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职场启迪:林彪凭什么长期执掌最精锐的军团?

四野子弟 四野子弟 2020-09-13

编者 为什么林彪在老领导毛泽东下台之后,仍然稳居红军最精锐部队的首长宝座?本文对此进行解读,提供林彪的文章“关于作战指挥问题向军委的建议”,供感兴趣的朋友品味林彪的反思精神、细密思维和缜密文风。摘录:打不死的“小强”,“政治头脑”,上马能打仗,下马能提升体系建设水平……欢迎百家争鸣,理性探讨,兼听则明。

  打不死的“小强” 

1928年2月,连长林彪率部护卫后勤辎重从永兴赶往耒阳,深夜漆黑,小雨淅沥,山路崎岖湿滑,被熟悉地形的当地民团设伏截杀,军用物资被洗劫一空,人员伤亡惨重。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粮草都丢了还动什么动?况且堂堂的正规军,居然让民兵打得丢盔卸甲。领导(朱德)虽然一向宽厚,这时也不禁又急又气,恼火地训斥连长林彪。碰到这种情况,一般人要么就会解释客观条件,争取上级谅解,要么就只能自认倒霉,回去生闷气。林彪的心理素质还真不错,懊恼归懊恼,脸红归脸红,头脑的高速运转却一点儿也不耽搁,待领导怒气一消,便献上复仇妙计。

过了2天,林彪率领伪装为白军的一支部队前往民团驻地。正沉浸在辉煌胜利之中的民团首领谭孜生万万想不到,手下败将居然如此大胆,竟敢太岁头上动土,老虎头上拔毛,于是信以为真,洋洋得意地吹嘘战功。白军军官林彪表示要开个庆功宴,犒赏兄弟们。在酒席上,林彪就像三国演义的故事那样,摔杯为号,一举击杀了所有的民团头目,不仅夺回了被抢的全部辎重,还俘虏了数百名团丁。

这个出奇制胜、转败为胜的战例,让领导眼前大大一亮。

如果换做其他部下,被偷袭后会不服气,认为非战之罪也,要报仇,大概率也是硬碰硬地反击。而连长林彪,却在这种极为羞辱的打击下迅速捋清思路,脑路清奇,找到了成本最低的解决方案。而且,光有妙计还是不够的,情报收集、行动细节都必须准备得妥妥的,现场表演还要大气,不能出破绽,综合下来,方能建立奇功。

短时间内,一气呵成,结果完美。坏事陡然变好事,连长林彪的综合素质和应变能力可谓展露无遗。

从此,领导(朱德)对林彪青眼有加。

领导的印象:

首先,此人逢败不馁,不胜不休。

其次,此人羞辱不惊,危险不惧,心思缜密。

再次,此人静气超常,智商超常,应变快速,妙计不走寻常路,四两常能拨千斤。

清朝咸丰状元,历任同治、光绪两代帝师的翁同龢有一副名联:“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即说,能够成就伟业的人,越是遇到大事,越能心静如水,沉着应对。

有静气,这应是对林彪最形象的评价。

领导的结论:

有大将之才,可独当一面!

  胸怀天下的“政治头脑” 

朱毛会师没多久,领导(毛泽东)第一次见识营长林彪(升迁了)的风采,源于林彪有一次给部下鼓劲儿:“其实这个土匪,那个军阀,只要有枪,就有一块天下。我们也有枪,也能坐天下!”

彼时的红军,走投无路,聚啸山林,形如“土匪”,连“军阀”都比不了,基层官兵人心不稳,而每一个人、每一条枪、每一颗子弹,对于弱小的红军而言都是弥足珍贵的。林彪洞悉部下的心思,不说虚话,直接拿土匪、军阀做参照,推而广之,画了一张奇大无比的饼,一针见血,要言不烦。

彼时,接纳红军的袁文才、王佐,就是井冈山的绿林好汉。为了改造、融合他们,毛泽东花费了很大的心思,做了很多的工作。很可惜,后来由于土客内斗的历史恩怨,绿林习气较重的袁文才、王佐,被党内的本土宿敌巧借彭德怀之手诛杀,袁、王余部旋即反叛,导致红军失去了井冈山根据地。这个事件,也真实地反映了红军内部构成和斗争形势的复杂性。

彼时不仅基层官兵,就连中层干部,都有看不到前途铤而走险的。例如,1928年8月,第二十八团营长袁崇全带领2个连叛逃,林彪紧急率部和军参谋长兼团长王尔琢追逃,对峙中,袁崇全居然射杀了同乡兼同学的王尔琢。

毛泽东评价:“王尔琢的牺牲,换回了两个连,稳定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挽联:“一哭尔琢,二哭尔琢,尔琢今已矣,留却重任谁承受?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后如何?得到胜利方始休!”

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而牺牲一员大将,仅仅换回两个连,就说稳定了红军,挽救了革命,如此之高的评价,可见红军创业之艰难,形势之严峻。

同样是营长,林彪和袁崇全就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志向,高下立判。

这回,领导(毛泽东)也对林彪青眼有加。

朱毛,朱毛,先朱后毛,红军两大首领,都先后对林彪青眼有加,于是,王尔琢留下的重任,就交予林彪承受了。

第二十八团是叶挺独立团的老底子,后补充了南昌起义、湘南起义的骨干力量,全团将近2000人,是红军有名的“钢铁团”,战斗力足以抗衡国民党的一个师。这样,年仅21岁的林彪成为了红军中仅次于毛泽东、朱德和陈毅的第四号人物。

军事上胜任,政治上放心。

从此,红军的精锐,共产党武装的精锐,就一直执掌于林彪之手。

  毛林珠联璧合  

毛泽东和林彪有一个共同点,两人可谓惺惺相惜,即都非常擅长总结经验教训,笔头也硬,能够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抽取出关键之点,条陈梳理,系统化,及时转化为文章,然后推而广之,培养、影响、带动更多的人成长。

毛泽东对林彪是非常器重和信任的,这种器重和信任,是久经考验的,是全方位的。关于这一点,在对林彪的职务任命上就体现得一清二楚了。林彪在极其重要的岗位上基本都是党军(政)一肩挑,这保证了林彪充分按照自己的思路履职,免受他人掣肘。

例如,1936年6月,毛泽东任命林彪为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校长、政治委员。1937年1月,红军大学从保安迁至延安,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之后,林彪仍任校长兼政治委员,并兼任第一分校校长和政治委员。

执掌军校,对于个人威望的树立和个人势力的培养是举足轻重的,蒋介石就是靠黄埔军校起家。而且,做校长,当教官,没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功底,是服不了众的。要知道,那批从枪林弹雨、战争大学中冲杀出来的学员,没有一个是吃素的。

后来,毛泽东更是将中共最生死攸关的地区——东北完全交予林彪:东北军区、东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兼东北军政大学校长,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

林彪,一位中央委员,领导四位政治局委员(彭真、陈云、高岗、张闻天)以及其他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将近20人,集党军学最高首长于三位一体(当时军政不分,实际上是四位一体),赋予林彪一元化领导权力,由此,可见毛泽东不拘一格的魄力,以及和林彪非比寻常的亲密关系。历史证明,这一决定加速了东北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

毛泽东熟读历史,特别是资治通鉴,对君王之术稔熟于心,为了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定,一向非常注重制衡之道,在用人上也处处体现这个原则,重要地区和部门的搭班之人往往经过精心选择,以达到互相监督制约的效果,但唯独对林彪例外。

林彪没有辜负毛泽东的无条件信任,两人术业有专攻,毛泽东负责确定总原则,林彪负责将总原则细化为操作原则,两人都是此中绝顶高手,配合默契,可谓双剑合璧,珠联璧合,将我军的军事战术体系水平连创新高。

战争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系统化的决策、有效的组织协作、优良的军事素质。林彪的心思缜密是一绝,培养部下的战术能力和战斗意志又是一绝。“他带的部队平时管理很严,但他却又得士兵的爱戴,训练有办法而积极,他的部队特别整齐而又有朝气。”

从井岗山时代开始,林彪率领的部队就一直是共产党军队中士气最高、战术素养最好、装备最整齐、战斗力最强、机动性最好的部队。林彪“作战时,身先士卒,勇敢善战。给他的任务,虽艰险而不辞,且均能彻底执行。”

战争之余,很多人会将忙里偷闲的时间用于喝酒打牌睡觉侃大山,毛泽东和林彪却用之于殚精竭虑,形成文章,推动发展,并乐在其中。

例如,毛泽东在解释他的运动战术时说:

我们贯彻执行了迅速集中和迅速分散的战术,以我主力各个击破敌军。我们诱敌深入苏区,集中优势兵力突然进攻孤立的国民党部队,取得主动地位,能够暂时包围他们,这样就把数量上占巨大优势的敌人所享有的总的战略优势扭转过来。

那么,林彪又是如何将这种战术总原则落实为战场操作原则的呢?本文后附的文章将一窥究竟。

1933年9月,蒋介石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动员近百万军队,采用德国顾问推荐的堡垒体系战术,红军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此时,毛泽东已经被完全排挤出军事决策圈。而毛泽东的亲信爱将林彪,职务却并未受影响。

为什么呢?

也许,新的领导,觉得战争形势严峻,正是用人之际,林彪才干卓越,深孚众望,一时也未有合适的替换人选,而且,林彪有自主独立的思维习惯,也有纯正军校生固有的上下级服从意识强,执行命令坚决的特点。换了领导,换了领导风格,他的执行力并未打折扣。兼之林彪性格内向,态度平和,不爱说话,不喜交际,不拉帮结派,不结党营私,妥妥的一枚职业经理人,对新领导的权威和权力不构成威胁。

新老领导对林彪都认可和信任,从另外的角度,也认证了林彪的职业能力、工作态度和为人处事品行。

1934年4月,红军在广昌战役中失败,毛称之为“大灾难”。林彪并未对新领导的失误抱怨指责,上纲上线,而是坚守战地指挥员的角色,秉承工匠精神,用百分百的精力反思、琢磨战场上的具体战术原则,尽量以领导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将意见和建议表达出来,以利再战。

以下是林彪写给中央军委的一封信,从中不难体会林彪的一片赤诚之心和强烈的责任感,既实事求是地表达了不吐不快的观点,又维护了领导的颜面。

独当一面的大将,必须拥有自我驱动型的人格,人不扬鞭自奋蹄,如此,方能“你办事,我放心!”

上马能打仗,下马能提升整个红军的军事体系建设水平,有如此全面、好用、放心的部下,领导夫复何求?!

关于作战指挥问题向军委的建议
(林彪 一九三四年五月四日)


关于最近的作战和看了蒋介石二十六日所定之作战计划以后,有如下意见:

一、这个计划在其执行中当然临时还会有些变动的地方,但在大的方面除我军有大的胜利外是不会有大的变动的。

二、从蒋介石规定之各路军出动时间、地点和到达时间、地点看来,我们仍然有求得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的充分机会,敌人每进一段须作一段的堡垒和马路,每期堡垒至少四日才能完成,如地形天气不好或受我军扰乱时或其他故障,则需时更长,如加上修马路的时间则需时就更加长。据此可判断敌每次前进通常至少要走十五里至二十五里甚至三十里,这种距离内完全允许我们进行运动战。

三、但如我军仍象过去那样以主力逼近敌人或与敌对峙(最近的例子有大罗山之役,至于广昌之役亦未完全放弃这个精神),则迫使敌人暂时不前进,以便其他方面的纵队前进或等待增加优势兵力后再以其绝对优势的兵力向我冲进,或采取更短距离(七里以上十里以下)的推进或为了消耗我军力量或为着夺取其已占领之阵地的附近的要点以巩固其原有阵地,或为着佯攻我军而采取完全在火力掩护下的推进(一千米以内)。因此以这种主力逼近敌人,与敌对峙的方法是不好的,至于这种对峙疲劳兵力和消耗弹药那是更不消说了。

四、我主力通常应在距敌二十五里至三十五里之处隐蔽待机,最好等敌先头团已距敌之出发地(有堡垒的)至少有十五里路了才开始突击(按照实际,当然还可伸缩),如敌过了十五里还在继续前进时,则等其进得更远时才开始突击即更好。

五、我主力军应尽可能不放过有消灭敌人可能的机会,宁可多走点路,宁可万一扑空,只要时间上赶得上则应当去赶那个机会,当然也应照顾到不应过分疲劳兵力,和反致失掉更有利的机会,但赶到后见当时敌情、地形条件不利,经过正确的估计确知没有取胜可能或胜利条件不甚够时,或得不偿失时,则不应盲目的以主力进入战斗。这决不能认为是临阵动摇,例如仅只能从正面冲坍敌人而又无法追击又不能迂回又不能包围的仗则不应打,而应忍耐下去,仅能从正面及侧面打坍敌人而不能追击不能迂回的仗,亦须慎重决定应否打,对于追击或迂回或较大的包围这几种方式至少能容许我军用一种战斗方式才能打。总之我主力兵团可以取得胜利的仗不应放过,对于得不偿失的仗,对于胜利条件不足的仗,则不应以主力进入战斗,这一点应该成为每一战役的最高首长下决心时和我主力军团首长机断专行时的最高原则。应在原则上、实际上同意这个原则,这样才能使我军不致错过可以取胜的机会,和不致遭受到无益的损失,以保存我军宝贵的有生力量在良好机会中去使用,但这条原则在配合主力兵团作战的部队是不适用的。

六、地形条件对于作战有很大的决定意义,战胜敌人时的兵力对比少,不成为重要因素,在山地战为尤然。如地形条件适宜和战术运用巧妙等,是能以少胜众的,至少能消灭敌之一部。例如:

(1)在敌进路上或路旁之最高山(在那一地域为最高)可瞰制远,如被敌占领则我军在其与该山联络之较低下之阵地则失效用。如我军占领这种山,如该山前无可利用足以火力掩护攻夺我们守之阵地之山时,则我军可占领此种阵地,待敌仰攻时行反突击。

(2)如各山山峰相距甚近,此山峰能射击到彼山峰。则敌必利用其已得之山峰以火力掩护夺取在我军手中之山峰,此种地形只适于滞敌前进而无他用;

(3)起伏地或小山甚多之地形,最便于我军乘敌运动中或初到时突击敌人;

(4)多树林(非密林)之地形利于我军袭击敌人;

(5)在我军选择地形时须着眼于敌人的火力不使发扬,而便于我军包围迂回敌人;

(6)梅口依口到建宁的地形正是属于(1)种地形,所以我们决定利用朱家坳、洛阳堡、都书下北端大山实行反突击,如敌人攻我军这几个山时他无法以有效火力掩护。放弃这些山则敌必占之,以便居高临下的去攻建宁,那时我军如突击他,便是自处于仰攻他地。

七、对构筑堡垒的意见,前已向军委提出,我们对堡垒如运用得当那是有很大作用的,但如象十四师等部队那样做工事和守工事,结果客观上帮助了敌人反害了自己,我钳制部队在配合主力作战时应以积极的行动以伤害敌人为主要的手段,乘敌运动中和初到时一面在正面迟滞敌前进,一面在敌侧后袭击其薄弱部分,只有在必要的地点才构筑堡垒,这地点是已决定不放弃的和坚守堡垒,如某地虽重要但无把握固守时(因弹药太少或工事不坚或......),仍不如完全拆去工事而用运动的防御方式(军委对建宁战役正是这样做了,这是很好的)。

八、为了详细了解广昌至宁都、建宁至宁化至石城以及龙岗至古龙岗连城至瑞金的地形及道路网以及在这些路线上作必要的作战准备,最好由军委组织数个参谋团分往各路进行作战准备工作(绘图),此参谋团可在红校军委前方部队中指定组织之。

九、在近来作战中,地方武装与红军的配合太少,今后最好分些地方武装随各军团行动,担任封锁消息、迷惑敌人、侦察、打扫战场,必要时运胜利品及伤兵,由红军参政两部负责指挥和训练,另以一部分地方武装担任肃清苏区附近匪团及其反动巢穴,对反动巢穴便以碉堡政策对付,以少数武装(七八只枪)守在碉堡内,在碉堡掩护下做群众工作,争取被欺骗的群众,另编进剿的游击队跟踪寻求反动武装而歼灭之。消灭团匪和匪巢的工作是不能分离的,因此占守匪巢和以有力游击队跟踪打匪,两者应同时进行,至于以游击队在敌侧后间隙中活动,那当然是很重要的了。

十、关于最近几个战役的经验教训,在大的方面说来:大罗山饶家堡两役在当时情形下我们消灭敌人的条件是太不够,在那种情形下我主力是不应当进入战斗的。如大罗山之役,敌人背靠堡垒和可以徒涉之广昌河,河西岸就有敌堡垒,敌居高临下,其先头尚在如意序西北而未下山来,一军团当日赶到时大罗山已失守数小时了,一军团完全处仰攻地位不能迂回包围敌人,费了很大力量,结果也仅将大罗山西南半山的敌人赶走了,缴获甚少。饶家堡之役敌距河至多不过两三里路,河是能随处徒涉的,河西即有其堡,敌所在地与河之间系开阔水田,不容我军包围迂回,如该日击溃敌人也只能将他赶过河去,无法消灭他,但因敌占领了十四师放弃之堡垒,故我军未能将其击溃。

广昌之役:

(1)敌经沙子岭向广昌前进之两个师,本来进得很迅速,其先头已过清水塘,但我军过早突击,结果阻止了敌人的前进;

(2)突击开始后,我军在敌右侧的部队未坚决实施连续的充分攻击,反让敌人停止集结和作工事;

(3)我军在河东岸未布置一个部队配合河西岸主力夹击沿河急进之敌,因未受我河东岸的射击和攻击,故能以两师密集队形面向我军主力作战,而其背安全靠在河边。

(4)我自西向东之突击队当其经下南以南之青山向高州前进突击敌之右侧时,未注意以少数兵力占领青山,以掩护自己的左侧,结果后来敌人占领那个山反使我突击队左侧落在敌人的射击与威胁下。

这四点是广昌战役未消灭敌人的主要原因。在长生桥到清水塘之地幅当中,我们使用了过多的兵力,这是引起部队拥挤错误和增加无益伤亡的原因,其余还有许多一般常犯的小动作上的缺点,亦是促成未消灭敌人和受到一些可能减少的伤亡原因。这一战中,我们因弹药少未能发扬火力亦是未消灭敌人的原因。

原拟打个电报给你们说明对目前作战的意见,但这一写就写多了故仍用信写给你们参考。

五六月是决战关头,战争胜利的条件是充分具备着,但胜利的取得还要靠着在战争中各级在各种情况中有正确的决心和动作,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首先统一作战指挥的原则,这样才能保障在战斗的经过中,上级的决心能为下级了解,下级的机断才能合乎上级的企图,各部之间才能有很好的协同动作,在战斗中,虽通信联络不好,亦不致发生动作上决心上的不一致。

目前我们所采用的指挥原则,当然不是要违反政治军事的基本原则,而另创原则,而是要根据这些基本原则拿在活的实际的有其特点的条件下来具体运用。

此信所提出的问题有些在过去曾简单提过,这信不过重加较祥的说明,此信正是补充上次给军委信上的意见。

信中错误之处请指示。

至于毛林持续几十年的亲密关系佳话,为何最终会落入令人唏嘘的悲剧?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上面这段话出自《孟子》,即:君主看待臣下如同自己的手和足,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自己的腹和心;君主看待臣下如同狗和马,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路人;君主看待臣下如同泥土和草芥,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强盗和仇敌。
毛林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迷雾重重
可惜可叹

……


至德功将,军旅为家,自强不息,惟朴惟慈。

时光匆匆,往事渐渐模糊……

大时代下,小人物也有自己的小历史。

欢迎推荐资料,欢迎分享故事、感悟。

想看留言的,可以往下拉拉,如果看不到或者看不过瘾,欢迎留言。

投稿:siyezidi@126.com


【推荐文章】


历史,总应有不同的角度,有容乃大。毛主席说:“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如果发现不同的观点,敬请理性分析论证,避免感性宣泄攻击。自己说话,也让别人说话,天塌不下来。
这,才是自信该有的样子。

  点击“在看”,让更多的人来看  



倾听音乐,感受时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