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脸茫然地看着我激动得全身发抖
理解理论史的第二种方式:研究对象的变化
人类学研究人的整体性,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整体性表现为社会文化的体系性:人是社会文化的傀儡,理解了社会文化,就理解了人。第二阶段,人还有生活和生命,有生活感、实践感、生命的韵味,不可被化约为社会体系。第三个阶段,人不只社会人,还是生命体,受生态和进化规则的影响,把人放回自然,看社会文化、生活生命如何与自然机制互动,让人变成今天这样。总结起来,人类学关注社会文化,生活生命与天道宇宙。天道和宇宙是中国人自己的词汇,西方学术语言叫进化、生态、自然史。协同进化论试图整合这三个内容。
第一阶段最基础,研究社会文化体系,代表人物是马林诺夫斯基、布朗、列维-斯特劳斯,格尔兹,西敏司等,关键概念是系统。这阶段四个理论(结构与功能,结构主义,诠释学派,政治经济学派)都在理解一句话:society/culture as a system,即如何理解这个system,如何在田野中找到材料建起system。
第二个阶段,关键是人有system之外的东西。这东西有很多名字:实践、生活质感、或生命韵味,但到底是什么,今天还没确切找到。从此,人类学不能太科学,还得艺术一点,人文一点,做田野时不能只是人头上顶个电脑,像机器一样记录。人还有感觉、吃饭、穿衣、做事。每年在云南带实习,我都要求学生学会吃辣子,这是生活在当地的基本技能。在这个阶段,人类学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把人性带进体系。很抱歉地告诉大家,今天还没有完成这个阶段,无法完美结合科学和人文艺术。主要原因是人类学家缺科学技能和艺术素养。我们对科学无知,又装模作样一副科学家的样子,最终露馅,不懂生物学和心理学。也有人类学家把自己装得像艺术家,却不会写作,缺少艺术家的气质,把艺术品化约成社会文化、政治经济过程,剔除了所有让艺术成为艺术的东西。我的老师一辈人类学家经常这样,我也这样,希望你们这一代少点这样。
近十多年来,有人类学家开始了第三阶段,把科学和科学之外的文明传统(中医、萨满、瑜伽、佛教、道教 ...)结合起来,同时考虑生物和社会文化,探讨人作为万物的一种,如何在自然界中与万物互动。这阶段刚刚开始,困难重重,因为今天的人类学从业者,要么只有科学训练,要么只有艺术训练,更致命的是,都只在现代理性知识体系之内,缺乏对理性逻辑之外的文明的直接知识和经验。这阶段最有前途的一个方向是STS(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整合生物自然和文化与社会,融汇社会体系和生活韵味,并置科学和非科学。这方向方兴未艾,在中国,复旦有sts的研究生课程,中大这学期也开始了。在美国,Cornell和MIT有非常好的项目。
一种能力和气质的达成需要一二十年,每一代人类学家都有自己职责。我老师的老师们建立了人类学的科学体系,我老师一辈,开始整合这个体系和人文艺术,我这一代尝试把艺术和科学领域之外的世界带进来。我们可能很难完成目标,因为同辈人多数没什么艺术细胞,更缺乏科学之外的文明的知识和经验。如果你有志于人类学,有空想想你们这一代的职责。
从研究对象的变化看,人类学家眼中人的整体性不断变化,每次加入了新的内容。第三个阶段最有意思的是把人从地球拉出来放到太空,研究太空宇航员。最潮的人类学研究在NASA。我们开始明白,人的身体被地球生态(重力、土壤,生物圈、空气密度及构成、气象等)和社会文化塑造。宇航员进入了太空,遭遇完全不同的生态环境,而社会文化体系又缺失,这对理解人到底是什么非常关键。当然,今天宇航员在太空过得也挺好的,有一百多道的菜谱,刚开始时只有一道。人这个地球生态与社会文化合一的生物体,放到太空几十年会变成什么,未来人类移居其他星球会变成什么,人的身体与太空环境结合又衍生出怎样的社会文化体系,这不是非常激动人心的问题吗?有没有想想就觉得很激动?好吧,你们都没反应,典型的文科生!人类学不要老是纠结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纠结于眼前的事,也看看人类的其他可能性,把AI带进来,把神经科学带进来 ... 好吧,你们一脸茫然地看着我,当我没说。
【题外话】最好的人类学系都不在世界最好的大学。哈佛,普林斯顿世界一流,但人类学系不怎么样。美国最好的人类学系在密歇根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之后有我读书的UIUC,耶鲁,宾州大学等。世界最好的大学,没有最好的人类学系,有点奇怪,你们知道为什么吗?我也很想知道。今天,哈佛的人类学家全世界忽悠 ……
理解理论史的第三种方式:人类学的思维方式
人类学思维方式的四个步骤确立于不同历史时期,并非一步到位。从1922年到70年代,人类学家做田野,化碎片材料为体系;从50年代开始,直到90年代,人类学家追求并质疑从民族志到人类学的过程。从90年代到现在,把人类学带入个体生命。
在这门课上,这三种看待人类学发展史的方式都会交织在一起。
往期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