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朱宪民:作为一个摄影家,总得给这个时代留下一点东西
从上世纪60年代起至今,时光已跨越了两个世纪,社会巨变前所未有,但我的镜头一直没有离开过这大千世界的主体——社会各阶层百姓的生活现状与发展变化。
刚刚步入摄影领域成为一名摄影记者时,也走过一段弯路,“高大全”、“红光亮”的影像也是我一度追求的目标。但在1979年,卡蒂埃·布勒松的“决定性瞬间”理论深刻地开启了我的摄影心智,他的作品让我感到艺术的力度、严谨、完整,摄影原来和生活可以贴得如此紧!
摄影原来可以整日在街头寻找,随时准备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将活生生的生活完全记录下来” ;1932——1936年美国农庄管理处的30名摄影师齐刷刷地将镜头对准公路上的那些难民,丝毫不做作的纪实有着强烈的震撼;史密斯的影像看不出技术性的语言,只有感情上的语言,而这些又源于他对生活炽热的感情;所有的大师是真正的艺术家。他们带给我的思考远不只是在照片上,我从他们身上汲取营养,意识到真正的摄影家一定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我从黄河岸边走出,对黄河故土和黄河百姓有着深深的挚爱,于是选择了我最有感情最熟悉的土地和人民,从黄河岸边开始了我的拍摄之路,多少年上下求索,黄河边留下了我不断回望故土的身影与足迹,也为黄河人的生存状态留下了最原汁原味的影像回忆。
▼《民以食为天》 河南 1980年
我最庆幸这一生能从事最喜欢的工作,庆幸自己选择了一个可以一生拍摄的题材。我愿意为此抛弃一切世俗的享乐,付出一生的精力。黄河的拍摄完成了我回报母亲的心愿。我总算没有愧对‘黄河的儿子’这个名称。
我的“黄河情结”已渗入我的经脉血液,它就像一支号角激昂着我从黄河百姓的身上将视线散发得更远,让我的纪实摄影之路更长更坚实。这个时代最普通最平常的城市居民、东北工人、珠三角、长三角的外来工就像黄河子民一样,吸引着我一步步走近他们。
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存挣扎,他们的坚强聪慧,他们的乐天知命感染着我的内心,充实着我的专题。记录生活,见证人性。透过对他们细致入微的记录,中国社会30多年的发展变化也悄无声息地展示出来,凝结成这个时代最为真实的记录。
作为一个摄影家,总得给这个时代留下一点东西。我的摄影一直执着于这一信条,不断总结,不断前行。
摄影人的创作不能带有功利性,作为一个有责任的摄影家,要明确自己创作的目的——踏踏实实地为这个时代拍一些东西,带着这样的责任与情感拍摄,你的作品才具有重要价值。纪实摄影是今天拍、明天看,我们一定要耐得住寂寞,不能急功近利。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朱宪民(以上选自《人民摄影》)
▼《 放学路上挖野菜的孩子》 山东 1977年
▼ 《赶集农民》山东 1981年
▼《过年》 山东 1979年
▼《龙潭湖鸟市》 北京 1978年
我是从黄河岸边走来的,黄河就如同我的母亲。
1976年初,我怀着深深的思乡情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踏上了这片土地,就如同见到了暌隔已久的母亲,我激动得眼前似雾似雨。
1978年春,我带着一种不可遏止的创作欲望,怀着反思后的清醒重返故乡,开始了《黄河人》的拍摄。二十几天的辛苦奔波,我将自己融入了众多的为我所熟悉而又陌生的父老兄弟姊妹之中。
无论是在熙来攘往的集市中,还是在人迹稀少的黄河岸边上,目光所及,都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黄河人,他们勤劳忠厚、默默无闻、宽宏大量,他们没有奢望,只有付出,肩负着生活的重载,心中充满着真情,这是真正的中华民族的基石。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我们民族的可贵气质与博大胸怀。
时隔三年,当我又一次回到故乡时,故乡的变化让我目不暇接。随着改革大潮的到来,商品经济也在撞击着我的家乡。都市人的时髦在这里已不再陌生和怪异,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几天下来,我疲惫得头重脚轻,但却满载而归—我拍摄了数千幅《黄河人》的众生相。
随后的这些年,我又无数次回到黄河岸边。在《黄河人》的拍摄中,虽然备尝艰辛,我却感觉甘甜;虽不能说完全领悟了摄影之真谛,却也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也正是如此,我才真正对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兄弟姊妹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黄河人》的创作给了我多层次、多侧面、立体反映生活,向生活深度和广度拓展的契机,也给了我重真情、不粉饰,直面社会、直面人生的醒悟。
黄河是一首壮丽的史诗,是一首永远也弹奏不完的雄浑的交响曲,是一个令人永远沉思冥想感慨万千的故事,我愿将我的全部激情随同奔腾的黄河一起融入这蓝天大地。
(以上选自《文明杂志》)
▼《耍猴人》河南 1980年
▼《正月十五闹元宵》 北京 1984年
▼《黄河摆渡的老艄工》 山东 1984年
▼《回娘家》 河南 1989年
▼《国道马路旁》 河南 1988年
▼《提亲》 河南 1989年
▼《放羊的孩子》 1989年
▼ 《家长里短》 山东 1990年
▼《车公庙食街之一》 深圳 1992年
▼《早市上卖葡萄的兄妹俩》 河南 1995年
▼《黄河凌汛》 山东 1996年
▼《大树下的人们》 陕西 1996年
▼《黄河壶口岸边的人们》 陕西 1996年
▼《古戏台上下》 山西 1996 年
▼《外地打工的农民》 重庆 2004年
▼《红河赶集的农民》 云南 2008年
▼《南阳石雕厂》 河南 2009年
▼《街头偶遇》 深圳 2010年
刘树勇:纪实摄影,能够改变什么?
吕楠接受马格南专访:我是如何拍摄“三部曲”的?
世界摄影史上,最有影响力的100张照片
刘树勇:摄影朋友们,请勿滥用“艺术创作”这个词100张老照片,读懂百年中国世事沧桑
1966~1976:翁乃强镜头中的中国
摄影大师姚经才:周恩来标准照,就是他拍摄的
梁达明:什么样的摄影作品能获奖?
许知远:1949年以来的摄影师,刘香成是独一无二的
作家阿城:谈李晓斌的《上访者》中国风光摄影10大名家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