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旭升 | 夏收记忆
『时光捡漏』您生活的笔记本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伫立在田边眺望,坡陵塬畔,一片片麦田金浪翻滚,夏风吹拂,麦浪沙沙作响,扑面而来的是一阵阵麦香。看着这丰收的景象,我的思绪穿过了岁月的隧道,又一次的找回了小时候关于夏收的一些印象。
生活在农村的我,从小就参加生产劳动,不堪回首的苦难岁月,使我对小麦,割麦有着难以言状的情愫,终生难忘。
三十年前,每逢三夏大忙,家家户户天不亮就起来磨镰,一大早来到麦田,开始割麦。炎炎烈日下,骄阳直烤颈背,热浪袭人,汗水顺着脊梁直向下淌,裤子腰一下全部湿透。一天也就割一亩地左右,整个夏收下来,人简直就像脱了一层皮。从那时起,我就已经真正体会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天黑了,回家匆匆吃过饭,又要拉上架子车,把白天割的麦全部拉回来。有时遇到雷雨天气,半夜还要起来磊麦,防止被雨淋湿。
麦割上场了,又投入到紧张的碾打任务中。小麦碾打就是小麦的脱粒过程,工序较多。
首先是摊场。就是把麦捆解开,均匀的摊在场里。要求只留麦穗在外面,接受太阳的暴晒,麦秆要很平整,不能挤堆。
摊好后,等晒一下就开始碾场了。小时候都是用牲畜碾,一场麦要三个小时左右,碾场的人套好牲口,拉着碌碡 上场了,胳肢窝夹着一个接粪用的笊篱,一手牵着缰绳,一手挥动着鞭子,一圈圈由外向里碾去。这时总能听到碾场人高亢激越的秦腔回荡在村子上空。后来逐渐有了手扶拖拉机,四轮拖拉机,用它碾场,快多了。为了缩短夏收时间,避免被雨淋湿的危险,有时在天气很好的时候,一天要碾两场呢。
碾场一般要碾两边。第一遍碾完后,就开始翻场,用叉把麦颗抖掉,然后把麦秆翻过来,再碾一遍,这样才能保证大多数麦粒都能被碾下来。
碾完后,就是起场了。这个过程就是把麦粒从麦秆中分离的过程,要用叉不断的抖麦秆。碾过的麦秆堆放在一起,形成麦草垛。麦粒推在一起准备再次分离。
如果场收的早,就可以借助南风扬场了。这是借助风力吹去麦壳的过程。把式扬场,木掀上下翻飞,麦壳随风飘落,麦粒形成一道优美的弧线自由落下,在场里形成一条漂亮的金鱼,煞是好看。
如果场收的晚了,就只能等风。晚上的北风不稳定,时有时无,时大时小,有时为了扬场(因为第二天还要摊场,必须腾出地方),要折腾一个晚上呢。
后来有了风扇,就不用再等风了。但这个都是自己改造的,用拖拉机做动力,存在很大安全隐患,因此造成的事故时有发生。
再后来出现了脱粒机,脱粒过程实现了半机械化,方便了许多。但脱粒机太少,所以家家排队等候,于是就出现了脱粒机昼夜不停,多家联合脱粒的情况。脱粒完自己的麦子,还要去给别人家还工,几家的脱粒完,人成了黑娃,累的半死。
最后就是晾晒了,那时没有水泥广场,马路等,都在土场里晒,一般要晒三天呢。
如今,农业已经实现了机械化。联合收割机进了地,几个来回就完事了。收割,脱粒一条龙,夏收就只剩下晾晒这一道工序了。三夏大忙季节跟平时没啥两样。
就连麦草,也有专门的机械进行回收,打成捆,拉回家当做柴火用。
儿时夏收的记忆还恍如昨日,这其中的辛劳,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会懂。那些深入我们血肉的生活点滴,随着一年一度的夏收而不时在脑海中闪现,那是我们这些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后生们永难忘怀的记忆。
作者简介
卢旭升,网名永不言败,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喜欢在闲暇之余,徜徉于文学殿堂,用文字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描写大自然的诗情画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聊以自娱,倍感开心。
精彩悦读
责任编辑 | 辛 克
文稿审核 | 李 强
◆ ◆ ◆ ◆ ◆
【投稿说明】
投稿请发邮件至:
sgjltougao@sina.com
爱文学爱生活,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