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姐?老妹儿?只有东北人才不懂得如何称呼陌生人么?| 易小荷

易小荷 骚客文艺 2019-06-04



本       文       约       3400       字


阅       读       需       要


7 min


1


新入职的小朋友很郁闷,上班的时候电梯里面有小孩子称呼她为阿姨。小朋友大学毕业证还有几周才拿到。素颜朝天,牛仔套装,一看就是那种典型的大学生装扮,于是我们问小孩子大概几岁,回答说三岁。

三岁小孩叫阿姨可能没啥错,但小朋友依旧愤愤不平。其实,如何称呼陌生人这个问题,在知乎上也困扰着成百上千人,有个叫作@杨浩 的高分问答是这样说的:

那天在公交车站台,一个学生模样的小女孩过来怯生生叫了我一声【小哥哥】,当时我瞬间沦陷了知道吗,我本身比较有耐心,对身边女同事朋友老婆女儿都很温柔,也一直想走暖男风格,突然被这一声小哥哥喊的我……感觉像回到十七岁的感觉一样,还有一点点小慌张。

然后她问我哪哪哪怎么走,我就帮她查了从哪里到那里转车坐几站路,我发誓当时我的语气非常温柔非常温柔。

问完了,然后这姑娘抱着手机给谁发了个语音说:“我问了路边一【叔叔】,他说要四十分钟才能到,要不你们先上去”。

瓦特,怎么成叔叔了?我不老啊,刚刚到小哥哥怎么不叫了?什么情况?现在女孩子这么小就不老实了吗?撒谎是不对滴啊?……?

——这说明一件事,其实所有人都很在意年龄的事情,无论是男是女。

就像前几年我妈还没被高血压欺压的时候,她特别喜欢深圳,除了阳光充沛,恐怕是因为她在那儿经常会忘记自己的年龄——老妈身材苗条,稍微修饰一下,出门买菜,得到的称呼统统都是“美女”。

大S有一次接受采访时说,女人有三件事情是命门:外表、年龄、皮肤,李敖生前总是得意洋洋地讲,他一生都喜欢“瘦高白秀幼

所以作为一枚虚荣的女性,不要轻易去大东北这个地方。我20岁出头的时候,第一次得到“大姐”的称号就是在长春,而且对方是个中年男子——那个时候我年纪尚轻,对自我的价值没有稳定的判断,回去以后照了半个小时的镜子,差点想要从繁忙的记者跑道改弦易辙。

后来年头长了,认识的东北人越来越多,发现他们是地球上天天答送命题的一群人,除了“大哥”“大姐”“老妹儿”,还有“老铁”“丫蛋儿”这样一听就铿锵作响的称呼,就问问你,选啥吧?

所以,外地人在东北遇到的终极难题不仅有“你瞅啥”,更要命的是“称呼啥”。


2


作为人类,我们都是通过社会交往的过程里他人的反馈形成自我评价而后对行为进行调整,在这一社会化的过程中,他人有如一面“镜子”,因而中国社会里对陌生人的“称呼”,就变得特别值得玩味。

中国人主要是农耕民族,以农业为主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在不流动封闭性的乡村环境中,少数人口频繁密切接触,就形成了类亲属关系。按照费孝通的理论,这个人际关系是一个一个的同心圆圈,核心是家庭成员,外圈是亲属,不管是什么人,都要有一个位置。以此类推,熟人社会彼此之间就开始用亲属称谓语言,慢慢推广到陌生人之间。

随着宗族制度的瓦解,几千年来在中国社会中所形成的紧密的等级关系随之瓦解,取而代之是平等的人际关系。虽然由于中国传统的版本为思想仍然在人们心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在熟人交际中,特别是在与工作有关的交际环境中,受教育主体也不得不沿用人们惯常的称谓方式来称呼他人,可能部分地区的人在没有意识到有更好的选择的情况下,依然沿用了传统的称呼方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依然能听到听到陌生人之间的“大哥”“大姐的称呼。


3


淘宝倒是最早实现了称呼完全平等的地方,我很怀疑那个不分性别年龄的“亲”源自于国外。因为早年在美国逛商店,销售人员最喜欢的称呼就是“honey”,这个词和淘宝之“”殊途同归,完美地体现了商业社会人情世故的虚伪性。

比较一下各国的语言就知道,英文当中亲属只有几个档,一个“uncle”可以指伯伯、叔叔、堂叔、表叔,“sister”可以指姐姐也可以指妹妹,“cousin”泛一切指堂兄弟姐妹和表兄弟姐妹。惟有中文才会给每一个亲属人员都冠以独特不重合的称谓。

所以,在美国,一般男性称呼“sir”(正式一点)或者“buddy”,女性称呼“madam”(那时候我总以为是叫我man!)

而在中国,某段时间内,不认识的人,一律称呼“同志”就可以了。后来“同志”渐渐指向了其他的含义,现在基本上除了政府官员开会和新闻联播之外一般人很少用了;在北京,依然大量使用“师傅”;广东习惯使用“帅哥”“美女”;重庆一律喊“老师”……随着互联网时代来袭,从淘宝上的“亲”也开始慢慢过渡到抖音上的“小姐姐”“小哥哥”……


4


但是,在遇到一个不知道年龄的女人的时候,直男们请一定要想明白此时的称呼其实是一道暗藏杀机的哲学题,无论是叫“阿姨”还是“姐”,结局基本上都是“卒”。

为什么女人,尤其是中国女人们这么在意年龄这件事情?

就像我的美国朋友们谈到对中国的印象,一准会说“人很多”,而且基本上是年轻人。在美国的超市、日本的出租车上,我们会看到很多白发苍苍的服务员、司机,但是中国,基层建设岗位上都是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

我从前做记者的时候去美国采访,发现除了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记者都是在40岁以上,白发苍苍的不在少数。可是回到国内,记者一个比一个年轻,大部分是大学刚毕业就出来跑,到30岁的时候,周围所有的人都会提醒你都这么大年纪了还在做记者,人员更新特别快。可是在国外却是以暮年了还在做记者骄傲的。

在中国这种年龄很有压力的国家里面,似乎年轻就意味着朝气,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老板喜欢的年轻人的低薪以及潜力,而年纪大的意味着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甚至于薪水过高,久而久之,年轻人变成了一种似乎永远存在的资源,而且是最优越的资源。

西方国家,特别重视人的隐私,随意询问女生的年龄和询问人的收入一样,都被视为窥探隐私的一种表现。但是奇怪的是,日本的电视新闻、综艺节目、潮流杂志居然会把人的出生年月日写上去,因为日本是个“论资排辈”的社会,等级分明、长幼有序。

日本综艺不论男星女星,都会标注年龄

但是在中国,“老女人”一定不是什么好话。这三个字似乎散发着一种过时的落后的,甚至因为不再美貌而散发出腐朽的行将就木的气息。


5


查了资料才知道,日本是一个自古以来等级相当森严的国家,无论是前辈晚辈,上司下属,都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明治维新时期,颁布法令“四民平等”,但是大和民族的民族特性和历史的变迁等复杂因素,使得日本慢慢形成了新的“普世价值”,也就是论资排辈。

所以为什么我们在日剧里面能看见有人动不动就拿出“我可是学姐”这样幼稚的话来威胁,到最后隐私这个属性只能让渡给尊敬这个点。

日本至今还保留着世界上可以说是最为复杂的“敬语系统”,略等于北京话里面的“您”。晚辈对于长辈不使用敬语,是可以被斥作没有素质的。

所以同样都是初次见面,不能从肉眼判断谁是长辈,谁是晚辈的情况下,明确大胆地说出(标注出)年龄,成为彼此之间化解尴尬的一种办法。除了日本之外,韩国社会的长幼尊卑同样非常森严。据在韩国职业联赛踢过球的中国球员讲,韩国球队中老队员是可以直接打年轻队员耳光的,年轻队员只能唯唯诺诺,不敢稍加辞色,更别说反抗了。

而在中国,现在基本已经没有这种特别森严的长幼之别,毕竟经过几十年的计划生育,无数人连兄弟姐妹都没有,也就无所谓排序的问题了。然而在陌生人交往称谓时,还是要给对方在自己的社交同心圆中放置一个位置。此前,也出现过以对方的职业作为称呼的现象,比如直呼对方为“服务员”“保安”“工友”等……但是慢慢地,我们发现这种通称既无法精准符合实际身份,又未必得到被称呼者的认同。甚至可能遭遇强烈反弹,比如下面的例子。

学者王立廷在《称谓艺术》当中,对称谓的转变和人们对称谓的无所适从有一段精准的论断,他说:

在这里新文化与旧文化,新的道德观念与旧的道德观念。新的称谓原则与旧的从未远走互相冲突,互相碰撞,互相交织。全新的称谓系统和称谓原则始终没有完全建立。因此人们在称谓的选择使用中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我们认为无称可呼的现象其实质是新旧文化核心和新旧人际关系的碰撞在称谓中的反应。

其实也不必对“称无可呼特别纠结,名字只是个代号,称呼也就是代号的代号。譬如现在,人到中年的我,已经走出了自我怀疑和焦虑的时期了,面对任何称呼我都会拈花微笑。只要你用心,会发现一个残酷的事实:终究有一天,所有人会老到连阿姨叔叔这样的词都安放不下了……

点击小程序

进入骚客们的大本营

和才子佳人

谈古论今吃吃瓜

感受一下灵魂震荡的力量



-  推荐阅读  -

你在日本每多喝一滴,这世界就会少一滴 | 易小荷

我从未像你爱我那般爱过你 | 易小荷

下岗,最让中国人恐慌的词 | 易小荷 



值班主编 | 董啸   值班编辑 | 小窗

这是第 619 篇文章

- END-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


寄生这世上,就是在茫茫黑夜辟出黑暗的一角,而只有爱,才有可能阻挡人的下坠堕落,生而为人,也就是四处寻找被黑暗遗忘的那点光——你想要的光和盐,都在这本书里面了️。长按上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直达骚客文艺三部曲(聚响、易见、生而为人)限时拼团购书页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