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亚兰|娘在,温暖在
『时光捡漏』您生活的笔记本
图片来自网络
下班匆匆回家,开门,急切地叫了一声“娘”,待到娘答应后,我悬着的心才放下来,于是换鞋、换衣服、做饭。
饭做好后,招呼娘坐下开始吃饭。这时她总会唠叨:“看我把你害的,你上班忙,下班还要给我做饭。”我佯装嗔怒地说:“没说的啥就别说了。”于是娘不再絮叨,开始吃饭。
工作30多年,学校离家远,中午一直在单位吃饭。去年才搬到单位隔壁的小区,回家吃饭很是方便。感到娘仍在自责中,我故作轻松地笑着说:“要是像以前一样住得远,还真管不了你,现在方便哩。”我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以减轻娘的自责之情。她埋头吃了一会饭,又叹声说:“哎,摔了一跤也没摔死,摔死了,你们就不忙了。”
娘轻而易举说出的话,让我心灵为之一颤。76岁的娘身体一直很好,但近三年,隔三岔五住院,身体大不如以前了。此时她像犯了过错的孩子,小心翼翼地说着。一种悲凉之情涌上心头。我努力克制着情绪,打趣地说:“不!你说错了,要是那样的话,恐怕我们现在忙得很!”
娘并不看我,继续幽幽地说:“那也只是忙几天,完了就不忙了。”
我连忙说:“还有一种可能。”说完,我故意顿了一下,“啥可能?”娘抬头,眼睛里闪着星点光亮。
“万一你摔得起不来,这会住在医院,我还得请假照顾你,你说咋办?”我看了她一眼,说:“所以你摔得好,人能自理,还是左手,也能吃饭。吃一堑长一智,以后走路小心点就行!”
娘听完,嘴角咧开笑了笑,我的心也跟着明亮了起来。
这时弟弟来电话了,娘揣起电话兀自回房间了。接完电话,她从房里走出来,竟然像个孩子一样,满脸洋溢着喜悦,“你看,我儿也说我摔得好,能吃能喝。”说完,拿起勺子笨拙地吃饭。看着娘的疑虑消散,看着她笨拙又可爱如孩童的褶皱的脸,我倍感温暖,犹如小时候娘一脸怜爱地瞅着我。娘在,温暖在!
娘是今年忙种时摔倒在了院子,右手手腕骨折,不得已才来我家住的,不然她是不会在我家呆这么长时间的。娘一辈子干惯了农活,那一亩多地说什么也要种,为的就是给儿女供应农家面粉。她认为,现在比过去种地好种多了,她好像挺享受其中的乐趣。有时候我也埋怨,但娘始终不肯撂下土地。不论谁劝,她都要每年种上麦子,十月一给我爹上完坟,才随我们进城,享受暖气。可不到五一,娘就嚷嚷着要回老家了。她总说,城里空气不好,天热。其实,我们知道,她是操心收割麦子,顺带再种些各色青菜给我们送来。
时代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人的观念也变了,但老家的老辈人,自家酿醋的传统却没有变。每年八月十五前后,娘就开始做醋。最初村里只有一口水井,离家挺远,要挑一趟水很不容易。有时人多了,还要排队。她总是起得很早,赶在别人之前去挑水。每年我们十月一上坟之日,她一早起来就蒸醋粉,边蒸醋粉,边和蒸馍的面,还要准备吃臊子面。等我们中午回去,她已经蒸好醋粉,四袋醋粉四家各一份。弟媳爱吃厚点的,她也不忘记给蒸几个。四桶醋,远处的二十斤的大桶,近处的十斤的小桶。馍蒸好了,也装成四大袋。她不让我们吃馍和醋粉,说是带回家去再吃,要不臊子面就剩下了。娘做的臊子面很好吃,离家老远就能闻到臊子面的香气。从家门前走过的乡邻会说:“真香啊,一定是老太婆的儿女们回来了。”我们姊妹几个的朋友或同事去老家,热情好客的老娘总要做给他们吃,朋友和同事都说没吃过这么好吃的臊子面。特别是冬天,一碗碗薄筋光、酸辣香、煎稀汪的臊子面,爽口暖胃,让人回味无穷!老娘的味道,让人倍感温暖!
娘虽然住在老家,但时时操心儿女。我每次打电话,她总是叮嘱我说,学校工作不同别的工作,很辛苦,你一定要注意休息,注意身体。她自己很节约,我们给她买东西,她啥都不要。我们给自己买再贵的衣服,她总是说不贵,你们穿漂亮一点。只要是流行的漂亮时尚衣服,她就支持我们买着穿。而且一个劲地说,就是好看,说着就拿起衣服细看针脚,似乎要研究什么似的。
娘常给我们姊妹四个说,你们谁去出差或有事就叫我,我随叫随到。不管到谁家,她一进门就一头扎在厨房,家家厨房的油盐酱醋在哪里放着,她都很清楚。记得有次娘从我姐家回来,我姐竟然忘记她把粉条放哪里了,娘清清楚楚地告诉她。放下电话,娘一个劲地嘀咕,怎么记性这么差,自己家里的东西都不知道放哪里了,然后娘像忽然明白似的“哎”了一声,“都是工作把你们忙的,你们每家厨房里的东西我都清楚。”接着娘就说谁家爱吃厚面,谁家爱吃薄面,谁家稀饭不要豆子,谁家稀饭要稀。孙子爱吃啥,娘如数家珍,越说越自豪。我冷不丁问娘爱吃啥,她想都不想就说,我啥都行。这就是我那为了孩子失去自己的老娘,她每时每刻,用爱心、用勤劳把温暖带给儿女。不但如此,她有空还要照顾我九十多岁的外婆,还常常接外婆到家里常住。
都说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担子重。但中年人毕竟身体好,有精力。可娘己是快八十的人了,她虽有心,却也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不,这阵子外婆身体每况愈下,舅舅舅妈和姨妈轮流照管。娘骨折去不了,她总是不停地念叨:“我要是好着,去换换他们,哎!”说着就瞅瞅她的手腕,似乎多看几眼就能好!
娘一头银发,煞是好看!每次看着娘头上的白发,我常想,这一根白发是因哪个儿女愁白的?那一根青丝又是因谁而枯萎的?岁月刀刻斧凿,在娘脸上细细地记录着。我常想,这一道沟壑是什么苦难刻下的?那一道干涸又是什么酸楚流淌过?数遍娘的根根白发,看遍娘的道道沟梁,她清贫艰难、坚强如砥的一生浮现在我晶莹的泪光中。
为了供儿女上学,爹娘先是养家畜过活,后来还在家里开了小卖部,忙碌而艰辛。每次回老家,娘总顾不上和我说话,院里院外都是她忙碌的身影,一刻也不得闲。这些都不算什么,真正让娘的天坍塌崩裂的是爹在最小的儿子成家后不久,竟撇下五十来岁的娘,撒手人寰。这已经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爹下葬后,我们把家里的小卖铺转让,接娘住在城里哥哥家照管孙子。那些日子里,娘的话语很少,脚步沉重,满头的青丝斑驳不堪,脊背一夜之间弯曲得让人心疼。但她从未在儿女面前流过一滴泪,因为她怕儿女伤心,影响工作。
三年后,娘心情有所好转,她坚决要回老家盖房。几个月后,前后院子两栋大房落成。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什么也没做,囊中羞涩的我一直没敢回家瞧上一眼。之后每有愧意地说起这件事,娘便说:“你们工作忙,孩子又小,啥事都不用管。”现在想想,我们装修一套房都捉襟见肘,娘一人到底是怎么完成这看似不可能的伟业的?我只有一个女儿,读书、工作、婚事,事无巨细尽心尽意,却还是焦头烂额,身心疲惫。而娘一生操办了多少大事,却从未听过她的半句怨言。难以想像她是怎样艰难地趟过岁月之河,如何铿锵地站在我们兄妹身后,又是如何默默为儿女们做着那普通却踏实的天梯! 感谢岁月的积淀,让我越来越靠近娘的坚韧!感谢老天的怜爱,让我永远浸润在娘的温暖中!
老家房子盖好后,娘就住在农村。一间房子租给上中学的学生,她只收一点烧开水钱,每天烧几壶水,成了她唯一的职责。我们劝她不要管学生了,太麻烦了。可她却说,你们姊妹几人也是那样过来的,娃娃上学不容易,我权当是帮助孩子。其实她也曾向我流露,孩子们晚上可以给她做伴。我曾看到卧室门后放着一把谷叉,以为是娘爱惜农具而责备她,后来才知道,那是她夜间的防身工具。家里也曾经有小偷光顾,过后好长时间娘才告诉我们,说是怕我们担心,她从未说过害怕之类的话。
那时,也许是因为年纪轻的缘故,我不能体会娘的孤独与寂寞。如今我一人在家,必定要叫娘来陪我。娘总是戏谑说:“家属楼有啥怕的?”她知道我天生胆小,是在给我壮胆。因为有她,我便能安心!思忖之余,我便想起当年娘只身在老家的情形,才开始心疼娘孤身一人的孤寂和落寞,想像自爹离去后娘形单影只的情景。
娘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但她却有超常的见识。娘的观念与见识成就了我们的大家庭,也成就了她的儿女们。依稀记得姐姐第一年高考差一分落榜,一时难以接受,郁结于心。娘夜不能寐,食不下咽,一夜之间愁白了头。第二日一大早,娘端着饭碗,半坐半跪在姐姐身边,坚定地说:“你起来吃饭,天下的农民一大层,也没见谁活不下去。不如我们的人多得是。再说,你还可以再考,世上没有办不到的事!”就这样,直到把我姐叫起来,看着她端起饭碗,娘才默默地退出,又去忙家务。整个过程,娘硬是没落一滴眼泪,坚强得像个无所不能的巨人。有谁知道,娘一出屋子,便泪流满面,却不敢有半声呜咽。
当时家里姊妹四人都在上学。姐姐不幸撞上了“文革”的余震,无奈在乡高中上了两年,毕业后去县城复读。爹观念新,把孩子上学看得比啥都重要。他常说:“我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娃们上学,特别是两个女儿。我要让她们上学,吃上国家饭,将来自己养活自己,活得扬眉吐气!”爹的观念不被众人理解,唯有娘坚决支持。
我们姊妹几个年龄差距不大,最小的比最大的也只差七岁,姐姐复读,实在困难。每年开学季,爹娘总是为我们的学费发愁。爹一辈子不愿意向别人下话,但又非要让我们上学,娘就硬着头皮东家西家去借学费。好在姐姐复读一年考上了大学,而我也在同一年不负众望考上了师范。但那时,周边的亲戚邻里都被父母借遍了,也借怕了。虽然知道上学还要花更多的钱,爹娘还是激动得不能自已,娘不停地用衣襟直擦眼泪,乐得合不拢嘴。接到入学通知书后,她让爹领我们姐妹去县城买新衣服,说娃要上学,不能穿得太寒碜。还让爹给我们每人买一块手表,说是奖励!当时戴上手表的确满足了我们的虚荣心。现在想想,八十年代初,一块百元的手表简直就是奢侈品!
哥哥是初中毕业考到重点高中的,但阴差阳错,第一年未能考上大学,眼瞅着家中拮据难行,索性就去西安打工。爹大发雷霆,扬言再不管他了。可我知道,他心里是最着急的。眼看要开学了,娘急得团团转,还曾晚上偷偷跑到离家十几里的舅家求救,搬来外公大半夜来我家劝说爹。外公蹲在我家炕上,“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袋子,时不时把烟锅在炕沿边“笃笃”地敲几下。还没等外公开口,爹的大嗓门便扯开了:“那小兔崽子被我一顿数落,他半天功夫都不敢耽搁,明儿就给我滚回来了。不复读,还能由得了他。回来就给我滚回学校复读去!”就这样哥哥复读后也考上了大学,弟弟后来也考上师范。
在儿女求学的路上,娘的付出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求学期间,我们所花的每一分钱,都浸透着娘辛劳的汗渍味,隐藏着娘鲜为人知的借钱的尴尬!
爹是个牛脾气,娘常常开导我们要好好学习,用心理解爹的不易和暴躁,而她自己却忍受爹的坏脾气。当时奶奶在世,全家七口人,十四亩地,全靠爹和娘,或者说全靠娘带着爹支撑。
爹十四岁时去兰州第一毛纺厂当工人,三年自然灾害响应国家号召和娘回老家务农,干农活他不在行,干不来了,他就会给娘发脾气。后来土地少了,又承包了20亩地,他们又养些家畜。虽然忙碌但心里是踏实的。改革开放后,家里又开了小卖部。爹负责出外取货,娘则边操持家务边照看小卖部。爹取货回来,娘就扛起锄头下地去了。暮色垂垂,娘收工回家,又开始给牛铡草,喂牛、烧炕,摸空还要给一大家子人做晚上喝汤,临睡前还得把牛一个个拉回牛圈。娘常说,傍晚这一气子活计,她要小跑着还不一定能早早睡下。后来有了侄儿,奶水稀缺,家里又买了羊。娘常常抱着孩子,牵着羊去放。再忙再累,从未埋怨过,就像她养的老黄牛,闷声闷气地,默默地、艰难地前行。
再后来我们的孩子上学,娘又是默默支持,偷偷给孩子们买笔和本子。有时孩子们任性,甚至偏离轨道,娘总要搬来住上一阵子,帮着我们开导孩子。每当我们的工作或生活进入瓶颈时,都是第一个告诉娘,她的肩膀总是比那春日的暖阳更让人留恋,瞬间让所有的不悦洗涤荡尽。
记得最小的侄女在西安上高中时,想在外租房住。娘自告奋勇要去照顾侄女,弟弟担心她年纪大,她却说自己身体没问题。母亲那时已经七十多岁,且在西安人生地不熟,但她硬是坚持了下来。没有电视,她就看书。但那段日子娘真的是受罪了,由于不适应西安的气候,整整咳嗽了一年。她去西工大操场锻炼,就打电话告诉我,西安人很注意锻炼,要我们工作之余一定要锻炼好身体。告诉我吃什么菜对身体有益,有病吃什么药。我问她怎么知道的,她说书上看到的。一年时间,她看了好多健康方面的书。更让我佩服的是,她竟然还领着几个一同陪读的不识字的老太婆,靠着看公交站牌游览了西安好多地方呢。
这就是娘不同于一般农村妇女的过人之处。娘一直感慨外公的开明,坚持让她多读了几年书。娘年轻时就是党员,当过大队的妇女主任。后来学校缺教师,村上领导让她去,奶奶说孩子小没人管,娘很无奈。等我们大一点了,她又被叫到医疗站工作。娘胆大,但她心细如麻,在没有专业知识的情况下,竟然学会注射。她好学上进,常常到县城去参加专业知识培训,还认识了好多医生,常常像个小学生一样向人家请教。后来她年纪大了,爹怕她出事,就不让她干了。有了这些经历,我们小辈的常开娘的玩笑,说她就是在北京也能多姿多彩地生活。
娘见多识广,干一行爱一行,麻利能干心灵手巧。七十年代初,爹从大城市给她买了个铁疙瘩——缝纫机,她硬是学会了。每逢年关,娘白天忙家里,晚上孩子们睡了,她就在十五瓦的灰暗电灯下缝制一家人的衣服。夜深人静,她思忖着怎么给我们裁剪出新花样的衣服——上衣裁成两半,中间加上不同颜色的眯缝,领剪裁成圆形,扣子用不一样颜色的布包上,做成假扣子,再缝上暗扣,又好看又方便。她做出来的每件衣服,都会成为全村的样板。热心的奶奶总不顾娘的忙绿,应承亲戚家的衣服。晚上,娘把缝纫机搬到炕边,在我们熟睡的头顶上“当当当”, “当当当”,一直响到深夜、响到年三十。在那些缺衣少穿的岁月里,剪刀针线似乎并没有和她成为冤家。以至于今天,不缺衣不少穿,她仍然戴上眼镜,穿针引线,乐而忘疲。绣花织毛衣,狮子、老虎、金猪、金瓜、颈椎等枕头每样至少做四个。给未出世的曾孙们做棉衣,从刚出生穿的一直到七八岁穿的,我们四家各一大包。小孩鞋子、大人棉拖鞋家家几大包。我们埋怨她,不想让她总是操劳。她总是说,你们拿回来的毛呢衣服好好地,做成鞋你们就不用买棉拖鞋了。每家的墙上有娘做的刺绣挂件,饭桌上有她做的抽纸盒,床上有她做的颈椎枕,柜子里有她给曾孙做的鞋、帽子、小枕头、棉衣等。她常说你们念书了,不会针线活,趁我眼睛能看见,给你们准备齐全。每一件东西、每一个针脚都印上了娘浓浓的爱。即使这些东西将来派不上用场,我们也愿意把这点点滴滴的爱留下来,传承给后辈儿孙,让他们知道他们有这样一位奶奶姥姥太奶奶太姥姥……
如今娘老了,我自己常常心有余悸,内心深处常常回顾着娘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不易,感受着她平凡中的伟大,感念着她存在时的温暖。娘的伟大不仅在于生下血肉之躯的儿女,还在于她从不奢望儿女的回报,她永远使儿女感到有亲情,有力量,有根有本。人生的旅途中,娘是港湾,是彼岸,是后花园;娘是棉花,是炭火,是暖阳。但太多太多的感触我却愧于笔拙无力写出,只能借用胡适的一句话:对于母亲的好,我的拙笔写不出十万分之一来。
叫一声娘,温暖如春!叫一声娘,厚重绵长!叫一声娘,坚强如砥!
我愿传承娘的美德,做娘一样的母亲!
完
作者简介
宁亚兰,中学语文教师,执鞭讲坛三十余载,热爱教育事业。工作之余,喜欢在文学殿堂徜徉,喜欢在碧水蓝天下驻足观赏; 钟情清水泳池,更爱柔舞太极。
精彩悦读
责任编辑:辛 克
文字审核:李 强
征 稿 启 事
1.本平台优先选用原创首发稿件,首发稿件一经采用即视为将网络版权授予“时光捡漏”,平台将在文内设置“原创”标识,其他平台转载必须注明转自“时光捡漏”。
2.散文、小说作品不超过5000字,长篇小说提供完整版和5000字以内节选版,诗歌200行以内。
3.投稿时应在邮件“主题”栏标注文章名称+作者姓名。文章以附件形式发送。
4.投稿时请在稿件正文末尾附上作者简历(含个人近照)一份(平台编辑会对简历进行必要删减)。由于微信每天接受信息量大,请务必通过邮箱投递稿件,以便编辑登记备案。凡微信发送作品一概不予接收。
5.作者投稿邮箱:sgjltougao@sina.com
6.按照稿件投递的先后顺序,组稿编辑进行初审,经编辑讨论后,决定是否发表。编辑审阅工作将在收到投稿后10个工作日内完成。稿件一经推出,作者可自行订阅“时光捡漏”公众号查看。若自投稿日起10个工作日内未推出即视为稿件不予采用。
7.编辑有权按照各栏目标准对稿件内容进行取舍、修改、编辑和配图。作者若对文中配图有特定要求,请投稿时将配图以附件形式一并发送。
8.“时光捡漏”微信公众平台获得微信授权的打赏功能。读者为自己喜欢的作者和喜爱的作品打赏。我们将在预留平台运营基本费用(10元以内不返还,作为平台编辑、运作费用)的基础上,按照打赏金额50%比例,通过微信红包(或代缴电话费)为作者发放稿酬。为了鼓励中学生的文学爱好,中小学生优秀作文,直接按照打赏金额的50%发放稿酬。稿酬最高300元。
9.微信公众平台官方打赏返还期为7天,请作者耐心等待。
10.请投稿作者添加编辑微信领取稿费:google1982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