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特辑】玄奘成为唐帝国经营西域的定海神针:唐僧取经传奇之四
中央帝国经略西域,是从汉武帝开始的。张骞、班超出使西域搜集情报,成为两汉对外用兵的重要依据。但是汉朝距离唐朝已经有好几百年,当年的那些情报早已过时。
在玄奘之前不久,隋朝的裴矩经略西域之时,曾写下《西域图记》,他从书传及向西域商人采访中,搜集到西域四十四国山川、姓氏、风土、服章、物产等资料,编辑成书,并绘有地图,成为中央帝国经略西域的重要文献资料。但是,裴矩所收集的都是一些二手资料,其中不尽不实之处很多,换你是唐太宗,靠道听途说来的情报,就把十万精兵送出去打仗,你心里会踏实?因此,在对西突厥用兵之前,搜集情报就成了当务之急。
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表面上是一部游记,但其内容全面超越了这些情报界的前辈们,其中记载了玄奘所亲历110个及得到传闻的28个城邦、地区、国家之概况,有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等,其中涉及到的地区东起中国新疆、西经伊朗、南达印度半岛南端、北到吉尔吉斯斯坦、东北至孟加拉国,科学地概括了印度次大陆的地理概况,记述了从帕米尔高原到咸海之间广大地区的气候、湖泊、地形、土壤、林木、动物等情况。
世界上流传至今的反映该地区中世纪状况的古文献极少,因而该书成了全世界珍贵的历史遗产,成为这一地区最为全面、系统而又综合的地理记述,是研究中世纪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克什米尔地区及中国新疆的最为重要的历史地理文献。
在玄奘之前,东晋的法显和尚也曾前往天竺取经,并且也写下途中见闻。但法显那本也就是普通的游记而已,玄奘写的这本书与法显的游记相比,其中的地理信息不仅多而且极为准确,如同专业测绘一般,详细记载了地理位置、山川地形、城镇都邑、道路关隘等等,简直就是极为详尽的军事情报!
据研究《大唐西域记》的专家表示,“玄奘用脚步量出的里程,竟准确到一里不差,使我感佩到五体投地的地步”。各位读者想必都有旅游的经验,可以想象一下,玄奘写这本书得做多么充分的实地调查工作。
19世纪以后,随着欧洲殖民浪潮深入中亚和南亚,玄奘的著作受到了西方各国学者的重视,为之注疏、翻译、研究和引用者络绎不绝,对玄奘的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也就从这时起,玄奘成为世界文化名人。
西方学术界对玄奘研究最主要的动机,不是因他的译经事业,也不是因他在唐朝建立了法相宗,弘扬了佛教,就是因为他所撰写的《大唐西域记》一书中提供的珍贵历史地理资料。现代考古学家了解中世纪中亚以及印度的历史,对那烂陀寺等一系列印度古寺废墟的发掘,对中亚地区的考古,都有赖于这部文献。
这本书对于后世的影响如此之大,在当时的价值也是极高。唐朝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几乎就是按照这本书的指示所打造的!
安西都护府的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哈萨克斯坦东部和东南部、吉尔吉斯斯坦全部、塔吉克斯坦东部、阿富汗大部、伊朗东北部、土库曼斯坦东半部、乌兹别克斯坦大部等地。也就是说,如今的中国新疆,中亚五国、阿富汗都在其管辖范围内,甚至一直延伸到伊朗和咸海。
安西都护府的范围
如果对照玄奘西行路线就可以发现,基本上玄奘走到哪里,安西都护府就管到哪里。当然,由于中间隔着一个独立的位于青藏高原之上的吐蕃,实在是鞭长莫及,唐朝的势力触角没有延伸到印度。
通过安西都护府,唐帝国与崛起中的阿拉伯帝国瓜分了“陆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贸易利益,实现了两大超级帝国共治世界的局面,也就是形成当时的“G2”。当代中国如果要通过复兴“一带一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低目标也要在保持和进一步巩固世界头号生产大国地位的前提下,在当年的安西都护府覆盖范围内,实现基础设施布局、人民币国际化以及自由贸易,并以此辐射整个欧亚乃至整个世界。如果考虑到如今西藏已经是中国的领土,那么这一范围还应该扩展到南亚及东南亚。
这里面就产生了一个大问题:《大唐西域记》的信息量这么大,记载的地理信息这么专业,对于唐帝国价值如此之高,对于一个一心求佛的僧人来说,他知道的东西似乎太多了点吧?要知道,裴矩当年目的就是经略西域,所撰写的《西域图记》的信息量,也远远不如玄奘这本“顺手写出”的游记。
如果玄奘只是一个四处拜访佛寺高僧的僧人,他有必要搜集这么多信息,特别是把地理位置记得那么准确吗?
其实,在玄奘本人呈上唐太宗的进书表中,已经充分表露了他的动机:“班超候而未远,张骞望而非博,今所记述,有异前闻,虽未极大千之疆,颇穷葱外之境,皆存实录”。
这句话已经充分地说明,玄奘在西行一开始,动得就不仅仅是求取真经的心思,而是要追寻经营西域的著名前辈张骞、班超、裴矩等人的足迹,尽其所能搜集西域情报,写一部关于西域的综合著作,为实现华夏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建立超越汉朝的超级帝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虽然因为自己能力有限,没有走遍全世界(要是办到就真成神仙了),但是对于丝绸之路贸易极为重要的葱岭及其外部区域,进行了详细考察。
玄奘能认识到这些,与家学渊源不无关系。玄奘祖上乃是颍川人,可以追溯到东汉的名臣陈寔。颍川这个地方从东汉到三国都是名士辈出的地方,颍川陈氏是赫赫有名的名门望族,三国时期的陈纪,陈谌、陈群均出自颍川陈氏家族。玄奘的祖上历代均出仕做官,他本人可以说是官n代,只不过在乱世当中家道已经败落。其父亲学问很好,只是因为曾在隋朝做官,后来隋朝衰亡,便隐居乡间、托病不出。玄奘自小跟着父亲博览群书,接受家学教诲,对于东汉时期的丝绸之路贸易情形及其对汉帝国的重要作用,肯定有相当的了解,其眼界、 格局以及执行力绝非普通人可比。
正是由于玄奘的眼界和格局决定了他一生的道路。唐朝那么多和尚,大多数高僧也都知道佛法分歧普遍存在,但是能像玄奘那样想到并做到回本溯源的实属凤毛麟角。
玄奘探求的大乘法门,其目的不是拯救自身,而是拯救天下苍生。根据他对历史的认知以及亲身经历的隋末大乱可知,要想黎民百姓安居乐业,建立强大的国家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经营好西域,重现汉帝国时期的丝绸之路贸易盛况,又是建立强大帝国的重要基石。因此,玄奘就把西天取经和经营西域两件事结合起来,成为他毕生的两项追求。
探寻佛法至理这种终极问题,可能穷其一生都无法做到,即使是把真经取回来并翻译出来,这项工作都未必能在有生之年实现;而搜集西域情报,在西域诸国传播唐朝文化,令西域居民心慕中土却是切实可行的工作,对于国家强盛也是立竿见影。西行路上的玄奘,恐怕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后者之上。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玄奘西去的路程极尽曲折,几乎要把所有重要的地点都要走一遍,甚至错过某些重要地点时还要折返探寻,如果不是为了收集地理情报,玄奘西行路线的曲折蜿蜒就变得无法理解。
玄奘对于葱岭(帕米尔高原)的考察最为典型,他去程时从西进入葱岭北面,然后又绕回它的西面。南下翻越大雪山(兴都库什山),回来时则横越葱岭的南部和东部,差不多他看到了葱岭四面。玄奘是古代走过帕米尔地方最多,同时也是记载帕米尔地形最详细的人。在《大唐西域记》中,他首次明确讲出葱岭地理位置、范围、四至。这充分地证明,玄奘搜集地理情报是有意而为之,甚至是比取经更为重要的事情。
帕米尔高原是亚洲多个主要山脉的汇集处,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和最重要枢纽,也是唐帝国将来掌握西域的关键要塞,因此玄奘大费周章,对这里进行了重点考察。
葱岭(帕米尔高原)的位置
后来发生的历史证明,玄奘和他的《大唐西域记》成为唐朝经略西域的利器。
在玄奘西行的过程中,他对于西域的经略实际上就已经开始了。在当时,整个中亚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是佛教,在玄奘一路西行的过程中,他每到一国进行讲学,无不在尽力宣扬中土文化,令各国从上到下对强大的唐帝国心生景仰,甚至不乏有“崇中媚唐”者。各国君主从玄奘口中得知,唐帝国经济又繁荣,武力又强盛,佛学水平又高,而且根据收集的情报,唐帝国刚刚把东突厥灭了,这样的超级强国不巴结怎么行?
沿途各国接待唐朝高僧到访之后,也纷纷向唐朝派遣使者,表示愿意建立睦邻友好的外交关系,表达进行文化交流和经济交流的愿望,并且付诸实际的行动,这就极大压缩了与唐朝为敌的西突厥的战略空间。
西突厥在玄奘到访之前,内部局势还算稳定,在他到访西突厥之后,从公元630年起,西突厥就陷入反复内乱的怪圈。可能玄奘对唐朝的正面形象宣传实在到位,争斗中的各方还纷纷向唐朝这位“仁义大哥”遣使朝贡,希望唐朝能给予调停。然而,正如美国在中东斡旋,越搞越乱一样,唐朝的调停也使得西突厥内乱越演越烈。如果这只是巧合,未免也太巧了一点。
甚至可以大胆推测,玄奘与长安之间可能有某种隐秘的交互信息的途径,比如各国在玄奘到访后派出使节访问大唐,玄奘托使节带回的物品中藏有写着情报的密信,收信人也许就是那个曾留玄奘住了一个月的瓜州刺史独孤达,只要传回一两次可靠情报,朝廷自然会重视起来,派专人负责处理。如果真是这样,西突厥陷入内乱原因就不难解释了:根据玄奘提供的西突厥内部情况,唐帝国将对东突厥成功施用的挑拨离间之策运用于西突厥,使得西突厥本已存在的矛盾激化,从而成功地削弱了西突厥的实力。
前文提到,在玄奘西行之时,高昌国王鞠文泰对于玄奘十分礼遇,甚至邀请他当国师。在玄奘到访后,他曾主动向唐朝进贡土特产,请求唐太宗将他妻子宇文氏赐姓为李,并封为常乐公主。但是后来,他在西突厥的威逼利诱之下立场发生动摇,认为唐朝远而西突厥近,因此依附西突厥与唐朝作对,在丝绸之路上屡次拦截商人和使者,引起唐太宗不满。
公元639年,唐太宗向高昌使者历数高昌与唐朝为敌的事实,警告他不要搞事情,这就相当于中国外交部在说:“勿谓言之不预也!”但鞠文泰认为自己天高皇帝远,又有高昌坚城可以依凭,唐太宗不过是口头说说而已,他回复到: “鹰飞于天,雉窜于篙,猫游于堂,鼠安于穴,各得其所,岂不活耶!”相当于说,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虽然你很牛X,但是离我太远,谅你也鞭长莫及!
唐太宗被气得够呛,当时就放出话来,明年就派航母,哦不是,是大批骑兵来碾碎你国。
鞠文泰居然十分愚蠢地不在乎:“唐国去此七千里,沙碛阔二千里,地无水草,冬风冻寒,夏风如焚。风之所吹,行人多死,常行百人不能得至,安能致大军乎?”
他想得也不无道理。沿着丝绸之路到高昌需要经过很大一片沙漠,就算骑兵能通过,拉辎重的车也难以通过,大军没吃没喝就得困死在沙漠里,就算侥幸走出也是强弩之末了。正是因为交通问题,中国得到西域,其也往往成为半独立区域,很难长期保有。新中国成立后,在建国初期艰难环境下,几乎第一时间就筹备兰新铁路建设,1952年动工,铁路修通后这一问题才算真正得以解决。如今,兰新高铁也已经通车,成为保证新疆发展与稳定的利器,并成为当代“一带一路”的重要承载。
兰新高铁线路图
唐太宗发出警告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640年,唐太宗决定履行诺言,命吏部尚书侯君集率领大军攻伐高昌。唐朝人马还在半道,鞠文泰听到消息居然被活活吓死了。鞠文泰的儿子鞠智盛本指望西突厥能够派兵救助,西突厥自己内乱还没有搞定,听说唐军已至,“惧而远走千里”。于是甘为西突厥爪牙的高昌国毫无悬念地被灭,侯君集在其地设置安西都护府。
安西都护府设置的头几年一直没有什么大动作,唐朝对于西突厥也是以安抚和防御为主。公元642年和公元644年,西突厥两次进犯安西都护府辖区,时任安西都护的郭孝恪只是率领少量军队予以反击。自从公元646年《大唐西域记》成书之后,依照这本书提供的情报而进行的“大唐西域战记”也就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当时,唐帝国在东西两个方向同时开战:唐太宗亲自带兵东征高句丽,同时命令西域都护府向西进攻。公元648年,龟兹国被灭,唐军先后攻破龟兹大城5座,计得小城700余个,俘获男女数万人,郭孝恪和其长子不幸中伏战死。
公元649年,唐太宗病逝,东征暂停。从公元651年开始,唐太宗的儿子唐高宗李治(也就是武则天正牌老公)开始组织针对西突厥的大规模西征。唐高宗在历史上一直名声不显,但实际上唐朝版图的巅峰是在高宗时期实现的。
公元655年,唐高宗拜程知节(程咬金)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为前军总管,率领大军讨伐西突厥。由于副大总管王文度嫉贤妒能,假称另有诏命,说程知节恃勇轻敌,让王文度替他指挥部队。王文度命令唐军俘获胡人格杀勿论,引发敌人拼死反抗,唐军无功而返。
王文度因矫诏罪行败露,被贬为平民,程知节则因逗遛不前且追击不力,被免去官职。657年,苏定方挂帅,再次征伐西突厥。这位堪比李靖的神将当时已经六十五岁高龄了,终于等到他尽情发挥的舞台(不知为何,他在演义小说中被黑出翔)。
苏定方对西突厥实行分化和重点打击相结合的方略,攻守兼施,出其不意,穷追猛打,一举荡平西突厥。唐代著名边塞诗《塞下曲》,就是描写苏定方追击西突厥可汗的真实场景:“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公元658年,安西都护府升格为大都护府。次年,苏定方开始率军平定葱岭,到公元661年,葱岭诸国全部被平定。
苏定方平定西突厥
在平定西突厥和葱岭诸国的过程中,玄奘提供的情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详尽的地理情报之外,苏定方根据玄奘提供的各国信息进行针对性的分化拉拢,重点打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可见,《大唐西域记》的书名,恐怕改成《大唐对西域的攻略指南》更为恰当。
在此之后,唐高宗进一步设置行政机构,将西域置于唐朝的直接统治之下。原西突厥王廷所在地碎叶城,成为“安西四镇”之一。部分西突厥部落因不服唐朝的管制,举族西迁,并皈依伊斯兰教。尔后他们的后裔继续活跃于西亚的历史舞台上,后来引发十字军东征的塞尔柱突厥人,消灭东罗马帝国围攻维也纳的奥斯曼帝国,以及现代的土耳其都与他们有关。
高昌国和西突厥,是玄奘西行路线中对他最友好的两个国家,也是《大唐西域记》中重点描述的两国,却是唐朝重点对付的对象。让人不禁怀疑,玄奘恐怕是故意去套近乎,以达到搜集更加详尽情报的目的。
综上所述,玄奘可不是《西游记》中那个胆小怕事,善恶不分的糊涂僧人,而是一位博闻强识、胆大心细、怀着振兴国家民族伟大情怀的爱国者。唐朝能在西域顺利建立起稳固的统治,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空前大帝国,玄奘绝对是居功至伟。在经略西域这件事上,玄奘一个人,恐怕比一整个军团所起的作用还要大。
玄奘的事迹也充分证明,由于中华文化的洗礼,即使是玄奘这样本与朝廷没什么瓜葛的一介出家人,也胸怀“大一统”思想,自觉自愿地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正是由于朝野之上有无数像玄奘这样的华夏子孙,才能使得中华民族在“五胡乱华”黑暗沉沦之后又成功崛起,成为当时世界的超级帝国。与之相比,公元二世纪时与汉帝国并立的其他三大帝国,均已经烟消云散,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从中也可以看出,透过军事政治等表面的浮云,真正决定国家兴衰、民族沉浮的关键乃是文化的力量!
不过,玄奘也不是全无缺点的完人。在玄奘的口中,西域居民的形象颇为不堪,尸弃尼国的人“形貌鄙陋”,朅盘陁国的人“容貌丑弊”,达摩悉铁帝国的人更惨,被描述为“人性犷暴,形貌鄙陋,眼多碧绿”,总之,在他眼中,除了黄种人之外,其他人都是丑陋不堪的,与野兽类似,不经意间流露出带有帝国优越感的种族主义口吻,与信奉“众生平等”的大德高僧的形象颇为不符,倒是与地理大发现之后的那些欧洲传教士有的一拼。而那些传教士往往成为殖民运动的急先锋、后盾和军师。
西班牙帝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殖民美洲的过程中少不了传教士的身影。十六世纪来到中国的西班牙传教士利玛窦等人,表面上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实际上在暗中收集中国的情报,以便有朝一日西班牙侵略中国。万历十四年(1586年)四月,自以为准备就绪的西班牙人于菲律宾马尼拉召开了著名的“马尼拉会议”,该会议云集了西班牙在亚洲地区从军界,政界到宗教界所有的“精英人物”,制定了一份包含十一个条款,九十七条内容的备忘录,有五十一名贵族成员联合署名,由西班牙驻菲律宾总督桑切斯亲自至马德里,提请国王腓力二世审批。如此隆重,只因该备忘录的主题——侵略中国。只不过西班牙当时在忙着侵略英国和荷兰,并在战争中逐渐衰落。至于同时代以及后来的葡萄牙、法国、荷兰、英国的殖民脚步,也都伴随着各国传教士的身影。
但要是将唐帝国与地理大发现之后的西方帝国主义殖民者比起来,不知道要高尚多少倍。唐朝经略西域,谋求的是消灭带来地区不稳定因素的“流氓国家”,给自身和当地人民带来和平和安宁,大家互利合作,共同发展,因此唐太宗被西域各族尊称为“天可汗”。西方殖民者对待欧洲以外的地区,杀人放火的罪行简直罄竹难书。
总体而言,中国对待其他国家的价值观是求同存异,互利共赢,有时甚至不惜自己吃点亏提供公共服务;而西方国家的价值观总是有便宜不占王八蛋,倾向于损人利己。
在唐太宗统治晚期,他改变了排斥佛教的初衷,开始在唐朝弘扬佛法,兴建寺庙。这与玄奘和《大唐西域记》也有莫大关系。
唐朝要想做西域国家的盟主,实现“唐帝国治下的和平”,那必须与这些国家取得文化认同,这就跟美国要做世界老大,到处输出美国文化以实现“美国治下和平”是类似的道理。但是,中国本土的儒道文化输出能力向来有限,指望直接输出儒道文化是不太靠谱的。直到今天都是如此,比如当代中国在世界各地建孔子学院,钱扔了不少,连个水花都没见到。《大唐西域记》记载的情报确凿无疑地表明,西域诸国基本都信奉佛教。那么最可行的方法就是,让唐朝成为佛家文化思想的高地,西域诸国自然心向中土。玄奘带回来这么多真经,正好借此打造本土佛教文化。
玄奘之所以坚辞唐太宗的多次还俗做官的邀请,除了他一心致力于译经事业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玄奘一旦还俗,他在佛教中的尊崇地位就会化为乌有,唐朝作为佛教文化高地的形象也将大打折扣。西域诸国出于文化原因对中土的向心力也就会减弱。他的出家人身份实际上是有利于唐帝国的利益,因此李世民几次被拒后并不生气,反而更加尊重玄奘。
对于信仰道教、自认为是老子传人的李氏皇室来说,推崇佛教并不与其信仰相违背。当初汉代从印度来的佛教徒向中国传教时,文化极度自信的中国人根本不鸟外来宗教。为了让中国人能接受,这些佛教徒不仅用道教的语言来翻译佛经,而且宣称说,老子出关西去之后,化为佛陀,把他的教导传化于西域,这就是所谓的“老子化胡”。"化"包含了教化、宣化与转化的意义,"胡"是中国人对所有外国人的称呼。
西晋时的一位天师道祭酒王浮,干脆写了本《老子化胡经》,把释迦牟尼说成是函谷关的守官尹喜转世,一眨眼佛祖居然成了道祖的小跟班,引发各路僧人的还击,佛道之间的千年口水大战由此开启。唐代时,老子化胡一说流传甚广,并被广泛才信。在李世民看来,所谓佛教就是道教的变种,因此,为了赢得西域诸国的认可,推崇佛教也没啥大不了的,佛本是道嘛,呵呵。
老子:我都不知道我创了俩宗教
事实证明,唐朝的这一文化战略是奏效的。后来中国果然成为佛教的中心,本土的道家思想披上佛教外衣之后(禅宗),再对外输出就顺畅多了。融合了儒道思想的中土佛教继续向周边国家辐射,成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取得文化认同、建立帝国势力范围的重要手段。
禅宗,披着佛教外衣的道家思想
这一做法不仅在公元七世纪奏效,即使是今天依然如此。在当今世界,宗教的作用已经十分淡化,但是,由唐僧玄奘西行为原型的小说《西游记》,以及基于《西游记》的各种衍生文化产品,仍然是中国对外文化输出的重要名片。
更重要的是,在美国扔下全球化、自由贸易大旗之后,中国将其扛起来并进行本土化改造,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带一路”战略,以此来赢得欧亚大陆诸国的支持,也与当年唐太宗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处。不过,要想引领世界文化,中国还有许多功课要做。距离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然任重而道远。
从玄奘做官就必须还俗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一向以来,中国的政教分离原则贯彻的还是比较彻底的,宗教人士不能插手政治是一项铁律。相比较而言,欧洲国家要到十八世纪才真正实现政教分离,而中东伊斯兰教国家,直到今天还没有摆脱政教合一的影响,甚至有加剧的趋势。
至此,玄奘西行的直接影响解读完毕,在下一篇中将继续解读玄奘西行的间接影响。这些影响是如此深远,在空间上跨过万里,波及欧亚大陆的另一端;在时间上穿越千年,对于今天的世界仍有余韵。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一篇。
本篇为 唐僧取经系列第三篇,前文见:
【国庆特辑】玄奘心中的梦想,到底是西天取经还是帝国崛起?唐僧取经传奇之三
扩展阅读:猪八戒的原型——辩机和尚
大师兄的原型是胡僧石盘陀(胡僧是猢狲的谐音,他又姓石,于是演变成了石猴),那么二师兄猪八戒的原型是谁呢?就是《大唐西域记》的执笔者——辩机和尚。
二师兄猪八戒,面貌丑陋却出了名的贪花好色,辩机却是出了名的帅哥,不过同样贪花好色。周星驰的西游系列对此倒是进行了神还原。
《西游伏魔》中的猪八戒
据辩机 在《大唐西域记》卷末的《记赞》中叙述,他少怀高蹈之节,容貌俊秀英飒,气宇不凡,15岁时剃发出家,隶名坐落在长安城西南隅永阳坊的大总持寺,为著名法师道岳的弟子。后来道岳法师被任为普光寺寺主,辩机则改住位于长安城西北金城坊的会昌寺。十余年中潜心钻研佛学理论,至贞观十九年(645)玄奘法师回国在长安弘福寺首开译场之时,便以谙解大小乘经论、为时辈所推的资格,被选入玄奘译场,成为九名缀文大德之一。是时辩机的年龄约为26岁。
辩机与唐太宗女儿高阳公主的爱情故事在《旧唐书》中并无记载,但是在宋代《新唐书》中描写得绘声绘色,简直如同一部传奇小说。“主负所爱而骄。房遗直以嫡当拜银青光禄大夫,让弟遗爱,帝不许。玄龄卒,主导遗爱异赀,既而反谮之,遗直自言,帝痛让主,乃免。自是稍疏外,主怏怏。会御史劾盗,得浮屠辩机金宝神枕,自言主所赐。初,浮屠庐主之封地,会主与遗爱猎,见而悦之,具帐其庐,与之乱,更以二女子从遗爱,私饷亿计。至是,浮屠殊死,杀奴婢十余。”
自此,辩机与高阳公主的风流韵事闻名遐迩,有无数演绎版本,此处摘录其中一种,以飨读者。
一缕阳光透过雕花格子窗棂泄进殿内,昏黄的光柱里飘逸着细微的尘埃。铜制的火炉中的炭火快要燃尽了,暖阁里寒气渐渐逼人。高阳公主身披狐裘锦缎织成的披氅,慵倦地斜倚在铺有丝棉软垫的檀木椅子里。
侯门深似海,何况巍巍皇宫。她虽贵为天子娇女,却久锁深宫人未知,倘若不是当初房遗爱雅兴勃发,带她去郊外巡猎,自己何曾有缘一睹辩机的丰姿,并与他滋生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情丝……。
公主不觉一阵耳热心跳,碍于婢女们在跟前,她不便多说。就在她低首抚弄佩环时,辩机已经下了岗坡,转过一片树林,在她的视线中消失了……
辩机欲从帐门走出,却被秋棠一把揪住,掀起帐角,摁下头,急急说道:“从这里走!”辩机弯下身,低头钻出了帐角。秋棠机敏地帮公主理妆,等房遗爱掀帐走进来时,她已经从容地为公主整理了紊乱的东西……。
“啊!”高阳公主惊得半天都微张着嘴巴,两眼呆直,两行泪珠儿悄然从腮边淌下……
如今,秋棠已是香消玉殒,十几位婢女也一起成为刀下冤魂了。明天,辩机也将身首异处。高阳公主恨自己是天子的女儿,假如自己是村野民女,怎么会嫁与侯门?怎会那么多的规矩约束禁忌?又怎么会连累十几位婢女残遭杀戳,无辜丧生?
晚饭后,房遗爱见高阳公主依然沉默不语,室内寂静无声,便无话找话说:“李绩出兵高丽,劳师三十万,历时三个月,却无功而还,父皇为此忧心如焚!”
高阳公主根本无心与闻朝政之事,她心中唯一牵挂的是,明天辩机要在市曹被腰斩,自己纵有回天之力,也无法挽救他。她觉得自己对不起辩机,她情愿明天同他一起去死,但父皇绝然不会恩准。辨机乃当朝才子,享誉京华,与他相好一场,也是缘分,如若辨机临刑前能与他见上一面,那怕是两人仅仅对望一眼,也可抚慰一下自己心灵上的伤痕,偿还—下道义上的债务。因此,她决定明天去法场祭奠辩机。想到此,她喟然长叹一声:“明天我要去法场!”
谁知第二天,便不见了几个贴身的婢女。
高阳公主见公爹老泪纵横,哀哀泣诉,未免于心不忍,她巡视一眼肃立的婢女、家奴,惨然说道:“孩儿有错,罪当万死,今日不去法场就是了!”
她命春燕取来文房四宝,铺展纸张,拈笔凝神,略一思索,奋笔写就:“高僧辩机师父之灵位”。而后,她将写就的条幅挂在殿中。这时,她隐约听见号炮声响,紧接着是催心裂胆的催魂号的哀哀嘶鸣。
高阳公主两眼一黑,突然倒地,牙关紧咬,早已是人事不省了。
高阳公主苏醒时,已是黄昏时分。
高阳公主双目微启,口中喃喃自语,一旁侍候的春燕分明听见她断断续续地重复着一句话:
“父皇负我,我负辩机!”
了解更多:
以金融视角看世界:从万历十五年到2017年,大国衰落的轮回又将重演?
与文化大家
走一段文旅之路
与民银旅行
开启一段心灵旅程
民银旅行 携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