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又是华为。
这家广受中国人民心疼的企业,到底还是迎来了属于它的“黑色九月”——受到美方的禁令的影响,9月14日起,台积电将无法为华为提供最先进的7nm制程芯片。
除此之外,另一轮风暴的乌云也出现在了地平线上。
显示面板行业内的著名分析师Ross Young发推特表示:华为的LCD和OLED供应链也会出问题,因为给华为提供屏幕的京东方在生产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使用了大量的美国技术,理论上也是有可能受到美国禁令影响的。
京东方,不是京东,也不是新东方。是一家以生产显示面板为主营业务的中国企业,创业于北京,现在在合肥、武汉等地都有工厂,为手机、电脑、电视等多个领域的客户提供液晶显示屏(LCD)和OLED屏幕。2016年,京东方和同行华星光电一起将中国送上全球第二大液晶显示屏生产国的宝座。
对于断供华为,京东方否认了这种可能性,并且表示“我们和华为的合作很顺畅,没有听说关于断供的事情,我们会根据华为的政策策略相应地提供服务。另外,京东方还表示,我们与华为的合作都是在按计划进行,无论量产交付还是新品开发。”
京东方的表态,出奇地旗帜鲜明。
不过,目前中美之间的贸易紧张关系还是看不到任何缓和的迹象。尽管京东方对外释放了非常积极的信号,但如果美国政府“故伎重施”,将禁令用在了京东方身上,那么对于华为、对于京东方,都会产生巨大的麻烦。
纯正的中国企业“京东方”为什么也可能受到美国禁令的影响?美国能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美国具有“长臂管辖权”,简单来说就是:只要一个人和美国某地的法院产生了“最低限度联系”,那么美国的这个法院就有权力进行法律管辖。什么叫“最低限度联系”,比如你在这个法院的辖区内有房子、有公司、有银行账户,或者你在此处什么都没有,但这个地区有人起诉你违背公平竞争原则,都算是“最低限度联系”。放到京东方和华为的事情里来说,美国已经明确规定“任何使用美国技术的半导体企业都不得给华为提供商品或服务”——只要这家半导体企业用了美国的技术,哪怕只是设备上的一颗螺丝钉,也算是和美国有了联系——联邦法院也好,商务部也好,总而言之,山姆大叔的执法大队就要来了。
美国怎么规定“长臂管辖”并不可怕,美国有执行“长臂管辖”的实力才可怕。而为什么美国有这个实力,就是另外一个长长的故事了。然而,很不巧的是,在半导体为代表的高科技领域。几乎处处都有美国人的痕迹。这次京东方和华为断供风波的关键,就在于“屏幕驱动芯片”。
这是一种我国自给率不足5%的芯片,主要的生产商是韩国的三星以及台湾地区的台积电。以前我们提到的芯片,指的是CPU,也就是中央处理器芯片。它是一台手机的大脑,如果CPU不行,手机的处理任务就会很慢,就像是一个学渣在做数学题——明明很努力了,但就是搞不出来。
“屏幕驱动芯片”,则是一台手机的中枢神经。目前,用户和手机之间的交互都是通过触摸屏幕来进行完成的。如果屏幕驱动芯片不行,手机处理任务可能很快,但执行任务就会非常迟钝。可以说,屏幕驱动芯片是用户和手机之间的翻译,手机要用户做什么,用户要手机做什么,都靠它来进行表达。去年,为了从台积电和三星那里购买这种芯片,京东方花了60亿。即便如此,即便这种芯片是三星和台积电的产品,但其中仍然包含了许许多多的美国技术。掏钱的虽然是京东方,但最终的去向是华为,还是违反了美国的禁令。不谈半导体,就算是在京东方自己本职的显示面板制造领域上,美国技术的比例也不低。举个简单的例子,在生产液晶显示屏的过程中需要用到一种叫做“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设备”的东西。一台这样的设备,价值一亿人民币。这个市场的垄断者,是美国的应用材料公司。几十年的全球化进程中,几乎所有的高科技企业都习惯了“各司其职、国际分工”的商业模式。在以往的“幸福时光”里,美国人掌握A技术,日本人掌握B技术,我们掌握C技术,最后大家可以集合起来做成一款产品,这叫优化资源配置。但在逆全球化、贸易战和科技战重压之下的今天,只有C技术是不够的。你没有掌握AB技术,你就要被人卡脖子,曾经的“各司其职”成了“致命短板”。所以,你还必须付出格外多的成本和努力来获取A和B技术。第一种叫“借力打力”,利用市场的固有格局来破局,考验的是国际市场上各方玩家的人性。第二种叫“暴力破解”,独立建设完整的高科技产业链,考验的是中国人民的意志和决心。第二种打法非常硬核,非常具有理工男的钢铁浪漫。但我思前想后,还是更喜欢第一种打法。如果我们选择“逆全球化”的价值观,也就是不再信奉国际合作与分工,不再相信过去的幸福时光,像美国人一样什么东西都要America first。那么,我们只能选择“暴力破解”——像当年搞原子弹一样,勒紧裤腰带,倾全国之力来建设一条完整的科技产业链。如果我们选择“全球化”的价值观,继续相信“全球化”的价值。那么就要相信国际市场上其他的玩家,相信“看不见的手”的威力,相信“合作”、“共赢”这样的美好词汇和过去三十年里我们所取得的成功。
我们必须承认一个基本事实:中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这台引擎如果工作不良,整个机器的运转也必然会受到影响。从宏观来看,中国高科技企业目前处于产业链的下游,而美国企业则处于上游。中国的高科技企业是美国企业的主要客户。除了采购外国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中国也是外国高科技企业钦定的优质生产基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是“给钱的手”,美国企业是“拿钱的手”,而给钱的手,永远高于拿钱的手。中国企业拿不到美国技术,还可以用日本、韩国的。美国企业拿不到中国订单,又要去哪里找替代呢?以英特尔为例,作为半导体行业的老大哥,英特尔550亿美元的实体资产(设备、厂房)之中,有35%在美国境外,其中80亿在以色列,40亿在爱尔兰,50亿在中国。自从美国开始对华为进行打击,英特尔从以色列和爱尔兰分公司发往华为的产品就变多了。中国也是英特尔最大的市场,720亿美元的收入里,中国市场就贡献了200亿。美国的阿诺德半导体是另外一个例子。阿诺德是华为基站芯片的提供商,现在生产基地遍布世界,菲律宾、爱尔兰、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都有基地。在贸易战初期,这种布局让阿诺德一度仍然可以用非美国的工厂来给华为供货。即便是制裁力度大大升级的今天,事情也往往充满了微妙。
美国对华为的制裁,使得台积电丧失了15%的营收。台积电反手就在亚利桑那投了120亿美元的芯片厂,这种迷之操作把《经济学人》的编辑们都吓懵了, 纷纷高呼:这就是“以德报怨”么?
但更合理的解释是:修建亚利桑那的新工厂是为了给老工厂挪出新的空间,好让他们在台湾岛的工厂里能够有地方安装不含美国技术的全新生产线。无独有偶,今年5月18日,三星在陕西西安投资了新的芯片工厂,未来还会在芯片领域投入1150亿美元,表明了三星绝不会在未来放弃中国广大的市场。美国的各种出口限制,带来的结果却是主流芯片生产企业集体开始“去美国化”。最搞笑的是,很多半导体生产设备企业现在居然都把“不受美国出口管制”当成了营销卖点了,这简直等于把“中国特供产品”写在了脑门上。面对此情此景,有的美国企业已经开始动了“转移专利”的念头,他们的思路非常简单:美国出口限制只能管美国的技术,我们只要把技术专利转移出美国,就不会再受到美国出口管制的影响了。所以,站在2020年9月这个时间节点上,我还是坚信“全球化”的价值观取得最终胜利,现在的困难不会长久。现在的困难对中国企业最大的教训,可能就是刷新了对“国产替代”的认识。之前我们不重视“国产替代”,结果被人卡了脖子。但如果事情走向反方向,如果我们追求了完全的国产替代,“半导体产业链上,一切的设备,一切的材料,一切的人员都是中国的”,情况又会如何呢?历史上,想要追求技术本土化的尝试很多。但这些努力却总还是以失败告终。在两大阵营你死我活的冷战时期,美国、苏联都曾经做了“技术本土化”的尝试,但都最终得不偿失。因为“技术本土化”一旦走向极端就是“脱离全球化”。极端的“脱离全球化”,表现形式就是“实现技术价值链上所有环节的本土化”。但经验表明,没有任何一个经济体可以完全实现尖端技术的自给自足。1979年,美国国防部搞了一个名为“超高速集成电路”的项目,在这个项目中,美国政府希望每一个零件都能找到至少一个美国本土的供货商。结果,项目预算从2亿变成了10亿,生产流程也过于复杂,项目半途而废。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曾经让苏联烧了无数钱的“星球大战计划”——为了取得太空军备竞赛的胜利,苏联人倾尽全力发展导弹和航天技术。但万万没想到的是,为了国家安全而做的投入,反而掏空了苏联的家底,削弱了苏联的综合国力。在半导体行业,如果我们希望实现技术价值链上所有的环节本土化,那势必就要投入天文数字一般的成本。如果是这样,我们等于要把苏联人犯过的错误再来一遍。对中国企业来说,国产替代是必然的,但具体的替代路线却值得仔细研究。靠并购、合资来获取技术也好,靠技术突破弯道超车也罢,都是不错的发展路线。在整个半导体行业的价值链上,设计、制造、封测,三个环节里最大价值的就是代工,而这也是我们的短板所在。华为之所以被卡脖子,是因为我们再芯片制造(晶圆代工)这一块太弱了,在价值链上,我们还没有融入核心圈子。我们做国产替代,就是要让自己在核心的圈子里有一个位置,让那个领域里有自己人。就像是在一家公司里,当一个员工刚刚加入却还没有融入核心圈子,他要做的应该是提高自己的能力,闯出一片天地,而不是自己成立另一家公司。全价值链各个环节都实现国产替代恐怕是不现实的。就算是华为的“备胎计划”,也只是备胎——在能吃全球化红利的情况下,绝不可轻易动用备胎的力量。目前可以确定的是,京东方不会断供华为,至少京东方决策层主观上是认为不会断供华为的。这其实传递出了很重要的两点信息:第一,华为很有可能还会继续推出新的产品;第二,京东方和华为在彼此未来的策略之中都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对华为来说,这是一个转型的机会。台积电的断供已经临近,短期之内,基本都不用考虑下一代芯片的事情。海思团队需要一个新的领域来释放自己的能量。
对京东方来说,这是一个突破垄断的好机会。屏幕驱动芯片的制程工艺要求比较低,目前国内的技术水平完全可以生产。利用海思的芯片研发力量,或许很快就能实现自给自足,至少不需要每年再花60亿元向三星和台积电采购了。在外部情况平稳的情况下,一国在一个领域上实现技术超越所需要的时间平均为15年。如果现在的世界仍然是那个“全球化”潮流的世界,也许几年之后,我们就能迎来一轮国产科技的爆发。成功需要好的伙伴,对京东方和华为来说,恰如其分。巨大的成功需要强大的对手,对京东方和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来说,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