强劲,如叫车和送餐应用,在这类服务中,消费者通过平台支付。

总部位于上海的金融科技咨询公司Kapronasia的负责人曾农•考普龙(ZennonKapron)表示:“数字支付平台仍然是中国金融科技基础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交易和金融数据的一个重要来源,支付公司正越来越多地把这些数据用于新的金融科技平台、产品和服务。”据中国艾瑞咨询(iResearch)估计,2016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的规模扩大两倍多,至38万亿元人民币(合5.5万亿美元)。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在该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后者是阿里巴巴集团旗下蚂蚁金服运营的支付服务。而根据全球研究机构ForresterResearch的数据,美国移动支付规模增长39%,至1120亿美元,苹果、谷歌、三星和PayPal等共同瓜分了市场。

中国在移动支付方面领先于美国,也是缺乏其他可行的非现金支付方式的结果。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信用卡普及率较低,而用借记卡进行在线支付较为繁琐,通常需要通过短信、U盾和随机密码等多重认证。相比之下,用支付宝或微信进行支付要简单得多,只需要从零售商服务点终端或智能手机扫描一下二维码即可。

市场研究机构eMarketer在一份报告中称:“近端支付在中国快速得到应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其后发优势——与美国和其他地区不同,中国没有深厚的信用卡文化。实际上,中国直接从现金支付跳到了移动支付。”

除了直接赚取手续费收入,蚂蚁金服与腾讯在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也有利于它们获取宝贵的用户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用于很多方面,从信用评级到定向广告以及产品开发。然而,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引人注目的交易金额中,有一部分支付与实际经济活动并不相关。例如,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亲朋好友之间会互相发内含88(在普通话里听起来像“发财”)或520(听起来像“我爱你”)等吉利数字的“红包”。尽管这些红包被用来发送实际的现金礼物,但是人们往往会互相发红包作为一种社交的方式,大多数人收到的红包金额与他们所发出的红包金额相当。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在去年第三季度,中国移动支付金额中约有60%是以个人对个人(P2P)转账的形式,尽管其中一部分实际上来自未开立商业支付帐户的小微企业。“最初这只是假期的特有游戏,但在经过几个春节后,如今这发展成了日常行为,”艾瑞咨询在北京的支付分析师李哲峰称,“过去人们用银行卡转账,但如今这些交易明显都转到手机端了。”

不过在移动支付的增长方面,中国仍然完胜美国。Forrester预计,2019年美国移动支付总额将是2015年的2.6倍;而据艾瑞咨询预计,同期中国的移动支付总额将增长7.4倍。在美国,在实体零售商进行的面对面支付(而非移动支付)将成为最大的增长驱动因素。在美国和欧洲,近场通信(NFC)支付(把手机在芯片读取器上刷一下)比二维码更受欢迎。Forrester发现,2016年末,受访的美国零售商中有一半计划安装、或已经安装了NFC终端。然而,改变根深蒂固的消费者行为是一项挑战。“旧习惯很难改掉,根据各方面信息,消费者在结账通道仍然习惯去掏卡而非拿出手机。”

  中国无现金消费何以领先世界?

 汇丰银行亚太区零售银行业务和财富管理部门主管凯文马丁认为,中国消费者算不上全世界最富有的群体,但在购物和支付方面,他们的观念却比发达国家的消费者超前很多

中国消费者无论如何也算不上全世界最富有的群体。但在如何购物和如何支付方面,他们比很多发达国家的消费者超前很多年。在这方面,他们正在彻底改变消费金融在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操作方式。像很多席卷中国的变化一样,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以令人头晕目眩的速度迅速兴起。

就在2000年,中国内地还仅有1.7%的人上网。如今,中国有超过7亿互联网用户——网络普及率超过50%。如今到中国任何一座城市,你都会发现差不多每个人都随身携带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或两者都带着。中国电商销售额从2003年几乎为零的水平飙升至去年的将近6000亿美元,如今已经超过了美国的电商销售额。2016年11月,阿里巴巴旗下的在线购物平台在一年一度的双十一购物节中创造了178亿美元的庞大销售额,同比增长32%。换句话说,短短几年间,中国内地消费者——和其他很多亚洲国家的消费者一样——从(近乎)无科技跨越到了高科技,基本上跳过了笨重的固定电话时代,一跃进入了在线购物和拥有智能手机成为常态的世界。

这种转变可以通过几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来解释。首先,过去几十年,中国内地零售和电信网——也像其他发展中经济体一样——不发达也不方便。因此中国消费者迅速接受了互联网和移动电话为在线购买衣服、预订酒店或购买电影票、以及与朋友分享购物窍门带来的快捷和丰富的选择。如今,一代中国人已经带着对“方便”的不同理解成长起来:比如说,深圳或广州的居民完全有可能通过装在兜里的智能手机来购买商品,而无需穿过一个街区去商店购买。所有想在中国做生意的人都需要适应这个世界最发达并且仍然在迅速发展的电商环境。研究公司eMarketer预计,2016年中国电商销售额将达到近9000亿美元——差不多是全球电商销售总额的一半——到2020年将超过2.4万亿美元。据eMarketer的数据,其中已经有55.5%的销售额是通过移动设备完成;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升至68%。与此同时,希望继续发展中国经济的中国内地当局一直支持发展与互联网相关的技术。

中国的互联网和移动革命或许在日益富裕和充满活力的珠三角最为明显,这里是华为和腾讯等高科技巨头的大本营。广东省(珠三角所在地)的互联网普及率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例如:广东省有7800万互联网用户,占到该省总人口的近四分之三。

这一切对于中国的金融和电商行业意义重大;这两个行业一直快速发展,以适应中国消费者对数字创新的贪婪胃口。就在购买行为从传统的柜台交易变为线上或移动交易之际,财务互动也迅速变得无纸化、网络化和数字化。例如,阿里巴巴通过建立自己的支付系统“支付宝”来利用其在线市场的高人气。2015年,支付宝拥有4.51亿活跃用户,每天平均完成1.53亿笔交易。相比之下,Paypal只有1.8亿活跃客户,平均每天仅完成1600万笔交易。2014年,腾讯为其人气极高的社交消息传送应用开通了电子钱包功能,允许用户通过手机实现相互支付。这类科技一直普及迅速。2016年2月,ApplePay登陆中国内地的72小时内,就有300万张支付卡绑定了该服务。这是美国绑定量的3倍。根据官方数据显示,如今超过4.1亿中国人定期使用电子支付方式,其中近90%的人是通过移动设备实现电子支付的。

传统银行业也在对中国电子商务及电子支付的生态系统作出反应,竞相对客户推出新的数字化工具。例如,虚拟柜员机允许客户通过视频与银行员工互动、扫描文件并提供电子签名,这意味着开户等业务变得更加简单快捷。手机应用日益普及,使顾客更容易随时随地进行账户查询或交易。指纹识别和声音识别技术已经出现,要不了多久就会普及,为在线和手机客户提供额外的安全和便捷。

“实体”银行网点和人与人面对面的互动仍然受到高度重视,尽管它们的角色正迅速变为专注于满足客户对财富管理和较复杂业务的需求。无纸化、不用去柜台的“点击应用”服务,使得银行可以24小时更高效、更快捷地服务于大多数客户的交易需求,无论他们是身处深圳、上海、四川农村,还是正在泰国度假。

就在五年前,还几乎无人可以想象如今席卷中国零售和银行业的变革。接下来的五年必然还会带来更多变革。银行和零售商要灵活应变,提前预测13.7亿中国购物者的未来需求和偏好。那些预测正确的人会发现,奖励是丰厚的。

 移动支付崛起威胁中国商业银行获取大数据的能力

 在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正在崛起,而代价是信用卡和借记卡的使用量在减少,这对商业银行获取客户数据的能力构成威胁。这些客户数据被视为新兴金融和消费业务模式的关键。

2016年8月,阿里巴巴集团旗下金融公司蚂蚁金服的总裁向英国《金融时报》表示,经由其支付宝完成的支付跳过了中国银联。银联是与中国的商业银行结算网络。

这种状况导致银联以及发卡行、收单行从商户那里赚取的手续费收入大幅缩水。助长这一趋势的不仅仅是电子商务的崛起,还包括超市和餐馆等线下商户移动支付量的迅猛增长。Kapronasia公司数据显示,2015年有更多中国消费者从刷卡转向通过移动钱包应用扫描二维码,这令银行损失了200亿美元手续费收入。

在银行的总体营收组合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贷款的利息收入,结算手续费则只占一部分。不过分析师表示,中国的银行面临的更大挑战来自第三方支付提供商在银行与客户之间“插一杠子”的方式,这种方式令银行无法获得关于消费模式的宝贵数据。

曾农•考普龙表示:“随着第三方支付提供商超越支付业务、销售约车、电影票和理财产品等多种产品和服务,数据在中国正日益成为人们首选的新货币。银行急需会帮它们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与服务的关键交易数据。”

支付宝及其竞争对手微信支付的大多数用户,在支付时所用的钱都来自于与其移动钱包挂钩的传统银行账户。这意味着,传统银行存款仍是资金的最终来源。然而,当消费者用支付宝或微信来支付时,银行不会接收到关于商户名称和所在地的数据。银行的记录只会显示收款方是支付宝或微信。

由于利率去监管化、违约增多以及信贷狂潮后需要抑制贷款增长,中国的银行的传统放贷业务正承受巨大压力。在这样一个时点,数据的流失为它们带来了一大挑战。对银行向新业务线拓展的能力来说,大数据被认为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八六证券研究(86Research)驻上海高级金融科技分析师王晓燕(音译)表示:“过去,商业银行把主要精力放在服务大企业上,不太关注消费者。然而,随着宏观经济遭遇麻烦,企业业务的增长空间面临压力。银行无疑希望抓住零售银行业务的机遇,但如果它们没有支付和消费数据,将很难引起消费者的更多关注。”

最近几年,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推出了自己的电商平台,这一迹象说明银行已认识到了数据的重要性。去年,中国资产最多的中国工商银行运营的平台“融e购”拥有3000万用户,交易额达8700亿元人民币。

  无现金支付的真正挑战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刘远举认为,无现金支付真正的挑战来自于个人隐私方面的考虑,公民为了便利与安全,必然付出更多的自由。

当下,无现金化的世界性趋势正在加速。根据凯捷咨询公司与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联合发布的《2015年全球支付报告》,2014年非现金支付交易量增速达到8.9%,高于2013年的7.6%,创下3897亿美元的交易量新高。而据TrendForce的预测数据显示,2017年年底全球移动支付市场将达到7800亿美元,将会比2016年增长25.8%。

与移动互联网一样,在这个领域,中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的优势首先来源于先发优势。得益于快速增长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和较好的经济增长趋势,网络支付企业大力拓展线上线下渠道,中国的移动支付近年发展迅猛。点外卖、洗衣服、修车、买电影票,一切都可以在手机上完成;加油站、便利店、饭店、甚至一家简陋的水果店,都支持移动支付。虽然今天的中国人觉得这一切稀疏平常,但即使在今天的技术下,也并不是那么理所当然。那是因为从世界范围来看,只有中美两国成功地建立起了由风险资金驱动创业、进而驱动“互联网+”对传统产业改造的模式。正是这个模式,促使了电子支付场景的多样化。

与美国不同的是,中国还具有独特的后发优势。相对于国外的信用卡体系,中国信用卡发展时间不长,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是普及程度仍然不足。而正因为此,使电子支付没有旧利益体系的阻碍,能够更好地发展。对比网约车的艰难发展,不难明白这个后发优势对中国电子支付迅猛发展的贡献。

这两个优势促成了中国目前在无现金化方面的优势。据艾瑞咨询估计,全国的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规模达到了38万亿人民币。这远远超过了美国等发达国家,是美国的近50倍。毕马威发布的《全球消费与融合调查报告》中的调研数据显示,66%的全球受访者表示愿意使用移动钱包业务,而中国的比率更高达84%。从目前的趋势看,这一规模还将继续扩大。在中国市场上,微信、支付宝、银联、三星、苹果、华为、小米在支付领域激烈竞争。

无现金的电子支付的好处,首先当然就是方便。只需扫码,滴的一声,输入密码即可完成支付过程。如果说这个过程与刷卡支付差异不大的话,那么,相对于刷卡,以移动互联网为依托的电子支付更方便的地方是,由于对于支付双方的信息更加明确,这就为免密支付开辟了道路。例如,在使用打车软件的时候,乘客只需下车,无需支付动作。有趣的是,这似乎完成了表面上的共产主义。而且,基于中国电子支付的普及程度,电子支付的场景更加草根,例如,有时候忘记带钱包了,也可以通过直接电子支付给老板;还可把周围的人变为提款机,找周边的人借现金,再使用电子支付的方式偿还。

电子化的支付还可以最大化地实现数据的价值。现在是大数据的时代,一切行为都可以数据化、提供数据,然后挖掘其中的价值。人诸多的行为之中,如果说社交具有最大的情感价值,消费和支付则具有最大的商业价值,你决定了你消费什么,而你消费了什么也反过来塑造你。在现金支付中,在很多场景中,这一信息无法被低成本的收集,而在无现金化的过程中,每一笔支付都会被记录在案。这些信息对商业、金融业,乃至宏观层面的经济调控都有巨大的价值。在商业上,更多的消费者行为信息可以支撑精准营销,提升用户体验,甚至促成柔性生产;在金融上,无现金化减少了运输现金的风险,银行清点过程中可能出现错漏的可能也变小;消费行为数据可以使得金融体系覆盖范围变大,很多原本无法进入信用卡体系的人,也可以得到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从而实现了金融的普惠化;在宏观经济管理上,为更精准的经济政策提供了更广泛、更精确的数据支撑。

无现金化还有一个好处是可以抑制犯罪。小额的偷盗抢劫会变得无利可图,而政府对大资金的监管也会因无现金化的趋势而加强。2016年底,为了打击贪污腐败和黑钱交易,印度突然宣布,废除目前市面上流通的500卢比(约合7.5美元)与1000卢比(约合15美元)两款旧版高面值货币。比印度稍早,为了打击欺诈、遏制腐败、对抗恐怖分子等犯罪活动,欧洲央行也考虑废除500欧元面值纸币。一般认为,在实际生活中,大额支付完全可以刷卡或网络支付的形式进行代替,一般人真正能够使用大量大面额纸币的机会非常少。

但正如硬币有两面一样,无现金化的电子支付,也有其弊端。虽然电子支付方式,减小了偷、抢、意外丢失现金的风险,但同时也使得手机变得极端重要。不过,来自技术的风险相对容易解决。比如,现在已经有蓝牙Ukey,手机支付要链接到蓝牙Ukey后才能进行,如果把蓝牙Ukey做成手环、或者项链的形式,同时丢掉手环与手机的可能性就会非常小。所以,无现金支付真正的挑战来自于个人隐私方面的考虑。

欧盟废除大额欧元之所以从废除变为2018年停止发行,继续无限期进行兑换。就是这一提议在传统上更愿意使用现金,而且注重个人隐私的德国遭到了强烈抵制。一些德国人认为,淘汰大面额纸币就意味着以后将一步步淘汰现金,这会对自由与隐私形成巨大的挑战。

安全与自由,在本质上是一对矛盾的需求,更好的打击犯罪,获得更安全的环境的同时,也意味着公民交出了更多的自由。

现金交易,在交易发生的时候,交易只涉及两个人,政府权威已经凝固在纸币上,无需真正到场。但电子化支付,那怕只是发一分钱的红包,牵动的服务器、信号可能横跨中国甚至环绕地球,这里面涉及无数公司的协同合作,不再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当我们的每一次资金活动都被清晰记录下来之后,是不是等同于自身的隐私被别人牢牢抓在手中呢?而最终,通过细细的光纤与空气中的电磁场,政府的权威是“实时在场”的。显然,公民为了便利与安全,必然付出更多的自由。

目前,中国的无现金化还有较长的道路要走。比如,不同年龄群体的接受程度等等。市场能完成渠道问题,解决工具问题,但城乡覆盖、相关立法、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建设,既需要地方政府部门积极支持,创造环境,更需要中央政府相关监管部门对相关的创新,采取“沙盒监管”政策,包容监管。可以预见的是,中国政府会大力度的支持。当然,无现金化还隐喻给出了另一条道路。无现金化趋势形成对消费者的教育,必然会使得一种去中心化的电子货币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那就是区块链。事情总是这样,新技术总是在任何方面都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综合信息)

 

国际经济

 

欧洲央行宣告战胜通缩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宣告已战胜通缩,并朝着结束超级宽松货币政策迈出了一步,这推高了欧元汇率和德国债券收益率,投资者押注于危机时期的刺激举措将告一段落。

面对来自德国货币鹰派日益上升的压力,德拉吉表示,欧洲央行决定修改其投资者指引,略去了提及动用现有政策中的所有工具的语句,因为这家央行已成功击退一轮有损稳定的物价下跌。尽管欧洲央行同意将利率保持在创纪录低位,但德拉吉表示,该银行对于在货币刺激方面采取进一步措施不再有“紧迫感”,而且政策制定者“不认为进一步降息是必要的”。

投资者认为这些言论表明,德拉吉准备缩减其推出的历史性的债券购买计划。该计划始于两年前,目的是推低欧盟各国的借款成本,促进实体经济中的支出。

欧元兑美元汇率上涨0.7%,至1欧元兑1.0615美元,基准的德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触及自2月初以来最高水平,为0.42%。百达资产管理(Pictet Wealth Management)欧洲高级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杜克罗泽(Frederik Ducrozet)表示,投资者已准备好对任何缩减暗示做出反应:“我们知道这会出现,但不知道是在何时。”欧洲央行改变口风之际,欧元区通胀率升至高于欧洲央行设定的略低于2%的目标水平,这是4年来首次,这加大了德国批评者向该银行施加的收紧政策的压力。低利率已变成德国的政治毒药,在德国,这些政策被视为以牺牲德国储户的利益为代价,帮助举步维艰的欧元区南部成员国。

在3月9日的闭门会议上,包括欧洲央行执委会成员以及德国、荷兰、法国和西班牙央行的行长在内的人士,呼吁德拉吉减少对该银行愿意出手并提供更多刺激的关注。他们敦促他避免作出这样的表态,即暗示他认为最近的通胀率上升可能会失去后劲。德拉吉在会后向媒体发表讲话时表示,欧洲央行不计划释放另一轮廉价银行贷款,同时由于经济正在改善,他从他的讲话中删除了提到如果需要,欧洲央行愿意“动用现有授权中可用的所有工具”的字眼。

尽管这番言论相比执委会鹰派人士的愿望是一个更加细腻的转变,但其激进程度仍超过市场预期。市场现在认为,欧洲央行有68%的几率在2018年8月之前加息,远高于上周的31%。数月以来,欧洲央行已明确表示,只会在结束其每月600亿欧元的债券购买计划后才会加息。

(FT中文网,2017.3.10)

 

日本企业感受到人口结构之痛 

如果要问日本最大的托儿所连锁机构JP-Holdings的社长Kazuhiro Ogita,什么是他最大的烦恼,他会脱口而出:工人和工资,前者不足,而后者太高。在需求高涨之际却找不到足够的人手,JP-Holdings只好支付更高的加班工资并招聘兼职来补充轮班。这种情况正在侵蚀其获利——此趋势在日本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非常普遍,不论是快递公司还是餐馆,甚至是有着40万名员工的邮政系统。

日本最大三座城市2016年12月的临时工平均工资较上年同期增加2.1%至每小时1006日圆(8.83美元)。铲车司机的工资上涨了13.8%,饭店职员的工资涨了4%。根据路透对193家大公司财报的分析,劳动力成本与整体营收之比处于至少五年来最高位。

虽然出现这种状况,但普通工人的基本工资则保持不变,尽管首相安倍晋三敦促企业加薪,以提高消费者支出,这使得经济面临成本上涨但增长停滞的风险。

对部分公司而言,劳动力短缺迫使它们不得不做出应对并提高效率。制造企业增加了自动化和机器人的使用率,建筑公司和便利店则增加外国劳工的聘用。

但这些并非适用于所有公司的选项。JP-Holdings需要的是通过严格日语考试的合格老师。对成本的影响已经促使该公司将截至3月财年营业利润预估砍去三分之一,至10.5亿日圆(930万美元),上年同期为18亿日圆。“我们不能依靠机器人来照顾孩子。……我们有更大的空间,就是没有老师,对我们而言就是错过了商机。”

即便是在开出更高工资的情况下,快递公司YamatoHoldings Co的招聘也不顺利。该公司的黑猫商标在日本广为人知。拜网路购物热之赐,Yamato的包裹量和营收在财年的最近九个月大增,但工资成本增加将这段期间的营业利润削减了6.5%。“我们就是找不到足够的员工。”该公司6万名会员的工会秘书长YasuoKatayama表示。“公司曾说将采取一些行动,但还是不够。管理层得对包裹量重新考虑。

受创最严重的是中小型企业,它们可用来投资的现金较少。据日本商工会议所的调查,员工数在100-300人的企业中,有三分之二都表示面临劳工短缺,高于一年前的59%。但即便是像日本邮政这样的企业也显得吃力。“如今问起任何企业主,它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回答都是人力短缺和(薪资)成本增加。”日本邮政社长长门正贡说。“我们有40万员工,因此这对我们来说是个大问题。受人力成本和养老金调整的影响,截至12月的九个月,日本邮政在邮递和后勤业务的营业利润减少一半以上,至21亿日圆。

没什么能带来乐观情绪。日本适龄劳动人口从1995年高峰时的8720万人,降至2015年的7590万人,预计到2060年将下滑至4400万人。外籍员工弥补了一些劳动力缺口,去年外藉员工数量首次超过100万人,但面对社会和政治阻力,日本政府不愿大幅放宽限制,安倍政府不断鼓励企业率先雇佣更多妇女和年龄较大的员工。语言和资格门槛亦构成障碍。但劳动力短缺的一个正面影响是,可能将缩窄受薪和非受薪员工的薪资待遇,这正是安倍政府一直通过倡导“同工同酬”所希望达到的目的。薪资上涨可能还会使更多劳动力回到就业大军,但其对经济复苏和支出的影响则远不能确定。野村证券资深分析师MasakiKuwahara称,“长远来看,劳动力短缺可能将导致成本推动的通胀或滞胀,在这一情况下,做生意的成本会持续上升,而经济却停滞不前。”

(Reuters,2017.3.2)

 

印度又一次“与命运有约”

 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最近撰文表示,印度有望成为世界增长最快的大型经济体。

1947年印度独立前夕,印度首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喊出了“与命运的约会”(trystwith destiny)的口号。这个幅员辽阔、内部差异巨大的贫穷国家从此走上了一条民主与发展的道路。70年后的今天,印度仍是一个民主国家,在发展方面也取得了进步。虽然这一历程并非没有污点,但印度人有理由对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

那么,印度将面临一个什么样的未来?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到2050年,印度人口可能达到17亿,而中国人口可能达到13.5亿。这听起来好像难以负担。但印度人口已从1950年的3.76亿增长至2015年的13亿,而这个国家远比刚独立时更加富有。正如印度财政部优秀的《经济调查报告》(EconomicSurvey)指出的,过去的37年,印度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每年增长约4.5%。同一时期,印度的人均实际收入已从美国水平的5%升至11%。这是全球化时代经济领域第二重要的看点,仅次于中国更令人瞩目的崛起。

假设从现在到2050年,中国的人均GDP年增速保持在适中的3%,而较贫穷的印度保持在4%。再假设,同期美国的人均GDP每年增长1.5%。到2050年,中国的人均GDP将达到美国水平的40%,而印度将达到美国的26%,即中国现在的水平。到那时,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印度将位列第二,美国第三。

通过对印度发展极富启发性的分析,《经济调查报告》证明了,印度已从社会主义转向了“开放贸易、更加开放的资本市场以及对私营部门的依赖”。所谓的(常常带有贬义的)“华盛顿共识”如今已成为印度的共识。纳伦德拉•莫迪领导的印度政府一直在进行改革,尤其是通过了新的《破产法》、推行统一的商品及服务税。

例如,印度贸易占GDP的比例现在与中国大致相同。外资净流入水平与其他新兴经济体相符。此外,印度的国有部门相对于其国民收入不再大得出奇。政府开支规模也符合这一发展水平国家的国际正常标准。现政府做出了巨大努力降低经商成本,打造更友好投资环境。官僚主义式“许可证制度”(licenceraj)的时代已成为遥远的过去。展望未来,印度还有人口老龄化速度相对缓慢的明显优势。

但《经济调查报告》也承认,印度与其他市场导向的新兴经济体相比存在三大不利的差别:在接受私营部门和保护产权方面犹犹豫豫;国家能力不足,尤其是在提供教育和医疗服务方面;既分散又极为低效的收入再分配。该报告提出,这些特征反映了一个事实,即印度是一个早熟的民主国家——在远未成为发达国家之前就实现了民主。乐观者会说,随着印度变得日益富裕,这些阻碍将减少。但悲观者会说,这些阻碍最终将扼杀持续的进步。

但民主并非奢侈品;民主是印度作为统一国家存在的必要条件。再幸运一点的话,印度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将迫使政府治理水平出现所需的改善。

如果考虑未来面临的挑战,长远来看,有三大挑战似乎特别重要,而近期比较突出的挑战有一项。

第一大长期挑战是教育。数量众多且不断增长的劳动力只有在拥有快速发展的经济体所需的技能时,才是一种恩赐,而非阻碍。发展教育是国家的责任。但“竞争型联邦制”(各邦相互竞争)还未在教育服务方面促成所需的改善。

第二大长期挑战是环境。从现在到2050年,印度的实际GDP可能将增长400%。城市化也将快速推进:印度三分之一的人口如今居于城市;到2050年,这一比例很可能翻番。成功实现如此规模的城市化需要大量的组织工作和投资。但环境挑战将不只是印度自己的问题。印度需要在不大幅增加化石燃料使用的前提下发展。

第三大长期挑战是外部经济环境。根据一些可信的假设,印度的商品和服务出口占全球GDP的份额可能在未来10年翻倍。诚然,现在印度的这一份额仍然很低,仅为0.6%(中国为3.3%)。但是,鉴于高各收入经济体内部对全球化的抵制,印度可能不会顺利实现这一份额翻倍。印度需要考虑如何推动开放的全球经济。

巨大的短期挑战是疲软到令人不安的投资。《经济调查报告》将这部分归因于“双重资产负债表问题”(twinbalance sheet problem)——过度负债的企业和受到拖累的银行的结合。该报告称,印度将无法凭借经济发展来摆脱这些债务,部分因为这些债务阻碍了投资和增长。解决方法是一套组合拳:承认亏损,重组债务并彻底改革银行业。这样做并不容易,但不这样做是万万不行的。

印度很有希望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大型经济体,并最终在本世纪中叶崛起为一个新的民主超级大国。但印度面对的挑战是巨大的。过去的成功表明,这些挑战可以被克服。但印度必须改革,而许多改革不会自动发生。眼下,印度又一次与命运有约。

(FT中文网,2017.3.8)

 

中国经济

 

中国外汇储备重回3万亿美元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中国央行称,2月外汇储备回升至3万亿美元上方,打破八个月跌势,进一步证明中国正在成功遏止资本外流。

中国外汇储备2月出现上升,打破了持续八个月的跌势,出乎分析师们意料,并提供最新证据表明,人民币汇率稳定和更严格的资本管制正在成功地遏止资本外流。

2016年期间,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创纪录地走低6.5%,与此同时中国出现前所未有的资本外流。作为回应,中国央行从其储备中卖出美元,以减轻人民币汇率下行压力。1月中国外汇储备5年来首次下降至3万亿美元以下。但中国央行3月7日表示,2月外汇储备上升69亿美元,月底增至3.01万亿美元。根据路透社的一项调查,分析师们此前预计中国外汇储备会进一步下降250亿美元。

根据英国《金融时报》的一项估算,计入汇率波动所产生的估值效应后,中国外汇储备的流入可能更高,约为250亿美元。2月份美元兑一系列全球货币走强,降低了中国所持的欧元、日元和其他非美元货币储备资产的美元价值。

在去年走弱之后,人民币在2017年保持坚挺,迄今上涨0.7%。这已经降低了投资者把资金转往境外的胃口。强劲的经济增长数字增强了信心,同时自2016年末货币市场利率上升也通过提高人民币资产的收益率,抑制了资本外流。但分析师们警告,美联储(Fed)发出的有关美国将在本月再度加息的信号,将提升美元资产相对于中国的诱惑力。“我不认为这必然是一个转折点。你不能说,因为2月的数据看起来不错,形势就会保持良好,”北京民生证券研究院海外研究主管张瑜表示。“这一数据主要反映了人民币在年初表现良好。但展望未来,外流压力仍会很大。”

因资本管制和人民币走高抑制了资金外流,1月外储降幅是7个月来最小的。但各方预计人民币兑美元将重拾跌势。

除了汇率和利率因素外,监管机构也已采取措施限制资金外流,包括收紧对中国企业境外收购的审批,增加对个人购汇的披露要求,以及对银行跨境人民币汇款的限制。计划聘请天价外籍球星的中国足球俱乐部也面临新的限制。

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1月中国对外直接投资(FDI)下滑36%,其中境外房地产收购暴跌84%,显示出新资本管制措施的影响。境外收购在2016年飙升至创纪录的1440亿美元,房地产跻身于最受欢迎的目标之列。

但监管机构已寻求让投资者放心,限制措施的主要目的是铲除欺诈,阻止“非理性”境外投资,例如在收购方核心业务以外的那些投资。他们表示,正当的投资不会被阻止。“监管机构对准确、全面披露的注重正在产生影响。境外投资已回落到合理范围,”北京招商证券经济学家闫玲表示。“展望未来,关键因素是外部环境。2017年会比2016年好,但不清楚目前形势能不能保持下去。”

(FT,2017.3.8)

 

当中国消费者告别“面子消费” 

日经新闻编辑委员吉田忠则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在中国,“面子”始终是消费的关键词。哪怕只是好一点,也要尽可能购买比周围人更好的商品进行炫耀,这也是中国人购物的目的之一。但在最近,这种消费模式已开始发生变化。在消费结构变化的最前沿,日本企业的商机正在扩大。

2月21日,中国商务部前部长高虎城在卸任前的记者会上总结了中国2016年的消费情况。据高虎城介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4%。显示出中国作为全球市场存在感日益提高的同时,消费也十分坚挺。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电子商务的急速增长,增幅达到26.2%,大幅超过整体水平。再来看来自其他地方的另一组数据,2016年中国的日均快递使用人数达到2.5亿人,快递业务的处理件数增长超过50%。其背景是互联网对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浸透已超过日本。

以上数据显示出了中国消费的变化。此外,高虎城在记者会上还提及了质的变化。他指出“消费理念从讲排场、重攀比向绿色节约转变。我国消费市场的新特点和新变化,为我们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内贸流通体制创新、进一步扩大消费,提供了新的机遇”。对于了解中国以前状况的人来说,高虎城的这一发言仿佛令人有恍如隔世之感。

下面稍微偏离一下话题。直到短短几年前,在中国问别人“挣多少”都是理所当然的。其原因在于,作为经济迅速增长的副作用,中国存在着“拜金主义”的影响。此外,由于收入体系尚未确立,只问对方职业无法判断收入也是原因之一。当时的灰色收入也比如今更加普遍。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高额消费是显示自己富有的很好手段。例如,拥有汽车本身就是地位的象征。但如果都有车,车更贵的一方就更有优势。这种心理决定了人们的消费行动。

对于中国此前的消费结构,SMBC日兴证券高级经济分析师肖敏捷的说明很有意思:“是两个极端,奢侈品和假冒奢侈品就是象征”。社会分化为有能力购买奢侈品的富裕阶层,以及买不起奢侈品的低收入阶层,但他们想要的都是奢侈品。面子成为消费行动的根源。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持续30多年的高增长逐渐改变了社会。随着劳动法规日益健全,收入体系不断完善,变得没必要非得问对方的收入。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中产阶层出现并不断壮大。肖敏捷认为“中国已进入大众消费时代”。

面子消费的降温对于日本企业来说是良机。过去,存在着通过开宝马和奥迪等欧洲高档车来显示自己社会地位的现象。但最近,汽车的功能和性价比受到重视,日系车越来越受到欢迎。此外,在服装和日用品等领域,日本品牌的形象也很好。随着大众消费的扩大,这种倾向今后仍将持续。

虽然中日间的社会结构至今仍有明显不同,但仅从消费社会的深化这一层面来看,中国正在日本走过的道路上迅猛追赶。在中国这个全球强有力企业竞相展开争抢的市场,让日本企业发挥出此前积累的经验的空间非常巨大。

(日经中文网,2017.3.8)

 (原载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经济走势跟踪1723期 ,编译、整理:李彦松;责任编辑:王砚峰)


推荐阅读

【经济走势】 两会期间必看的四大经济热点

经济走势】 中国经济增长能实现6.5%吗——看看经济所人对经济走势的精彩分析

【经济走势】 “中游崛起”:概念还是现实?

【经济走势】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央行“加息”与货币政策“转向”信号

【经济走势】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央行“加息”与货币政策“转向”信号

【经济走势】 全球“再通胀”与中国“滞涨”

【经济走势】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再论“全球化”的正负两面


  (编稿:林盼  董丽霞 )  


  中国政治经济学智库  ∣ 长按关注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感觉不错,请点赞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