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部快手直播纪录片闪亮了我的眼

书本放映 抛开书本 2019-03-30
戳蓝字关注我们哦!

书本剧场,声色思想

今年是小黛来FIRST的第五年,在海拔三千米高原城市,每天3-4部电影,1次采访,1顿夜宵,熬夜至3点的体力和脑力,逐渐下降。但是依旧充满鸡血地看着一部部亟待验明正身的优秀作品,在青年导演的温柔乡里感知文化的洗涤。


以下是影展这三天部分电影的书本评论,略作参考。你更期待哪一部呢?参与投票送FIRST导演签名明信片,说不定还是你喜欢的那位。


导语


《驯马》漂流人情的归宿

小黛评分:4颗星


是什么把人逼迫成这样呢?颓废滥情不负责任。火车窗外,树叶葱茏,童年影像,几段剪辑飞驰在路上。驯马人与生活,互相驯服,骗与不骗。昆明市政大厦爆破,年代背景心理迁移的时间节点。一切散淡,被拍摄者追逐家乡到跟前又不想抵达,习惯性漂流。冬冬月底和前女友结婚,野马没有被驯服,但是有了归巢。


《红毛皇帝》让人爱上快手直播

小黛评分:4颗星


越土越尬越开心,越是深入主人公越是被他身上的随性率真感染。有的人蜗居在城市钢筋,外出衣冠楚楚内心混乱;有的人靠着别人音响在公园广场,迁移式直播抖音快手。在虚拟平台寻找心灵安放。无所谓一切网络暴力,却又被警察现实管制束缚。不停逃离,初心不变,在规则内做爱做的事,这个红毛老头有意思。



《旺扎的雨靴》纯真的儿童影像

George评分:4颗星


影片以青海山村里的一年级小学生旺扎的雨靴为线索,讲述了旺扎在得到他心爱的雨靴前后,与同学、老师、父母之间的小小火花。电影结尾,导演更是把天气设置为旺扎的“对手”,父辈与旺扎们在下雨一件事上产生的冲突,很好地勾连起了藏族山民的生活状态和儿童的普遍心态。


在映后交流中,导演拉华加坦言本片改编自才朗东主的同名短篇小说。而George 也在散场后特意问导演电影中的一些小改编,比如旺扎家电视机里播放的《大头儿子小头爸爸》,是否导演原创,导演也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大头儿子小头爸爸》里的父子关系,仿佛是本片父子关系的一个非常幽默的比喻。


本片的摄影很令人喜欢,利用门框、窗框、树林等做前景,适当利用景深,在房屋里、院子里、田野里制造出立体感,让人想起侯孝贤《恋恋风尘》的摄影风格。


片尾的开放式结局也是对小说的大胆改编,其实是否下雨并不重要,因为村民们的生活状态和儿童的心态已经在眼前。


小黛评分:4颗星

对雨鞋的执念,就像童年时候对玩物的追逐。画面每一帧干净得像天空透明的雨滴。没有《小鞋子》的悲苦,从无到有的戏谑经过让人捧腹。成人世界的烦恼在孩子眼里终是一缕炊烟,可以自娱自乐,无聊化解。其实真正想要的,又岂是一双雨靴。



《吾神》信仰怎么了?

George评分:3颗星


《吾神》有一个比较抓人的开头,一个非常好的故事展开,以及非常类型化的尝试。


开头老母亲去世的远景俯拍比较抓人,交代了老母亲住在老房子,并不与儿子一家住在一起,同时,远景里儿子发现母亲病逝时的跑动、呼喊,媳妇和孙子的反应,都发生在这白雪皑皑的远景里,给人一种上帝视角的观感,也仿佛在说这不过是东北农村里普通的一天。


在葬礼的情节,各色人物的出场也各具特色,胖小子跪哭不走心,小妹风骚招摇,小孙子最执着,守着奶奶的灵柩不肯进屋,镜头也恰到好处地捕捉了吸烟等动作细节。而众人出殡时的悲伤与看表演时的云淡风轻也形成了很好对比。


其实《吾神》故事作为典型的类型脉络,其走向是比较好猜的,小孙子必然会得病,而接二连三来“救治”的人也必定一拨拨“铩羽而归”,最后再来个反转,齐活。其某些镜头也颇有惊悚片的表现手法。



让人称道的是,在类型化的过程中,《吾神》探讨了信仰这个深邃的问题。大仙、基督徒、老和尚等人都是号称“有信仰”的人,可是面对信仰考验的时候,却有着不同的表现。影片借此探讨了信仰对人的重要性。透着一种这样的无奈:什么都不信,不行;可究竟该信什么,无解。


同时,影片也对“叶公好龙”的心态进行了讽刺。比如信誓旦旦的基督徒老五媳妇,治病救人对于她,与其说是对上帝的信仰,不如说是虚荣心的满足。更讽刺的是,当话语权引入宗教后,教徒对话语权的追逐热情胜过了救人布施的善心,无限膨胀,淹没她们所谓的赤诚。


在这里要提一个问题,大全“活埋”了母亲不假,老母亲“制裁”他也应该,可是胖小子和小妹却比大全更恶劣,母亲干嘛不治治他们,要让他们继续浪呢?在这里,我对老母亲的信仰动摇了。


《柔情史》真实而丑陋

George评分:3星半


本片把中国人的丑陋表现得淋漓尽致。


控制。母亲以爱为名的控制对女儿实际上是一种束缚和调教。盆子要怎么放、喝奶要怎么喝、找男人要怎么找,母亲以为自己在爱女儿,实际在控制女儿。


发泄。母女二人分别谈恋爱的阶段,两人尚能交流。可二人分别失恋之后,母亲开始把母女间的小冲突上升为“不孝顺”,实际上都是潜意识里为失恋之苦寻找发泄的渠道。把自己的失意情绪转嫁到女儿身上。


猜忌。中国人最喜欢把自己想得非常好,把别人想得非常坏。比如母亲明明贪图爷爷的遗产,却对自己的贪心视而不见,还一再强调自己照顾爷爷“大半辈子”的功劳,甚至职责爷爷故意装病,折腾她。


算计。母女二人修表后,对价格和修表人的心态进行了一番自鸣得意的算计。那种得意,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自欺欺人。电影后段,母女二人互相夸赞对方的才华,而当母亲想要把才华“变现”的时候,女儿却当头一棒,直接告诉母亲她的才华并不“值钱”。


不懂装懂。一事无成的中年人以“过来人”的身份教育子女的时候,大概最有价值感吧。母亲给女儿讲“如何挑瓜”,头头是道,可她自己也分不清什么是“咚咚咚”,什么是“噗噗噗”。母亲说“中年男人不能要”,仿佛已经从自身惨痛爱情经历中变成了权威。那口气,仿佛田野调查,阅尽千帆。


拿钱衡量运气。母女迷路后需要打车,于是认为自己的“抠门”遭到了报应,算来算去,好运气就是“省钱”,恨不得空手套白狼;遭报应就是“花钱”,放血也只好默默接受。


电影结尾,以公交车司机的视角来了个长镜头,配合女儿画外音读诗,那首诗,藏了多少劣根性:见不得别人好、嫉妒、市侩……都在里面。我感到了深深的恶意。



《彩虹实验》一石激起千层焦虑

Geroge评分:4颗星


美国片《彩虹实验》聚焦于一起高中生受伤事件,高中生马蒂在化学实验时受伤,影片的开展看似松散,实则缜密;看似随意,实则严谨。


影片不仅在前因与后果、事发与调查这样的纵向纬度展开,也横向展开,分别叙述了与事件相关学生、老师、保安、校长、家长等各色人等的故事,仿佛投入水中的一块石头,一下子激起了千层浪。这样多线并行,又同时不离主线的方式,令人想起奥尔特曼。


而本片的影像也颇有自己的风格,由于线索纷繁复杂、人物众多,而且有时要呈现马蒂这个“死人灵魂”的视角,同时影片又意在表现人物群像的焦虑,因此,导演使用了大量的特写,压缩了空间,那么问题来了,特写一多,就要不停切换,于是剪辑就碎了起来。


而导演想要表达的微妙细节又太多,快速的剪辑甚至都不能容纳她的容量,于是她采用了分割屏幕的做法。我们会看的画面突然分成两块、三块或者四块,每一块小画面都用不同的角度交代同一个场景,或者表达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事,这样一种荒诞的宿命感悄然散发出来。这种做饭也让人想起李安那一版的绿巨人。


《彩虹实验》反应了人物普遍的焦虑,年轻人的玩世不恭、青壮年的迷茫、中年人的脆弱都在其中,这种多线并行的故事构架,对导游和观众都是一种考验。


《江湖佬》黑处有杀人回忆

小黛评分:3颗星


前面会比较缓比较慢,后面渐入佳境, 真实和虚构,抽离的人,民间传说,牛鬼神蛇。杀人回忆江湖佬,最大的阴谋还在人。


Gerode评分:4颗星

氛围很好,凶案进行时山野雾气蒙蒙。导演、江湖佬和老周三个叙事者都有各自的真相,将故事步步推进,悬疑陡升。也许真相本就是虚无的。只是配音和口型怎么不同步?


《罪人》丹麦小成本惊悚片

小黛评分:4颗星

只有一个演员,通过电话内容对话出一个凶杀故事。丹麦演员表演出色,特写远景情绪变化分明。对话中故事反转,两个对话视角牵扯出彼此关联的案发现场,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后成功获得内心解救。极度疲劳下开始有些混乱,小空间,剧本和表演加分。


-END-


编辑:刘小黛

榆树下娓娓絮语,沿绿水漫步而下。



福利

参与下方投票并留言,送出导演签名明信片(可以是你喜欢的)


FIRST书本相关阅读:这就是《大象席地而坐》最好的样子




书本专访:

专访|书本×郑琼:我从来都不认为有客观的纪录片

专访|李睿珺:对于一个导演,他想说的话都在他的电影里面

专访|书本x杨瑾:保持一个低成本慢慢拍着

专访|书本x周圣崴:若你喜欢怪人,其实我很美

专访|书本x康宇琪:我喜欢的电影是缓慢带入的,随意在电影构架上


书本影评:

姜文当然还是那个姜文

《我不是药神》:“穷病”怎么“治”?

一位蓝领工人,将相机镜头锁定大国小民

火焰过处,才知道《燃烧》的是你不曾拥有的



书本放映

天梯 | 时间去哪儿了 | 奋斗 生门 | 唐老师 | 芳华 | 金珠玛米

至爱梵高 | 女尸迷案 | 蓝宇 | 东宫西宫 |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 大明劫 | bike与旧电钢 | 佛罗里达乐园 

 我们是X |我只认识你村戏 |第三度嫌疑人清水里的刀子|中邪|暴裂无声

我的影子在奔跑|太阳总在左边塑料wg黄金花犬之岛路过未来

FIRST主动放映造化 | 小智慧|出路 |那年八岁 |日曜日式散步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