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创示”,教育走向“回家”的路
告别“创示”,教育走向“回家”的路
文 / 山栀子
教育部近日印发关于做好创建示范活动集中清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开展创建示范活动,必须有法律法规或者党中央、国务院文件明确规定。凡是没有依据擅自开展的,或者对推动工作没有实际意义、劳民伤财的,或者借机收费、变相收费的,一律取消。(光明网4月9日)
多少年的喧嚣,多少年的争议,多少年的焦虑,多少年的诟病。教育,终于下定决心,走向“回家”的路。
教育的影响力,非它可比。教育撬动的,除了亿万师生和家庭,还有无数行业和产业。除了教育本身,背后看不见的力量一刻也没有消停,总是暗潮涌动。
乱花迷人眼。各类示范创建活动越来越多,各类优秀评比项目层出不穷。这其中,既有来自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业务部门,也有来自非教育行政部门,更有甚者,来自各类学会、协会等民间社会组织也赶来“凑热闹”,五花八门,有时搞得比教育自己还有“排场”,有“作派”。同时,创示和评比项目越来越细。可以说,针对教育和学校的各类创示和评比已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
上有所好,下必所效。一方面,有创示和评优的力推;另一方面,有媒体和舆论的裹挟。荣誉和奖牌成了学校和校长们不得不重视的一块块“金字招牌”。于是,原本很单纯的教育,变得复杂起来;原本很美好的教育,变得功利起来,原本很安静的教育,变得浮躁起来。创示上升成了某一个阶段的中心工作,甚至是“攻坚战”;学校领导、相关教师被“评优”耍得团团转。创评的项目越来越多,创评的标准越来越细,学校和教师应接不暇,疲惫不堪,正常教学秩序经常被打乱。更不用说一些创示必须耗费大量的财力,“有条件的要上,没有条件的要创造条件上!”行政的推动造成的学校频频增加的债务。
喧嚣的学校,不会有健康的教育;泛滥的评优,只会加剧教育的功利。教育,正在悖离它的初衷,在浮躁和功利的路上渐行渐远。
提升教育品质,打造学校特色,必要的创建要旗帜鲜明地开展和坚持。没有实际意义,甚至是干扰正常教育教学的要坚决取消;能够合并的要坚决合并;能够实施多年一评的要坚持多年一评;要大力削减创示和评优过程中形式化的内容。
取消创示,减少评优,关键在上层。只有建立严格的项目审批的机制,这项举措才能落地落实。党委政府要把好非教育部门评估教育和学校的关口;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好内部各类创示和评优的关口,统筹安排,制定具有权威性、科学性、操作性和信度高的评价项目和体系,并进行公示,尤其是严格控制各科室、各部门的单项创示和评优项目。
上级部门为基层学校松绑,学校才能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才会有精力推进内部改革和创新。教师,也才能真正坐得下来,静心下来立德树人。
当前,教育已走得太远。远离浮躁,远离功利,回归教育的宁静和神圣,这条“回家”的路同样漫长。
(本文已刊于4月11日《湖北日报网》东湖评论和4月12日《荆州新闻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