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到自己身上,就是半吊子人类学
学人类学,让人类学上身,在生活、读书、恋爱、游戏中触摸到整体观和内外交织。从大二理论课开始,每周写一个故事,探索自己适合做什么、怎样跟人互动 ...既看到真实的自己,也看到想象的、修饰的、未来的自己,内中有家庭、阶层、大学等社会的影子,也有自主的选择。这是人类学思维方式的第四步,从人类学到个体生命。
关键是看见自己,而视觉有上传和下传两个过程。视网膜接收光斑和色素信息,上传大脑皮层,依次经过视觉五个区。在第一区,信息就只光斑和色素,后四区触发大脑其他部分,连接主体的记忆、自我、和动机,调动主体的追求、梦想和主体所在社会的价值观念、认知模式、和时代风尚,层层筛选光斑和色素,也附上新信息。在第五区,光斑和色素最终变成一个主体塑造的形象。然后,形象下传视网膜。从视觉第五区到视网膜的下传神经纤维的种类和粗度,是从视网膜到视觉一区的上传纤维的10倍以上。结果,在我们所见的形象中,来自大脑处理的形象信息是来自视网膜的光斑和色素信息的十倍以上,彰显了主体、社会和时代。我们只看见想看见的,被锁在经验和理念的世界中。
这是人类学的方法论的基础——观察中蕴含着观察。“眼见为真”,传入视网膜的光斑和色素无可置疑,但视觉形象经由记忆、理念、目标的处理,变成真实世界的一个表征(representation),既被附上时代价值和个体选择,也被剔除了观察者不能容纳的信息。
一个小实验就可说明这一点。心理学家录了一段视频,请过路的成年人观看,要求数视频中球被抛接了多少次。看完,正常人都能完成任务。心理学家不问球被抛多少次,转而问抛球时发生了什么事。没人答出。心理学家请小孩来测试,孩子既说出抛球的次数,也注意到当时一只大猩猩穿上衣服,大摇大摆穿过人群。为什么成人看不到?或者,看而不见?因为这信息与数球这个目标无关。
从人类学到个体生命,让人类学变成了人有多少种,就有多少种人类学,因为人的社会性和生物性相互塑造。你眼中所见,是先天那套所有人都一样的生物结构与你独一无二的生活经历互动的结果。个体既一样,也不一样。科学找共同之处,文学艺术凸显独特性,人类学探求统一与多元如何变成了你,既带上社会文化的影子,也受自然和生态的制约。生物与社会一体,分属不同领域,不能相互化约。
生物性和社会性合一,让人类学回归生命个体。当代人类学中,本体论转向讨论这种统一,追寻每个人成为独一无二的过程。十多年了,我们依旧原地踏步。在人类层面上,协同进化论理解为什么今天人类变成了这个样子。五百年后,考古学家挖出了我们,发现右手拇指和食指更粗大、灵活。基于骨骼动力学和DNA分析,却无法知道为什么。大家都知道为什么吧(一部分人笑起来)?让考古学家疯一把,不要留下你使用手机的痕迹。
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刻经历社会性与生物性的合一;研究别人时,只依据生物学方法,就没了感同身受。比如,我说今天感觉灵魂都在痛(同学们笑得厉害),你们谁感觉到?可灵魂都在痛,对我这几天的生活至关重要,且只有它重要。如果有一天,生命技术允许我们看到灵魂的痛,看到的已不是灵魂的痛,是生物体的痛。每个人都是完整的,承载着社会的阶层结构、时代的精神理念、和自然的进化机制。你眼中的他人和世界都是碎片。人类学理解人的整体性,内外交织的方法论是整体的,研究者也是完整的。经由自身的完整性,才能通达人类的完整。人类学的第四步,要求一切回归研究者个体,没回来的,就是半吊子人类学。
内外交织关键在交织,既在里面,也在外面。在里面,被世界框住,接受别人优点的同时,也无知无觉继承了所有缺点。外部视角就是你,是你看问题的方式、生活的实践、时代的精神。交织探求两个世界的连接点,投入彼此的优势,抽离于各自的局限。这连接点只在你身上,只有你同时投入而抽离。
四年本科学习,学科思维方式的前三步可以做不到,但必须亲历第四步。我们时刻经历社会性与生物性的合一,成为独特的自己,却无知无觉。学人类学,有意识地看到合一。 看到了,体验和逻辑一体。你看到的,就成了你。
往期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