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李双套: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的“飞跃”问题?
相关阅读
马克思主义中的“飞跃”
我们在谈论理论创新的时候,总是会涉及“飞跃”的问题。那么,到底什么是“飞跃”?哲学家们是如何论述“飞跃”的?马克思主义中的“飞跃”是什么内涵呢?
首先,在黑格尔那里,“飞跃”是用以表征“存在”“尺度”的范畴,体现了“存在”连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在思想史上,黑格尔对“飞跃”进行过系统的哲学阐释。黑格尔认为作为哲学开端的概念不是特殊具体事物的概念,如石头、房子等带有“感性杂质”的概念,而是“最初的、直接的东西”,即“非感性”概念,如有、无、质、量等。所以,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以逻辑学为开端,逻辑学又以“存在论”为开端。“纯存在或纯有之所以当作逻辑学的开端,是因为纯有既是纯思,又是无规定性的单纯的直接性,而最初的开端不能是任何间接的东西,也不能是得到了进一步规定的东西”。在这里,黑格尔所讲的“存在”就是事物存在,一个事物如果不“存在”也就没有讨论的意义和可能。“存在”不指向具体的事物,但“存在”表现在万事万物中,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核心。没有离开石头、房子的所谓纯粹的“存在”,也没有不是作为“存在”而“存在”的石头、房子。
黑格尔认为“存在”包括“质”“量”“度”三个环节。在他的理论中,“质”与“存在”同一,“如果某物失掉它的质,则这物便失其所以为这物的存在”。“量”的性质外在于“存在”,“量之多少并不影响到存在”。就“质”与“量”的关系而言,黑格尔举例说:一所房子,不管大一点小一点,都是一所房子;红色,不管是深一点浅一点,都是红色。“度”则是“质”与“量”的统一,一切事物都是有“度”的。虽然“量”与事物本身并不同一,“量之多少并不影响到存在”,但是这种“不影响”是有限度的。“通过更加增多,或更加减少,就会超出此种尺度,从而那些事物就会停止其为那些事物”,在这个“尺度”内,事物仍然是事物,超出这个“尺度”,则事物就不是这个事物了,超出这个“尺度”就是“飞跃”。所以,“飞跃”和“度”紧密相关,“举凡一切人世间的事物——财富、荣誉、权力、甚至快乐痛苦——皆有其一定的尺度,超越这尺度就会招致沉沦和毁灭”。黑格尔举了三个很有趣的例子来说明“飞跃”:一粒麦是否可以形成一堆麦?如果从马尾上拔掉一根毛,是否可以形成一个秃马尾?驴子驮东西时,如果我们一两一两地不断增加它的负担,最终,这个驴子会担负不起重量而倒下。在这三个问题中,一粒一粒地加麦子,加到多少才算一堆麦子?从马尾上拔毛,拔掉多少算秃马尾?驴子驮东西,加上去使它拖不动的最后一两是什么时候?从“一粒”到“一堆”、从“拔掉一根毛”到“秃马尾”、从“驮的动”到“驮不动”,这中间都存在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就是“飞跃”。
其次,马克思将“飞跃”引入到对“人们的存在”的分析中。马克思并没有直接论述飞跃问题,他的文本也没有直接关于质量度关系的论述。但在其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蕴含了飞跃思维。马克思没有研究黑格尔哲学意义上的“存在”,而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变迁的意义上谈论“存在”及其“飞跃”。不同于黑格尔将“存在”作为哲学的开端,马克思认为哲学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马克思哲学中所讲的存在也不是纯粹“存在”,而是“人们的存在”,“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在一般意义上,马克思认为“现实生活过程”是连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一方面,“现实生活过程”是连续的,“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另一方面,“现实生活过程”是有变革的,“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完全改变了的环境”和“完全改变了的活动”即“飞跃”。在特殊意义上,马克思主要谈论社会形态的更替,他认为基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冲突,人类社会将发生社会形态的更替,即实现“飞跃”。
再次,“理论飞跃”体现了“思想”与“时代”的关系。在中国语境中,“飞跃”更多的是用来表述理论飞跃。“理论飞跃”是表征思想与时代关系的概念。反思整个西方哲学的传统,可以发现,思想与时代的关系问题贯穿于整个哲学史。但是哲学家们几乎都是将思想置于时代之上,也就是说都从思想自身的演绎来理解理论变迁及其飞跃。在古希腊,柏拉图就将世界分为现实世界与理念世界,他认为现实世界是哲学理念的“分有”。到了黑格尔那里,他认为“哲学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现实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只有到了马克思这里,思想与时代的关系才得以科学化。在批评青年黑格尔派的学术观点时,马克思指出他们没有理解“德国哲学与德国现实”的关系问题,这是对青年黑格尔派学术观点的批判,也是对德国观念论,乃至整个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从思想与时代的关系出发理解理论飞跃,不能仅就飞跃而论飞跃,把飞跃理解为“概念的自我规定”。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批判直接指向黑格尔所说的,“事物之所以是事物,全凭内在于事物并显示它自身于事物内的概念活动”。在马克思看来,“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因此,“理论飞跃”反映的是“存在”的飞跃。马克思理论观的创新就在于“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形式……而且追溯它们的产生过程……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各种观念形态”。
最后,判断“时代”变化的依据是社会主要矛盾是否变化。在判断“存在”是否飞跃问题上,马克思引入了“矛盾”分析。马克思强调思想对时代的依附,并不是否认思想本身有其自身发展的逻辑,而是说,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思想的逻辑来自于现实的逻辑,来自于“物质实践”的变化。理论飞跃的原因在于现实生活过程的飞跃,即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具体表现,反映这个特定历史阶段下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它“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一个社会,所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理论自然也发生变化,飞跃也随之发生,“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
可见,在马克思那里,他主张建构面向“现实生活过程”的理论和思想,在“现实生活过程”的变迁中理解“飞跃”,也就是通过理解“现实”来理解“飞跃”。
相关阅读
辛向阳: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权威著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创造性升华 侯惠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历史根据 章忠民、郭玉琦:百年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飞跃的逻辑与意蕴 何毅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对“三大规律”认识新的飞跃 庞立生: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新成果 陈金龙:从四个方面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张明:新时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飞跃问题的学术思考 李正图:从四次“伟大飞跃”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 郭庆松: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缜密逻辑 杨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 陈培永、李茹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前提、依据及启示 姜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科学理论 陈其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新飞跃与学术新探索 刘奇:我国农民生活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十大飞跃 颜晓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多重维度 颜晓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 何毅亭: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陈金龙: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新飞跃的内在逻辑 钧政: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新飞跃
颜晓峰:科学回答重大问题 继续推进理论创新 中国社科院新思想研究中心:从四个方面深刻领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 龚云:坚持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经验 贾绘泽:深刻把握党在百年奋斗中坚持理论创新的历史经验
辛向阳:在当代中国,由于存在着三种情况,理论创新显得无比重要 重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用“六个必须坚持”高度概括新时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 陈松友、周慧红: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铸就百年辉煌的强大思想武器 逄锦聚:坚持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 辛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逻辑 辛向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机制 辛向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程中理论创新的机制研究 【重磅文章】顾海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与理论的创新性探索 【重磅文章】顾海良:百年思想历程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 荆克迪、逄锦聚:中国共产党关于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实践创新和基本经验 杨俊:习近平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重要论述的理论创新 亚历山大·洛马诺夫:中国新时代的理论创新与经济政策 杨洁勉:中国共产党外交理论建设的百年探索和创新 〔俄〕洛马诺夫:把改革开放与捍卫经济主权紧密有机结合—中国新时代理论创新与经济政策 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研讨会: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与创新 【会议征文】“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学术研讨会
郝立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哲学上的原创性贡献 龚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 吴家庆、陈德祥: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 康晓强: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原创性贡献的层次结构 孙来斌: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 张新:论习近平关于共同体重要论述的特征和原创性贡献 凌胜银:论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田鹏颖:重大时代课题的原创性理论应答 康晓强:习近平关于科学社会主义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 严书翰: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 张传平: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原创性贡献及其世界历史意义 郑永年:中国政治经济学原创性理论的三大来源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学理化学科化阐释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建设研究”开题论证会顺利举行 【讲座预告】郭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2022年8月22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