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历史是印刷出的人性



历史是印刷出的人性
文、编:先知书店

黑格尔说,人类在历史中所能汲取的唯一教训,就是从来不会汲取任何教训。

为什么会这样?
 
对不读历史,不关注历史真相的人,根本不在乎什么历史教训。
 
从“不知晓历史真相”到“知晓历史真相”——这是第一个层次的历史,达到这个层次的人聪明、博学,但不一定道德。
 
知晓历史真相,也珍惜历史教训,懂得判断是非对错——这是第二个层次的历史,达到这一层次的人既聪明,又有正义感。
 
但是,这依然停留在“古为今用”的政治实用主义层面。

他的悲欢,不一定能与“凡夫俗子”相通——因为无法参透人性的幽暗和脆弱,他总是无法理解:

明明是正义的事,为什么人们就不能坚持到底?我明明是真诚地立志行善,为什么行出来的却是罪错?
 
最现实的例证是,北宋并不缺少明君贤相,朝野上下都非常重视历史教训,但是仍然积贫积弱,民不聊生,几乎所有改革都违背人性、事与愿违,最后与其他朝代一样,屈辱而惨烈地亡国了——

如果没有洞察人性深处的奥秘,任何历史教训都只能是以苛求古人的方式自我安慰。
 
因此,历史的最高层次,就是洞察人性、悲悯人心——正如塔奇曼所说,历史是印刷出来的人性。


人性是“上帝的造物”


什么是人性(Human nature)?

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性情和特征:理性、意志、情感、直觉、良知……
 
从轴心时代的耶稣基督、先秦诸子、苏格拉底,到启蒙时代的休谟、斯密,再到科学时代的韦伯、哈耶克……

古往今来所有最伟大的思想,都是从论述人性开始的——究竟是什么样的性情和特征,让人有别于动物或机械?
 
很多人将人性视为“大自然的产物”,但伟大的思想者都将它看作是“上帝的造物”。

因为人性如此玄妙、矛盾,一点都不科学、理性:
 
人性很卑劣,自私又顽梗、贪婪又胆怯,肆意破坏,伤害同类;

人性很高尚,会同情弱者,聆听古训,还会缔结契约、协作创新。
 
人性很脆弱,既经不起诱惑,又经不起打击;

人性坚韧且单纯,任何种族、制度、时代的差异,都无法遮盖人性共通的自由和正义……
 

千万年来活过的亿万人类之中,从未出现一模一样的两个人。

但是千万年来,人类的道德、智力和审美,也从未有过任何本质的变化。
 
随着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越趋深刻,政治似乎越来越顺应人性,但是历朝历代的政治思潮、权力结构、国家意志,实质上并没有太多新意。
 
所以,“洞察人性、悲悯人心”的历史,为什么能够超越“政治教训的历史”,成为最高层次的历史?

因为任何时代都是人的时代,任何政治秩序都必须附生于人性这一基本前提。
 
人性中的斗争,就像大海的几次潮汐;历史中的政治,就像冰山的一角。


最高层次的历史,绝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褪色

一个人写历史、读历史,如果止步于“镜鉴兴替”的政治教训,就注定无法参透更深刻、更宏大的人生意义。
 
虽然,长期有“史学二司马”之说,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还是无法比肩司马迁《史记》,虽然它更宏大。

因为司马迁已经超越了政治叙事——他对人性有着深刻的悲悯,对人性的败坏有着最深刻的警醒。

比如:满朝文武都知道李陵孤军深入、投降匈奴是错的,但只有司马迁愿意体谅李陵。他说,李陵只有投降才能保全将士的性命。

司马迁身为一个小小的史官,却在李陵跌落神坛时,挺身而出为他辩护。

当汉武帝听信谗言夷灭李陵三族时,他遭受牵连,却忍辱负重,只为完成最后的大使命。
 
大众知道司马迁开创了纪传史的先河,却很少关心他的人间使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读这样的历史,不仅是美的享受,还可以触摸宇宙真谛、人生百味。
 
他的文字,已经看淡了成败生死,倾注于个人的悲欢、命运的无常;他的视野,已经超越了朝代更迭,升溯至天道信仰、人间大道。
 
在那个天道衰微、皇权独大的时代,司马迁的文字对帝王将相不屑于折腰,对悲剧英雄不忍于苛责,对贩夫走卒从不藐视,甚至对刺客的梦想和悲欢,都充满了极大的兴趣和敬意。

读这样的历史,读者不仅可以领略当时各个领域的智慧,更是亲身体验一个个敢爱敢恨、命运无常的人生。
 
在我们脚下的土地上,曾经有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他们活过的每一天,像我们一样快乐过、勇敢过、挣扎过;

他们汲取前人的教训,如今又变成我们的教训;

他们很少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如此短暂,就像我们很难意识到,自己活在他们生命的延长线上……
 
更奇妙的是,这些活生生的人性,竟然被史家忠实记录,精炼提纯,最后娓娓道来——最高层次的历史,对“人的意义”有着终极的追问和关怀,绝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褪色。
 


以真实的故事展现真实的人性

在司马迁之后,能够像这样洞察人性、咏叹人生的历史大师,古今中外都屈指可数。

即便在史学巨匠群星闪耀的20世纪,真正能够达到这一层次的依然屈指可数,但巴巴拉·塔奇曼当在此列。
 
塔奇曼曾被香港读者称为“西方的金庸”,但这个类比显然是不恰当的。

两人同是文学大师,但金庸的天才在于“以虚构的故事展现真实的人性”,与他同类的西方大师应该是《魔戒》的作者托尔金。
 
塔奇曼是历史作家,她的天才在于“以真实的故事展现真实的人性”。她的作品自1950年代横空出世,至今长盛不衰。
 
很多人都知道她开“非虚构写作”之先河,却不知道她的作品像司马迁一样,深刻洞察了恒常、普遍的人性,尤其是关乎人类终极意义的重大命题。
 
像司马迁一样,她不看重政客的得失,甚至不看重经济、科技数字,她关心的是人心,尤其是“大众的情绪温度”、维系文明的人性价值。
 
作为一个现代人,她的历史,不仅对人性保持着警惕和悲悯,还对世界保持着谦卑和审慎——

我们的生活之所以能够保持和平、有序,从根本上说不是因为“发达的科技和生产力”,而是因为“现代文明”所维系的观念和伦理,使人类不至于自我毁灭。
 
像司马迁一样,塔奇曼的作品像史诗电影,更像POV视角的权游世界,最终成了“一家之言”:

她把小人物的人生切片,写成了事关人类意义的大事件;更让人不得不叹服的是,这些真实的历史写得比虚构文学更精彩、更离奇。

因此,她凭借《八月炮火》《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两次获得普利策奖,但她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却是《骄傲之塔》,原因其实很简单:《骄傲之塔》更接近悲悯人心的历史。
 

她最不为中国人熟知的作品《远方之镜》,也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塔奇曼讲述了一个欧洲骑士曲折离奇的人生经历,堪称“比金庸小说还精彩的武侠奇遇”。就连书中的游历、打斗的情节,都是她在一堆古文献中发掘出来的。

除了“精彩但又真实”的故事之外,这个骑士的“武侠人生”,竟然完美印证了现代文明面临的三大挑战:
 
市场经济和有限政府在其诞生之初,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动荡和崩溃?

延续至今的私产权利、政教分立,曾经遭受过什么样的侵略和威胁?

以上这些现代文明的价值,为何能让西方在大瘟疫之后逆势崛起?
 
和司马迁一样,她塑造了一个人群的观念和审美,这些观念和审美不会迎合时代潮流,因此时常成为刺耳的杂音。

但人类的进步、文明的留存,却必须依靠这些带有“预言”性质的杂音……



▌巴巴拉·塔奇曼:历史的温度与技艺
 
卡尔维诺曾说,能够奉献经典的,是那些我们永远无法忽视和回避的作家,无论是否认同他的观点,阅读他的著作,都有助于准确地定位自己。
 
在信息泛滥的网络时代,为什么还要阅读塔奇曼的纸质书?

除了本文提炼的她对普遍人性的洞察、对人心的悲悯这三个层次之外,还有她对历史写作技艺的执着——

在《历史的技艺》中,塔奇曼写道:

见识、知识和经历,还不足以成就一个伟大的作家,他还要有对语言的非凡的掌握——因为,伟大的思想也需要借助对词汇的完美掌握才能表达
 
读塔奇曼的文字,时常会有涂划、玩味、品鉴的冲动——这是任何为了高效获取信息和知识的碎片化阅读、电子阅读所无法代替的;

所以,读塔奇曼的书,需要一种“焚香沐浴为读书”的仪式感。

这或许也是当年尼克松总统开启与中国破冰之旅时,将塔奇曼的书作为国礼的原因。

遗憾的是,塔奇曼的作品在中国长期被忽视。她的部分作品引入国内后,曾一度绝版。为此,先知书店携手塔奇曼作品的出版方,复活了《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骄傲之塔:战前世界的肖像》等六部作品,并与近两年出版/再版的《圣经与利剑》《八月炮火》组成“塔奇曼作品集”,一共八卷,迄今简体中文世界最全版。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还可在规格中一并选购文中提及的《史记》等作品。

▍延伸阅读

她的悲悯和洞见,已成为“社会温度”的标尺

史学界的奇女子:从不捏造任何东西,包括天气

“影像中国”系列:一套可传家的“中国近现代历史博物馆”(售罄即绝版)

历史是过去的事,但对未来有意义...

历史从不缺少史料,只是缺少见证者

瞿同祖:中国社会学史上的失踪者

《文化的江山》:一部独特的中国文化史

张宏杰:史学何以堕落为一门纯技术的学科?

人性的本质: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历史学家张广达:关于眼界问题,最重要的是自己书读得够不够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