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整理田野资料
(婚宴上的厨师)
化碎片入整体需要细致准备。整理材料时扔掉原来的研究计划,那不过是事前根据有限资料的设计,虽充满想象,也只够自我赞赏。从田野材料中发现触动人心的部分,发展完善它,既不陷入材料细节,也不沉溺于对人对事的情绪。第一原则是,不要用外加的观念、分类体系、学术概念来裁剪材料,切忌带着上帝的目光,把材料切割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从材料(包括你、当地世界,以及你们的互动)中发现属于材料的东西,以期改变学科理论和方法。。
用一套万能分类标准来组织材料,如食物与宗教、食物与政治、食物与经济 ... 你的工作就剩下填充,有什么意义?食物研究需要发现这地方、这时代下食物、地方、人的关联,即人的地方感、时代感、和社区感。这是人类学田野的特质:假设、计划随时扔掉重建,以便从田野当时、从已知材料中发现世界(我们和事件)的逻辑。保持材料所由来的世界,看到一个整体存在,发现已知事物在逻辑推演的极限之外的世界,找到自己与世界的契合点,才有人类学。事情有机理,人类学是科学;我们和机理互动,人类学是人文艺术;投入而抽离,人类学在科学与人文艺术之间。
这是人类学最难的一步:从细节到体系,展现人和事物的脉络和体系,组织起精致的文本。
寻找材料的逻辑始于每天的田野,分两步走。第一步,每天完成田野笔记,写故事文本和材料文本,加一个反思。
材料文本建立你、当地人和世界的体系。每天把材料汇入两个文档:
1)以时间排序,从第一天浏览起,寻找新旧材料间的关联。从细节到体系由一则材料与另一则的联系引出,日积月累而成。
2)对材料分门别类。万能分类标准在整理阶段非常有用。比如研究宗教体系,可按神灵种类、祭司等级、仪式类型、仪式过程 … 归类每天的材料,刚开始是机械重复,几十天后,会看到有些信息反复出现在各门类中。它们是线索。
每天写几百字反思,建立整体观。做三件事:第一,寻找并列举当天新旧材料间的关联。几个月连一起,线索就出来了;第二,连接故事和社会机制,情境与结构,人性和社会;第三,观察中蕴含着观察者,被观察者也审视着观察者,不能全盘接受材料。得到的材料是事实,但只是某种社会关系下的事实。既要反思今天这人为什么这样告诉我这个内容(跟他的阶层或社会地位、当时在场的人、你们之前的互动都有关...),也反思自己的立场(一厢情愿地同情、喜欢、讨厌某人或某事...),明白为什么得到这些资料,如何受限和得益于自己和对方的偏好与局限。 。
找到材料自身的逻辑,重新整理所有材料,化碎片入整体,就成为田野报告。
第二步,定期查缺补漏。完整的材料包括:
1) 图片, 文字, 语言, 体验,历史档案, 统计及图表,各类照片(全景、特写、人物、仪式、事件、事物、风景 ...)
2) 各层次/类型的人及各立场的观点和现象
3) 报纸,政府文书,档案,新闻报道 ...
5) 个案 + 整体情况; 体验 + 社会机制; 现象 +大背景
6) 传统民族志各板块的内容: 社会结构,亲属关系,经济方式,宗教信仰 ...
查缺补漏让田野朝整体前进,而非无知无觉地走向想象世界。找到当地世界的体系,才有资格谈论活在体系下的人。
田野回来两周,不要读书,变着法子揉材料,寻找和确认材料间的逻辑。打散所有材料,尝试以下几个方式。首先,逻辑分类最简单,也最实用。
1). 寻找并确认笔记中所用万能分类标准下各标签中反复出现的核心要素;
2). 变换分类原则重新整理材料(包括笔记、图片、实物、当地文字资料、视频等),如从时间序列转到主题分类,从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立场转入地方关键概念等。每次转换,总碰到某些核心要素,在所有分类中都很关键。它们可能是整个民族志的线索。
3). 依据线索,连接材料,写田野报告
分类方式机械但实用。自诩聪明的人多不屑用,被锁在自己的理念和经验中,盲目前行,无从借世界机制的势。
也可尝试以下方法:
1) 从触动自己的一系列事件开始,各自置入其所处社会文化大背景,再找事件之间的关联,看到当地世界的体系。关联事件的不是你的臆想或期待,而是当地的思考方式、社会关系、信仰、经济生活等。你与当地的互动可能拉出或掩盖这些关系。
2)写1000字,试图联系所有材料,压缩成500字,再到300字。读博期间,这是导师把我逼疯的方法:田野刚回来,用一千字写十多个月经历下的当地世界。我写了一周,导师看一眼,提几个问题,让我再压缩成五百字;再看一次,再压缩,重写。精简而表达同样内容,只因为找到了事物之间的新联系。这方法要求极高,伤脑力,却最有原创。轻易不要尝试,变疯的可能性比较大。
3)用自己的田野经历串材料,发现事物间的关联、或自己的先入为主。它们是写作的明线或暗线。
必须清醒,无论做多长时间田野,都不可能串起所有材料。整理材料只为找到联系尽可能多材料的线索。
实际操作中,带队老师风格不一,眼中的人类学也不同,学生也不一样。在写作课上,我要求各小组分享田野经历,明白各组如何做田野,为以后互改文章提供背景。读同组的材料,规范相同,彼此了解田野中的人和事;评其他组尽量要回到他们的田野场景,忌主观臆断:按他们的方式,你觉得这篇文字问题在什么地方?这样才帮助作者。回到田野场景,发现不同风格的人类学。人类学都统一了、模式化了,也就完了。
往期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