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买商铺?
常常有人问,商铺怎么买?
对此,我的回答一直是:商铺对地段极为敏感,甚至精确到米,同一条街,两个铺可能只隔50米,生意都大不相同。而写字楼和住宅就没有这么敏感,只要在一个大片区,差别不会太大。
所以,如果你不是对一个片区非常熟悉,千万不要轻易入手。
而且,商铺还严重依赖“氛围”这个东西,一个铺即使地段再好、店主能力再强,但如果周边还没有形成属于某个业态的氛围,你也做不起来。
很多时候,你的铺能不能旺起来,还得靠专业的运营商来运作,如果都是小业主自己招租,层次肯定不会太高,铺租也会有什么大的惊喜。
再加上,政府对商铺的管制也比较严格,比如有些靠近社区的商铺,不允许做餐饮、酒吧等业态,经营用途有诸多限制,如果买之前没搞清楚,就会吃亏。
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时代,商铺还受到了一些本质性的冲击。
所以,我的建议一直是:如果你不是行家的话,别买商铺,任何城市、任何位置、任何时候都别买。
再来看几个数据,你会发现,核心城市商铺的租金已经多年不涨。
以下是最近4年上海购物中心平均租金的变化情况:
数据来自高力国际
以下是最近4年北京购物中心平均租金的变化情况:
数据来自高力国际
以下是最近4年杭州购物中心平均租金的变化情况:
数据来自高力国际
以下是最近4年南京购物中心平均租金的变化情况:
数据来自高力国际
上海、北京、杭州、南京都是欣欣向荣的商业城市,而购物中心通常又是一座城市最优质、最抗跌的商铺。
但是过去4年,这类商铺的租金普遍下跌,其中又以上海的降幅最为明显,从2014年的40元/m²/天,降到了33.7/m²/天,降幅高达16%。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数据选取的统计样本还是购物中心商铺,如果统计的是普通沿街商铺,那数据只会更差。
而这些城市同时间段的写字楼和住宅租金,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行情,为了节省篇幅,以下只选取了上海的数据:
这是最近5年上海甲级写字楼平均租金的变化情况:
数据来自高力国际
以下是最近5年南京甲级写字楼平均租金的变化情况:
以下是最近4年上海住宅平均租金的变化情况:
数据来自第一太平戴维斯
过去4年,上海的写字楼和住宅租金均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上涨,其中写字楼租金涨了16%,住宅租金涨了接近50%,都远远好过商铺。
那么问题来了,商铺的表现为什么远远输给写字楼和住宅呢?要知道,商铺曾是这三类不动产中表现最好的那一个,十多年前曾有“一铺养三代”之说,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商铺败下阵来呢?
原因有很多,最根本的那个是互联网。
众所周知,传统城市是有着严格的地段秩序,从宏观层面看,分为中心区、次中心区、外围区,从微观层面看,分为十字路口、沿街旺地、内街小巷。在移动互联网出现之前,你想开个铺面,必须得服从一个城市、一个片区的空间秩序,否则你的商铺就没有生意可做。
移动互联网出现之后,一下子打乱了这个经典的空间秩序。因为在美团这类互联网平台上,犄角旮旯的小店和核心地带的旺铺是平等的,决定其排名的只是用户的好评度,不是你的地段。
有了互联网的导流,犄角旮旯的内街小巷里也可能会冒出一个生意爆棚的商店,而核心区装修豪华的沿街铺面可能无人问津。从世界城市发展史的纬度看,这是一次伟大的空间平权。
城市的空间平权之后,会带来哪些显而易见的改变呢?城市会变得多中心,甚至去中心化,乃至碎片化,投资不动产的逻辑也随之发生变化:
——沿街商铺对传统空间秩序的依赖度最高,所以它率先没落;公寓的依赖度稍低一点,所以投资价值还在;住宅对传统空间秩序的依赖度最低,受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也最小,投资价值也最大。
再给大家看一个数据,你会发现,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各大购物中心在一件事情上高度一致,那就是全面餐饮化,变得越来越像“美食城”了。
下面是各大城市购物中心餐饮租户的比重,“美食城”的油烟味扑鼻而来啊。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成都的购物中心,餐饮租户的比重已经全面超过20%,北京上海甚至超过了30%,现在明白购物中心的铺租为什么不涨了吧?因为除了餐饮,没人租啊。
餐饮租户的比例还会继续上升吗?相信互联网对城市的改造还没有完全呈现出来。
购物中心曾经是多么高大上的场所,是珠宝、时装、香水的天下,而现在纷纷沦为“美食城”,不禁令人唏嘘不已。
如要咨询买房,请到知识星球咨询: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