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人是否聪明不是由智商决定的,而取决于思维模型的多样性

先知书店 少数派悦读 2022-12-28



编者按: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人们可能会觉得这样的能力离自己很远,以自己的智商和阅历,永远也不会具备如此的洞察力。

事实上,智力真的不能决定什么,至少我们99.9%的人都还达不到拼智力的时候。

然而有些人好像真的可以能一下子就看穿事物的本质,甚至预测很多未来的东西。那并不是因为他聪明,而是因为其掌握了多元思维,站在很多巨人的肩膀上思考问题而已。



▌让“盲人复明”的多元思维


“盲人摸象”是个耳熟能详的故事,那时候课本讲的是,盲人无法摸到大象的样子。有人摸到大象像根柱子,有人摸到大象像把扇子,有人摸到大象像堵墙。

但我们却从来没想过,盲人为什么不把大象全身都摸一遍呢?

可能这个例子现在来看有点傻,但其实我们大部分人,每时每刻,终其一生,都在盲人摸象。

象就是这个世界的真相,盲人摸象就是我们大多数人对待真相的方式

现实中,我们大多数人只具备摸到一个地方的能力,于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永远是从一个角度在看待问题。

比如学经济学的人,他看待事物的方式,永远是从经济学去解读;

比如学心理学的人,他看待事物的方式,永远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解读;

比如学政治学的人,他看待事物的方式,永远是从政治学的角度去解读。

这样固然专业,但却有一个极大的弊端,那就是单一学科的思维方式,往往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正如查理•芒格所说:“在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来,世界就像一颗钉子。”

但问题是,现实中大多数人连锤子都没有,像个裸猿。

因此,查理•芒格这个理论一提出来,直接就在世界炸开了,几乎世界上最聪明的人都在贯彻这样的思维。像是贝索斯、马斯克、巴菲特等都信奉这个理论。

再回到上面的问题,盲人能摸到大象的样子吗?答案是如果让盲人把整个大象都摸一遍,并且不断反复摸,就可以无限接近大象的样子。

那么我们能看到事物的真相吗?答案是,如果我们能用多元思维去思考,并且不断完善,我们就能无限逼近真相。



▌“快思考”与“慢思考”

理解多元思维之前,我们需要先理解一下人的思维是怎样的,大体上来说,有两种方式:

一种叫感性直观,对应的就是快思考系统;

一种叫概念模型,对应的就是慢思考系统;

慢思考系统是其他的哺乳动物所没有的,表现为各种情绪以及思考。
它是人所独有的。人是唯一能用概念模型理解世界的动物。

人的快思考系统,可以感受这个世界的全貌,但是不能理解这个世界的层次关系,而慢思考系统是对世界层次关系的理解,但这种理解是在对这个世界抽象之后所做的概括。


因为真实世界是混沌的,要理解这个世界,就要将其中一部分内容去掉,留下我们认为重要的那部分,并把这部分作为理解这个世界的关键。这个抽象后的东西就是概念模型。

每一个视角,或者说是通过每一个概念模型所获得的视角,都意味着对这个世界理解在某种意义上的深入,但同时也意味着在这个视角上变的片面,因为为了建立这个模型,就忽略了很多其他的因素。这也是概念模型所固有的矛盾。

也正是为了解决这个概念模型的内在矛盾,我们才需要建立多样性视角。



▌单一思维、多个思维≠多元思维

而现实中,大多数人的问题是,知识面狭隘,往往只是习惯于用一个熟悉的思维去解决问题。

实际上现实中的很多问题可能涉及的是多个维度,往往是各种各样学科的综合体。多元思维可以让我们脱离原先的那种一个点思考的方式,从正反,前后等各个方面去思考问题。

若是只具有单一思维,大多数时候看到只是冰山的一角。拿做木工来比喻,单一思维就好像手里只有一个工具,往往效率低下,并且当脑子里只有一种思维方式,就会倾向于只使用这个方式去思考和做事,这很狭隘,也很容易扭曲现实,陷入到自己的偏见当中。

只具有单一思维模式的人,所获取的知识也单一,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单一,那样做出的结论也必定会很片面。

而掌握了多个思维,也不代表就能做到多元;多个与多元是有区别的。

大多数人遇到问题,往往是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垂直领域的知识,来想到有限的解决方案,从没意识到跨学科去寻找到答案。

当我们真的践行把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思维用来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时候,就建立了多元化思维。

因为各个学科的思维之间通常都有贯通的地方,当把它们联合起来,便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像一枚原子弹,当你把一些化学元素比如铀,加上一些条件,融合在一起就能发生核聚变,引发核爆炸。


跨领域学习多元思维,不是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而是要形成对问题的全局性了解,从而更本质地理解问题。

所谓的全局性理解,就是指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级全面地理解问题,从而接近问题的本质。

正如查理·芒格所说:长久以来,我坚信存在某个系统——几乎所有人都能掌握的系统,它在你的头脑中形成一种思维模型的框架。有了那个系统之后,你就能逐渐提高对事物的认识。

▲查理·芒格


▌对多元思维的误解

想要拥有多元思维,首先各学科思维的数量得足够多。因此很多人了解到多元思维之后,就开始疯狂地追求数量。

有的人立下了学 100 个学科思维的 flag,有的人孜孜不倦地整理了 100 个、200 个学科思维,还有的人到处收集、到处问别人有没有更好的学科思维。

这些,其实都是对多元思维的误解。

掌握多元的思维固然没错,但是也不是越多越好,更不能去无限制地去追求数量。

无论一个人学习了多少种学科思维,其最终目的却都只有一个——看清现实,解决问题。

收集的越多,接触的理论越多,了解的方法越多,并不代表自己真的有能力去应用,更不代表能够解决问题。

就好像背过了 100 条的公式、定理,但一道题都不去做,那么数学和物理也学不好一样。就好像有人喜欢收集工具,琳琅满目,摆满整面墙壁,却只会用一个螺丝刀一样。除了偶尔拧个螺丝的螺丝刀,其它的工具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收集欲望和向别人炫耀。

更重要的是,有时一个问题可以有很多个解决方案,但是每次有需要用某一类学科的思维便够了。那么多出来的就是重复的。

重复的学习,既降低了边际效用,增加了机会成本,还产生了大量的能力冗余。

因此,真正能够解决问题,并帮助自己去理解世界、看清世界的思维,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工具”。


美国社会学家,斯科特·佩奇说:“一个人是否聪明不是由智商决定的,而取决于思维模型的多样性。”

佩奇所说的“思维模型”与以往人们理解的“学科思维”,事实上,是两种概念。若把两者相混淆,则会出现上文中所说,一个人虽然学了越多越多的各个学科的思维方式,却往往会降低效率,产生重复性学习以及能力冗余。

原因何为?只因通常的某一学科思维,虽然重要,但由于理论性、细节性占比居多,因此往往不能直接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去使用。

而“思维模型”,则是将学科思维简化、精确化,剥离掉不必要的细节,并将其中抽象的东西形式化,让其更加适用于现实。


当然“思维模型”并不只有一种,因此也有人说:“普通人总结经验,高手使用思维模型,顶尖高手使用多元思维模型”。

为此,先知书店组成了一套“多元思维模型”七书,并在此诚挚推荐:

◎本套书中,包含了统筹一切的《模型思维》,书中涉及了几十种模型思维方法,透过一系列不同的逻辑框架来生成智慧,且大道至简,每一种都是能够直接利用在现实问题当中,堪称现代人的“思维工具集锦”

◎其余六本——保持清醒的《批判式思维》;厘清现实的《逻辑思维》;理解概率思维的《人生算法》;运筹帷幄的《策略博弈》;塑造世界观的《进化思维》,以及帮助人系统思考的《系统之美》;皆是作为对“模型思维”的重要补充和对比,让读者的思维模型更加多元,面对现实难题时精确判断,获得先机,变成“顶尖思维高手”。

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还可在规格中一并收藏本套书+“复杂科学”五书系列,思维+科学,让思考事半功倍。)


▍延伸阅读

现代人的知识困境:只有知识,没有“智识”

常被忽视的“法律思维”,却是面对“现实问题”最有力的武器

这个越来越复杂的世界,应该如何从容面对?

人在“自我怀疑”、“精神危机”的当下,如何保持“思想的生活”

独立思考的能力,决定了一个人能走多远

读他的书也是不幸的,那会无限提高你对一本书的期待和标准

张五常:思维方式要比知识更重要

警惕思想偏食症:真正的无知,是思维方式的贫穷

历史认知的弯路,大都是二元思维的套路

科学思维,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第一推动”

跨越表象,直达本质:什么是人们认知的核心思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