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日报 | “世界文化之窗”第196期
散 文
走在移民路上的琳达一家
邓思杰(加拿大·多伦多)
栉风淋雨的移民小孩和母亲
日本大阪,小学课堂。一位女老师,在教室前面发家庭作业本。
家庭作业本,正被学生们一排排往后面传。
“叭”,一声脆响。坐在琳达儿子前排的一位日本小同学,在转身的时候,欲递不递,高调地把琳达儿子的作业本,扔到了地上,在全体同学面前实力作秀。
一阵哄笑,课堂波浪起伏。
作业本,死鱼儿一样趴在地下。它蠢萌地张望着琳达家的小小少年。小小少年此时一脸窘迫,不知如何应对那些齐刷刷刮过来的眼神。
离开北京,离开慈祥的外公外婆,四岁被父母哄骗着飘洋过海,被飞机领到扶桑之国。两年后,在父亲读博士的城市大阪开始小学生涯。陌生的环境,不愿意跟他玩的日本小朋友。少年人童真的世界里,过早地飘起了移居客的阴翳。
家庭作业本、试卷、铅笔、文具盒……都被天女散花地扔过。扔了第一次了,就有屡次三番。
无辜的小小少年。面前的敌意和排斥。
外来和种族,文化和历史,风俗与习惯,这些成人世界的纠葛,也将无情地投射到小朋友的心坎。梦想照进现实的人类世界,并非尽如人意。伤心、委屈难免,小小少年只有向妈妈抽泣。
“告诉老师,好好跟老师说说!”琳达擦干儿子的眼泪,循循善导。
可是,不管用。
剧情变得更燃。少年人走在路上,扔作业本的那位日本小朋友抢跑过去,横在前面,抬起旋风小神腿,一记超级大扫荡。
儿子哭兮兮,脏兮兮。
这是暴力威胁,必须制止。琳达有些愤怒,叫儿子告诉老师并诉诸校长。
可是,有毛用!!
招数穷尽。此时,丢掉眼泪是唯一选择。琳达告诉少年人,有时候,温儒的眼泪,不仅不能软化人性,反而是受气包与逆来顺受的物证,换不来善意。
毛领袖的那段著名语录,“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琳达背给儿子听。
不久之后,少年人带着一些伤痕回家了,手臂上的,衣服上的。有些害怕,有些兴奋。
他告诉母亲,他把那位日本小朋友的衣服,撕!破!了!
不止如此。
学校的电话叮铃铃跟着来了,找家长。
琳达接的电话。说我是他妈妈,说吧。学校说,我们需要找学生的父亲商量。
琳达疑惑,现代社会了,为什么非要找父亲说事?“我是他妈妈,为什么不可以跟我说?”
学校严肃地告诉她,儿子打了同学,对方家长正在在医院为孩子寻求治疗....
琳达告诉学校,事情发生一次又一次,学校不给解决。
她的儿子没有受到公正对待,才发生这样的事。儿子是正当防卫,作为母亲,她并不因此感到遗憾。
她愿意赔偿那个孩子损坏的衣服,愿意赔偿那个日本孩子的医药费,尽管她打工族一个。
但是学校,应该首先检讨自身的责任……
学校不找她了,也不找孩子的父亲了。不了了之。
琳达夫妇左思右想,决定移民加拿大,离开那个缺乏包容、缺乏反省和极端民族主义的地方。
博士丈夫脱下白大褂的甘与苦
二十年前,在北京一家大医院当护士的琳达, 京居生活本是岁月静好,直到丈夫铁了心,非要出国。
彼时,琳达丈夫是北京一家大医院的骨干医生。房子分了,在北京的生活和工作,“属于不高不低的那种”,琳达说。
回首过去,琳达说丈夫“死心眼”,“太老实,冒傻气。”
收个病人家属的红包,丈夫的心里便不安宁,非得给人家退回去。不仅弄得病人家属放心不下,也把收红包的同事弄得特尴尬。
“当时医生收入不高,工作量又繁重,大家都有家庭要负担的。要是我,就随大流,为什么不收呢?社会风气又不是一个人能改的!”琳达自问自答。
可他,死心眼。
他的“不随大流和死脑筋”,难免引起同事戒心。以至医院搞“医风医德建设”,院方收到一位医院职工关于不拿红包的匿名畅议信,丈夫无端被人怀疑与此信有关,是此信的始作俑者,“损人,利己,”为自己捞声誉资本。尽管丈夫坦白跟琳达说,此信绝非他所为。但终究发现,自己已被处处提防,工作环境充满客气和疏远,甚至是排斥。
小气候压抑,不如离去。丈夫找到机会赴日本留学,读医学博士,于是远走高飞。
出国,意味着一家人旧有的生活轨道,需要拆掉,需要重新铺设和组装,需要动荡。
琳达带着四岁的儿子,放弃了过去稳定的生活,全家来到日本。
医学博士毕业后,考虑到儿子的小学遭遇等诸多方面,琳达先生警觉出日本社会保守、排外、不易融入,为了儿子将来计,遂决定移民加拿大。
来加后,琳达回炉护士学校攻书,最终重回老本行。而她先生,因为英文、年龄和国外医学学历的不被认可,开始转辗于工厂餐厅杂货店之间。
就这样在加拿大年复一年。琳达先生挣着一点聊以维生的工资,居然不言甘苦。
是否想过回国?日本医学博士,国内应该大有用武之地。
早就不想了。琳达说。“随他吧,他自在就行,他受不了国内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
“好在我们都上班,辛苦些,生活要求不高,还是过得去的”,琳达自我宽慰。
时光迅速,那位少年人,琳达的儿子,去年在加拿大的一所大学毕业后,如今进入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生活,总是不断翻开新的篇章,从不为谁人回首,从不为过去羁绊。
移民路上的梦想
为了生存的意义,为了梦想,不少人走上移民路。
有人,或许因缘际会;有人,或许为了诗与远方;更有人,或者不得已为之,寻找“愿得我所”之处。
即使放弃了职业的追求,迎来现实的巨大落差,琳达的先生始终守着心里的一方净土,一直在尽力做着真实的自己。
这种打碎旧有的一切,从头再来的移民勇气,这种异国天空下的汗水和追求,是否让我们听到,那人生深处的落寞和叹息?
琳达的儿子,和那些自小被父母领着,不由自主走上移民路的孩子们,总令我想起“小小孩”中的一段歌词:
“试着试着哭了,哭着哭着再试。试着试着起飞,飞着飞着高翔。”
移民人,一路面对异国天空里的风雨阴晴,试过、哭过、再试。移民人的基因,天生携带着人性、民族及其奋斗精神的感知和养分。
经受着生活的波澜涤荡,移民人背后的风景,壮阔又苍茫。
诗 歌
厉雄诗选
厉雄(西班牙)
渡
一一被点化的水分子
依着月光的顺序,晾晒唐诗的树龄
文字是女仙吹气如兰
在人间,催熟古意
一枚枚字,如桃花散落在水边
汪伦的山歌,乘着酒兴
寻找自己的倒影
月光拴住木桩,词语漂在水上
虚构的鸟鸣,在夜色下分行
古籍里的长短句
一边饮水,一边细吞慢咽
一页纸的厚度
彼岸伸出春暖花开
麻雀咳出血色的泣不成声
微微泛黄的炊烟
沿着春色诵经,沉寂的心跳
密封的江湖
不必说破渡船的性别
药罐
熬了半生的药
吞吐木炭猛烈的火舌
有裂纹的罐子,言语越发清晰
胸中沸腾着排山的风言风语
按住紧凑的身子
最后落下,咯血的形状
背影投在熏黑的墙上
花白的头发,染上冬天的色彩
拈二钱月光,一两梦想
抓一小把所剩无几的风光
泛光的罐子,吐出人间的沧桑
九十九剂良方,用了半生的积蓄
破壳而出的那一刻
如小鸟啄开黎明
冬的万马奔腾,一罐又一罐
倒出春光无数
父亲
拿书的双手,退休后
喜欢上了泥土,在阳光下
翻阅凝固的波涛
读过芋头,长豆,小麦
读过干涸的语言
起茧的老手,一手握着锄头
一手计算二元方程式
在向阳的土坡
想起一片朗朗的读书声
黝黑的脸庞,刻上岁月的沟壑
如同在土地上筑起的一垄一垄田畦
饱满的稻谷
舒展来自身体深处的隐喻
在谷歌地图上,有一个地方
极小的一点,风吹过
拨动父亲满头的雪
院子里的夕阳,无声走过,阅读沉默
也说春天
我们说春天,也说尘土
说起体内奔腾的陈年旧伤
江南春色
在深夜,擦亮又擦亮
沉默的人,最见不得跪拜东方
碰翻草尖上的露水
河床便凸起
漫上来的部分,是冬天残留的苍茫
和春雷咳出的血
一场雪在内心聚集,然后塌陷
如此反复
年轻的春天,分泌出泥泞
和鲜活的花朵
漫山遍野,长出大把大把的乡音
小小的地中海,汹涌澎湃
反复遮盖自己
它终究盛不下众多的江南春色
这个危险的夜
夜静静地,多么危险啊
一滴血试图
和一滴雪,拼接起来
避重就轻
世态炎凉的世界啊,光阴上长满雪花
从小雪,等到大雪
日子上流着水,雪还不见醒来
空等的花期,在窗下浮沉
从西楼,望断天涯
整夜整夜,脸颊与北风互搏
无非是再次虔诚,斋戒沐浴
双手合十
无非是再次拔出锈迹的长剑
刺破夜,刺破无眠
嗜血的剑啊,滑过朔风
也学会了互搏术,学会掩盖悲喜
练习
漫不经心的细节,几片落叶
不可辜负的等待
鸟鸣渐渐清晰,表露心迹
寂静,按规则排列
阳光迈着沉默的步伐
不动声色地
洗劫人们的光阴
深呼吸
我开始练习放松,练习将尘埃落地
练习搬空自己,练习大无畏
随 笔
疫情下英伦真实生活
静好(英国)
宅家日记Day 119
听了先生的劝告,儿子重新开始了看房子,上周他从网上房产中介挑了十几个房子,将资料发给发生,请先生帮他选。
先生认真看了儿子发过来的所有房子资料,从中选了四个房子,发给儿子。等儿子下班后,先生再打电话给儿子,详细解释挑选房子的基本原则以及为什么选这四个房子。先生的观点我总结如下:
1.要选地势高,远离河流、湖泊、海边的房子。因为地球变暖、冰川融化、发生洪涝水灾在将来是常态。
2.选环境优美安静的地方(居家安全)。
3.选离学校近的地方,方便以后孩子上学。
4.不要选超过百年以上的老房子,因为百年以前,因为技术原因,下水道、房子的隔音及保暖效果都不是很好,重新装修花费会很大,且老房子每年的维护费用高。
先生讲完这些,我马上抢过电话补充道:“要选一个带大花园的,将来可以种果树种菜。”
可惜儿子不听我的,他在电话里说:“我不会在花园种菜,花园小的容易打理。”
我本想对儿子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将来你就会知道自己有地、自己种菜的便利及好处的。”可是儿子还是一个未成家的年青人,他还不知道当家的辛苦,只想花园小好管理。嗯,儿子自己的生活,让他自己做主吧,我只提供建议,不强求他接受。
星期五晚上,先生在网上帮儿子又选了一个房子,并将资料发给了儿子。晚上,先生打电话给儿子,要他周末开车去实地观察这五个房子的环境,看这些地方的小孩子多不好,是否吵闹?先生再三告诉儿子:要选小孩子少不吵闹的地方,儿子一一答应着。
可喜的是儿子任何事都与先生商量,先生给的建议他也会认真听,他们俩是父子也是好朋友。
先生还同儿子说,等儿子实地考察完后,再从中选三套左右自己喜欢的房子,与房产中介联系好,协商一个合适的时间去看房,到时我们开房车过去,住儿子附近的房车营地,然后陪儿子一起去看房。
儿子回复说:好,但现在房产中介主要是网上看房、选房,去实际房子观看的业务还没开放,估计要到下月才能预约看房。
星期四我们收到一慈善机构投递来的塑料袋,请求捐赠衣物、鞋子、手袋等等。先生清理了一堆他从来没有穿过的衣服,装满了塑料袋,并按要求贴好了标签;在星期五早上,放到室外醒目的地方,让慈善机构的职员来收取。
我们每次捐给慈善机构的衣服大部分都是新的没穿过的,偶尔有穿过一两次的旧衣服,也都清洗干净,熨烫好后再捐。我担忧疫情下人们捐赠的衣服、鞋子等生活用品,慈善机构怎样把好关?怎样确保捐赠来的衣服、鞋子等等没有被污染?
古人云: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可我还是担忧慈善商店收到的衣服鞋子等生活用品来源不明,其中很有可能有来自于新冠病毒患者及无症状携带着的捐赠,慈善机构该怎样保护其工作人员又该怎样保证售出去的捐赠物是干净无病毒的?也许慈善机构会有一套完善的防疫措施,我是杞人忧天了。
我来自湖南洞庭湖畔,深受先贤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影响,常爱生许多忧虑,防患于未然。
今天(星期天),阳光明媚,我们开车去Woodhall Spa,一个距林肯半小时车程的小镇,到Petwoods一个五星级酒店,准备到那里吃午餐。这家酒店座落在森林中,环境优美。可惜当我们到达时,见前台有一通知:本店就餐需提前预定,今天的订餐已满。没有预定,我们不能在此吃午饭,就在这酒店的花园游玩了一会。花园里繁花盛开,鸟语花香,风景如画,我们流留往返。游完花园,我们再去另一家同在森林中的Tea House in the Woods去吃午餐。
这家餐馆人也很多,顾客需排队等候。排队及就餐的顾客无一人戴口罩,但服务生都戴了面罩。先生在太阳下排队,让我先找一个座位坐着等。
不一会儿,先生订好餐,回到我预先选好的桌子等待。在等待的过程,我仔细观察这家餐馆防护措施:桌与桌之间间隔两米以上,每当客人离开,服务生立即过来,清洁桌面、座椅。连座椅都清洁,该餐馆防范措施做得很到位。
这是自疫情发生以来我们第一次在外就餐。先生点的鸡肉沙拉,我点的煎好的金枪鱼,现阶段我是不敢吃没经高温消毒的沙拉的。
吃完午餐,我们到Woodhall Spa商业街散步,见一个商店前有跳广场舞的大妈大爷,我也加入跳了几曲,很开心。
整个Woodhall Spa宁静、热闹、繁华,这里没有人戴口罩,像是世外桃源,完全没有受外界疫情的影响,也没有战乱、洪水等各种灾难的悲伤,人们悠闲地享受着生活。
这里是一方风水宝地,我们在这里的高尔夫球场正对面有一处房产,现出租中。每次当我们来此地游玩,先生都会念叨:很想尽快搬回这里住。
以前搬到林肯住,是为了我工作;现在我不工作了,也许我要成全先生,即早搬回到这个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乐度余生。
报纸版面
征 稿
印尼雅加达《国际日报》是印尼最大的华文报纸,与美国洛杉矶《国际日报》同属一家。
“世界文化之窗”(B7版)面向海外华人征集纯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纪实、小说、杂文、文学评论等。
作品除署名外,还要标注国别和城市名,作者自我介绍,近照(头像)。
作者限于印尼、中国、东盟国家之外的其他非华语为母语的国家。
由于诸多不便,海外作者无稿费,不寄样报。见谅!
投稿请寄
755792341@qq.com
今日头版
《国际日报》APP
《国际日报》手机新闻网站
提示:点开二维码,长按二维码,再点“识别图中二维码”。
《国际日报》手机电子版
报纸原版面呈现,具有放大阅读、浏览版面、按日期搜索、多种社交媒体转发等功能。
提示:点开二维码,长按二维码,再点“识别图中二维码”。
近期《国际日报》微信版 链接
文学副刊:世界文化之窗 链接
《巴厘之窗》为印尼《国际日报》唯一官方新闻公众平台,《国际日报》是印尼最大华文报纸,《人民日报·海外版》随《国际日报》在印尼落地发行。印尼《国际日报》与美国《国际日报》均由熊德龙博士创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