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对话6:气候变化和我“躺平”有啥关系?
春天来啦,万物复苏!
2022年,我们换了一个方式来做年终总结 —— 与身边的伙伴展开真诚对谈,聊困惑,也聊坚守。而这一场场对话,从去年年底延续至了今天,我们不仅收集过去的经验,也积蓄能量,为新的一年做好准备!
对谈之后,“此身、此时、此地”或许依旧是我们回应时代的最好方式之一。凡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诿给别人;凡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延到将来;凡此地(地位、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等待想象中更好的境地。
第六期对话人
| 乔峰(Q)
乔博士,对气候问题,环境问题有所研究。是国际政治宏观经济的吃瓜群众。
| 夏丹(X)
湖南人,新岛民,干过几年记者,后出于对环境议题的困惑与对自然的热爱,一头扎进环保公益圈。
“气候变化”,离我们很远?
Q:我在智渔工作有一年的时间了,主要负责开拓🔗智渔业务中跟“气候变化”相关的工作。我们设立了“海南气候伙伴项目”,目标是协助海南开展更多的应对气候变化对外交流合作,让更多外部智力和公益资金参与到海南的绿色发展和自贸港建设。
X:你是如何开始气候变化领域工作的?
Q:我是学环境科学专业的,对气候问题一直有所关注,但主要还是从事工业排放控制方面的研究。2007年回国参加工作时,国内对气候领域的关注也比较少,大家更多是看到污染的问题。2009 年因为新工作的关系,正式开始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倡导。
气候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人类排放了过量的温室气体。温室气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污染物,无法通过末端治理加以解决。因此气候变化是人类发展和能源使用的副产品。只有通过全面反思我们的发展路径和方式,调整人和自然的关系,才能加以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讲,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环境保护的新阶段。
X:去年我老家湖南也经历了大旱,一直到今年春节期间,还有好几户存在喝水困难。我奶奶说,她活到80多岁,印象中这么缺水还真没几次。那乔老师是如何看待这样的气候现象呢?
X:我之前在自然之友工作过,当时感觉大家谈论“气候变化”这个议题还是比较常见的,比如自然之友有一个低碳展馆,教你在日常中怎么应对气候变化,比如还有“城市小菜园”这种项目,但我觉得“气候变化”还只是一个大家在讨论的事。我来到海南之后,接触潭门的这些渔民,🔗当从他们口中听到“气候变化”时,我才觉得它在真真切切地影响人的生计。他们会说现在的鱼越来越少,越来越难捕。
另外,像夏天的时候,海南罗非鱼养殖户翻塘的风险也比较高,翻塘就是指整个池塘的鱼都出现大面积死亡而产出白肚皮的现象。因此,🔗智渔也通过养殖保险来提高养殖户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
渔船靠岸,渔民在码头忙碌,铲冰、上鱼。
摄影/陈明智
Q:是的,农业,包括渔业,是受到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行业之一。农业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暴露度和脆弱性更高。海南有大量的渔民和渔村,要维持和发展他们的生计,就要增加渔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韧性是恢复力。就像一根皮筋,被外力拉扯到一定的程度也能恢复,不会折断。)我们可以通过新技术、产业多样化、意识提升,以及一些创新机制,比如灾害保险等,增加渔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另外,气候灾害不是新鲜事物,人类一直都在适应气候灾害,只是未来气候灾害将愈演愈烈。因此发掘当地传统的知识和技能,也是有效增强韧性的好办法。
Q:那你呢?怎么会关注环境议题?
👆戳视频,看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
环境正义与代际公平
X:我以前是跑产经新闻的,也关注农业,因此对环境议题也比较关注,但没有太成体系,后来在自然之友工作,看到自然之友会通过具体的手段解决当下的一些环境问题,包括环境公益诉讼、绿色公民行动等。我也渐渐地建立对环境问题思考的坐标系。
可能有点像环境正义,比如我为什么要去关注那些土壤污染地区的人们,因为我觉得每个人都有权利享用健康的水,干净的空气,而他们为什么却不能,所以还是回到了人的问题上,跟当年选择做新闻还是有点类似,还是想关注新闻里的人。
琼中清晨的一片小树林,鸟鸣、虫鸣声声不息,
当地人用金属盆制作驱鸟神器。
拍摄/桂圆
Q:是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代际公平的维度。所谓可持续发展,是希望子子孙孙都有发展的空间。如果我们竭泽而渔,将资源都利用完了,甚至破坏掉了,那后代怎么去发展。实际上,我们当代人的发展也都是来自于上一代人的馈赠和传承。但人类在最近一两百年里的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已经让永续发展变得越来越困难了。
视角来回到海南,就像你说的,渔民发现鱼快没有了,他们的后代该怎么去生活?所以,从代际公平的角度来说,也要寻找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纪录片《家园》剧照
X:那这里头,我也想说当下年轻人的一种心态,大家会走入一种新的虚无,对于漫长的地球史而言,反正我只是一瞬间,只是一粒尘埃。那我奋斗的意义是什么呢?
Q:嗯,在这个大的世界里面,你只是一粒尘埃,但在现实生活环境里,你努力一点和不努力一点差别还是非常大的。也许我们改变不了整个世界,但是我可以改变我周围的生活,我多打一份工,多赚一点钱,就可以出去旅旅游,这样也开心,对吧?
我们过的是每一天,每一个时辰,这个时间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还是很长的,如果以自己为维度,我们这几十年是非常非常珍贵的,一个悲惨的人生和一个幸福的人生,差别是很大的。所以经营好自己的人生,是另外一个尺度。我过的生活是everyday life,我不是天天去想地球的命运,但我会想着我的命运,我每天的行动会给我的生活带来直接的影响。
X:我想起北大的一位历史学教授罗新,他最近有一本新书,讲的是北魏一个宫女的故事,在他看来,历史的记述,多是在为帝王,为成功者立传,但对于普通人,尤其女性的关注太少,他之所以要写北魏宫女的人生,是因为普通人也是“真实历史的一部分,没有他们,历史就是不完整、不真切的。”所以我也觉得,其实每一个个体在历史中还是挺重要的,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无法忽略的。
没有“躺平”的理由
Q:是的,不同的维度我觉得都需要拥有。你不能一天到晚只想着那些遥远的维度,人类的发展固然需要我们的关心,但是自身的发展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是一个更大的、更重要的影响。所以我是觉得不矛盾,没有“躺平”的理由,除非这个世界你躺平和不躺平结果是一样,但我觉得这个世界还没差到努力了没有收获的程度。
X:乔老师你是70年代的吧?到现在,你人生里会有哪些大的选择或转折吗?
Q:对,我考大学是在90年代。那时候我父母对我唯一的期待就是考上大学,因为他们没有上过大学,觉得上大学是一件非常向往的事。但是在大学之外,他们就没有想象空间了。因此,他们期待我能考上大学,能够过上一个稳定的生活。至于什么是稳定的生活,或者什么是你想要的生活,这是新时代的理想。
我上大学后,一开始也并不知道接下来该干什么。后来我看到学校有人考研究生、考博士,有人出国,他们就成了我的参照的对象。后来我在美国读博士的时候,我又不知道下一步在哪里了,我又要慢慢去探索,这个时候也有很多的机缘巧合在决定着我。
所以你看我的人生其实有很多的转变,但转变并不是代表没有长远规划,而是更多地立足当下。有些东西是不变的,比如我觉得努力是必须的,在自己的工作中间寻找更多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很重要的。工作永远都不只是为了挣钱,它需要给你更多的意义感。这种意义感还可以积累,让自己不断地往上走,有更多的经验,有更广阔的视野,也有获得社会更多的认可。这些都是支撑人继续走的一种快乐。
🔗去年11月,乔峰受邀参加在埃及举行的COP27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X:我也比较认同,还是需要在工作里头找价值和意义感,所以我也还是尽可能地在自己喜欢的行业里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但有时候我们也会陷入一种迷茫,比如我要先辛苦一段时间,然后再去选择我想要的生活,但在当下的那个选择里是很痛苦的。
🔗跟海南多家NGO伙伴一起学习协作式领导力
Q:所以需要转变一种思路。把你的打工人的工作,转化成为你认为真正有价值的,且你愿意为之努力的事情。这个过程会让你跟工作共同成长。这中间肯定也会有各种各样的辛苦和需要克服的困难,但一个人的成长,或者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必须是伴着艰难和困苦的,否则是无法真正享受到快乐。
这就有点像气候变化的“韧性”问题。个人观察,其实我们和父辈、祖辈相比,在“韧性”层面,可能是不增反减了。日子越过越好、越过越方便的背景下,我们的心理承受力、生存能力、适应力可能都更脆弱了。
虽然我们也会经常谈压力,我觉得压力也是有很多的成分,它是自己在应对外界环境时,产生的一种反应,同样的一件事情,每个人的反应会不同,有些人反应小,有些人反应大,这就带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在面对这些的时候,还是需要自己内心的一些调适,也增强自己的韧性,才能更好地去抵御无论是自然的还是社会的风险。
hi~ 还有你想看的
感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腾讯公益基金会、
南都公益基金会等对智渔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