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康震:苏轼与杭州——九百年前的浪漫市长


古诗词文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

杭州城里,处处流传着浪漫市长苏东坡的故事。我们来听听吧!
苏轼与杭州:九百年前的浪漫市长
    文/康震


在地方做官,工作都非常具体甚至琐碎,考虑问题一定要细致,要有一颗爱民之心才行。如在杭州,一度发生瘟疫。可是当时并没有公共医疗设施,怎么办?这时候苏轼捐出了朋友给他的一个秘方,叫做圣散子。这个秘方是苏轼的老友巢谷治疗瘟疫的秘方,据说非常灵验。巢谷将此方视为至宝,连亲生儿子也舍不得传授。苏轼在黄州的时候,两人闲谈,巢谷偶然提起圣散子,立即引起苏轼极大的兴趣。在他百般恳求、软磨硬缠之下,巢谷终于答应把药方给他。传方之前,巢谷还特意把苏轼叫到江边,让他指江水为誓,决不传给他人。苏轼口头上虽然发了誓,心中却颇不以为然。这次杭州瘟疫大作,苏轼立刻自费购买了大批药材,配制“圣散子”。他命人在街头架起大锅熬煎,过往行人,“不问老少良贱,各服一大盏”(《圣散子叙》)。
后来瘟疫虽然过去了,但是苏轼觉得防病跟防水一样,要防患于未然,应当在杭州设立一所方便百姓治病的的病坊。苏轼立即付诸行动,他拨出公款二千贯,自己又捐赠黄金五十两,在杭州创置了一所病坊,取名安乐坊,延请懂医的僧人坐堂诊治,规定每年从地方税收中拨出少许资金作为维持病坊的经费,对于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三年之内治愈病人上千名的僧人,即由官府呈报朝廷奖励。据说,安乐坊是我国第一所面向民众的官办医院。这所病坊后来搬到西湖边,改名为安济坊,直到苏轼去世时依然存在。

在我们的想象当中,如果苏轼每天这么忙,这么累,哪儿还浪漫得起来呢?苏轼有个好习惯,每天将要做的事情按轻重缓急记录在备忘录上,做好的事情当晚勾消,从不拖到第二天。因此,他再忙,也还顾得上浪漫。他喜欢把办公桌搬到西湖边,每当天气晴好的时候,他总是命侍从仪仗从北山路出钱塘门前往西湖,自己只带一两个老兵沿南山路乘船横渡西湖而来。然后就在西湖边上,据案判决,落笔如风,分争辩讼,谈笑而办。办完公事后,就在灵隐寺散散步,或者与和尚们一道吃斋,与僚友部属在湖畔畅饮。傍晚时分,才乘马归府,真是优哉游哉!
总而言之,这就是一种心态:一种文学的情怀,一种美的情怀。只有苏轼这种人才会想到,把淤泥造成长堤,还在长堤上修桥、种柳。总是在做实事儿的时候,忘不了把实际的事情,变成民众可以享受的美感,这就是东坡跟别人最大的不同,也是他的可爱之处。

其实,我还在猜想,苏轼喜欢在西湖边上办公,也许也是在等待不期而遇的一段浪漫。一天,苏轼和几位朋友在西湖边亭子闲坐聊天,忽见一艘画舫缓缓靠近。船上一位美貌女子,娴雅端庄,低眉鼓筝一曲,筝声漂渺如梦。一曲未了,却听那女子对苏轼说:“我自幼就仰慕苏大人的才华,凡是您的诗文我都尽力收集阅读,爱不释手。可惜无缘相见!我早就嫁人了,本不该抛头露面,可今天听说您要来湖中游玩,实在忍不住,要来见您一面,了却多年的宿愿,给您献上一曲,聊表心意。”说罢返回船舱,不一会儿画舫就消失在湖山的深处,只有隐约的筝音在湖面飘荡。有这样感伤的情怀,有这样美丽的情景,要再不写词,那就是暴殄天物。苏轼的词创作生涯,就是在杭州开始的。他写道: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念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江神子·江景》)
词中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忧伤中的浪漫。能到杭州这样的地方任职,再辛苦心里也是甜的。江上献曲的故事,既可以看作名士美人的一次浪漫邂逅,也可以看作百姓对父母官关心、敬爱的一次表达。还是最风雅的那一种,怎能不引得苏轼词兴大发,写下一篇篇感伤而优美的词章呢?
如果说,杭州是苏轼词创作的起点,那么,在密州任职期间,则是苏轼词创作的飞跃阶段。正是在密州,他创作了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出了第一首豪放词《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是个好官,是个实干家,一方面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实事,让百姓得到了实惠,同时也收获上了文学上的成果。杭州、密州的山水风土,成就了苏轼的文学创作。而他写下的华美词章,又丰富了这个城市的精神内涵,为城市增光了添彩。这是一种双赢,这种双赢,不但健全了城市,也健全了人心,更健全了人的灵魂。

还是在杭州的时候,苏轼遇到了老朋友毛滂,他们曾在黄州见过面。苏轼还推荐他参加制举考试。此时的毛滂,乃是苏轼的下属官员。一年后,毛滂任期满离去,临行的时候,写了一首词赠给官府的歌妓琼芳。一天晚上,苏轼宴客,琼芳演唱了这首词,下阕说:“断云残雨无意绪,寂寞朝朝暮暮。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回去。”苏轼一听写得真好,问是谁写的?琼芳说是毛滂。苏轼连连叹息说,幕僚同事里有这样的词人我竟然不知道,这是我的过错啊!立刻派人送信,将已经离开杭州的毛滂专门请回来,两人又在一起相聚了好几个月。苏轼在这里对自己的检讨,简直就像是在检讨工作中的失误一样。这种做法,在古代乃至今天都很不同寻常。作为顶头上司,苏轼有权批评、责罚毛滂。若当初苏轼在某件事上错怪了他,他调走后,苏轼得知事情真相,把他叫回来赔礼道歉,这是合理的。但谁听说过一个地方最高长官,因为手下一个人词才好他不知道,于是深感自责并赶紧将这个人请回来和自己聚了几个月的?
苏轼爱才,不但爱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更爱既有真才实学又有文学情怀的人。他看这些人就觉得格外亲切,这样的人怎么能不浪漫?苏轼的这种浪漫的文人情怀发展到了极致,就是将自己的文艺才情也灌注到工作中,浪漫的才情与工作的热情完全融合在了一起。

依然是在杭州做知州的时候,一天,衙门里呈上一桩债务纠纷案。被告是个做扇子的商人。年前曾向一位绸缎商赊去一批绫绢,价值二万贯钱,原来说好三个月内一定还清,可是眼看一年过去,仍是分文未偿。绸缎商因此将他告上衙门,要求偿还货款。苏轼立刻讯问被告,被告是个老实人,完全供认不讳,他说:“小人并非想要赖账。只是年初父亲亡故,求医问药,治丧埋葬,欠下一身债务,而且入夏以来,又一直久雨不晴,天气阴冷,所以扇子卖不出去,以此无力还债。”苏轼听罢,不禁心生怜悯。虽说此案情节简单,一问就明,如何处置却令他大费踌躇。对于这样一个被天灾人祸逼入绝境的穷苦人家,怎么忍心再以公正的名义,轻易判他个限期还债?甚至以打板子、投监牢、拆屋卖女来处罚他呢?但欠债还钱,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何况二万银钱也是绸缎商一家的活命钱啊。他看了被告一会儿,说:“你去取二十把上好的团扇来,我替你还债。”
制扇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想:时已深秋,莫非知府老爷还有心要买我的扇子?再说,二十把扇子能值几个钱?但他不敢发问,连忙躬身弯腰退出衙门,一路小跑地取回二十把团扇。苏轼便随手拿起判笔在扇子上信笔挥洒,有的画一丛竹石,有的画几株枯木,还不忘用蝇头小楷题一两行诗,并署上自己的字号,不一会,二十把团扇变成了二十幅东坡字画。堂下的原告和被告都看得呆了。只见苏轼把笔一搁,对制扇商说:“拿去还债吧。”被告简直被苏轼弄懵了,像做梦一样的抱着扇子走出衙门。苏轼画扇的消息早已传遍了街市,那些爱好字画的人纷纷赶来,聚在衙门口,制扇商一出门,大家你争我夺,一千多钱买一把扇子,几分钟就抢购一空,来迟一步的人都遗憾得不得了。

我在想,在这个故事当中,苏轼的用意到底是什么?是想好好的秀一把自己的字画呢,还是真的想帮一把这个可怜的被告?公正而言,苏轼主要是为了帮助穷困的百姓,但秀字画这个目的也不能完全忽略。但即便有这样的心,又有几个人能用这种诗情画意的方式来替这个人还账呢?换了别的官员,大不了从俸禄里拿出两万钱来,帮他还债,但这并不符合规矩,所以苏轼就换了这种风雅的做法。既秀了一把自己的字画,同时又实实在在地帮了人一个忙。这样的方式只能属于苏东坡,因为苏东坡是一个爱民的好官,是一个负责任的好官,是一个有人情味儿的好官,同时,最重要的是他还是一个有着浪漫情怀,有着诗画才能的好官。因此,只有苏轼才能成为这一类故事的绝对主角。


文章来源于:章黄国学(zhanghuangguoxue)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往期链接:

康震:重拾古典诗歌的精神内涵

康震:人见人爱苏东坡

康震:苏洵——逆袭的读书人和成功的父亲

康震:苏辙——冰山下的火焰

康震:家有天才初长成——苏轼的学习时代

康震:苏轼生命中的三位女性

康震:君子火并——苏轼与他的政敌们

康震:抗洪治湖——苏轼的实干与浪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