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冰语】不辜负这一片美丽的风景|镇 冰

山栀子 乐乡树人 2022-03-28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


不辜负这一片美丽的风景

——和青年教师们分享我的写作心得● 镇 冰

好的老师,好的平台,好的心态,让我努力记录今天的奋斗,努力追求更好的明天。好老师的创作引领,用心提携,是我坚持下来的前提条件。正是“乐乡树人”这个松滋教育人自己的写作平台,让我有了写作的动力,并持之以恒的坚持下来,发展成为一种兴趣。我在“乐乡树人”上发表的第一篇时评是《由屠呦呦想到的》,创作的灵感完全来自于黄华斌校长的《让孩子从小读懂“屠呦呦”》。这篇文章从语言风格,文章结构给我打开了创作时评的大门。我很庆幸,一开始我就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模仿对象。每当我打开已经发表在平台上的文章时,我都会发现相较于我的底稿而言,无论是细微到一个标点的标注,还是具体到一个短语排列的顺序,黄校长都做了细致的修订。这种细致,严谨的写作态度,让我有了一种深深的感动,也让我下定决心要在以后的写作中多下功夫,多花心思。人生也许就是如此,虽然就是这么一个细节,但也会给你不断奋斗向前的动力,我想这其实就是一种“被肯定”的力量。而这种由外界的肯定,会不断的刺激我们肯定自己,接受自己,成为一种不断激励自己的内在动力,这种动力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我们常说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作更是如此。当你有了创作兴趣之后,动笔就成为你每天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如同“不教一日闲过”齐白石老先生一样,即使已经是功成名就,誉满天下,但他并没有得意忘形,反而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规矩:每天至少作五幅画。一经定下这个规矩,几十年来都坚持着这个习惯,从来没有间断过。毛泽东主席曾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无论做什么事情,在兴趣的引领下,秉持认真的做事态度,那么任何困哪都能克服,所有的高峰都可以攀登。这一点,我在荆州新闻网的赵宗泉老师的身上也发现了。2月7日我针对疫情发表了一篇《“方舱静读图”传递生命的力量》的评论文章,等到发表之后,赵老师把修订稿回传给我的时候,我才发现全篇改动12处,其中有3处是全段的调整改动。2月初,正是疫情紧张的关键时刻,编辑老师们每天除了要应付疫情,还要修正大量的投稿,每天的工作量是巨大的。即使如此,他们对待作者的每一篇稿件都是精益求精的修订指正,这种严谨认真的态度也感染着我。自此以后,针对我的每一篇稿件,我都不敢有丝毫大意,除了认真写,我还要像这两位老师一样要认真的修改。每写一篇,至少读三遍,第一遍检查词句的通顺,第二遍思考词句是否达意,第三遍再次看看有无其他问题。要保证当你交出去的稿件不能出现词句不当和意思表达不清的问题。好的老师,除了能够给你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更重要的是能让你从他们身上学会怎样去做事,怎样去做人,这也许才是我们写作的终极意义

从“乐乡树人”到“荆江评论”,再到后来的“东湖评论”这些优秀的平台让我不断的突破自己,获得新的机会。“荆江评论”号召大家成立“网评抗疫突击队”,我们所有人的作品都有机会被推荐到“荆楚网”上发表。在这个平台,我有幸结识了伍佳佳老师。这位年纪轻轻就已经成为荆楚网网群工作部主任的领军人物,让我对于评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疫情期间的荆楚网“东湖评论”已经成为湖北针对疫情发声的主要部门,重任在肩的他竟还会将我的每一篇稿件存在的问题一一列举出来,然后利用晚上十二点钟的时间进行沟通交流。在他的指导下,我知道了时评原来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多变的格式。它远远不止我以前所理解的说出自己想法的那样简单,它所肩负的是交流和沟通的功能,它需要的是情感的表达,相较于形式我们更需关注的是它的内容。他这样评价作为初学者的我存在的三种问题。一是写作过于的程式化和套路化。每次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开头、结尾、中间“三段论”,千篇一律,固化了思维,对个人的成长也极为不利。二是表达干涩,与读者的需求脱节。没有充分考虑读者的接受程度,人为对观点表达设置理解障碍,违背了传播规律。三是过于强调观点的输出,缺少和读者之间的共情共鸣。动笔之时心中没有装着读者,行文之时只注重“指导”和“指挥”,这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写作方法,其实已经失去了评论的意义,难以获得读者的认同。他给了我很好的写作建议。首先要转换思维习惯,改变写作方法。先找一些柔性的话题来进行评论,动笔时要有意识的抛掉习惯了的写作模式,随心表达,不去考虑大段落规整,有意识的尝试长句和短句的错落搭配,注重行文过程中的逻辑清晰。其次要养成分享的心态,写作时要有对象感。动笔之前,心中要有读者画像,这样在表达是才能正确的选择合适的语言风格,表述也就容易讲到读者的心坎上,从而减少说教的痕迹,让文章更接地气。再者要注重网络化表达,积淀接地气的句子。文章的语言要做到鲜活,就需要作者平时多积累,歌词、台词、诗歌都有令人心动的句子,电视或者网络新闻的温暖表达等,都可以摘录下来,反复研读,从模仿开始,以至于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最后要学会修订作品,在打磨中提升水准。一篇作品成稿到发布,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修订,这个修订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作者自己的修订,做到文从字顺,另一个是与编辑之间的互动,交流中的修订,每修订一次,就是一次提升,就是一次进步。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写作也是如此。在写的过程中,你总会因为某一个题目而辗转反侧,无法落笔。你也总会遇到灵感全无,思维枯竭的时候;这也许是因为你的能力还不够,写作功力还不深,也许是因为你遇到了提升的瓶颈期,无法突破。不管怎么样,这个时候需要你有着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它。2月底,我曾经一个字都写不出来,似乎觉得疫情的紧张环境,写作内容的片面单一,让我只要一动笔就是相同的话语,相同的呼吁,无法突破的我给黄校长发了一则消息,请教原因。黄校长当时回的话异常简洁,就三个字“写多了”。他让我好好反思一下前段时间写的几篇时评,很多内容都是重复的,大可不必如此为了写作而强写,要端正好自己的写作心态,想清楚自己的写作目的,这样才能走出困局,轻装上阵。评论需要有敏锐的观察,独特的见解,温情的语言,要做到这些,则需要你有一个良好的创作心态,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急功近利。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才会写出合格的评论性文章。就这样坚持下来,你会发现它本身就是在训练你的性情,锻炼你的能力。长期的潜移默化中,坚持写作会让你由内到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写作让我学会了观察和思考自己的生活。《写作的禅机》的作者布雷德伯里认为:“没有正确思考的工作几乎是无用的。”思考是打破自己老旧观念,重新塑造的过程。”写作需要对一些事物观察的细致入微,写出的东西才能真实,才能打动读者。观察能力需要日积月累的一个历练,才能把握好细节。写作还需要深度的思考,对文章是谋篇布局的结构,对读者是传递的观点和思想。没有深度思考是不可能将心中的话诉诸笔端的。而与此同时,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逐步得以提升,这对我们的教学能力的提升也是有着巨大的好处的。写作还让我学会关注和倾听他人的生活。时评创作需要我们对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新闻事件作出及时的反应,看在眼里,谋在心中,成于纸上。如果没有一双善于捕捉生活的眼睛,一对善于倾听生活声音的耳朵,是不可能写出一篇合时合适的文章来的。英国作家莫里斯曾说:要做一个善于辞令的人,只有一种办法,就是学会听人家说话。而长久的关注,细心的倾听,深入的思索,会让你的眼界更为宽广,心胸更为的开阔。以谋划更美好的未来。关注和倾听,其实也是一名教师所具备的基本技能,无论是和家长,还是同学生,都需要我们以极大的耐心对待。与此同时,我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在无形之中得以提升,越来越丰富和深邃。

写作,有时候也是一个反思自我和倾诉自我的过程。村上春树在《1973年的弹子球》里讲过这样一句话,事物必须兼具入口和出口。时间会让我不由自主的接受许多东西,这是“入口”;如果我们不寻找一个“出口”把这些进入的东西合理的处置的话,整个人生终将走向崩溃。此时,通过写作进行的反思和倾述将是一个重要且有效的手段。当你对一个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一段人生写出自己的感受时,其实自觉不自觉之间也完成了一次对自己的反思和倾述之旅。关注外物,参照自我,思索原因,内外兼修,这也许是写作能够带给我们精神世界不断完美丰富的一个令人陶醉的“副产品”吧。这个过程让我们的自我完善能力也能够越来越高效。
我何其有幸,遇到了如此优秀的老师和重要的创作平台,并得到了他们的指导和关怀。他们就是我人生中一片美丽的风景,让我的写作之路充满着绚丽的色彩。有了这一片美丽的风景,我又怎么能心生懒惰呢?我将坚持,不辜负这些真心实意帮助过我的老师和朋友们。(作者单位:宜昌市伍家岗区实验小学中南校区)推荐阅读:1、【致青春】让青春在新教育中砥砺成长|山栀子2、【上清走笔57】讲好“上清故事”,践行“以文化人”|山栀子3、【散文】写作的孩子不会孤单|山栀子4、【黄老师讲作文36】勤练“三字经”,做好有心人|山栀子5、山栀子:“四勤”写好教育公文6、【经验】写好“材料”|山栀子7、【论道】读懂教育,记录成长|山栀子8、在文字上行走|山栀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