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头破血流的上海家长,告诉你中年人育儿有多努力

张明扬 骚客文艺 2020-10-23


本       文       约      2400       字


阅       读       需       要


5 min


为了两名三年级男生之间的小摩擦,两名爸爸从微信群里约架,升级到线下大打出手,最后一个爸爸的脑袋被U型锁开了瓢。

这还真不是段子,就发生在一周多前的上海杨浦。关于这件事,当然可以说“拒绝校园暴力要从家长做起”“成年人要理性看待孩子之间的冲突”这些,但这些话已经正确到以至于不会有任何争议,我不妨换一个赛道放飞几句。

图源:微博@澎湃新闻

在带娃这件事上,这些年我们见了太多用力过猛的事,无论是闪耀着鸡血光芒的海淀家长、顺义妈妈,还是这次以我血荐教育的杨浦爸爸,背后都是焦虑、迷茫、上火、无助、互相较劲、陷入军备竞赛的中国有娃家庭。

孩子间有小摩擦甚至打了架,可以让孩子自己解决,这句话自然是不刊之论,但有时候却又显得大而无当。别说小学生了,我曾亲眼见过两名托班的家长为了孩子间一点无意的碰撞在校门口互相骂娘,我也只能故作清高地摇摇头:“素质啊”。但如果真的发生在我身上,会如何我也不知道。

网传小学生家长约架截图

“孩子的事自己解决”,这话说得轻巧,当孩子写作业做手工都需要家长全程介入,接送需要家长全程押送,闲暇时间需要家长无缝连接式的培训班化,上了小学还和父母一起睡,人生提前很多年就被各种顶层设计时,连在草地上玩也要被紧张的家长全程监控,父母已经习惯了过度保护式的养育方式(虽然父母自己也叫苦连天)时,你觉得已经形成路径依赖的父母会放心让孩子自己处理打架这么严重的人生大事么,是打架诶,孩子碰到一只野猫家长都紧张得要死,何况是打架呢?

这还不光是家长的问题。试问,早已习惯了被照看得密不透风的中国孩子,在遭遇同学争端这些需要“高级社交技巧”的事情时,真的就可以突然间“凡事自己解决”了么?

或者说,当你轻松写意地宣称“孩子可以自己解决争端”时,当孩子带着自己解决的后果——鼻青脸肿回到家时,你会不会立即三观尽毁,第二天气势汹汹地杀到学校。

大概率是,从生下来的那一刻,你和你的孩子就已经整体地丧失了“自己解决”的意愿和能力。有一本叫《娇惯的心灵》的书说,人类需要身体和心智上的挑战和刺激,否则我们就会退化,“‘安全主义’把安全请上了神坛——着迷于消除威胁,无论是真实的,还是臆想的,最终发展到不可做任何妥协的地步,即便有其他实用和道德因素的要求,大人们也不愿做合理的取舍。安全注意是对年轻人的一种剥夺,他们因此失去的,恰是反脆弱的心灵所需要的经验。越保护,越脆弱,越焦虑,动辄视自己自己为受害者”。

孩子是如何丧失了和其他孩子打交道的能力的?这个问题太大,也太武断。但作为一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出生的爸爸,我知道自己是如何部分保有这个能力的。其中最核心的一条是,在我们那个时代,同学之间远远不止学习这层联系。我们会一起嬉闹着放学,除了雨天一般没有父母接送,有时候还会顺道跑到同学家里去做作业(玩玩玩);到了周末特别是寒暑假,我们没有什么培训班可以上,就是同学们整天厮混在一起,互相窜访,到了开学前最后几天才去赶假期作业。

在这样场景复杂多元的“强联系”之下,我们自然就掌握了很多现在的孩子无从掌握的“生存技能”,每年都有那么几次青一块紫一块地回家,父母也安之若素。

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们之间自然形成了一些“自治潜规则”,同学们之间的小摩擦找老师是被这个共同体排斥的懦夫行为,让家长介入孩子自治更是要面临着被开除球籍的危险。

对此,《娇惯的心灵》说得很好:“孩童们,如同许多复杂系统,是反脆弱的。他们的‘电脑’需要来自外部环境的各种输入,才能自我调整以适应环境。”如免疫系统,孩子们必需面对挑战和压力(当然要考虑到年龄,循序渐进,不能超限度),否则他们就没办法成长,成为坚强的成年人,游刃有余地同身边的人和观念打交道,即便这会挑战他们的信念和道德观。

而现在的孩子呢?你随便问一个“你上次去同学家里玩是什么时候”,如果答案是去年就算不错了,你甚至会听到“从来没有去过”的答案。

孩子从一开始就没有被赋予“自治”的权利和机会,缺乏自我成长自我试错的空间,当他突然遇到同龄人的争端时,他不找家长又会去找谁?而家长呢,大多数人自然也不会去选择约架这个方式,特别是中产家长还要对得起自己“有文化,素质高”的人设,但你碰见孩子争端这种事情时,你的第一选择一定是亲自出面找老师,或者找对方家长“恳谈”,社交能力强的固然是皆大欢喜,但孩子还是丧失了自我进化的机会;社交能力差的更是会弄得体面尽失满班风雨,从这对家长到这对孩子,以后大概率就是不来往了,嗯,孩子也算学到了人生的一课,“凡是和自己发生过矛盾的,一定是对方有问题,然后就不必来往了”。

更有趣的是,家长们从这样的不愉快事件中得出的结论往往是:我们,以及我们孩子还是要和同阶层的家长(孩子)交往啊,那些不讲理的家长培养出来的孩子也是低素质的,和他们说不着。

然后,杨浦爸爸的模式就自动切换到了更高级更普世的模式:倾尽全家的一切资源和努力,择一所更好的学校,找到与他们同样高素质的家长和孩子。

那么,低频的杨浦爸爸就可以退场了,世界还是属于高频的海淀家长和顺义妈妈的。

如果下次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记住,高素质的答案一定是:这个学校还是不行啊,要考虑退学找一家更顶流的学校了。或者还有一个更理性的爱校答案:这种这种乱七八糟的家庭是怎么混到我们这所好学校的,必须联合其他家长给学校施加压力,让他们家退学!

可是,就连大放厥词的我都不相信,在这个时代,我们家可以对孩子放手。一个潜在的道德困境是,对孩子放养,在中国的语境内往往意味着父母不负责任,或者是“丧偶式育儿”。

对很多人来说,逻辑似乎是清晰的:不择校,进了菜场小学,孩子被打,爸爸被迫成为杨浦爸爸;择校,全家都要鸡血上头,成为暗无天日的海淀家长顺义妈妈。

我隐约知道这个逻辑是错的,但我真的不知道如何破。


-  推荐阅读  -

你怎么知道和富人结婚就没有爱情?

“顶流”张爱玲

要怎样才会让一个人绝望到自杀


 

值班主编 | 刀哥   值班编辑 | 小窗

这是第 931 篇文章

- END-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骚客文艺】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请将骚客文艺打上“星标”,

每次看完文章后,也劳烦点个“在看”。

这样,我们每次的新文章推送,

才能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订阅列表里。

有趣的灵魂彼此不要错过哦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