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中科院过程所朱庆山课题组AFM:流态化阳离子缺陷工程合成超高质量活性Pt单原子催化剂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研之成理 Author 朱庆山课题组
导语
前沿科研成果
流态化阳离子缺陷工程合成超高质量活性Pt单原子催化剂
图2 蚀刻前后TiC{100}粉末的形貌和结构分析(图片来源:Adv. Funct. Mater.)
为理解钛空位形成机理和空位的稳定性,作者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了Ti空位的形成能和不用空位浓度下表面结构的演变行为(图3.a-b),发现产生Ti空位形成能为负值,表明能量上有利于形成钛空位。并且,即使在约45%的Ti空位浓度下,{100}晶面仍然可以保持原结构,但进一步增加缺陷浓度会导致表面碳原子结构坍塌。该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现象一致(图3.c-e),当在低温下氯化,难以有效产生足够的空位(图3.f);但在高温下过多的钛空位会导致外层碳原子结构坍塌并形成石墨烯包覆层(图3.g-h),封闭了内部钛空位。
图3 钛空位的形成能和结构演变(图片来源:Adv. Funct. Mater.)
在制备出含有Ti空位的TivC粉体后,作者采用浸渍法负载了Pt催化剂。HAADF-STEM分析表明,在没有Ti空位的{100}晶面上,Pt以3~5 nm的团簇形式存在(图4.a),但是产生Ti空位后,Pt以单原子的形式分散在空位中(图4.b-c)。为进一步理解Pt在{100}晶面的存在形式,作者采用X射线吸收近边(XANES)和扩展边(EXAFS)进行结构分析发现(图4.d-f),在无缺陷的{100}晶面上,Pt团簇的配位数约为8.12;产生空位后,Pt-Pt配位消失,Pt原子与C原子形成了稳定的Pt-C共价键。随后基于理论计算分析(图4.g-h),作者进一步证实了Pt原子无法在无缺陷的{100}晶面上稳定存在,但可以被稳定地锚定在Ti空位中,并且即使当Pt原子在空位中的覆盖率增加到100%时,结合能仍为负值,表明Ti空位可实现Pt原子的高效负载。
图4 Pt原子在完整{100}晶面及缺陷{100}晶面的存在形态和结构分析(图片来源:Adv. Funct. Mater.)
为评估催化活性,作者在酸性电解液中测试了Pt-TivC单原子催化剂的析氢性能(图5)。结果表明,新型催化剂不仅显著降低了反应过电势(图5.a),而且析氢速率更大,反应动力学更快(图5.b-c);与商业Pt-C催化剂相比,质量活性提升了约190倍,与目前最好的催化剂相比,也提升了1倍(图5.d);并且具有优异的稳定性能(图5.e-f)。为了深入理解质量活性的提升,作者计算了不同吸附量下氢的自由能ΔG(H*),发现TiC{100}晶面中的活性位点不是Ti原子而是C原子,并且产生缺陷后C原子的活性增加,实现了协同强化催化(图5.g-h)。此外,即使H原子覆盖率增加到100%时,催化剂仍具有催化活性。
图5 Pt-TivC单原子催化剂析氢性能分析(图片来源:Adv. Funct. Mater.)
总结与展望:中科院过程所朱庆山研究员课题组报道了一种流态化阳离子缺陷工程技术,将单原子Pt成功锚定在TiC的高活性{100}晶面。获得的新型Pt-TivC单原子催化剂展示出了类Pt的催化动力学和超快的电催化反应速率,其催化活性优于商业Pt-C催化剂和已报道的Pt基催化剂,显著降低了贵金属Pt的负载量并降低了HER催化剂的成本。流态化阳离子缺陷工程技术为可为制备其它单原子催化剂提供借鉴。 中科院过程所硕士生董清华为该论文第一作者,中科院过程所朱庆山研究员和向茂乔青年研究员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了中科院前沿基础研究(ZDBS-LY-JSC041)、中科院仪器装备(YJKYYQ20210043)、中科院青年创新项目(292021000085)以及国家自然基金委(22178348)的资助。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
朱庆山研究员简介
朱庆山,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现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主要从事矿产资源高效利用、流化床反应器放大规律、流态化过程强化、流化床化学气相沉积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工程研发工作,形成了粉体加工过程强化与放大平台技术,在沸腾氯化、钒钛矿氧化、铁矿直接还原、多钒酸铵还原、铁矿磁化焙烧、软锰矿还原、板状氧化铝生产等十几套中试和产业化工程成功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200多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0多项、授权国际专利70多项,合著专著2本。兼任中国颗粒学会理事长,中国化工学会储能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四川钒钛产业技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四川省攀枝花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等职。担任《中国粉体技术》编委会主任、《过程工程学报》副主编、《华东理工大学报》、《化学工程》、《钢铁钒钛》、Particuology、Int. Rev. Chem. Eng编委。2008年获中国颗粒学会第五届青年颗粒学奖,2012年获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16年获中国科学院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8年获中国颗粒学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19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资源材料化工课题组简介
详见课题组主页:资源材料化工课题组(http://www.mpcs.cn/ktz/rmce/)。
关于人物与科研
今天,科技元素在经济生活中日益受到重视,中国迎来“科学技术爆发的节点”。科技进步的背后是无数科学家的耕耘。在追求创新驱动的大背景下,化学领域国际合作加强,学成归国人员在研发领域的影响日益突出,国内涌现出众多优秀课题组。为此,CBG资讯采取1+X报道机制,携手ChemBeanGo
APP、ChemBeanGo官博、CBG资讯公众号等平台推出“人物与科研”栏目,走近国内颇具代表性的课题组,关注研究、倾听故事、记录风采、发掘精神。欢迎来稿,详情请联系C菌微信号:chembeango101。
●北京化工大学程道建Journal of Catalysis:基于结构描述符的非金属掺杂MoS2析氢催化剂的筛选
●南通大学吴丽教授课题组Chem. Sci.:可调谐的窄发射超亮AIEdots用于多路荧光成像
●华南理工何春茂组和华科大廖荣臻组合作ACS Catal: 工程改造NO转运蛋白Nitrophorin 2用于催化烯烃环丙烷化
●华中师范大学朱成周课题组Chem:Pd纳米簇助力Fe单原子的自旋调控实现酸性条件ORR新进展
●哈尔滨工业大学矫维成教授:复合微球相变材料实现热能捕获和多功能传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