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叶克飞 | 默默死去的博客与启蒙时代

叶克飞 骚客文艺 2018-09-19


本       文       约       2900       字


阅       读       需       要


6 min

昨日,网易博客公布关停公告。在此之前,已有多家博客平台停止运营。目前,几大门户网站中仅有新浪博客首页仍保持日更状态,搜狐等平台的最后一次更新都停留在了一年前。

网易博客关停公告

即使我们再不喜欢“告别一个时代”这一句式的滥俗,也无法否认,博客时代已然过去。

可若梳理博客的脉络,我们会发现这个“时代”十分短暂。


· 博客时代


1993年6月,最古老的博客原型—— NCSA的“What's New Page”网页诞生,此后,国外陆陆续续出现早期博客。1999年,Peter Merholz以缩略词“blog”来命名博客,沿用至今。2001年的9.11事件后,博客成为信息和记录灾难的重要渠道,从此步入主流视野。有人认为,博客代表着“新闻媒体3.0”:1.0是指传统媒体,2.0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新媒体,而3.0就是以博客为趋势的“个人媒体”。

2000年,博客进入中国,但运营平平。2003年,木子美在博客上发表网络性爱日记,使得“博客”一词成为网络搜索引擎热门关键词,步入人们视野。

2003年,木子美在博客中国发表性爱日记《遗情书》,成为中国点击率最高的私人网页之一。

此后,原本并不看好博客的各大门户网站纷纷开设博客。2006年到2009年间,博客是最主流网络平台,也是最广阔而有效的表达渠道。门户网站通过博客拥有了无数优质内容的生产者,获得了巨大红利。

如今回望那个时代,有许多事情值得一提——

2004年初,“竹影青瞳”在天涯社区张贴个人写真照片,导致社区访问倍增,服务器无法承载而瘫痪。

2004年5月,“个人门户”概念被提出。

2004年7月,博客中国获得第一笔风投。

2004年9月,一塌糊涂BBS关闭。高校blog随之关闭。贺卫方就“一塌糊涂”网站致北大校长书,在博客上掀起讨论热潮。

2005年3月,博客中国被评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媒体。

2005年10月,韩寒新浪博客正式开通。

2005年12月,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推出,引发恶搞潮,也掀起了博客的一轮关注。

2006年2月13日,徐静蕾博客点击量冲破千万大关。

2006年3月,韩寒骂战白烨。博客网随即发起《博客公约》讨论,拟定了中国第一份《博客公约》。

2006年7月31日,罗永浩的牛博网(Bullog)上线。

2007年9月,韩寒博客的点击量超过1亿。成为继徐静蕾(blog)之后第二位过亿的新浪博客。

……

徐静蕾博客,2010年11月停止更新

韩寒博客,2011年阅读和评论最活跃

建立在互联网技术进步之上的博客,又成为互联网技术进步的牺牲者。微博出现之后,博客的空间便日渐缩窄。到2014年6月,中国博客的使用率只有19.3%,用户规模为1.22亿,已基本跌出主流应用范畴。


· 互联网太快,让人来不及怀念


互联网时代的悲哀就在于此,技术替代越来越快,过往经验不再适用。在此前的人类文明史上,每一次媒介的技术变革,都有极长的持续性,通俗点说,就是“起码管用一百年”。而且,旧媒介与新媒介的共存几率极高,比如电台诞生后,就有人认为报纸会消亡,电视诞生后,这种说法更为普遍,但历史告诉我们,那之后是报纸、电台和电视三者长期并存的岁月。

互联网时代却不同,“时代”两个字不再以百年为计量,而是以五年为单位,我们一生中会遇上许多个时代。论坛兴起时,我们认为它将改变人类社会,并憧憬论坛的未来,可随后就出现了博客。我们认为博客已经是最好的平台,可微博随即兴起。当我们沉浸在微博架构的全新社交生态,认为它也许代表着终极选择时,微信又出现了……

博客之后,微博兴起

这一切变革,仅仅是十几二十年间的事情。

这甚至让人来不及怀念。2016年10月,网易论坛关停,意味着论坛时代的结束,对于某些老网民来说,论坛的记忆甚至比博客更为深刻。也是那一年,敏思博客等相继关停,“论坛之后是博客”的说法甚嚣尘上。如今网易博客的关停,似乎只是一种印证。

但每个时代都自有其意义。更重要的是,互联网社会的每一次技术变革,一旦与中国这个场域相遇,总会迸发出火花。如果你仍然怀念数年前那个喧嚣却不失真诚,几乎让所有人产生“中国就此改变”之错觉的微博时代,那么你也应该感谢更早的博客时代——它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表达平台,精英与草根并在,以写作记录时代,即使许多人的本意仅仅是将博客作为网络日记本。


· 在博客里学习自由发声


多年后的今天,如果你耐心翻阅一个人、一百个人甚至一万个人的博客,其中数之不尽的时代细节将组成一部生活史。民国时代的《申报》以客观详实记录时代而著称,成为最堪借鉴的生活档案,而我们每个人的博客,都是一份《申报》。这是我们共同记录的时代,除非平台湮灭,否则无可抹杀。

博客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启蒙。主要依托于门户网站的博客,面向着数以亿计并迅速增长的网民,不但给了所有人发声机会,让草根得以崛起,也让知识分子走上前台。

在“公知”二字遭遇嘲讽和歪曲的今天,回看博客兴起的时代,仍然会让人感慨:那是公共知识分子最好的时代,也是中国互联网史上不多的光芒。

当年的博客,主流品类是文化、财经和时评,一度形成了相对自由的言论场域。它甚至是互联网时代最真诚、最不功利的场域,不像之前的聊天室,“你不知道在电脑那头跟你聊天的妹子其实是个抠脚大汉”,也不像之后的微博,以照片记录生活,甚至如郭美美般炫富。

许多曾经在报纸、电台和电视上遭遇观点拘束的知识分子们,在博客中摆脱了自我阉割的形象,开始就公共问题自由发声。“意见领袖”这个在此前中国简直无从想象的词汇,也在那时诞生。

许多人都厌倦了“启蒙”二字,甚至认为启蒙就是一种欺骗。但我们都是互联网启蒙的受益者,正是在这个场域里,我们学着如何发声,如何探讨问题,如何逻辑先行。

牛博网是最好的例子,2006年上线,延揽了梁文道、韩寒和柴静、等公共知识分子,即使今日看来难免良莠不齐,但仍是言论场域不可抹杀的一笔。也不要认为启蒙被公共知识分子所垄断,因为从草根变身意见领袖,在那个时代同样十分常见。

曾经的牛博网


· 即使没有公众号,博客也不是最后的“完整写作”


短暂的微博时代过去后,我们迎来了微信。有人说,幸而有公众号,才让“完整写作”得以延续。

这种说法显然表达了对微博的不满。对博客冲击极大的微博,承接了博客记录心情、传播社会热点的功能,同时一改博客缺乏互动的弱点,社交属性大大增强。在智能手机时代,微博的兴起实属必然,但它带来的碎片化阅读,却也是必然。有人认为,“碎片化阅读削弱了阅读的自主性,人们通过互联网摄入的大量信息往往造成一种时间上的浪费。此外,碎片化的阅读给读者带来的提升极为有限。不但没有让琐碎卑微的人生得到丝毫反省和超越,反倒使其获得了一种‘知识’‘观念’层面的肯定——这样的阅读不是醒酒汤,而是麻醉剂。”

不过,与其说这是博客和微博的较量,不如说是电脑终端和移动终端的较量。于博客而言,这是非战之罪。

何况,博客的弱点一直存在。它缺少互动性,比论坛更开放,但比起后来者却明显封闭。它更注重写作,而写作本质上仍然是一种精英化活动,这也是注重社交的微博能瞬间击败博客的重要原因。而且,在诞生、红火直至消亡的这十几年里,它甚至从未有过结构上的改进。在互联网时代,一个产品长期没有变化,等待它的只有被淘汰。换言之,博客的消亡趋势,仅仅依靠情怀根本无法挽回。

博客仅仅是一个载体,它并不等同于“完整写作”。互联网载体的多变,使得我们无法预知十年后的平台会是怎样,但真正的创作者只会随遇而安,真正的阅读者也一样。

能让“完整写作”消亡的,只有不再相信文字力量的人。我们真正应该怀念的,也是那个我们幸而走过、却戛然而止的启蒙时代。


-  推荐阅读  -

叶克飞 | 别为难北京南站了,“不打骂顾客”曾经就是北京最好的服务

叶克飞 | 太多传奇孤独前行,霍金却是例外

叶克飞|跌宕的大时代,矛盾的余光中 


值班主编 | 董啸   值班编辑 | 小窗

这是第 432 篇文章

- END -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

#与有趣的灵魂相遇#《soul客文艺:易见》为“骚客文艺”MOOK系列的第二辑,由华文天下图书出品出版上市。每个人都曾经如此颓丧,每个人却都在奋力一跃。世界并非冷若冰霜,还有温暖在暗暗滋长。如同断了电的夜晚,有人也会点着蜡烛找到你,微光摇曳下,莽莽余生里,你们是那一段的同行者。点击阅读原文,跳转当当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