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岩井俊二这个幼齿怪胎的真面目 | 开寅专栏

开寅 枪稿 2019-04-07


《你好,之华》在北美的上映略晚于国内,这让定居蒙特利尔的开寅博士耽误了几天,才能写完他的岩井俊二总论。


不过,最后出场的,才最重要。


下文的3600字,基本可算是近期有关岩井及《你好,之华》最深入的一次解析。


枪稿·岩井俊二系列

第一封|岩井中二,我中意

第二封|《你好,之华》连复刻《情书》都做不到 

第三封|你不看《你好,之华》的原因跟我一样吗?



岩井俊二:“被动异端”的赞美者


文|开寅


作者简介:笔名九只苍蝇撞墙。曾在法国学电影,一不留神拿了个索邦大学的电影学博士证书在家摆着看。还曾是九十年代传奇的《戏剧电影报:环球综艺》的创始人之一。



1



邓恩熙扮演的少女之南在《你好,之华》中登上毕业典礼的讲台发表了一番激情澎湃的演说,赞美青春,憧憬未来,为每个在场的少男少女勾勒希望中的美好蓝图。


但此时作为银幕外的观众,我们已经知道二十多年后她的结局:被钟爱的男人虐待抛弃,一无所成,最后在抑郁中了结了短暂的一生。这段充满理想主义情怀的文字,几乎是对之南一生最冷酷的嘲讽:她被当年所懵懂期待的美好未来断然唾弃,毕生无缘看到它的实现。


抑郁致死的之南,成为本片中最富悲剧性的角色


客观地说,《你好,之华》的整体质量让人堪忧,但即使在这样的水土不服的中日强行嫁接中,岩井俊二依然塞进了能刺激他表达冲动的核心:人生不可预料的情感错位


影片中的几个人物——之华、之南、尹川,甚至两个还未成年的少女飒然和睦睦,都或多或少地在某种情感错失状态中煎熬。他们的情感投射对象,不是无动于衷,就是心有所属。不是在沉沦中悲观绝望,就是已经放弃自己离开人世,几乎没有人能获得那份永久现时的圆满幸福,只能在期待和回味中去想象满足。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而不仅仅是书信往来的情节设置),《你好,之华》和它的姊妹片《情书》真正联系了起来:它们都是关于朝夕相处时的不解其意和错过之后的无限惋惜;或许也可以再放大一点,都是在以追忆的方式,去揭开已然无法实现的理想。


企图在追忆往昔中得到满足,是岩式人物的共同特征


2



看低岩井俊二的人,时常把他的影片视作是将纯情情结渲染到让人起腻程度的青春片——幼稚、浅薄、二次元少女化、不具备可供深入探讨的成人复杂文本。


持这样观点的人其实遗忘了日本流行文化中独到的特征:无论是铺天盖地的漫画动画,还是不分老幼对AKB48的狂热,抑或是将情感寄托不断回溯到青少年时代的文学作品,都反复昭示了这个民族在封闭的内心世界中甘愿“幼齿化堕落”下去的纯粹意愿。


但当他们之中的创作者依托《宇宙战舰大和号》《机动战士高达》《攻壳机动队》《新世纪福音战士》这样的动漫作品,表达出相当程度的成人化情感和意识形态时,我们猛然意识到这个文化形成了一个夹杂着幼齿心态和成人复杂思绪和理性思考的“怪胎”。


正如经典动画片《阿基拉》中的变异少年拥有了无法自控的强大身体和毁灭世界的强烈愿望,它拓展出一个刻意隐藏在青春年少的背后,以简单纯粹的“外壳”承载成人极端化强烈意愿的表达方式。而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反复体味和研究的文化现象。

大友克洋的《阿基拉》,以少年之身承载成年人的极端意愿


岩井俊二也是这群“幼齿怪胎”中的一员,他的电影甚至比前述这些作品还要极端和隐晦:他不愿给观众以理解他意图的明确出口,仅仅将他的意图化作生活经验和人物性格的类比模型,溶解在一个个微观情感故事之中。我们以为他是在留恋青春的美好和回味纯粹情感的甘甜,但他却在对庸常和琐碎的描绘中种下异端的种子,并让它开出意想不到的奇异之花。


3



在《岩井俊二电影研究室》的电视节目中,是枝裕和曾经谈论《四月物语》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他发现松隆子所扮演的女主角是一个这样奇怪的人物——她无法选择朋友,不能确定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连搬家该扔掉什么家具也拿不定主意。她无法主动做出任何改变状况的行动,但与此相伴的却是她内心坚韧无法阻挡的执着。两种看似相反的个性组合在同一个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在表面上一直被动顺应周遭环境、却将情感埋藏于心底并坚信其沉默价值的特殊人物。


《四月物语》里内心反差极大的人物,被是枝裕和所钟爱


法国十九世界末的哲学家柏格森曾经对人类的情感下过一个定义:它是感觉神经上的潜在运动趋势。而二十世纪的另一位法国哲学大家德勒兹则对此做了有趣的注解:情感是一种表情而非行动,概因为人类的行动充满了偏差、迟滞和错误,只会让情感消耗殆尽;而甄别情感的最好时机是它停留在人的脸部的瞬间——因为五官是接受外在刺激信息的被动感知器官,它们不能单独做出具体实质性的反应行动,但却有做出反应行动的趋势;也因此在接受外在刺激后产生的情感,在被动感知器官聚集的面部呈现的最为原始和真实,这也就是“感觉神经上的运动趋势”的最佳表现。


我们不知道岩井俊二是否读过柏格森和德勒兹,但他影片中的人物却被巧妙地塑造成了一个个“情感的潜在运动趋势”。他们被动地等待外在刺激,丰富地感受外在事物,但却几乎不主动做出应激的反应行动。岩井俊二赋予了他们超然的地位和极为难拿的情绪姿态,以保持那“情感趋势”的正确姿态,在他们的个性中保留了最真切和纯粹的情感瞬间,作为影片核心的魅力来源。


巧妙表现这一情感趋势的张子枫,年纪轻轻便获得金马提名


于是《情书》中的男藤井树仅仅以在图书馆借阅纪录上留下自己名字的方式向暗恋对象示意,甚至直到死去都未真正表露心迹;《四月物语》中的榆野卯月追随心上人来到武藏野上学,但却仅仅是在他打工的书店反复徘徊;《关于莉莉周一切》中的莲见雄一面对特立独行的久野阳子被性侵,叛逆沉沦的津田诗织自杀,由温和善意转为残酷霸凌的星野修介几乎一直沉默失语;《花与爱丽丝》中的爱丽丝为了成全花的恋情,不断躲闪自己钟情的宫本雅致;《杀人事件》中的花仅仅因为一场误会,就蜗居在家闭门不出无颜见人。而最终在《瑞普·凡·温克尔的新娘》中我们看到了岩井式情感趋势集大成式的人物皆川七海:她在被动选择而随波逐流的人生中跌到谷底,却也因此而体验到了最惊心动魄和动情伤感的人生。


《情书》中禁欲系的主人公,将心事深埋于心


而无论上述哪个人物,他们在等待情感激发的时间绵延中,都会将力量积蓄发展到纯粹而又内敛的极端,在意向不到的方向和时机绽放出来。


它是《情书》中藤井树在雪地中面向大山对死去恋人高声问候的动情,也是《燕尾蝶》中众人向燃烧的汽车中抛洒伪钞的叛逆;它既是《四月物语》中雨中送伞的执念,又是《花与爱丽丝》结尾垫在纸杯上的芭蕾舞蹈。在《瑞普·凡·温克尔的新娘》的结尾,当女主角七海和黑中介室行舛在死去的AV女优真白母亲家脱衣饮酒痛哭的时候,那一股情感在戏剧人生的高点最终释放的快感,终于补完了女主角被动人生的最后一丝缺憾。


电影往往因为主人公最终的情感迸发而达到高潮


这些最后的绽放并不是无的放矢,只为烘托气氛的廉价煽情,它们代表着对于主角们特殊生命价值的确认:因为对行动的拒绝和对主动精神的怯意,他们往往在错位的人生中徘徊不前。但他们并不想成为主动、积极、进取、热情而奋进的正面人物,而习惯于自卑、惰性、处在配角地位、永远呆在圈外旁观而无所适从。


可是,人是不是生来就必须主动进取充满正能量地活着?内敛、被动、羞涩、不善言辞、不能选择和无法融入是不是一定要作为缺点被改掉?面对这样的诘问,岩井俊二以极为细腻的心思注意到了被动者们所闪现出的光芒。尽管他的人物们往往被主流目光所忽略,但却因为被动感受而拥有了纯粹而细腻的情感体验。在岩井俊二的电影中,这些人物的激情、理想和爱与被爱的感动也许更加动人和弥足珍贵。


尽管是被动感受,他们却也因此拥有纯粹而细腻的情感体验


4



如果说岩井俊二早期的作品如《烟花》《情书》《燕尾蝶》还以正面理想主义作为主旨,那么从《四月物语》开始,他放弃了结构严整的叙事,而采用微观散点的透视拼贴法,为人物勾勒他们所生活的空间氛围。


在《四月物语》《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瑞普·凡·温克尔的新娘》中都出现了大段和主线情节几乎无关的支线剧情,人物似乎放弃了固有的生活目标,而游走在偶然事件与随心所欲的感受之间,他们从细腻体验获得的快乐远超过宏大而规整的人生规划带来的成就感。


甚至在《你好,之华》中我们都可以发现这样的特征:无论是之南婆婆和英语老师的恋情,还是之华儿子的离家出走,抑或是让飒然烦恼的单相思恋情,都三位主角之间的恋情纠葛没有实质联系。但当我们回望影片的整体,却发现正是这些支线为之华家庭和他们的情感走向提供了无需多言的感性支撑。

无论是夕阳红还是单相思,都为电影提供了更感性的一面


这些悄然的变化,本质上都和岩井俊二影片中人物愈加内敛和丰富的内心思绪紧密相关——在他们放弃主动的前提下,这些感性刻画成为侧面描写他们个性的有效手段。


我们也逐渐发现,在他的影片中,与众不同和特立独行并不是我们所常见的言辞激烈行为叛逆,而是沉入到自己的世界中,有意识甚至是无意识地唤起自身坚韧力,以常人少见的沉默去耐心等待。


这也是一种“异端”,另类被动而异于常人。它需要的是韧性特殊持久的精神力量,把握的则是稍纵即逝的情感最原始状态。而岩井俊二则通过这些貌似幼齿纯情的影像,为它奉上了最诚挚的赞赏。


5



颇为遗憾的是,2018年的这部《你好,之华》在整体架构和人物塑造上流于草率和粗糙,也许是文化隔阂让岩井俊二的意图没能以细致流畅的方式贯通到作品当中。


不过,我们还是能体会到在粗陋的剧情背后,那独属于岩井俊二的部分:影片内核之中的情感与思绪的错位设置,人与人之间内心的封闭与沟通的不可能,与《情书》《花与爱丽丝》和《瑞普·凡·温克尔的新娘》几乎如出一辙,甚至来的更为灰暗。


它构成了《你好,之华》内在核心最有意思的冲突和扭曲:这是一个以正能量形式传递的负能量古怪组合体;一切取决于观看者的角度,到底是自我感动陷入到爱情和亲情的煽动性表达之中,还是冷眼追溯一个人放弃生命的过程,并反复掂量这段人生在悲观失望和理想主义之间反复徘徊的价值?


仅仅是这个是非莫辨的潜在传递,又让岩井俊二的真实导演水平在《你好,之华》看似平庸的外表之下开始闪光。它让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期待明年同样故事架构的日版片《最后一封信》。让人好奇的是,在甩开“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中国元素之后,这个主题将如何以另一种方式展现。


日版《你好,之华》预计2019年上映


编辑 | 徐元

排版 | 李中南


THE END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枪稿个体户,点击不迷路 

 点击枪稿→右上角···→星标⭐️


相关回顾:

金庸、邹文怀、蓝洁瑛:娱乐的悲伤 | 开寅
贾樟柯,才是那个老大哥 | 开寅专栏

从没见过哪个科幻大片这么反科学

工作事宜请联络微信:paperbullet


©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