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沉浸——进化双刃剑的安全剑柄!
这是周岭的第56篇原创文
本文3964字,阅读时间约6分钟
200万年前,人类与黑猩猩、大猩猩还是同一物种,都为灵长目动物,此后,人类开始甩开猩猩们疯狂地向智人进化。
进化之手赋予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使其拥有了极强的感知和思考能力,人类借此创建了高级文明,成了这个星球的绝对主宰。
然而,进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给人类带来能力的同时也带来了痛苦。
人们因能感知太多信息而心神不宁,或因产生过多欲望而痛苦不堪,又或因担忧能力不足而焦虑滋生,无论是顺境或是逆境都不得安生。
就像今天的我们,虽衣食无忧,却总是苦于无法摆脱手机的干扰,无法获取让人羡慕的技能,无法拥有想要的生活等等。
低维度的动物是没有这种烦恼的,它们的心灵只容纳环境中确实存在的、与它们切身相关、靠直觉判断的资讯——饥饿的狮子只注意能帮助它猎到羚羊的资讯,吃饱的狮子注意力则完全集中在温暖的阳光上……
享受进化的好处就得承受进化的痛苦,二者对立存在,无法分离。人类越发展,痛苦就越多!
现实悲观如此,难道人类注定就此终结?
非也!
事实上,少部分智者早已有意无意地跳出了限制,他们采用了一种极为有效的行为模式,让自己的情绪和能力时常处于平和与高效状态,从而据聚在人类的顶部,引领社会前进。
如果进化是一把双刃剑,那这些人相当于找到并抓住了双刃剑的安全剑柄——当众人还在懵懂中拿着刀刃劈物伤已时,他们已经学会手握剑柄披荆斩棘了。
这个安全剑柄就是“深度沉浸”,更好理解的描述是:主动选择信息的能力。
人类优劣的根本差异
人类情绪和能力的优劣来自于对自身注意力关注方式的差异。
比如精神分裂症患者会不由自主地注意到所有不相干的刺激,被动接收所有信息,而冥想者则能够主动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和感受上,屏蔽其它一切杂念。最终,二者的情绪水平天壤之别——前者受尽折磨,后者享尽喜悦。
在情绪上如此,在能力上如是!(本文主要阐述能力部分,情绪部分请参照《当下的力量》)
能力弱者极易分心:他们必须要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才能学习,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让他们心神不宁;他们总是忍不住地想做点更有趣的事情,一个热点新闻、一段有趣闲聊都能把他们的注意力从重要的事情上吸引开。
能力强者则正好相反,他们的优势本领就在于能够主动屏蔽无关干扰,选择需要的信息并沉浸其中,为此,他们甚至主动练习。
伟人毛泽东年轻时就经常跑到菜市场门口读书,故意在声音最嘈杂的地方锻炼专注力,这使他拥有了随时随地进入深度阅读和思考的能力。
人类虽然已经处于自然界的顶层,但人群内部则又被这种能力分化为不同的层次。从大范围看,主动信息者时常处于支配层,被动信息者时常处于被支配层。
这种差异使得人们积累技能和开拓创造的能力相差巨大,也是绝大多数人所面临普遍困扰的底层原因。
稍微留心身边不同的人群,无论是学霸或是学渣、精英或是屌丝,你会发现这一点正是被我们所忽略的关键品质。
如果你认同这个观点,那就打起精神好好思索,刻意打造这种能力,或许这会成为改善你我命运的金钥匙。
深度沉浸的方法
为了方便表述和理解,我使用了“主动选择信息”和“深度沉浸”两个概念,事实上它们并不是一回事——前者只是入口,后者才是要点。
能主动选择信息虽然很重要,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能沉浸其中,就像你也跑去菜市场读书,未必就能读得进去。
很多人确实能主动聚集精力,他们放下手机拿起书本、放弃娱乐磨练技能,他们大量练习,努力到感动自己,他们坚信10000小时理论,一门心思攒时间。然,始终成不了卓越,甚至依旧表现平平。
这感觉就像,明明已经找到了那把“双刃剑”的安全剑柄却不知道如何去抓取它,让人无比揪心。
聚焦的人很多,卓越的人很少,这其中的距离就是沉浸能力!
沉浸能力不仅仅是热情,更是一项技术,是有方法论的,沉浸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能力的成长。
虽然很多前辈的成就来自他们的深度沉浸能力,却很少有人能说清楚这能力到底是什么、应该怎么获取。幸运的是,《刻意练习》这本书给了我们大致的答案。
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Andres Ericsson)和科学家罗伯特·普尔(Robert Pool)经过大量的研究指出:所谓天才其实并不神秘,其本质是“正确的方法”加上“大量的练习”。
换言之,我们没有变得像天才般卓越是因为方法不对或练习不够。
就方法而言,绝大多数人在缺乏指导下的努力都是“天真的练习”,即:反复地做某件事情,并指望只靠那种反复,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
这种只靠持续重复的“埋头干”和“正确的方法”相去甚远。“正确的方法”通常包含以下四个特征:
有定义明确的目标;(如果目标太大,将其拆分成小目标)
练习时极度地专注;
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始终在拉伸区练习。
他们把这叫做“刻意练习”——看上去很不起眼,但却是沉浸之道。
我们每个人都必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因喜欢一件事而沉醉中,忘记时间,不知疲倦,不管这件事是娱乐消遣还是学习研究,这种沉浸都是可遇不可求的自发状态。
但若想在某方面有所成就,就不能依赖这种不稳定的自发状态,必须建立稳固可靠的行为模式,因为我们面临的不仅仅是兴趣,更多的是让人心生畏惧的核心困难。
好在依据上述四点,人们便能建立起主动沉浸的行为模式,时常练习则能固化为深度沉浸的底层能力,从而辐射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有定义明确的目标
比如你要练琴,那就告诉自己:“连续三次,不犯任何错误,以适当的速度弹奏完曲子”,而不是“我要练琴半个小时”这样泛泛的目标。
目标定义越明确,注意力的感知精度就会越高,精力越集中,技能越精进。
如果目标太大,那就将它分解成小块进行练习,这样做也是为了使目标更精细。
练习时极度地专注
谁都知道专注的重要性,但沉浸的关键是要“极度”。也就是说,在短时间内投入100%的精力比长时间投入70%的精力要好。
因为专注的真正动力并不是毅力和耐心,而是靠不断发现技巧上的微妙差异和持续存在的关注点,精力越纯净,感知越细微。
不好的模式是做A时想着B,做B时想着A,这种边界不清的习惯对能力成长伤害很大。
李大钊的名言:“学要学得踏实,玩要玩的痛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界限分明的习惯对人的性情、能力都很有好处。
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一般而言,不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准确辨别自己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以及为什么会存在不足。
缺少反馈的活动既容易出错,又容易走神,因此有教练示范是好的,有老师批评也是好的,闭门造车式的练习不容易进入专注状态。
想方设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是不断精进的重要条件。如果条件不济,也可以通过书籍、影像、他人,甚至自己的反思与观察来制造反馈。
始终在拉伸区练习
一味重复已经会的事情是没有意义的,但挑战太难也会让自己感到挫败,二者都无法使人进入沉浸状态,好的状态应该在二者之间。
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哈赖在《心流》中提出这样一个模型:当人们对当前的活动感到厌倦,说明应该提高难度,当人们对当前的活动感到焦虑,说明应该保持这个水平专注练习,如此反复交替就可以让自己进入心流通道,沉浸其中。
也就是说,我们每天都要做那些让自己感到有些困难但又不是太难的事情,即:跳出舒适区、避开困难区,处在拉伸区。
以上四点就是刻意练习的四要素,也是深度沉浸的技术所在。
学完这个理论的当天,我就开始了实践。
以前女儿练钢琴时,通常是妈妈要求她把新学的曲子弹十遍,只要弹得差不多,达到次数,任务就完成了。
现在我利用“刻意练习”原则改变了方法:
听她弹完一遍之后,我要求她今天只练第一节,后面的先不练(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然后只练刚才弹错的地方(在拉伸区练习),只要做到流畅连续弹三遍不出错就结束(目标具体清晰)。练习过程中我会及时纠正她的指法和按键错误(及时有效的反馈),这样她很快进入了专注状态(沉浸其中),不一会儿就把第一节弹得很好了,虽然结束时直呼好累,但明显成就感满满,因为最难的地方她已经不畏惧了。
如果不这样要求,她就会一遍一遍地弹自己熟悉的地方,难的地方就一带而过,中途还会经常漫不经心地停下来,这样的时间投入非常低效。
细心体会这四个原则,就可以让我们进入深度沉浸状态,从“聚焦”走向“卓越”。
当然,真正的卓越离不开另一个要素:大量的练习。
这种大量需要到什么程度呢?
被喻为钢琴天才的中国小女孩陈安可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个参考答案。
她三岁半练琴,一年半后她就上节目演奏8级难度的钢琴曲,被喻为钢琴神童,这种水平若是在18世纪,就没莫扎特什么事了。
在一次节目采访中,她坦言自己每天要练四个小时,而在更早的采访中她就说“我每天都练,没有一次不练的”。
可见,即便是天才也需要付出大量的练习。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397nz6ba7&width=500&height=375&auto=0
在这个视频中,你肯定能感受到她在练习时遵循了刻意练习原则的影子。
无论是谁,只要拥有了深度沉浸的能力,就一定能将自己推向某一领域的高处。
沉浸的其它理解
沉浸能力不仅能用于技能培养,在平和情绪和处理关系时同样适用,但它们之间的运用方式不同,这一点需要特别区分。
平和情绪时,注意力完全指向自己;培养技能时,注意力完全沉浸目标;而处理关系时,则需要将注意力深入到外界的人、环境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上。
人们时常只习惯用一种特定的方式去生活,如果不主动根据场景切换,很容易造成混乱,哪种情况都处理不好。
另外,沉浸这个词容易产生误解,让人以为沉浸是一种静态,而且人们在专注时身体、表情和眼光往往同时停滞,也让人产生大脑运行很缓慢的错觉。
事实上,正是因为大脑高速运转,才导致精力无暇顾及其它,大脑以外的肢体不自觉地慢下来。
如果你发现自己在沉浸时,大脑运转是松散缓慢的,十有八九可能是走神,而不是沉浸。
从现在开始,好好地审视自己吧。
审视自己的注意力——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选择?
审视自己的沉浸度——是重复练习还是刻意练习?
审视自己的练习量——是浅尝辄止还是大量付出?
在这个星球上,前人的智慧足以使我们卓越,只要用心拾取,定能在进化的大潮中占据制高点,成就自己,造福他人。
------ 热文推荐 ------
《重新认识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