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逸人 | 《邪不压正》:姜文说电影应该是酒,结果他端出一杯白开水

王逸人 骚客文艺 2018-09-19

本       文       约       3000       字


阅       读       需       要


6min

《邪不压正》公映,也就进入了商业互捧期,因为这是个要让观众自觉掏钱完成票房构想的重要阶段,有眼色的人当然都要说些好话,更何况片子的导演是姜文呢,会有那么一大票的人在有意无意间保持那个“姿势的正确”。但看完此片,可能要在此发出一些杂音来。前人讲的“不诘曲以媚俗,不偃蹇而凌尊”,想做到,挺难。

我记得前些时候,姜文跟冯小刚说了些掏心窝子的话——电影应该是酒,哪怕只有一口,但它也得是酒。你拍的东西是葡萄,很新鲜的葡萄,甚至还挂着霜。小刚,你应该把葡萄酿成酒,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一杯又一杯的鲜榨葡萄汁。

图by  《邪不压正》

此话犹言在耳,我们也等着姜文那经过了“化学变化”的酒,但这回好,姜文这边儿呢?自己喝大了然后大喇喇端了盆凉白开,盆里水波生猛荡漾。完了大喝一声:干!真干不动。为啥,片子别说余韵了,在影院里喝都要“淡出鸟来”了。

姜文做导演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始,有着一个非常完美的开局。后来的《鬼子来了》一部是探触到中国或世界电影巅峰层面的作品。马俪文说她看《鬼子来了》的一个故事,当时她正在做《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的后期,同事在另一个房间里看《鬼子来了》的影碟,马俪文看了一阵后就不愿意在做自己的片子了,总惦记着要看,结果被同事不断催促“快去干活——”这样的描述是非常到位的,《鬼子来了》里面有着一个异常强大的内核,它像“黑洞”一样吸引外界的一切目光。这种吸引是自然而然做到的,而这样也就是最好的。是的,姜文的电影是给我们提供过这样高层次的艺术审美的。

图by  《鬼子来了》

后来想想,那时候能拍出这些作品来除了姜文个人的努力之外,电影正处在能够被滋养的一个时期,大家都知道上世纪90年代简直是世界范围内的“电影奇异年代”,像“拉美文学爆炸”时代,很多作家在“发明”小说一样,那个时期很多导演也在“发明”着,电影的诸多新拍法。

《阳光灿烂的日子》正是参与其中的一部,而《鬼子来了》算是收了个尾……然后,然后就是想“能站着把钱赚了”的时代了,其实这句话也挺有害的,除了《让子弹飞》里舒筋活血了一次外,这样的幻觉再也没有实现。而今我们也看出来姜文已经放弃了打算再去拍一部《阳光灿烂的日子》或者《鬼子来了》的念头。尤其是《一步之遥》的口碑崩塌,他说出“我再也不干这种包饺子喂猪的事儿了”的话后,除了佩服他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外,还真没法反驳——不管他拍出来的是饺子还是泔水,反正这猪我们是当定了。


图by  《一步之遥》

《邪不压正》的原形脱胎于小说《侠隐》,它算是个“武侠片”的套路,“武侠片”中的“御辱”与“复仇”两个因素构成全片的框架,这个一点都不新鲜。而且以“武侠片”的一些叙事策略还能诠释本片,以《狮王争霸》和《新龙门客栈》为例,《狮王争霸》中黄飞鸿和反派赵天霸很早便相遇了,大家很早便在心里做出了输赢结果上的判断,剩下的只是让剧情推动着去实现那个判断罢了。而《新龙门客栈》则不然,大boss甄子丹一直是隐藏的,它是在吊着人的胃口的,对于最后的决战观众是充满期待的,两种表现手法高下立判。

所以在《邪不压正》里当李天然、蓝青峰、朱潜龙和美国医生亨德勒雪夜里早早见面的时候,这个片子也就走到了上面所讲的第一条路上。做这样的一种选择按说不该啊,那么好吧,我们很是期待姜文能在那个并不算很好的选择里给搞出一个“你永远不会猜到的结果”来,可惜这次真的没看到。既然大家已经仇人见面,那上来就打还带着痛快呢,结果后面埋了那么多的所谓“包袱”,一个个抖开后不还是要手刃仇敌么?所以说本片在大的框架上没有带给人任何惊喜。

图by  《邪不压正》

说实话,李天然刚回到北平的那段雪景还是让人眼前一亮的,姜文像个搞“训诂”的一样,把北平的旧貌还原得十分准确。老“东交民巷”的十字路口还有个造型十分独特的交通灯呢,这个没有出现。

这些“精致”依照姜文的秉性做到高度还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这些东西解决不了一个电影的关键问题。从《鬼子来了》之后,《太阳照常升起也好》,还有这“北洋三部曲”也好,姜文似乎一直要把自己的本我和“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的情调结合起来,其结构并不顺遂。

图by  《邪不压正》

姜文的本我是个“王朔式”的北京大院精英分子,他们是有别于北京市民的民间精英,《阳光灿烂的日子》是这类人的“标配”,所以,马小军如“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一样走在骄阳下的屋顶上时是感人的;而反观李天然整部戏高来高去地蹦跶在四合院的房顶上,说实话真的很让人无感,因为他后面那个文化指向并不存在。

其实,感觉得到姜文一直想要在电影里创新出一套独特的“姜文式”电影表达词汇,比如《太阳照常升起》里的“梦境般的现实”,比如《让子弹飞》里的“鹅城世界”,以及《一步之遥》中的“百老汇范儿”。然而姜文在一次次贩卖情怀中,并没有很好地Hold住自己。他有点像上世纪90年代的先锋作家孙甘露,以每一句几乎都是诗一般美丽的语言捣毁小说的基本要素,但拆了文学原有一切后,该建立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人是被语言体系(包括文学与电影)所操控的,你想乱说都做不到,不信你就试试。同样,姜文在电影中的此类实验,成功失败参半。

图by  《邪不压正》

此外,《邪不压正》这部片子里的人物,比他从前任何一部片子里的人物都显得脸谱化,满眼都是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的人物,真是个正邪不两立,冰炭不同炉。想来作者该清楚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面对不同的人,所同时具有的“神仙老虎狗”的多重性,这些是由人性的弱点所造成,可也正是一个角色所要完成的任务。

想想那个亦正亦邪的张麻子,那个骗色骗财的汤师爷,可以说塑造这样的人物是姜文原本的强项啊!但是比较遗憾,《邪不压正》的每个人都一副面孔贯穿始终。如此这般,故事框架一眼望到底,每个人物一眼望到,这样拍电影似乎有些不妙,各类文艺作品里全上帝的视角现在是不讨任何人好人的。

图by  《邪不压正》

还有隐喻呢,曾经让姜文大获好评的隐喻手法呢?隐喻设置得好,会让人长久地回味某部作品,比如吉列尔莫·德尔托罗以前执导的《潘神的迷宫》。其实在盛产“春秋笔法”的国度里,隐喻本也是很多人后天习得的一项重要表达手段,不说别的,在姜文本人的作品《让子弹飞》里就埋了很多暗针,以至于很多情节片段和台词对话被过度阐释,几乎成了电影“隐喻”的研究样本。而《邪不压正》里,说实话只有姜文不止一次暗示李天然,要远离那个小裁缝……

至于表演,需要把彭于晏单独拿出来说说,这次《邪不压正》的玩脱实在是绕不开他的。彭于晏的台词总是让人出戏,当然李天然本就是个归国ABC,咱不能去要求他能吐出一口京片子味儿。但至少在断句和整体精神气质上,是必须要契合那个年代才好啊。可惜,《邪不压正》里的彭于晏离那个时代很远,他从头到尾都透着一种刚从《悟空传》里出来的感觉。

图by  《邪不压正》

另一方面彭于晏的角色设置本身就有些问题,作为主角他从头到尾都太过被动。并不是角色驱动剧情,也并非人物在剧情中实质性的成长转变,而是全程都是用剧情去推着人物走。某一时段下李天然愣头愣脑可以,但不能从头到尾愣头愣脑。这会让整个故事都显得有些没劲。

最后,说说姜文电影里的“荷尔蒙气息”。这个所谓的“荷尔蒙气息”似乎是姜文电影的一个标志,片子里每个人都是元气满满的、劲儿劲儿的,有时甚至给人一种“人来疯”的感觉,台词也给人一种“很装”的感觉,这样的表演其实是一种“过火”之举,一部两部之后会产生某种审美疲劳,进而也就形成了“姜文式”俗套。不知姜文是否自己想过调整一下所谓的电影气息呢?有时绷得太紧了,有时候绷得太紧,拍电影和看电影的人都累。

图by  《一步之遥》

电影应该是酒,哪怕只有一口。这话说得真的很好。


-  推荐阅读  -

王逸人 | 陈忠实:《白鹿原》没反响就去养鸡

王逸人丨迟子建:当你在泥泞中跋涉时,和大地的感情更深了

王逸人丨阎连科:现实远甚于你穷尽想象后的荒诞


值班主编 | 董啸   值班编辑 | 李星锐

这是第 396 篇文章

- END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


#与有趣的灵魂相遇#《soul客文艺:易见》为“骚客文艺”MOOK系列的第二辑,由华文天下图书出品出版上市。每个人都曾经如此颓丧,每个人却都在奋力一跃。世界并非冷若冰霜,还有温暖在暗暗滋长。如同断了电的夜晚,有人也会点着蜡烛找到你,微光摇曳下,莽莽余生里,你们是那一段的同行者。点击阅读原文,跳转当当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