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历史惊鸿:朱毛,朱毛,缺一如何?

四野子弟 2020-09-13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民生文旅 Author 民生文旅

编者:文章来源于“民生文旅”。有的读者研究军史多年,颇有心得,热心勘误和发表不同观点,甚为难得,建议大家在阅读文章时综合留言一起评判,兼看则明。若有感触,欢迎留言分享;若有故事,欢迎邮件投稿。分享信息,分享观点,只为了一起缅怀先人,铭记历史,启发思维。 


战略转移


中共历史上有多次次战略转移,最大的最出名一次转移,当然是中央红军长征!

而中央红军主力长征之前,还有很多次比较重大的转移,例如朱毛红军下井冈山到赣南闽西,例如红七军(红八军)、红六军团、红七军团(红十军团)、鄂豫皖红四方面军的先期转移等等……

还有三大红军都长征之后的,红25军等南方各地红军(例如粟裕他们)的转移,以及抗战末期南下支队转移,解放战争一开始中原军区的大突围等等很多人民军队的转移

其中最早一次战略转移,便是南昌起义之后,朱德率领宝贵的珍稀的革命种子们,向井冈山的进军和会师。

如果说长征奠定了毛泽东的地位,那么去井冈山之前的这次转移则奠定了朱德的地位,更成就了林彪、粟裕等一代战神!

怎么解释呢?

朱德在南昌起义时用的驳壳枪

南昌起义成功后,按照既定方针,要进军广东占领出海口,以获得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援助,再复制一次成功的北伐。于是,8月3日,起义军撤离南昌南下。八月份的江西酷热难当,队伍没有水和食物,没有经过合理的休整,又有敌人四面环绕伺机进攻,人员飞速减少。一支没有根据地依托、没有后勤补给的孤军,如同一个没爹没娘的孩子,无人疼爱。接下来,还是不断的战斗、减员、战斗、减员。队伍经过宜黄、广昌、会昌等地之后,减员严重。队伍转移期间,朱德的职务是第九军军长和先遣队司令,一路上除了负责开路之余,还负责宣传和筹集粮食等工作。会昌恶战之后,那支衣衫褴褛的队伍继续东进,进入闽北武夷山时,已经是九月份了。他们的目标是继续东进,进攻潮汕,据说(注意这个词)在那里可以得到共产国际的物质援助。在三河坝那个地方,起义军决定分兵行动:由周恩来、贺龙、叶挺、刘怕承等率第二十军和第十一军的第二十四师,从粤闽边境的大埔乘船,经韩江顺流而下,直奔潮汕;朱德率领第十一军第二十五师和第九军教育团,约四千人留守三河坝,打狙击,干的是苦活、累活,以防敌军从梅县抄袭主力部队进军潮汕的后路。也就是说把原本的先遣队变成掩护部队。

正是这个转变,成为了朱德一生中的转折点。

三河坝位于广东大埔县的南端,三江口之上。汀江从北面向南飞流,梅江从西南奔腾而来,两河交会后向南汇入韩江。三河坝对岸有一座八十多米高的山,叫笔枝尾山,形如鱼尾,山势险要,松林茂密,群峰叠嶂,呈一山镇三江之势,进可攻退可守,乃兵家必争之地。朱德把四千人布置在笔枝尾山,准备打阻击。

三河坝战役纪念碑

当年参加过三河坝战斗的第七十五团团长廖运周回忆:“第二天午后,朱德在河滩竹林旁边,召集全师官兵讲话。他和士兵一样,背着小斗笠,穿着短裤和草鞋,给人一种非常温厚和朴实的感觉。朱德同志动员我们:要坚守三河坝,牵制敌人兵力,为向海陆丰进军的我军创造有利条件(当时我军已占领了潮汕)。同时他指出:我军绝大部分都是农民出身,革命的军队必须与农民结合,才能取得革命胜利。他号召我们要发扬会昌歼敌的精神,保持铁军的荣誉,战胜来犯敌人。”

通过这段回忆我们可以想象,当时一个非常简朴的中年人,正在鼓励一群农民子弟兵,用非常简朴的言语说,咱们要加油、要努力干出一番事业。没有慷慨激昂的言辞,没有夸夸其谈的内容,只有朴实、坚硬。

朱德不仅仅说着非常简朴的言语,还用非常简朴的行动指导大家防守阵地,打击敌人。在朱德的教导下,士兵懂得了一些古老的战争招数,比如说“渡半而击”,就是等敌人过河一半,进退不能的时候开打。

战斗从10月13日拂晓开始,一直打到下午三点,优势的敌军已经对部队进行半包围。此时朱德手下这批人,还是从国民党军队中分离出来的,素质远不如后期中国共产党的队伍。尽管如此,朱德依然指挥他们顽强狙击敌人三天三夜,打到弹尽粮绝的地步,队伍减员一半,再打下去很可能被包饺子。幸运的是,此时狙击任务已经完成,部队开始撤退。

朱德和周士第准备带着剩下的两千人去追赶主力部队,去共产国际那里找吃的。恰恰在这时,朱德迎来一生中最大的考验。他的勇敢,他的胸怀,他的气质,他的魅力集中爆发了。

当朱德他们在三河坝打狙击时,悲剧出现了:潮汕的主力部队失败,然而朱德他们并不知道。

周士第后来回忆:“三河坝战斗进行的时候,我们还不知潮汕已经丢失(部分队伍向南转移,策划了广州起义),起义军主力已经失败。我们当时认为守住这个地区对主力作战有利,因此坚持与兵力超过我们许多倍的敌人作战。激战三天三夜后,东文部、笔枝尾山都被敌人占领,我们已处于绝对优势敌人的三面包围之中,于是就决定退出战斗,拟经百侯圩、饶平到潮汕与主力军会合。”当晚,他们抵达饶平以北的茂芝。第二天清晨,他们遇见第二十军教导团参谋长周邦采带着二百多人(粟裕就在这支队伍内)从潮汕退下来,告诉他们不要去潮汕了,主力队伍失败了。这个消息如同一盆天大的冷水,浇到大伙头上。

前有敌人,后有追兵,孤军残兵,又缺乏粮食和弹药,形势极为凶险。更要命的是官兵思想不稳定。既然主力部队都没了,咱们还能怎么办?队伍解散?隐姓埋名回家种田?或者到工厂当工人去?或者干脆学习蔡廷锴同志重新回国军中算了?从南下开始,许多人逃走了。个别人逃走后没有出路又回到了队伍中(如林彪同志)。

大家把目光转向了年龄最大、级别最高、宽厚和蔼的朱德:怎么办,老大,你拿个主意吧。如果此时朱德大手一挥说散了,队伍中的林彪、粟裕等人大概就从此流浪去了。

——这是历史性的一刻,由朱德说了算。

朱德前排左三,毛泽东前排左二
前排左五何长工,后排左五贺子珍
与参加井冈山斗争的部分同志在陕北合影

这一刻虽然足够光荣,但是要服众是不容易的。因为南昌起义时,朱德职位不高,也没带几个人加入。现在身边的一两千人,以前都是别人的兵。比方说二十五师,是由原来叶挺独立团扩编的。中间不少兵油子。怎么办呢,朱德拿出她母亲勤俭持家的本事,把大家召集起来开会。朱德在会上介绍了一下情况:大意是主力部队没指望了,现在咱们要靠自己。如此一番之后,朱德亮出自己的态度:我是共产党员,我有责任把南昌起义的革命种子保留下来,有决心担起革命重担,有信心把这支革命队伍带出敌人的包围圈,和同志们团结一起,一直把革命干到底!从此之后,朱德成为这支队伍的主心骨。

南昌起义时,贺龙的地位、级别比朱德高,刘伯承的级别比朱德高、名声比朱德响,叶剑英和聂荣臻等人都是黄埔教官,名声显赫,为什么最后十大元帅却是朱德排名第一?原因就在这里。就在南昌起义失败之后,那些地位高、名气大的领导都转移了,只有朱德留在队伍中,把火种带了出来。在那支残缺不堪的队伍中,有很多共和国闪亮的将星,比方说林彪和粟裕。

大会开得并不顺利。经过一系列摆事实、讲道理、抱怨、甚至绝望之后,朱德把大家的意见归纳总结为四条:第一,我们和上级的联系已断,要尽快取得联系,以便取得指示。第二,我们要保存这支军队,作为革命种子,就要找到一块既隐蔽又有群众基础的立足点。第三,现在敌强我弱,我军又是孤立无援,所存弹药不多,行动上要隐蔽,沿边界避敌穿插行进。第四,继续对全军做政治思想工作,发挥党团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坚决扭转对革命失去信心的混乱思想,安定军心,防止一些失败主义者拖枪逃跑。会议否决了少数同志关于解散队伍的提议,形成一个决议:隐蔽北上,穿山西进,直奔湘南。

好了,就这么办吧,反正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但是这个协议只限于军官。

此后半年时间里,朱德和陈毅带着千余人在福建、江西、湖南山地里和对手绕圈圈,行程数千里。如果说日后红军长征是伟大壮举,那么彼时朱德队伍的转移就是红军长征的提前预演——小长征。和日后万里长征一样,过程极为艰苦。

队伍本就是疲惫的残兵,再加上敌人一路上骚扰堵截,人员继续减少。官兵们不堪重负,相继逃跑。不仅仅是大兵离队,开小差;团长营长也离队,开大差。

队伍解体就在顷刻之间。

朱德和陈毅前后对部队进行了三次整顿。在最危险的时刻,朱德做了一个最大胆、最危险、最实际的决定:开大会和大兵们交心。要知道战场之上,在危险的关头,老大总是能躲则躲,因为这个时候不但敌人可能窜出来,身边大兵也可能对你打黑枪。没有谁能保证一支濒临溃散的队伍不出叛徒。项英同志就是死在叛徒之手。

大兵们的思维很简单:咱跟你打仗,就是拿命换一点馒头米饭,你倒好,带着我们打仗,打了那么久,人死了那么多,饭都没得吃,怎么也说不过去嘛。不少同志的兄弟都挂了,肚子又饿,心中来火,往朱德身上开枪也不是没可能。所以说朱德此举相当危险。但除此之外,除非放弃队伍逃跑,他已经别无选择。朱德不愿意放弃队伍,也不愿意逃走,就用最朴实的语调对大兵们说:“大家知道,大革命是失败了,我们的起义军也失败了!但是我们还是要革命的。同志们,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朱德的信念在哪里呢?朱德说:“但是,大家要把革命的前途看清楚。1927年的中国革命,好比1905年的俄国革命。俄国在1905年革命失败后,是黑暗的,但黑暗是暂时的,到了1917年,革命终于成功了。中国革命现在失败了,也是黑暗的,但黑暗也是暂时的。中国也会有个‘1917年’的。只要我们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你们应该相信这一点。”

担任红四军军长时的朱德

这大概是朱德一生中说得最精彩、最为重要的一段话。说真的,在当时的情况下,大家都肚子饿得哇哇乱叫了,哪有心思想那些。但是朱德那番话引起了强烈的共鸣。粟裕回忆:“朱德同志这些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话语,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展示了革命必然要继续向前发展的光明前景,令人信服,感人至深。”


陈毅把朱德的讲话总结为两条纲领:坚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革命必须自愿。


——在朱德决定在最危急的关头和大兵交心的那一刻,红军之父诞生了。这番话,让大兵们摇摇欲坠的心神重新归位。个别人走了,大多数人留了下来。留下来的都是真心干的。不论环境多艰苦,有了信念和信心,就有机会战而胜之。灰心和绝望,除了加速灭亡之外别无效用。但是面对艰难的时候,个人能保持信心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在自处的同时还能鼓舞别人的信心,是领袖级人物才能达到的境界。


朱德不但说,还身体力行。不论行军还是打仗,朱德一直和士兵们一起,一样穿灰色土布军装,一样吃大锅饭。行军时,他有马不骑,和士兵一样肩上扛着步枪,背着背包,有时还搀扶着伤员、病号。见人就谈革命、谈革命前途,如同革命领袖一般能说会道。遇见艰难,总是挺身而出。比如说在石经岭隘口,朱德亲自带领几个警卫人员,从长满灌木的悬崖陡壁攀登而上,出其不意地在敌人侧后发起进攻,抢占了反动民团据守的隘口,带领部队进入赣南山区。粟裕后来回忆:“当大家怀着胜利的喜悦,通过由朱德亲自杀开的这条血路时,只见他威武地站在一块断壁上,手里掂着驳壳枪,正指挥后续部队通过隘口。经过这次石经岭隘口的战斗,我才发觉,朱德同志不仅是一位宽宏大度、慈祥和蔼的长者,还是一位英勇善战、身先士卒的勇将。”


主力部队失败,大差小差乱开之际,只有陈毅坚定不移地站在朱德身边。某日,朱德带着剩下的队伍去了一座叫信丰的山区小城。那里比较闭塞,没有经过什么战乱。起义部队入城后,人们的生活仍然比较正常,商店、饭馆、钱庄、当铺都在营业。


士兵刚从山林里进城,饥肠辘辘,大家按照旧时习惯搞起了“营生”:几人到饭馆大吃大喝,吃完就走,饭馆掌柜要钱,有人用枪口对着掌柜玩一把幽默:“跟它要吧,枪膛里啥都有,金银元宝、袁大头,样样都有啊,要多少拿多少!”吃饱喝足之后,又有军人闯入当铺玩另一种幽默:把手榴弹往柜台上一放,故意把引线拉出来:“那个老板,称称这个有多重,当几个零钱花花呀!”当铺老板自然哆嗦着躲一边,毕竟是军人抢劫啊,谁敢拦截?


朱德听到这种情况自然很生气,心想,我老人家为了伟大理想干革命,可不是带着你这帮小子混黑社会的。当时陈毅是唯一一个团级政工干部,朱德就派陈毅去处理。陈毅充分发挥自身口才和强力手腕,把大家教育一番,把带头闹事的毙了,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把抢来的东西给还回去。再动情地跟大家说:“我的同志们,我们的政策是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保护城镇的工商业。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不是军阀的队伍,我们要有铁一般的纪律,有了这样的纪律,人民才会拥护我们,革命才能胜利。”


朱德见陈毅动作如此干净利索,很欣慰,当即表示:“今后这支部队,由我和陈毅同志共同领导。”从此,朱德任司令,陈毅任指导员。这个格局一直持续到井冈山时期。上井冈山之初,朱德、毛泽东、陈毅组成了最初的三人团。直到那次陈毅不小心让毛泽东下岗失业,才淡出最高决策层。长征之后,陈毅和朱德天各一方,一南一北,相隔十年,无恩亦无怨。又过了数十年,陈毅和朱德依然没有交集。


作为一支队伍的领导,光说还不行,还要做,还要谋划队伍的出路。队伍整编之后,遇到一个实实在在的困难,就是吃喝拉撒的问题。都年底了,大兵身上穿的还是南昌起义时的单衣,粮食不够吃,钱不够用,陷入了绝境。怎么办呢,朱德从报纸上看到国军十六军距离不远。十六军军长范石生是朱德在云南讲武学堂的同学,两人关系不错,有八拜之交。二人共同加入同盟会,又一起在滇军中讨过生活。与之相似的是,毛泽东在长征期间亦从报纸上看见陕北红军前往落脚,不得不说,报纸是好东西啊。朱德和陈毅商量,决定和范石生联系。经过一番沟通之后,朱德取得这样的待遇:朱德可以来去自由,想走就走,不想走,可以把自己的队伍以国军十六军一零四团为番号隐蔽在国军中好吃好睡。看来人缘好就是好哇。联系到从南昌南下时,同窗好友杨如轩给朱德让道,不禁让人想到:好人好报这事在军队也适用的。


我们不禁要问,这时的蒋介石干吗去了?忙呢,忙着和汪精卫争夺国民党正统。


最终,纸包不住火,蒋介石忙完宁汉战争之后,很快知晓南昌起义残部隐蔽在国军之中,很生气,但也没辙,因为石焕生并不受蒋介石控制。蒋介石发给石焕生密电,让石焕生解决朱德。石焕生则非常讲义气,让朱德走了。


朱德也没有闲着,一方面派毛泽覃去井冈山联系毛泽东,另一方面去湘南搞暴动。然而在湘南并不成功,一些行为过于极端,把革命招牌给坏了。最后,朱德带队去了井冈山,见到了一生的战友——毛泽东,从此拉开热血大幕。 


两双大手

朱毛相会有很多偶然原因。

朱德恰好在和地下党接头时得到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消息。与此同时,毛泽东也在派何长工去找南昌起义的残部。何长工下山先到长沙,然后前往湘南。但白色恐怖严重,过不去。何长工只好折回长沙去武汉,在汉口坐上美国轮船到了香港。经广州到达韶关,已经是1927年年底了。一个偶然的机会,何长工去澡堂洗澡,听两个军官聊天,说这里驻扎的一四零团是参加南昌暴动的队伍,团长王楷就是朱德。何长工立刻、赶快、马上收拾东西,化装成华侨商人,去找朱德。这样,朱德、毛泽东就取得了联系。

但更多的还是必然性。经过数千里小长征,已经疲惫不堪的朱德意识到根据地的重要性。一支军队要想生存下去,必须有自己的根据地。这一点,他们在南昌暴动时就没有考虑到。不管是周恩来,贺龙,或者叶挺,都是想趁国民党内部不统一,干了再说。毛泽东的秋收起义比南昌起义晚几天,却率先到达井冈山,搞起了武装割据,维持生存权利。朱德对此比较欣赏。

1928年4月28日,朱德的大手和毛泽东的大手握在一起,从此风云变化。此后将近半个世纪时间内,“朱毛”组合风靡神州大地,携手前行间,天翻地覆。近代史上有过很多双人组合,太平天国的洪秀全和杨秀清,辛亥革命前后的孙中山和黄兴,甚至蒋介石和何应钦,都是很不错的组合。但是最成功的还是朱德和毛泽东。

1928年的朱德42岁,是共产党员,已经从军20年,历经过辛亥革命、护法战争、军阀混战,参加过大大小小的战争数十次,军事经验极其丰富,是一个优秀的统帅。他作风朴实,绝不动摇,而且眼光也不错,调教了粟裕,提拔了林彪。

1928年的毛泽东35岁,书生出身但学历不高,搞过宣传但没有名堂,搞过政治但不被信任和重用;不过,没有关系,他有睥睨天下的气魄,并且拥有实现那种气魄的雄才和大略。他是独一无二的,他的大手强力改变了历史的节奏。

1928年的朱德虽然有种种优点,但是他还需要一个足以安定天下之人为他指出新的出路。他曾就学于旧学堂,问道于欧洲,均没找到那出路。他求教过孙中山,请教过陈独秀,也没有得到正确答案。

1928年的毛泽东虽然用他独特的气质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但是缺乏切实可行的人才。毛泽东本人参军没几天,带兵也没几天,空有一套理论而没有实践。参加秋收起义的将星并不多。十大元帅里面只有罗荣桓元帅一个,而且还是搞政治的。十大将军里面只有谭政一个,也是搞政治的。真正以打仗见长的反而是黄永胜上将,但他是在跟着林彪之后才闪耀光芒的。

1928年朱德的队伍,可谓人才济济。元帅就有朱德、林彪、陈毅三位,大将有粟裕、黄克诚两位。在加上之前转移的骨干,如刘伯承;受伤掉队的,如许光达,真是将星闪耀。

朱毛会师于井冈山,如同肢体和大脑组合在一起,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对毛泽东而言,思想终于不再是空洞的。对朱德等军人来说,终于不用对着旧军事思想和“洋”军事思想而迷茫无助。他们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路。所谓的马列主义终于不再是理论空壳,终于成为了五千年巨人脚下的合脚的鞋子。

两双大手相握,从此许多历史人物的命运改变,从此世界的颜色改变,从此之后历史的流动方式改变。

不过,相比之下,毛泽东的那双手更为有力一些。

为了能,更有力来说清楚,这一时刻的,历史级、战略级的重大性,下一期要写一写失败后是什么样子。

毕竟弱者,在强者为尊、弱者恒弱,这样更大概率的逻辑下,当然更大的可能是失败,而不是我们今人自动驾驶模式下,想当然的理所应当的成功,例如180师的惨痛教训!

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今人深刻、钻心体会到,成功之不易,之艰苦卓绝,之惨痛代价,尤其是得之不易!


声明: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交流,不代表本号观点。


至德功将,军旅漂泊,自强不息,惟朴惟慈。

时光匆匆,往事渐渐模糊……

大时代下,小人物也有自己的小历史。

欢迎推荐资料,欢迎分享故事、感悟。

想看留言的,可以往下拉拉,如果看不到或者看不过瘾,欢迎留言。

投稿:siyezidi@126.com


【推荐文章】


历史,总应有不同的角度,有容乃大。毛主席说:“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如果发现不同的观点,敬请理性分析论证,避免感性宣泄攻击。自己说话,也让别人说话,天塌不下来。
这,才是自信该有的样子。

  点击“在看”,让更多的人来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