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蒋为、吉萍、赵敏: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
刊期:《世界经济》2023年第8期
原标题:劳动保护、特定技能依赖与工业机器人兴起
本刊网址:www.jweonline.cn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下载全文
点击话题标签“#2023年第8期”,了解《世界经济》本期更多论文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促使以机器人为代表的工业自动化飞速发展,机器人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已成为众多经济学者关注的焦点,大量研究围绕“机器换人”与失业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但并没有达成一致观点,在理论与经验层面仍存在争议。现有研究都以劳动力市场不存在摩擦为基本假设前提,未考虑制度因素在研究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市场中的作用,这也就忽视了制度可能是决定“机器换人”问题的第三方共同因素,即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可能并不是失业加剧的原因,而和就业一样是制度决定的结果。忽视制度可能产生严重的内生性问题,这也对现有“机器换人”理论进展产生重要挑战,经验研究结果存在不同结论的原因也可能根源于此。在复杂的国家制度体系中,为解决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带来的市场失灵问题,各国均形成了各异的劳动力市场制度以塑造本国的劳动力市场。其中,劳动保护制度作为劳动力市场制度的重要体现,通过建立企业和劳动力间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最终规范就业关系,改善劳动力市场环境,保障劳动力合法权益。这成为经济学者长期关注的重要问题。然而,随着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工业自动化的快速发展,劳动保护不仅影响企业对劳动力的雇佣决策,还将决定企业的工业自动化发展程度。因此,劳动保护是否加速了“机器换人”进程?过度工业自动化是否有可能造成失业加剧?这些重大问题在现有文献中还没有得到有效回答。本刊在2023年第8期推出蒋为、吉萍和赵敏撰写的《劳动保护、特定技能依赖与工业机器人兴起》。该文从劳动力特定技能视角探索了各国在劳动保护制度上的差异对工业机器人兴起的影响,在不完全信息的纳什博弈模型中构建了劳动力特定技能获取与企业的机器人决策模型,从特定技能提升效应和机器人替代效应两个角度建立了劳动保护与工业机器人兴起的理论关系,并采用1993-2019年的跨国数据构建广义双重差分模型,识别了劳动保护对工业机器人兴起的影响。此外,该文聚焦中国实情,利用《劳动合同法》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从微观企业层面探究劳动保护对中国工业机器人兴起的影响,验证了该文理论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该文研究发现,从全球来看,劳动保护程度的提高对工业自动化发展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劳动保护程度的提高在特定技能依赖度更高的行业中对工业自动化产生了更突出的负向影响,从而导致不同行业工业自动化发展的不均等。该文研究表明:提升劳动力特定技能是化解工业自动化对劳动力市场冲击的重要途径。具体而言,该文的核心结论有:第一,劳动保护提高了劳动力对自身特定技能水平的投资;第二,劳动保护驱使企业更多的采用工业机器人进行生产以节约调整成本,由此可能引发“机器替人”并造成过度自动化现象;第三,机器人兴起在不同特定技能依赖度的行业中有所差异,特定技能依赖度高的行业不易实现自动化。据此,该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政府应当制定和完善劳动合同法规,以全方位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劳动保护制度约束,加大对劳动者特定技能报酬的保护,使其更有意愿和动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第二,政府应当制定公平的税收政策和补贴政策,引导技术变革朝着“人员友好型技术”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技术进步与就业稳定的双重目标;第三,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推动劳动力适应更高水平的技术要求。在劳动力投资于自身特定技能水平的过程中,政府应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加强公共服务职能,联合工会和企业等组织为劳动力提供特定技能再培训与再教育的环境和机会,从而缓解机器人兴起对劳动力就业的负面影响。该文边际贡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在理论层面上,本文首次在不完全信息的纳什博弈模型中讨论了劳动保护对工业机器人兴起的影响,创新性地提出了特定技能效应机制,不仅从特定技能效应的角度创造性地解析了在工业机器人兴起背景下劳动力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内生选择,而且从企业特定技能视角出发深入地解析了工业机器人创造效应产生的理论根源,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分析视角。其次,在研究内容上,本文首次从劳动力市场雇佣制度约束出发,考察了劳动保护制度下企业通过权衡替代效应和特定技能效应对工业机器人兴起产生的影响,弥补了现有文献忽略劳动保护制度在机器人兴起中影响的不足之处,突破了现有仅从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角度对工业自动化快速发展原因的研究。最后,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首次构建了广义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劳动保护对不同行业机器人兴起的影响,丰富了工业自动化行业分布的相关研究,扩展了现有文献对于工业自动化的研究边界,为解析全球和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兴起提供了经验证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