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治理||戴志明:积极推进汕尾高质量“融湾强带”建设
积极推进汕尾
高质量“融湾强带”建设
戴志明
近年来,汕尾市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创新引领、开放崛起,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呈现强劲态势,迈出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充分展示新时代广大干部群众的新担当新作为。加快汕尾市“融湾强带”,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汕尾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如何做好这项工作,笔者抛砖引玉提几点粗浅建议。
一、发展“蓝色经济”,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汕尾依山傍海,向海而兴,海洋和山川是汕尾市最独特的资源优势。在城市定位上,汕尾市被省委赋予“建设成为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的新定位;在资源禀赋上,汕尾市有93个岛屿、10个港口、3个海湖,海域面积占全省海洋国土的14%;在地理位置上,汕尾市有天然深水良港,与香港相距仅81海里。
(一)建设新型临港产业,乘势把汕尾港向贸易港、中转港转型。尽快推进新航道、20万吨级新货运码头、泊位等港口物流基础设施开工建设,实现港口规模和能级的快速提升。对标国际标准,开展跨境金融业务,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保税物流、融资租赁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建立跨境电商临港产业示范基地,把境外优质产品引进来,把当地海产品、农产品、土特产品等卖出去,让全球的人流、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汇聚汕尾市,从而使汕尾市成为全球的订单中心、交易中心和信息中心。
(二)加快海岛开发,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实施海岛生态修复整治,以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多方协同合作,合理开发利用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可再生绿色新能源,有效开发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制药、海水淡化等新型产业,实现海洋高新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把汕尾市相关海岛打造成“临港生态智造岛”。
(三)坚持蓝色引领,发展滨海旅游产业。深入挖掘滨海旅游潜力,积极优化产业布局,加强旅游品牌建设,着力打造“海洋+”旅游,做足“山、海、岛、湾、城”大文章,将游艇码头、邮轮母港、滨海风光、历史文化等镶嵌在广东滨海景观公路汕尾段沿线上,擦亮“休闲海滨、东方红城、名人故里、美丽乡村”粤东明珠,与大湾区城市群实现错位竞争、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将汕尾市建设成为全国知名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为实现“蓝色崛起”作出汕尾贡献。
二、打造“智慧医疗”,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
积极培育本土创新型企业,更好地培育创新“土壤”,营造“双创”氛围,让内生型经济成为汕尾市经济发展的优势。建议编制汕尾市卫生信息化(智慧医疗)建设规划,以“互联网+健康”为引领,建立全员人口数据库、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以及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临床管理综合系统,加快“雾桌面”系统及机房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全面升级改造,使公立医院、民营医院主要医疗数据,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档案全部上传沉淀至市相关数据平台,实现卫生健康信息数据互联互通,促进医疗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提升汕尾市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水平,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三、大力“筑巢引凤”,打造人才新高地
建设创新孵化基地、人才安居工程及创业绿色通道,引进“智能制造、信息技术、新金融、新能源、海洋开发、港口规划建设、港口物流、康养”等高精尖缺人才队伍,为汕尾市的振兴发展出力、出智、出资。
新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院士工作站、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广东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等平台,打造创新人才集聚的高地、项目孵化的摇篮和成果转化的桥梁,为统筹推进全市县(区)域经济稳健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及促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四、对标深汕特别合作区,以“飞地经济”带动区域协调发展
对标、借鉴“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成功模式,科学谋划产业布局与资源配置,大胆探索与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发展“飞地经济”,重点谋划共建组团式“飞地园区”试点,主动承接大湾区产业外溢的辐射带动,着力招大引强、补链强链,主攻科技含量高、资本密度高、产业关联度高、投入产出高的项目落地汕尾市,做优做强,使“飞地园区”真正成为大湾区投资洼地、价值高地及现代产业重要战略腹地。
通过“借船出海”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提速、产业升级提速,实现汕尾市经济赶超发展,成为沿海经济带上的新增长极。
五、筹建汕尾市湾区大学城,面向粤港澳青少年开展安全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作出重要指示:“我们党要巩固执政地位,要团结带领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
建议从国家层面统筹规划,紧跟当前形势发展,率先下好“大湾区爱国教育”的“先手棋”,由汕尾市政府牵头,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政策支持,筹建汕尾市湾区大学城,是顺应时势之举。汕尾市是著名侨乡,发挥侨乡优势,用好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的资源,进一步抓好粤东侨博会,提升开放水平。全方位深化粤港澳三地在安全教育领域的合作,依托大学城的高校资源,共建军民融合安全教育基地,加强对粤港澳青少年的国家安全宣传教育,提升国家安全意识,对于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作者:广州市智慧治理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来源: 汕尾日报
《南方治理评论》稿约
《南方治理评论》始创于2013年,CNKI来源集刊,原名《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由广州大学和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和广州市智慧治理研究中心主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连续性学术辑刊。
《南方治理评论》秉持“培育公共精神,直面转型中国,诠释社会热点,扩展学术深度,贴近重大需求,服务国家治理”,追求“本土化、专业化、个性化、国际化”,崇尚原创研究、微观研究和深度研究的学术精神,试图在中国繁杂的地方语境下运用本土话语体系着力解读地方性知识和日常性逻辑。
《南方治理评论》认为,作为以学术为毕生事业的研究者来说,我们应该告别那种脱离现实生活玄虚的致思方式,以关注现实、关怀民生的学术伦理和脚踏实地、开拓创新的学术精神立足公共生活、直面中国现实问题,从而确立中国地方治理本土化研究的问题意识、研究旨趣和学术路向。
《南方治理评论》主要设置有“学术一线”、“数字治理”、“健康治理”、“灾害治理”、“南国讲堂”、“伶仃书评”、“回归访谈”等栏目。
通讯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512室
邮政编码:510006
办公电话:020-39366779
投稿邮箱:gdgzpar@163.com
投稿网站:http://iedol.ssap.cm.cn/(选择“社会政法”)
投稿体例:https://pan.wps.cn/l/srr2hdj
《南方治理评论》第7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6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5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4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3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2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1辑
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南方治理研究院在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州市智慧治理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吸纳海内外学术团队和学术资源整合而成,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珠三角政府治理、粤港澳大湾区社会治理、珠江流域生态治理、泛珠三角健康治理、南中国海安全治理等五大方面。根据《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精神要求,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致力于建设成为“经世致用、咨政育人”的中国南方地方高校特色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