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边疆时空】孟凡东 王占斌 |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建设路径探析
以下文章来源于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孟凡东,王占斌
点击上方“边疆时空”关注我们
点击右上角“...”,分享精彩文章给朋友们
孟凡东
教授,历史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东方学,东亚(中日)文化与现代化,中日历史比较研究,民族关系史。著有《文化东亚研究史论》。
王占斌
硕士研究生,从事近现代中华民族复兴进程研究。
摘 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种统一不仅是经济与政治上的统一,同时也是文化上的统一,不同民族的丰硕文化共同凝聚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浇筑“团结统一之花”的精神养料。当前,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点在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
关键词:新时代 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建设路径
历史悠久、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不仅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标识。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遵循。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增进各民族之间情感交流,必须建构有效的文化发展路径,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之基。
一、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
毛泽东说过:“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引导我们行为的旗帜。但是这一旗帜受到一定的冲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着不可回避的文化矛盾,即“马克思主义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一元指导地位与实际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相矛盾,与社会层面的文化的多样性、多元性、多变性相矛盾”,直接地影响、冲击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与认同。只有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在思想文化上确立统一的、坚硬的文化价值内核,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也就是说,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由意识形态所决定,意识形态决定文化的发展道路。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着重强调文化领导权对于无产阶级具有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从实践来看,牢牢掌握文化领导权,关键与核心就在于掌握好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解释权。在我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就是要坚持“国家意识形态的灵魂”——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我们只有坚持这一理论旗帜,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由多民族构成的统一国家,生活在同一片神州大地的不同民族历经岁月沉浮,凝结为水乳交融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各民族虽偶有矛盾,但在国家危亡的紧要关头,都能团结一致共御外侮,时刻以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为最高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树立起中华民族大家庭意识。56个民族水乳交融、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观念已经渗入中华民族血液,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国家利益和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是统一的,中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本质。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早在建党阶段,我们党就在少数民族中开展组织活动,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党员、锻炼少数民族党员干部。1922年召开的中共二大,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为指导,深刻“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民族压迫政策,提出了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方法和民族解放的道路,强调建立国内外民族民主联合战线的必要性”,制定了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纲领政策,首次提出了要“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的主张。这是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第一次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寻求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尝试,是党对中国民族问题认识的一次飞跃,从根本上改变了千百年来中国不平等的民族政策性质,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也成为党的民族政策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基石。在此基础上,党又阐明了无产阶级与民族解放运动的关系,强调发挥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作用,提出要把少数民族的解放同全国人民的革命运动紧密结合,各民族平等联合共同奋斗。在革命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民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党的代表大会或专门会议中多次讨论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方针,一系列决议、文件的制定与实施彰显了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民族问题的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伴随着中国革命的持续深入日益凸显,争取少数民族的支持成为事关中国命运前途的大事,在少数民族中进行宣传教育成为革命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
新中国成立之后,各族人民共同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则得到贯彻实施。在建设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历史进程中,党在意识形态领域一直强调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互助、民族和谐,不断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历史证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之一,是我们党所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能够取得胜利、各项事业能够顺利发展的强大保证,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命线。
(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是要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新时代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意味着我们要在思想文化领域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可以促进、激发各族人民的价值共识,涵养各族人民的共同体意识。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是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深入人心,已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动力源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的具体路径。
首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这些价值目标可以不断强化认同意识,即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认同意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认同意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意识和对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认同意识。其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投射。在中国文化转型过程中,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平等和幸福得以扩大和实现,激励着各族人民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成为文化意识的重要表征。再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的价值取向。中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动态过程,恰恰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历时性过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意识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美德规范,积极有效地调解、规范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多维关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人民本色”的发展理念,生动地诠释着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的共同价值指向和共同前进方向,有力地引领、集约着各族人民的共同文化心理,持续地孕育和升华着中国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我们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发展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统一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性建构中。
(一)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清晰把握、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国当代文化的认可与认同,它是更基础、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就是特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而不是泛指对当代中国一切文化的自信”,它是滋养中国人民奋发、奋进的内生动力,也是面对当前多元文化冲击的必然选择。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是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就是要整合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资源,塑造中华文化的多重内涵;就是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世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借鉴外来文化发展理念和思路,把握文化发展前景,不断彰显新优势、开拓新天地。只有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首先,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要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文明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最重要的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是对中国历史意识的自信,应准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进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一个国家的崛起离不开民族文化的支撑,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脱离民族文化这片土壤而存活,坚定文化自信,更是“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华夏大地这方热土孕育催生了坚强勇敢的中华民族,同时也培育形成了灿烂辉煌、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其中最为精华的部分就是内蕴着中华民族道德伦理、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等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奋力前进的动力源泉,是团结抵御外侮的情感纽带,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文化基因。正是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之下,中华民族才能始终自信、自强。由此可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底气”。因此,只有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明确中国历史认同的意义和价值,坚持“多元一体”与“一体多元”的统一意识,坚定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坚定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才能从根本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其次,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要进一步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进行了百折不挠、英勇顽强的抗争,各民族革命志士无畏牺牲、前赴后继,无论是为了抗击英国侵略者而血染沙场的陈连升(土家族),还是建党前后的邓恩铭(水族)、马骏(回族)、赵世炎(土家族)、向警予(土家族,女)和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陈翰章(满族)、许亨植(朝鲜族)、马本斋(回族),他们和许多甚至未能留下姓名的各族同胞为中华民族的独立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的历史功绩将镌刻于中华民族的史册。革命文化是“凝聚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独特思想和精神风貌的文化”,它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直接来源。因而,树立文化自信,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既要书写中华各民族共同的革命文化,更“要抒写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实践,抒写多彩的中国、进步的中国、团结的中国,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革命文化、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交织,共同丰富着中华文化的内涵,彰显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品性。只有塑造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才能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凝聚力,才能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发展
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绵延几千年,关键就在于其自身独有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能够及时调整、创新其存在形式和内容以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中华文化“强起来”,需要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需要中华文化能够以更坚定的步伐、更昂扬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中心。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文化创新发展与文化走出去的关系,要求我们“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树立起中国意识、国家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梦是历史性与现代性的统一,“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需要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富裕。中国意识、国家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统一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在文化的创新发展中提升社会主义文化的生命力、影响力。
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发展成为新的精神追求,文化作为社会精神产物也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文化是否平衡发展已成为民族团结进步能否加强的重要影响因子。因此,唯有不断创新发展中华文化,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好时代跳动的脉搏,才能更贴切地反映时代精神,才能真正实现文化上的“强起来”;只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发展,才能创新发展中华文化,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进程创造了独特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和中国价值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实现着创造性转化,为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与和谐进步提供了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文化”。“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是不断进行文化更新再造的历史结果,只有将中国认同、中国意识和中国价值不断深入人心,才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因此,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发展进程中只有实现中国认同、中国意识和中国价值的最大化,才能够画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最大同心圆。
(三)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来深化、提振各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为中华民族精神赋予新时代的新“内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文化复兴的动力。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立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华民族高尚的精神境界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国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当前,中国处于机遇与挑战同在的关键发展时期,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更是需要新的时代精神来引领新的发展。我们要不断更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立足根基,赋予其新时代精神,因为“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
文化强国之强在于以文化促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就是要建设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动力支持。“民族复兴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但是尤为重要的是文化的复兴和超越;文化是民族复兴的关键所在和坚强保障。”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多种举措和方式来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凸显中国主体性价值,中国人的主体性体现着中国意识、国家意识和中华民族意识的统一,现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意识逐步形成,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关键之处就是要建设好统一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意识,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此来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大业的早日实现,进而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就本质而言,文化认同是民族共同体对“本民族文化的肯定性体认”。对于中国各族人民而言,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是全民族自尊、自强、自信的心理基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肯定性体认。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一)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历史结晶。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关键环节,而且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树立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意识。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文化之集大成,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各民族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认同。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分子,各民族同胞不仅要认可“多元”的民族文化,同时也要增强对中华共同文化,即“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认同,以进一步发挥“一体多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坚定“一体多元”与“多元一体”的统一意识。
各民族要在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中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各民族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样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要积极引导各族人民努力做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
(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信仰、信念、动力、支柱的概括和升华”,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需要。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历程,要正确处理好中华民族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关系,逐步解决民族地区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持续推动民族地区文化治理体制机制建设。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正确处理中华民族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关系。如果把中华民族看作是“石榴”,各个民族则是“石榴籽”,而中国共产党则是在“石榴”成长壮大过程中的培育人。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悉心培育之下,“石榴”才能源源不断地给每个“石榴籽”提供充足的养分,“石榴籽”才能美味甘甜,才能紧紧抱在一起,铸成命运共同体。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良好的民族关系使得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认同感不断增强,各民族逐步形成了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逐步解决民族地区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新时代为了解决民族地区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加快边疆文化发展、大力支持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新举措、新布局、新战略。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落实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部署和安排,有效解决民族地区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毛泽东曾指出:“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新时代的任务就是要着力解决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持续推动民族地区文化治理体制机制建设。民族地区在文化治理体制机制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绊脚石”。必须不断完善民族地区制度和人才保障机制,使各项文化体制机制之间互促互进,共生互补,推动民族地区文化治理体系现代化,共享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成果。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种统一不仅是经济与政治上的统一,同时也是文化上的统一,不同民族的丰硕文化共同凝聚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浇筑“团结统一之花”的精神养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坚定“一体多元”与“多元一体”的统一意识。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为全国各族人民谋幸福,使命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从自在发展走向自觉发展再走向复兴发展,中华民族从屈辱抗争走向共同奋进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复兴发展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出发点,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互助、民族和谐为主题,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富裕为根本任务。建设好新时代强起来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好统一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新时代的主要任务。新时代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点在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建设好统一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要求。在全球化时代,国家仍然是第一位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独特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是独特的,“共同历史、共同文化、共同记忆、共同荣辱、共同奋斗、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复兴”构成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建构有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发展路径,要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要共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注】文章原载于《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责编:李静
声 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文章已获得作者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如有版权问题,请留言说明,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