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无人机的逆袭,看中国产业人才的培养路线
无人机不是中国人发明的,但中国企业把国产无人机的技术和性价比双双做到了世界第一。在中国无人机行业发展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更宏大的画面——一场由国家主导的、持续二十多年的史诗级人才培养运动。
2005年12月某日,日本名古屋,港区。
日本海关的执法人员以“手续不齐全”为由扣押了一个即将被运往中国的集装箱。装在这个集装箱里的货物,是中国公司采购的一架崭新的雅马哈RMAXL181型无人直升机。
后续事件的发展,出乎中日专家的预料。
在2006年1月下旬,日本经济产业省告发了雅马哈公司,理由是“涉嫌向中国出售可转为军事用途的RMAXL181型无人驾驶直升机”。
▲ 看着就像玩具一样的
RMAXL 181无人直升机
日本静冈县和福冈县的警察联合日本海关随即对雅马哈公司进行了搜查,福冈县警方甚至宣称:中国的这家采购商和人民解放军有关。
这个消息一传出来,中日双方的专家都惊了。不是惊讶于这种飞机的性能和背后的交易,而是惊讶于日本警方的专业水准怎么能低到这个地步。
RMAXL 181无人机只是一种植保无人机(给农作物打农药用的),中国公司购买它虽然不是为了打农药,但也不过就为了航拍城市风光以及完成电视剧的创作,央视版《射雕英雄传》中的不少航拍场景就是这家公司的作品。
在此之前,日本政府此前对它的出口毫不在意:除了中国之外,瑞典、澳大利亚、马来西亚都曾经购买过这种产品。
而且,从军事角度来看,它根本不是一个武器,充其量也就是个“玩具”——这款长度不足4米,重量不足100公斤的飞机,飞行高度也不超过200米且只能装载20公斤的载荷。
这个指标,远远低于日本自己规定的“出口无人机的有效载荷不得超过300公斤”的限制。
然而,在日本官方的描述中,这种在市场上只能说“比较先进”的民用飞机却成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载具。
2006年的中国,一个能够研制战斗机、核武器、弹道导弹的大国,却在农用无人机上被人卡了脖子还倒打一耙。其中的辛酸,不必多说,懂的都懂。
所有人都明白日本官方这是在“借题发挥”,所有人都知道这种小不点飞机根本不可能在军事上有什么作为。但别人就是要扣押,就是要和你耍流氓。而你并没有什么办法。
中国无人机产业崛起
世界很快就见识到了“中国制造”在无人机领域的力量。
▲ 2015年
大疆已经取得了42%的市场
天道好轮回,当年肆意干涉中国无人机采购的日本,现在却需要大量进口中国制造的无人机。
2016年,大疆MG-1植保无人机进入日本市场,大疆也开始在日本建立独立的销售团队。相比起当年雅马哈的燃油动力直升机,大疆的旋翼机操作更简单,维护更方便。三年之后,就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在同类产品中拥有最高的保有量。
今日的无人机市场上,中国绝对是第一梯队的头号玩家。在军用无人机领域,美国人或许还能靠“全球鹰”和“捕食者”和我们较量一番,但如果在民用领域,特别是在消费市场,美国厂商的表现只能用“节节败退”来形容。
曾经的美国无人机品牌3DR和Lily,如今一个无奈宣布退出消费市场;一个深陷管理危机,甚至爆出了“把大疆无人机拍摄的画面说成是自己的”这样的迷惑行为。
中国拥有超过400家无人机制造商,世界上前13名的消费级无人机品牌中,有8个都是中国。
在商业应用方面,中国无人机厂商的表现也颇为亮眼。全球最受欢迎的五款商业地图测绘无人机,看上去虽然型号不一样,但都是大疆的产品。
根据世界著名无人机软件供应商DroneDeploy在2018年所发布的报告:世界商业无人机的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疆持续领跑,占据了85%的市场份额,Autel,Yuneec和Parrot等品牌也都相继推出了新款机型,参与了市场竞争。
▲ 五款不同的产品
同一个生产厂家
2006年“中日无人机风波”发生的时候,我国专家估计:2020年我们需要2000架无人直升机。然而,到去年为止,我国注册的无人机数量已经超过了33万架。我们今日司空见惯的现实,却已经超越了专家预测上百倍。
▲ 中国现在最缺的不是无人机研究者
而是考了证的操作人员
我们是如何做到的
2006年的事情发生后,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就被动员了起来。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大学开始设立农用航空的研究方向,决心研制中国人自己的植保飞机。
其实不仅仅是民间的植保无人机,空军发展和国产大飞机项目也都在呼唤更多的新鲜血液。
资源一旦投入,很快就可以看见成效。
2008-2012年之间,中国高校开始着力培养农业航空方面的人才。除了农业航空外,其他航空工程方面的专业也都成为了发展的重点。
那个时候经常上网的朋友,应该知道国内当年对于J-20和国产大飞机项目有多么关注。
国家一旦开始重点发育某个领域,这个领域的专业就会变得无比热门。90年代的财经、外贸、计算机专业的火爆,离不开国家层面的推动。
然后,中国教育界的某种经典现象再次如约而至——很多高校的航空专业开始了“扩招”了。
随着一批又一批学生进入这个领域,中国的航空工程“人才库”开始充沛起来。很快,在2013年前后,航空专业就出现了“就业难”问题。
人才越趋近饱和,各大科研院所招人的标准就越高,2011年本科毕业的学生,毕业之后立刻就能在研究所里工作。而他们2014年读完研究生的同学,可能连面试资格都没有——因为这个时候,人才已经过饱和了,科研院所连研究生都不要了,只要名校博士。
▲ 两位知乎网友分享的悲伤故事
所以我们就看到:大批学航空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却并不从事相关的工作,而是跑到银行、券商、学校、政府机关等等地方开始了新的生活。从宏观角度来说,这叫“人才自由流动”。
这有些颠覆我们的认知:当这些在学校里学了四年“造飞机”的学生们都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干啥的时候,中国的航空工业就差不多要开始发展了。
其实就是所谓的“穷则思变”。对航空航天之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进研究所是最正统的道路。但现在这条路走不通了,可生活还要继续,于是他们就开始涌向了像大疆、极飞这样的民营航空器制造企业。
农业航空方面的学生也是如此。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大疆并不陌生。农业航空的学生在学校做实验,也往往需要自己购买元器件来做硬件、自己写飞控程序。那时候,大疆的产品已经在圈子里有了一定的名气,不少学生也会买一台大疆回去拆开,研究它的飞控。
一来二去,当这些学生毕业之后发现自己进不了研究所,面临“就业难”的时候,却发现民营无人机企业在崛起,他们自然就转向了中国民营无人机企业的怀抱。于是,大疆、极飞之类的中国无人机就开始了大杀特杀的出海之路。
其实来大疆的年轻人,又何止只有学航空的呢?中国大学生实在太多了,学物理的,可以来设计气动外形;学计算机和软件的,可以来写飞控程序;学无线电的,可以来改良遥控技术。
这都是人才“溢出”带来的优势,我们有足够多的替补队员来补充岗位。
中国式的产业人才培养路线
从中国无人机的发展历程中,我看到的是中国独有的一种产业人才培养路线。
在探讨这个路线之前,我想先说一个概念“普通人才”。
事实上,我们的学校培养的大多数毕业生都是“标准化普通人才”而非人才。所谓“标准化普通人才”就是那些学了四年专业知识,但又感觉好像没学什么,做了专业工作之后又能很快上手并且得到成长的人。
当他们成长起来之后,就成了真正的人才。
我们常说“中国的学校培养不出来人才”,这句话没毛病。
行业里的那些前沿趋势和深度见解,在学校里是不可能学到的。就算老师掏心窝子给你讲,你最多也就能理解20%。这是因为,人才是大量实战经验打磨出来的。
至于那些在学校里就能大放异彩、做出巨大成就的人,那不是人才,那是天才。
中国在校大学生数量世界第一,占了全球大学生的五分之一,其中的绝绝绝大多数最终还是留在国内工作。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中国的学校正在给中国社会输出大量的“普通人才”,中国经济、产业发展的“兵力”是充足的。
▲ 一直在扩招,从来没停过
但要注意,“总兵力”充足不代表在各个阵地上的人都充足。工商管理阵地上的人都多到需要排队才能上前线了,芯片阵地上却有些青黄不接的意思。
中国的大学每年都在扩招,每一年的学生都在说“就业难”,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现象可能是积极的。毕竟,大学生包分配,供不应求,被视为天之骄子的那个年代,中国的整体实力可真的不怎么样。
很多行业都像是一个放在水龙头底下的木桶:水龙头里哗哗地流水,水桶里的水也在不断溢出。进到木桶里的每一滴水都是新鲜的,但流出木桶的每一滴水可能是新的,也可能是老的。
某个行业的“标准化普通人才”积累到了一定的数量之后,就会形成“人才溢出”的局面。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开始出现了一大批毕业之后没有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人。而这批人中,可能就隐藏着那些能够利用手中知识在另一个赛道上夺冠的人。
当溢出的水越来越多,如果你在水桶外面再放一个盆子,你甚至能装比水桶里更多的水。
前几年中国植保无人机的发展,就是这个规律的真实体现。农业航空本就是一个颇为冷门的专业,当国家开始着力发展的时候,必然会造成这个行业的人才过剩乃至溢出。溢出的人太多了,再加上外面有民营企业这个盆子接着,事情就好办了。
一个知识型的工作,实际的人才缺口可能只有100人,但国家花重金培养了一万个人。第一批毕业的100人,很快就填补了这个缺口,剩下的九千九百人瞬间无事可做。结果,剩下的人里有的转行干了别的,有的自立门户把价格做低抢占市场。
也有那么一批人,卯足了劲儿想要颠覆这个行业。
这就是中国式的产业人才培养路线:用数量来制造质量——新的热点出现之后,政府带头发展,学校开始扩招,学生大批进入。最终,造成了“人才溢出”,进而引发创新。资源高度集中的体制优势,在此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然后,我们就看见,其中有那么一批不甘心的人,做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或许有人称之为“养蛊”,但我愿称之为“开枝散叶”。
一棵幼苗终于成了参天大树,开枝散叶,整片土地都受到了荫蔽。但如果光秃秃的就一竿子从头到脚,要多少人培养多少人,这片土地到头来就像是扎着一根根木棍,到底还是光秃秃的。
尾声
一个发展不良的行业,一定是一个人才紧缺的行业。
都说计算机专业就业难,但计算机仍然是年年火爆,然后中国的互联网经济做到了世界数一数二,从生态来看说是世界第一也不为过。
芯片专业就业紧俏,缺口人数以十万计,结果我们被人卡了脖子。
人才溢出,才能有创新。要是人才紧缺......人才紧缺可能连发展都成问题吧。
▲ 2010:发展通信技术!
2020:我5G天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