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康震:苏轼文艺朋友圈—— 苏轼与六君子


古诗词文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


苏门六君子才华横溢、各领风骚,与老师苏轼的交往更是融洽坦诚,颇具风骨。今天让我们走进这才倾天下的“文艺朋友圈”一睹他们的风采吧!
文艺朋友圈:苏轼与六君子
    文/康震
苏轼是北宋时代最杰出的文学家,才华出众,风流倜傥,诙谐幽默,极富人格魅力,享有很高的声誉,自然会有众多的仰慕者、追随者。在当时和后世眼中,与苏轼关系最密切的当属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四学士是指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六君子是在这四个人的基础上,再加上陈师道、李廌。
那么,为什么人们要将这六个人特别称之为苏门六君子呢?这六个人,年纪最大的是黄庭坚,只比苏轼小九岁;年纪最小的是李廌,比苏轼小二十三岁。六人中,文学艺术成就最大的是黄庭坚,苏轼最喜爱的是秦观;面对权贵,骨头最硬的是陈师道;与苏轼结识最早的是张耒、晁补之;命运最不济,最让苏轼操心的是李廌。苏轼与苏门六君子同呼吸、共命运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文学与道德。我们先来看文学。
首先,苏轼与六君子都有很高的文学才华和文学成就。六君子之所以汇聚在苏轼门下,首要的原因是他们对苏轼的文学艺术成就非常钦佩。如黄庭坚评价苏轼说:“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跋东坡书远景楼赋后》)又评价苏轼的书法说:“翰林苏子瞻,书法娟秀,虽用墨太丰而韵有余,于今为天下第一。”(《跋自所书与宗室景道》)“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跋东坡墨迹》),将苏轼的诗文、书法都推为当今天下第一,可以说是极尽推崇备至。黄庭坚作为北宋可与苏轼相提并论的大文人、大书法家,他的评价可以说是专家之言,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六君子中,文学艺术成就最高的是黄庭坚,苏轼对他赞誉有加。黄庭坚只比苏轼小九岁,算是同辈人。而他在诗歌与书法方面,都与苏轼并称“苏黄”。因此,苏轼对黄庭坚有一份特别的尊重。《渔隐丛话》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昙秀的人从海上来,见到苏东坡,拿出一幅黄庭坚的草书问:“您看这字写得怎样?”苏轼回答说:“张融有言:‘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吾于黔安亦云。”二王,就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的书圣。我不恨这二位我学不到手,我恨的是他们看不到我写的书法。这是何等自信,何等豪气干云。但这不是黄庭坚自己说的,而是苏轼替他说的,可见苏轼对黄庭坚书法的评价之高。
黄庭坚当时在诗坛的地位很高,因他自号山谷道人,他的诗就被人们称为“山谷体”。一次,苏轼就模仿黄庭坚的风格作诗,并自注“效山谷体”,黄庭坚见了十分惶恐,连忙赋诗表明愧不敢当:“我诗如曹郐,浅陋不成邦。公如大国楚,吞五湖三江。”并特意在苏轼这首诗后加了一个题记:“子瞻诗句妙一世,乃收敛光芒,入此窘步以见效,盖退之(韩愈)戏效孟郊、樊宗师之比,以文滑稽耳。恐后生不解 ,故追韵道之。”由此可见黄庭坚对苏轼恭敬谦逊的态度。晚年,他将苏轼的画像悬挂在厅堂中央,每天清晨都要整冠上香,态度极为恭敬。有人不解地问他:“您与苏翰林当年并称‘苏黄’,声名实不相上下,何必如此恭敬?”黄庭坚马上反驳说:“庭坚望东坡,门弟子耳,安敢失其序哉?”(语载《闻见后录》)这既说明了黄庭坚的谦逊,又能看出苏轼在弟子们心中的分量。
黄庭坚
除黄庭坚外,苏轼在六君子中特别喜欢秦观,这也与文学有关。苏轼最初并不知道秦观,做杭州通判时,一次去扬州,当时秦观在扬州知道了这个消息,就模仿苏轼的风格作了几首诗,写在寺庙的墙上。苏轼游览寺庙时看到了,非常吃惊,自己也糊涂了:自己明明没有写这些诗作呀。后来见到朋友孙觉,孙觉给他看了秦观的数百首诗,苏轼这才反应过来,说,那个在墙壁上题诗的,就是这个小伙子了!从此对秦观关爱有加。后来秦观被贬藤州之后去世,那时苏轼在刚离开海南岛北返中原的途中,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悲痛,几天吃不下饭,将秦观的名篇《踏莎行》中“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两句,写在扇子上,发出“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的沉痛叹息。
由此可见苏轼对秦观的喜爱。事实上,也正是因为苏轼对秦观的喜爱,民间才会有秦观是苏轼妹夫的传说。我们现在都知道苏轼没有妹妹,他有个姐姐,早就去世了。但为什么民间会编出这样无中生有的传说呢?因为大家觉得秦观像他妹夫。两人不仅关系很亲密,而且秦观风流倜傥,具备其他五个人身上没有的一种气质。这种风流倜傥,就跟苏轼的气质特别接近。
秦观
在民间的传说中,苏小妹与秦观结婚时,在洞房花烛夜,苏小妹给新郎秦观出了一个上联——“闭门推出床前月”,让秦观对下联,否则就不准进洞房。秦观虽是个文思敏捷的才子,但此刻心中焦急,在门外徘徊沉吟了许久,还是无法对出下联。苏轼一看妹夫如此为难,就想帮他一把,但又不好直接说破,于是从旁偷偷拣起一块小石头,扔到院中的池塘里。秦观听见这“扑通”一声,就如修禅之人得到了当头棒喝一般,立刻被激起了灵感,下联就对出来了——“投石冲开水底天”,这下可真对得工整而巧妙!这水里不是有星星、月亮的倒影吗?水里也有另外一个天空啊!向下投石,却冲破了本应该在上面的天空。那不就是“投石冲开水底天”,简直是绝对!这样新郎就获得了进洞房的权利。这是个多么有趣的故事啊!事实上,苏轼与秦观第一次见面是在神宗熙宁十年(1077),当时苏轼任徐州太守,秦观已经二十九岁,而且早已娶妻,夫人是徐氏,不是苏小妹。

也许大家会问,六君子既然如此仰慕苏轼,苏轼也很欣赏他们,那么,这六个人的文学风格是不是都与苏轼很相近?按理说,弟子们都应该继承老师的衣钵呀?事实恰恰相反。苏门六君子之所以很受人们的推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文学上他们都能保持各自的独特风格。张耒就曾经十分形象地描述过苏门师弟的不同风采:“长公波涛万倾海,少翁峭拔千寻麓,黄郎萧萧日下鹤,陈子峭峭霜中竹,秦文倩丽舒桃李,晁论峥嵘走珠玉。”(《赠李德载二首》)而且苏轼也鼓励他们保持自己的独特风格,不要跟自己相同。正因为如此,苏门内部彼此学习,互相批评、讨论的气氛非常浓厚,也令人羡慕,这是苏门六君子令后人无比仰慕推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弟子们可以随意改动他的作品,他也只好表示无奈。张耒在《明道杂志》中记载:“苏长公有诗云:“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是说一位行脚僧,几乎走遍了半个天下,在一个寺庙歇了脚,头上正顶着大太阳,用的是“白头”对“天下”。黄庭坚见了提笔便给改成了“初日头”。张耒问原因,黄庭坚说:“岂有用白对天乎?”张耒不以为然,过几天问苏轼。苏轼回答说:“若是黄九要改作日头,也不奈他何。”这说明什么呢?只要是好的,苏轼是不会强人所难。这种融洽的气氛,让后人羡慕。

正因为如此,所以苏门内部总是充满了和谐愉快的气氛。《却扫篇》中记载了这样一个颇有传奇色彩的小故事。北宋名臣富弼(受封郑国公)去世后,家人请苏轼撰写神道碑碑文。苏东坡一开始冥思苦想,都没有灵感。一天午休的时候,梦见一个伟岸的丈夫来访,来人自称是寇准,梦中相与交谈很久。醒来后,苏轼文思泉涌,提笔成章。写好后,拿给张耒看,张耒说:“有一字未甚安。”并解释说,碑文末尾,一开始说“公之勋在史官,德在生民,天子虚己听公,西戎、北狄视公进退以为轻重,然一赵济能摇之”,这个“能”字,不如改成“敢”字。苏轼听后连声夸奖:“您的指正太好了!”他当即改动文稿,《富郑公神道碑》就此定稿(事载《却扫编》)。张耒是苏轼的学生,却也是他的一字师,由此可见苏门师生相处的融洽。
又有一次,苏轼将自己的几首词拿给晁补之和张耒看,问他们:我的词作与少游(秦观)相比如何?两位回答:少游写诗像小词,您的小词写得像诗(语载《王直方诗话》)。要知道,在苏轼的时代,词作一般是供人们在酒宴娱乐场合演唱之用的,所写的内容也大都是与歌儿舞女、男女情爱有关的题材,将小词写成诗歌风格,这绝对谈不上是对苏轼的赞誉,反而可能是一种善意的揶揄。至于秦观的诗歌,却写得如同小词一般,更是比较低的评价了。可见,晁、张二人对老师与秦观是各打五十大板。苏轼拿自己的词作与学生争胜,让学生评价,这说明他意欲在婉约之外,另开一门词风,却不料首先受到来自门生的批评,苏门开阔豁朗的风气由此可见一斑。


与此相关的还有一则著名的轶事:有一回,苏轼听优人唱曲子词,乘兴问道:“我的词,与以前流行的柳永之词,有什么不同?”那幕士答道:“柳中郎的词,只需要十七八岁的女孩子,手执红牙板,低吟浅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就行了;而学士您的词,则要关西大汉,手执铜琵琶、铁绰板,高歌‘大江东去’。”苏轼一听,为之绝倒(事载《宋稗类钞》)。以往我们常认为这是赞誉的话,其实不然。谁唱词的时候,会用一个一米八、九的大个子,拿个大铁板敲着唱呢?不会,词是二八年华的少女唱的。这说明当时的风气,对苏轼这种词风是不认可的。但苏轼不以为意,而觉得自己在柳永和秦观之外又开创了一路词风。正是以这样的胸怀和见识,苏轼才能开创宋词中豪放一体,将词的境界提升到新的高度。

总而言之,苏门师友间和谐而融洽的氛围,让人羡慕。这种和谐代表着彼此的认同和尊重。老师并不是恶狠狠地批评学生,学生也不会对老师的批评话语记恨在心,大家都是为了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所以呈现出了一种完善的交际人格,这种人格的互动是非常可贵的,值得我们今天的教育者学习。
文章来源于:章黄国学(zhanghuangguoxue)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往期链接:

康震:重拾古典诗歌的精神内涵

康震:人见人爱苏东坡

康震:苏洵——逆袭的读书人和成功的父亲

康震:苏辙——冰山下的火焰

康震:家有天才初长成——苏轼的学习时代

康震:苏轼生命中的三位女性

康震:君子火并——苏轼与他的政敌们

康震:抗洪治湖——苏轼的实干与浪漫

康震:苏轼与杭州——九百年前的浪漫市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