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的美好,不只属于情侣 | 周六晚十点
溯源君的知识卡
七夕节亦称乞巧节,源于织女、牵牛、河汉三种天象,而牛郎织女是附会之谈。
七夕寄寓着对智慧、幸福的向往,内涵远比所谓“中国情人节”丰富。
古时候的七夕节物颇具巧思,如粟米制作的田园人家模型——谷板。
在福建、武昌、山东等地,乞巧节也有以乞为吃的实惠过法。
七月七日,俗称七夕,相传为牛郎织女双星相会之日。此说始于汉时,《淮南毕万术》有“乌鹊填河而渡织女”之说。
织女嫁牛郎的故事实为附会之谈。大约星既有牛郎织女二名,而又隔银河相望,便作此嫁娶的神话。
晋周处《风土记》记载了七月七日乞富乞寿乞子的风俗,但这还非真正的乞巧,至南朝时才确为乞巧。
◆ 穿针乞巧 喜蛛应巧
《荆楚岁时记》里说,在七夕这天,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七孔针,趁月光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
另有“喜蛛应巧”,人们在七夕当晚把瓜果食品摆出,看喜蛛是否来结网。如果结了,就算应验,乞求到“巧”了。
▲齐白石《喜蛛》
以喜子(即蜘蛛)为符应,到了唐世索性以捉喜子为得巧的多少。《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和杨贵妃每到七月七日夜,便“各捉蜘蛛,闭于小合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候。”也就是说,捉蜘蛛放进小盒里,早上打开看,蛛网织得越密就越吉祥。
◆ 化生乞子
此外唐时又有化生,是蜡作的婴儿。明人《岁时纪事》所谓“七夕,俗以蜡作婴儿,浮水中以为戏,为妇人生子之祥,谓之化生”,实即古之所谓乞子。
◆ 七夕节物
至于宋时,又有谷板、花瓜、果食、种生诸物,于是除玩意儿以外,又有吃的东西了。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
七夕,以小板上傅土,旋种粟令生苗,置小茅屋花木,作田舍家小人物,皆村落之态,谓之谷板。
以瓜雕刻种种花样,谓之花瓜。
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
以绿豆小豆小麦贮磁器内,以水浸之,生芽数寸,以红蓝丝缕束之,谓之种生。
谷板以谷子制成,颇具巧思。做谷板之前,先做木雕:找一块木头,在上面雕出假山、池塘、村落、茅屋、黄牛、人物,剩下的部分用刨子刨平,用肥水浸湿,铺上一层灰土,再把谷子撒上去,再铺上一层灰土,洒上一些水,放到通风透光处。等谷子冒出小苗,跟旁边的小山小水小牛小人相映成趣,便成了袖珍版的田园风光。
▲ 花瓜
花瓜就是把瓜雕刻成花样,果食即现在的巧果,种生便是我们说的豆芽。
◆ 投针验巧
将针或植物嫩芽放于水中,观其影,此法似始于明。《帝京景物略》里说,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便是得巧,如果“粗如槌,细如丝,直如轴”,便是拙。
◆ 生巧芽
山东荣成用芽而不用水,则又是一种乞巧法,如《荣成县之迷信》(《中华全国风俗志》引)云:
七月初一晨间,各家小孩趁朝曦未出时,咸取盅一只,置些许细沙麦子于其中,名曰生巧芽。视麦芽之好歹,定小孩之巧拙。……或有将巧芽剪下,和糖包以面粉,名曰月芽,男孩做圆月形,女孩做半月形,晚间对月食之,亦乞巧之一事。
此外福建乞巧有用蚕豆的,武昌把这天作为吃星日,户无大小,必纯肉食。以乞为吃,真可谓实惠之至了。
▲清 丁观鹏《乞巧图》
总之,七夕内涵丰富,并不是专属情侣的“中国情人节”。七夕马上就要到了,无论是否单身,都可以在这天约上二三好友,聊聊人生,再吃顿好的,重温琐细生活中那些美好的小确幸——这才更接近七夕的本意呀。
编辑 | 王佳
主编 | 周立文
副主编 | 殷燕召
上期回顾↓↓↓
中华文化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