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边疆时空】邱洪斌 丁思尧 吴金光 | 浅析赫哲族与那乃族文化交流互鉴的积极作用

边疆时空 2019-12-17

点击上方“边疆时空”关注我们

点击右上角“...”,分享精彩文章给朋友们

作者简介

邱洪斌

医学博士,佳木斯大学教授,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人口较少民族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人口较少民族和公共卫生研究。


丁思尧

文学学士,佳木斯大学教授,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人口较少民族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主要从事赫哲族艺术研究。


吴金光

中央党校研究生,复旦大学特约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特约研究员,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摘要:中国的赫哲族与俄罗斯的那乃族是跨界而居的同一民族。佳木斯大学积极开展那乃族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学术调查与研究活动,发挥了跨界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的积极作用。中俄关系的新定位把双边关系定位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加强赫哲族、那乃族文化交流互鉴,促进中俄两国的战略协作步入更高水平,向更广、更深的方向挺进。进行跨界民族的文化交流与研究,既是赫哲族与那乃族文化交流互鉴的有益尝试,也探索了民族文化产业建设与发展的途径。赫哲族与那乃族的文化交流互鉴,是民心相通的抓手,可使跨界民族在两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积极的桥梁作用。

关键词:赫哲族 那乃族 交流互鉴


中国的赫哲族与俄罗斯的那乃族是跨界而居的同一民族。中国有2.2万多公里的陆地边界线,其中约有1.9万公里在少数民族地区,分别与周边14个国家接壤;136个陆地边境县(旗、市、市辖区)中,有107个在民族地区;在2300多万边境地区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有将近一半;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包括赫哲族在内的30多个民族与境外同一民族毗邻而居,形成跨界民族。

赫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为4640人,其中,黑龙江省有3910人,占全国赫哲族总人口数量的84.3%,主要分布在同江市、饶河县等地。那乃族,也就是俄罗斯境内的赫哲族,是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2002年,俄罗斯人口普查为12160人,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那乃族人口是11223人,占那乃族总人口数量的92.3%,主要分布在哈巴罗夫斯克、阿穆尔斯克、共青城和尼古拉耶夫斯克。

佳木斯大学是中国赫哲族聚居地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是赫哲族历史文化研究中心。2018年3月和6月,佳木斯大学教师代表团先后两次赴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地区开展那乃族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学术调查与研究活动,发挥了跨界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的积极作用。


一、赫哲族、那乃族文化交流互鉴的积极作用


应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邀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9年6月5日至7日对俄罗斯进行了国事访问。访问期间,中俄两国元首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发展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宣布发展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两国建交70周年这一重要年份,赋予双边关系新的定位和内涵。同时,《联合声明》指出,大力开展中俄双边文化艺术交流与特色经济战略合作,是我国赫哲族聚居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

应那乃区政府邀请,2019年6月佳木斯代表团作为嘉宾参加该区建区85周年的庆典活动并进行了学术考察。代表团在与俄方交流中提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到赫哲族聚居区实地考察,对赫哲族的发展寄予深切关心与厚望。那乃区区长萨夫罗诺夫也幽默地表达了希望普京总统来那乃区考察的愿望。期待中国赫哲族聚居区和俄罗斯那乃区的共同繁荣与发展是赫哲族与那乃族共同的愿望,是民心相通、民意所向。在庆典活动欢乐喜悦的气氛中,代表团成员唱起赫哲族代表性歌曲《乌苏里船歌》,我们欣喜地发现那乃人对赫哲族民歌的曲调很熟悉,当我们演唱时,她们也能跟着哼唱出来。在那乃区政府的帮助下,代表团有幸与四位擅长民族语言和传统手工艺的那乃族老人进行了友好交流,四位老人都曾经去过中国赫哲族聚居区,也有赫哲族亲人在中国。年纪最长的阿霞今年77岁,穿着自己制作的那乃族传统服装,热情地为我们讲解赫哲族与那乃族服装服饰在图案和样式上的相通之处。年纪最轻的维克多利亚今年64岁,曾经4次来到中国,去过抚远、同江和饶河。在交流中,四位老人表达了对赫哲族与那乃族是同一民族的文化认同,也表达了希望通过赫哲族与那乃族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实现经济共同繁荣的愿望。

俄关系的新定位把双边关系定位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加强赫哲族、那乃族文化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通,夯实世代友好的民意基础,促进中俄两国的战略协作步入更高水平,向更广、更深的方向挺进。赫哲族与那乃族山水相通、道路相通、文化相通、语言相通、民心相通。山水相通、道路相同,要充分利用地缘优势,赫哲族聚居区与那乃区政府出台政策、搭建平台、共谋发展,依托中俄铁路、公路交通,实现自然资源互利互惠,加快林业、渔业和制造业等特色经济发展。


二、那乃区特色经济发展与建设概览


那乃区隶属于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区政府设在特罗伊茨科村(也称特罗伊茨科耶村),该区行政面积13.68平方公里,共有人口4677人(2018年),下辖14个乡村。特罗伊茨科村建设有两所学校,其中一所设置有那乃族语言课程,村里建有小型历史博物馆。

那乃区政府十分重视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内有42个民族村社,其中18个村社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主要从事林业和渔业等生产经营。阿穆尔村是那乃区乃至整个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经济发展最好的民族村,该村生产经营的行业包括木材加工、锯材生产、门窗制造和木架结构房屋建设等行业。少数民族村社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那乃区居民提供200个以上的工作岗位,为当地学校、幼儿园、文化中心、民间艺术团体提供资金支持,并为当地居民提供食用鱼。

代表团对特罗伊茨科村进行了实地调研,参考相关文献数据,将赫哲族聚居区与那乃区的特色经济、民族经济进行了比较:第一,与赫哲族聚居区特色经济发展与建设相比,那乃区林业、渔业资源丰富,生产经营方式单一,林业、渔业和制造业处于初始阶段;第二,与赫哲族聚居区民族经济发展与建设相比,那乃区尤为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服装服饰、音乐舞蹈和饮食文化等传统文化都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民族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从而得出结论,赫哲族聚居区与那乃区在特色经济、民族经济的发展与建设方面可成互补的空间很大,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建设“东北亚经济带”,要充分发挥边境区、市的地缘优势,充分利用跨国铁路、公路互联互通的道路优势,共谋经济发展。


三、对赫哲族历史文化的跨界研究


代表团对位于阿穆尔河下游、距离哈巴罗夫斯克市区80公里的靺鞨村(也称萨卡奇·阿梁村)进行了探访,参观了有教授民族语言、传统文化和手工艺的中心学校和那乃族历史博物馆,阿穆尔河沿岸有迄今发现最古老的那乃族岩画遗址。

对靺鞨村那乃族历史文化的调查与研究是进行赫哲族历史文化跨界研究的重要环节:首先,位于靺鞨村南阿穆尔河沿岸的岩画,是迄今发现最古老的那乃族文化遗存,也是新石器时代早期最后一个人类文化遗存,对赫哲族历史文化的溯源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其次,有赫哲族、那乃族与靺鞨有着密切的族源关系,在赫哲族现有历史文献中,“靺鞨”一词也总是频繁出现,“唐代和渤海国时期,赫哲族先民与黑水靺鞨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是其构成之一”。同时,靺鞨村在赫哲族社会历史发展变迁中占据重要的地理位置,唐玄宗时期黑水靺鞨的地域范围包括“西迄今俄罗斯境内的布拉格维申斯克到我国境内的黑河、逊克、嘉荫的黑龙江沿江一带以及小兴安岭东麓的鹤岗市至汤旺河流域之间、东到哈巴罗夫斯克之间的今黑龙江中游和松花江下游流域地带,就是黑水林褐的传统分布区域”,此区域的划分与《黑水都督府与渤海都督府地图》相符。关于哈巴罗夫斯克与唐玄宗时期设立的勃利州黑水都督府所在地关系的考证,对于赫哲族历史变迁和文化价值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靺鞨村中心学校已经建有科学系统的那乃族语言教学体系,具有丰富的语言推广和传承经验,是国内开展赫哲族语言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参考。

(一)中心学校那乃族语言的传承与推广

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聚居着8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的语言分属不同语族,那乃人、涅基达尔人、鄂伦春人、埃文人、埃文基人、乌德盖人和乌尔奇人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尼夫赫人讲尼夫赫语。民族语言在俄罗斯也叫“母语”,是需要传承的语言。2002年,熟练和一般程度掌握那乃语的共有3886人。至2010年,只有1500人会讲那乃族语言,并呈递减趋势。和中国一样,那乃族母语面临着即将失去传承的困境。因此,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政府十分重视民族语言的传承和推广,靺鞨村中心学校在十九年的那乃族语言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科学系统的民族语言传承与推广体系。

靺鞨村中心学校是一所多民族学校,在校长帕弗洛夫娜的介绍下得知,这所学校共有9位教师,46名学生,除了那乃族,还有俄罗斯族、乌尔奇人、达斡尔人、费雅碦人和韩国人。游戏教学法是这所学校的特色教学法。为了更好地展示特色教学,母语教师还进行了那乃族母语教学示范。教学示范中,教师准备了不同类别的附有彩色图画的教学卡片,以游戏竞赛的方式将学生分为两组,并给出一个关键词——熊,让两组学生在那乃语单词卡里,分别找出两个名词、两个形容词和两个动词,并根据找到的词语编成一个小故事,用那乃语讲出来,让学生在欢乐愉快的游戏竞赛中,完成“游戏”和“学习”任务。

靺鞨村中心小学一节精彩的那乃族母语课带来几点启示:首先,寓教于乐的游戏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给生涩且枯燥的民族语言教学增添趣味性,提高学生对民族语言学习的兴趣。其次,在民族语言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个体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也要重视在团队合作中沟通能力的培养,交流与沟通是语言学习的主要渠道。第三,设计与制作既符合教学实际,又符合学情分析的教学用具,要兼顾学生年龄层次和认知基础,这是建设科学、系统的民族语言教学体系必要环节。最后,赏识教育要贯彻在民族语言教学实践中,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和情感交流的环境,在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阿穆尔河沿岸那乃族岩画

位于靺鞨村之南阿穆尔河河岸边的那乃族岩画,是活动在黑龙江中下游流域的那乃族文化遗存。2015年,日本早稻田大学对这些岩画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查研究,据其考证有一部分岩画最早出现在1.3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阿穆尔河沿岸近百幅岩画,有心形面具、鸟、类人型图像、太阳、龙和鹿等形象。那乃族事务主管斯维特莱娜介绍说,这些岩画有一个共同的主题,莫日根(英雄)射日的那乃族传说故事“三个太阳”。离河岸稍远一点的树林中矗立着由一整块黑色岩石雕刻的石碑,雕刻的是那乃人部落图腾,据考证有6千年历史。

“古老艺术传统的顽固性是不能否认的”,阿穆尔河沿岸岩画以曲线、螺旋纹为艺术特征,而近现代那乃人服装服饰和日用品上的装饰花纹也是以曲线、变体螺旋纹和鼻旋纹为特色,这些曲线、螺旋纹和鼻旋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这对于黑龙江流域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学者对阿穆尔河沿岸岩画的调查研究处于初始阶段,要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首先要进行科学规范的记录,有了科学规范的记录,才可以展开对阿穆尔河沿岸岩画符式的研究,对其原型进行溯源,逐步解决具体图像的符式演变,最终解决其起源和流变的问题。

如今,阿穆尔河沿岸岩画已经引起了许多社会、历史学家和艺术家的关注,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和游客来参观、考察和研究,哈巴罗夫斯克将这些岩画艺术衍生品。斯维特莱娜希望这些岩画能够得到重视,成为赫哲族与那乃族历史研究与学术交流的热点,也希望通过中、俄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吸引来更多的学者和游客,让靺鞨村变得热闹起来、富有起来。

“请进来、走出去”,进行跨界民族的文化交流与研究,既是赫哲族与那乃族文化交流互鉴的有益尝试,也探索了民族文化产业建设与发展的途径。我们认为,赫哲族与那乃族的文化交流互鉴,是民心相通的抓手,可使跨界民族在两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积极的桥梁作用。


【注】文章原载于《中国民族报》2019年9月2日理论版。

责编:李静


声 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文章已获得作者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如有版权问题,请留言说明,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