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川论

滦河人 方舆论坛 2023-02-16

中国的行政区划传承久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体制创新,笔者认为应以流域重新设置区划。

流域区划,即摒弃以历史沿革维系的现行行政区划,按江河湖泊海洋流域重新划分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地方行政区划体系。使流域地理系统、生态系统、灾害系统、资源系统、社会系统等五大系统吻合,实现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流域区划体系为中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生态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一、             传统区划的矛盾

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实行郡县制以后,中国才有了全面的地方行政区划体系。其后,在二千年的封建历史上,或中央集权,或地方割据,行政区划多次演变,中央集权国家行政区划体系日趋稳定。

古代最初的区划模式是“山川形便”。所谓“形便”就是顺应山川地形,按自然地理划分行政区域。这种区划摸式有利于农业生产,但是为地方势力“据险割据”提供了条件。

为了维护中央集权,出现了“犬牙相入”的区划摸式。就是把这条川的一块地方划给山那边管辖,同理,又把那条川的一块地方划给山这边管辖,好象犬牙一样互相切入,这样,地方势力想要利用“山川形便”造反割据就不那么容易了。这种区划摸式历朝不断强化,逐步走向极端。不仅省级区划犬牙相入,而且郡县级也要犬牙相入。“犬牙相入”的区划摸式在个别历史事件中确曾起到过制止割据维护中央集权的作用,但是这种跨山跨河的行政区域不利于农业生产,不利于兴修水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省级行政区划作了一些调整,撤消了西康省、察哈尔省、热河省、辽东省、辽西省,并到相邻的省份。但明清的“犬牙相入”省县建制仍旧保留。

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建立海南省、重庆直辖市,建立市管县、县级市、建制镇的城镇体系。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作用得以发挥,传统的“犬牙相入”行政区划体系的基本矛盾远未解决。

“犬牙相入”的区划摸式的突出特点是跨山跨河的横向切割,可以称为横向区划。

除了台湾、海南两个海岛省,全国只有江西独辖赣江鄱阳湖水系,其余各省边界把中国的山脉河流切割得支离破碎、七零八落。

这种横向区划已经成为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障碍,中国行政区划改革需要体制创新,全面的行政区划改革势在必行。

一、      全新视角认识流域

流域是河流、湖泊及其地下、地上水源和自然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流经和汇聚的区域,即水系的水床、水体、水面、水底和上游下游、左右二岸的土地、山坡以及水流注入的海域共同组成的地理系统。

水系的流域自然系统是由若干支流的小流域系统——“川”组成的。

“一县一川”,“川”是区划的基础。

川是一个小流域。每个水系形成的流域是一个大系统,而他们的支流流域是小系统。这个小系统就是川。

川是一个地理系统。川是江河支流的小流域。它包括河流的水面、水体、水流、河床、河流两岸的土地、两侧的山坡,通俗地说就是“二山夹一水”。川是在地球长期的地壳运动、地质变迁、海水退潮、河水下泻的冲刷过程中形成的,川是连接高原和平原的颈动脉,是自然界水循环的重要通道。

川是一个生态系统。按川分布着河流和湿地的水生生物群落、两牺生物群落、草原生物群落、森林生物群落、农作物生物群落和人畜生物群落。这些生物群落互相依存,互相制约,既有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又有人类社会的正向建设和反向破坏,从而共同成为一个以川为空间存在形式的大生态系统。江河湖海是地球生态系统的“脉博”,一个流域的生态水平可以集中地从江河湖泊的水质、水量、水能、水产状况“诊断”出来。

川是一个灾害系统。森林植被破坏造成的水土流失是按流域分布的;水灾、旱灾是按流域分布的;三废形成的污染也表现了明显的流域特征,废水是按流域分布的;固体废物的分解、渗漏、冲刷、流失也是按流域分布的;废气的空中流向和尘埃回落也是基本上按流域分布的;地震的堰塞湖也是按流域分布的;其他自然灾害也大多是按流域分布的。

川是一个资源系统。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丰富的物种资源、生态资源、气象资源都基本是按川分布的。

川是一个社会系统。表现为具有一定生产力水平和文明程度并有一定组织形式的人类社会。这个社会系统包括人类居住的城市和农村及对生态系统产生直接干预的以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主要方式的生活和生产活动,而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按川分布。“川”是人类社会的主要空间分布形式。

地理系统、生态系统、灾害系统、资源系统都属于自然系统,传统的行政区划违背自然规律,用社会系统“切割”自然系统。在过去人口稀少,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漫长历史时期问题尚不彰显,但是到了现代人口增加,资源消耗剧增,这种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脱节的格局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流域区划的设想将人类的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吻合起来,“一省一江、一郡一水、一县一川”的基础是“一县一川”。

二、      流域区划的优越性

相对传统区划,流域区划有如下10大优越性。

1.   流域区划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中国生态环境先天脆弱,历史上生态破坏与社会动乱互为因果,恶性循环。经济发展造成了环境破坏,生态环境保护上存在大量问题。

随着城乡经济的迅猛发展,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全社会对此都非常重视,新闻媒体宣传,地方领导重视,群众提高认识,立法步伐加快,专家调查研究。在国家财力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投资数万亿元用于环境保护,但效果并不明显,生态形势仍十分严峻。原因何在?

换个角度,从体制上找一找原因。地方政权的权力运行,职能发挥,必然在其所辖行政区域内进行,人民群众民主权利的行使及经济和社会活动也必然在一定行政区域内进行,行政区划不合理,必然制约政府和社会机制的运行。

现行的行政区划使各个水系山脉被横向切割,由于一条江河山川分属不同省县,大家各自按自己的需要争夺资源,铺摊子、上项目,诸侯割据,各谋其利。生态环境的大锅饭造成了上游砍树,下游挨冲;上游截水,下游水荒;上游污染,下游受害。上游省县对下游损失不承担责任,下游对上游的生态建设不承担义务,上游下游互不协调,利益对立。

一方面“一江多省”(即一条江河分属多个省)造成协调不利。另一方面一省多河(即一省辖几个不同水系的河段),造成多线作战,顾此失彼,精力分散,财力浪费,资金投入效益低,跨省县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环保部门组织过几次大规模的流域治理工作,但很快出现了反弹。由于行政区域的制约,条块利益矛盾的存在,协调工作收效不大,推诿、扯皮、掣肘现象普遍存在。

很多规划需要在全流域规划,而实施却要由不同省县去实施,流域本来是一个整体,却发挥不了整体优势。不同行政区域的利益纠纷阻碍了环保措施的实施,近年来,各地水能纠纷、水产纠纷、水运输纠纷、水工程纠纷、水资源纠纷、排洪纠纷、污染纠纷、边界纠纷大幅度上升,调而不解,久拖不决,造成巨大内耗,有的矛盾相当尖锐,纠纷的参与者不仅有农民和企业,而且有省市县乡地方政府,解决难度很大,这些矛盾的存在不但阻碍生态建设,而且成为破坏社会安定的危险因素。

上述问题说明,当地方利益与其流域利益发生矛盾时,地方政府和个人及企业会本能的选择地方利益;当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矛盾时,人们会本能地选择经济利益,只有当生态利益威胁经济利益时或二者利益一致时人们才会选择生态利益。而现在各流域的生态环境的问题恰恰是是同一流域之内不同行政区域的利益不一致造成的,也就是由不合理的行政区划造成的。

解决这一体制矛盾的出路就是彻底摒弃传统行政区划,按河流湖泊海洋流域重新划分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形成“一方水土一方人,一个政府一条河”,“一省一江,一郡一水、一县一川”的流域区划体制,那么上述种种矛盾就可以不解自开。

在“一方水土一方人,一个政府一条河”流域区划体制下,无论是一川一河的上下游,还是一个大水系的上下游,都属一个地方政府管辖,那么在一个流域内就会形成一致的经济利益,不论是生态破坏还是环境污染,受害者将是自己;相反,协调一致的保护开发受益者也是自己。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内在激励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可见只有坚决地改革行政区划根除体制弊端才能为真正解决中国环境问题提供体制保证。

在“一省一江,一郡一水、一县一川”的流域体制下,将有利于生态科研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现行的地理、生态、海洋、水文、地质、气象等科研体系同样是建立在“横向区划”基础上,行政区、生态区、气象区、科研区不吻合,科研活动难以突破行政区域的束缚,科研成果推广困难,专家的建议难以实施。在流域体制下的科研体系将彻底克服过去的条块弊端,种种关系将得到理顺,其效益显而易见,不再赘述。

2.   流域区划强化防灾抗灾体制

我国是一个多灾国家,政府在防灾减灾事业上作出了巨大努力,但是因为行政区划不合理,使防灾减灾工作事倍功半。年年常设的跨行政区域的抗灾指挥机构,指挥层次多,运转效率低,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矛盾复杂,处理困难。每次抗灾都要由中央使用强硬的行政手段才能协调组织。

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在加快,大旱大涝大水大风等极端天气已经大大增加,自然灾害将越来越频繁,抗灾减灾的形势越来越严峻。2007年,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强调了体制和机制。而且在多个文件中提出“突破行政区域”。这说明现行的传统行政区划确实是防灾抗灾的体制障碍。

笔者认为,与其“突破行政区域”不如实施流域区划,这才是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最有力最基础最根本的体制举措。

我国的自然灾害表现了明显的流域特征,为害最烈的洪旱灾害是按流域分布的。如果本文建议的流域体制得以实施,那么“一省一江,一县一川”的流域区划体系就可以减去那些不必要的跨行政区域的指挥层次,地方政府精力集中,各部门指挥畅通,协调一致,防灾抗灾的体制将大大强化。

淮河久治不愈的体制原因就是五省辖淮,解决淮河问题的根本体制措施就是组建淮河省。同理,太湖越治越污的体制原因是四省辖湖,解决太湖问题的根本体制措施就是把太湖流域全部划归上海,成立太湖省。

3.   流域区划有利于水资源的保护开发

缺水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中国尤为严重。据报道,全国65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110个严重缺水,占全国城市的1/6

农业用水更为紧张,旱涝夹攻,愈演愈烈,工业污染造成清洁水源紧张。由于长期大量开采地下水,许多地方出现大面积地下水位下降,地面下沉,海水倒灌、土地盐碱化、沙漠化等严重问题,华北平原的地下大漏斗还在扩大。

水资源开源节流的长期目标是恢复建设涵养水源的生态系统,近期目标是尽快制止水土流失。在现行的行政区划中一江一河分属不同省县管理经营,各种利益矛盾尖锐复杂,纠纷不断。

如果流域区划得以实施,那么在“一省一江、一郡一水、一县一川”的行政区划体制下,“一方水土一方人,一个政府一条河”,那么保护和开发、建设和利用、开源与节流、投入与支出,执法与服务都是自家的事。管辖权限明确、经济利益一致、建设动作协调、领导统一有力,很多矛盾不解自开。

在“一省一江、一郡一水、一县一川”的行政区划体制下,水利事业将顺利走上市场轨道,水将像土地、矿产一样成为地方的基础产业和财政支柱,地方政府可以妥善处理资源性收费、营业性收费、执法性收费与财政收入的关系,使水的资源性和商品性和谐地统一起来。

在“一省一江、一郡一水、一县一川”的行政区划体制下,水资源的科学管理,保护开发和生态建设将使水资源危机大大缓解,“大锅水”造成的浪费将从根本上得到抑制。

在“一省一江、一郡一水、一县一川”的行政区划体制下,不但可以加快各水系上游水源区的生态建设,而且各流域政府可根据本流域的情况科学规划水利工程。在传统的横向区划局中,由于多省一江,利益协调困难,水利水电事业不得不由中央直接管起来,而在流域体制下,水利水电的规划建设经营管理都可以下放到流域一级和省县一级,中央水利部门集中精力于执法科研,卸掉了经营管理的负担。水能资源的开发、水库水电站的管理体制将彻底理顺。

在“一省一江、一郡一水、一县一川”的行政区划体制下,全流域的综合效益将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所谓综合效益是指淡水、湿地、水产、水能、航运、旅游等。我国各水系都有一些特有的水生生物群落和各具特色的名贵水产品种。由于同一江河湖泊分属不同省县,上游下游之间互无约束力,结果造成乱捕乱捞,有的品种频于绝灭,内河养殖简直是神话。如果实行流域区划,那么水产品的繁殖、迥游、捕捞、生产、养殖加工、销售、科研都可以由一个流域级的大企业统一起来,使水产业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

在“一省一江,一县一川”的行政区划体制下,内河航运将由一个流域级的政府管理,而不是目前的几家共管,从而形成水陆交通相辅相成的流域运输格局。

在“一省一江,一郡一水、一县一川”的行政区划体制下,流域体制下的旅游将更具活力。自然保护区将得到更好地保护,野生动物、植物的生存条件更为改善。

4.   流域区划有利于国土整治

国家制定的国土规划中不少内容是按流域制定的,但在实施中却需要不同省县去执行。在现行的横向区划格局中,地方政府的生态建设难以突破行政边界的制约、难以实现全流域的协调,因此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这也正是多年来无数的美好规划频频落空的体制原因。流域区划将为国土整治规划的实施消除体制障碍。

5.   流域区划有利于海洋国土的开发和保护

我国对海洋国土的开发保护已取得重大成就,全社会的海洋国土意识、海洋生态意识、海洋资源意识、海洋权益意识、海洋国防意识正在迅速提高。

流域区划把入海流域与海洋流域共同划为大流域行政区,有利于强化对海洋国土的开发和保护,在防治入海水流污染、保护海产资源、海岸线地质保护建设等方面有利于实现统一有力的行政领导和法制化管理,并使海洋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和谐统一起来。内陆省份和沿海同划为一个大流域区,使内陆省份也有了海洋出口通道有利于内陆省份的开放。

6.   流域体制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行政效率

省县乡三级地方政府既代表国家利益又代表地方人民的利益,具有双重身份,国家的一切法律政策、治国方略都是通过地方政府逐级实施的,所以地方政府的运转效率是国家机制能否高效运作的基础。

现行的横向区划。严重地制约着省县乡三级政府的职能发挥,在横向区划体制下,人力、财力、智力难以集中,往往顾此失彼,左右为难,不仅生态领域如此,其他社会领域亦是如此。

本文要特别强调县这一级。省市二级管官不管民,而县一级则是国家和社会职能比较完备而又直接面向社会基层老百姓的一级行政区划,县级行政职能的发挥对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起着特别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县级经济主要是农业经济,为农民服务、为农业服务、为农村服务是县一级的主要任务。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商品交换、民间往来,文化科技教育发展大都是在县一级进行的。公路客货运输的大头也在县这一级,所谓县域经济的概念正是在这样的事实基础上提出的。

传统的现行的县级区划呈现“块块”形,边界线跨山跨河横向切割,一个县往往有几条川、几条河、几座山,不仅生态保护困难,经济社会系统的运转效率也迟滞低下。一个县财力有限,同时治理几条河困难重重,而一条川被二三个县切割,大家各谋其利,各搞一套,上游下游的规划建设不吻合,不协调,这是山区县水土流失的体制原因。

在横向区划中,总有一些所谓"偏僻落后"的地方,省县政府对这些地方遥控遥感,鞭长莫及,使这些地方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被遗忘的角落”,国家的政策、法律、决策指挥到了这些地方已成强孥之未。事实上,所谓"偏僻封闭"正是不合理的横向区划造成的。在现行的横向区划中,河流山脉被边界线横向切割,公路、邮路、电力、通讯线路都要跨山跨河。建设投资大,维修成本高,能源消耗高,运转效率低。在山区县因雨雪停车停电造成社会活动瘫痪是常有的事,畜力车和自行车的使用受到限制,对汽车的依赖加剧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在“一省一江、一郡一水、一县一川”的流域体制下,县级政权的职能将大大强化,很多矛盾将不解自开。生态领域已如前述,不复赘言。就社会职能而言,在一县一川的体制下,公路、水路、邮电、电力线路、通讯线路、信息网络都将顺川分布,与河流基本一致,像血管神经与骨骼肌肉一样紧密结合,形成国民经济的强劲发达的躯干和四肢!

在“一省一江、一郡一水、一县一川”的流域体制下,那些传统的跨山跨河的横向公路在流域体制下仍将发挥其横向网络作用,但其不合理运输流将会被抑制。例如:干部下乡、群众进城不必再翻山越岭。从全国范围看,当然要有几纵几横的大网络,但按流域分布的县乡级纵向公路体系将是公路运输的基本骨架。县乡级公路建设方针应该是:规划设计着眼未来发展加宽拉直,路面质量立足现有财力逐步提高。

在“一省一江、一郡一水、一县一川”的流域体制下,人流、物流、能量流、知识流、信息流、资金流,朔川而上,顺川而下,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既使是上游山区也不再“偏僻”,封闭落后将成为历史!交通方便,信息通畅,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商品流通、民间往来更加快捷、高效。正是:不用移山山自移、出山何须再翻山!

在“一省一江、一郡一水、一县一川”的流域体制下,实行县乡干部任期与五年计划同步,规划计划的制定者就是实施者,地方官员可以放开手脚施展才能抱负,兑现就职承诺;政府部门可以彻底摆脱体制障碍,集中精力于一河一川而百业俱兴。望林草农田而察民情,看山水生态而知政绩。

在“一省一江、一郡一水、一县一川”的流域体制下,科普宣传将更容易被社会接受,科技教育迅速发展,中小学的乡土地理将是流域地理;生态法律将彻底摆脱利益干扰成为保护生态的坚硬盾牌;资金投入集中专一。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将得到最佳结合点,生态环境、资源配置、抗灾减灾、水利电力、交通通讯,城乡关系将彻底理顺。

在“一省一江、一郡一水、一县一川”的流域体制下,地理系统、生态系统、资源系统与社会系统等四大系统吻合叠加,自然与社会将实现最和谐的统一。

7.   流域区划有利于流域经济发展

中央已经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流域区划将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有力的体制支撑。

所谓流域经济就是以地理生态环境和资源配置为基础,按流域分布与行政区域吻合的地方经济体系,流域经济就是流域体制下省县经济。

在一个流域内,上游地区要承担保护生态的责任,下游地区承担生态投资以及技术和人才支援的义务。市场机制不可能形成这种下游对上游的反馈,只有靠财政、行政、法律手段才能形成,只有流域体制下喊了几年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和下游反哺上游才能落到实处。

流域体制下的省县经济既坚实有力的上游生态基础,又有下游的技术产业群;既有充满活力的市场机制,又有政府有力的规划引导执法服务;既有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区域分工,又有立足本流域资源的产业结构。现在中央财政加大了对西部的投入,如果本建议的流域区划得以实现,那么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必将得到高质量实施。

8.   流域区划有利于民族团结

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经济文化已有了很大发展,生态环境、自然灾害、人口压力等问题已经凸现出来。传统行政区划产生的种种问题已经同样不可回避。在充分尊重少数民族意愿,保证民族区域自治权利的前提下,在各兄弟民族自治区域之内也应充分考虑流域原则,作出一些必要调整,特别是一县一川的调整。

有句话,少数民族在山上,汉族在平原。笔者认为更准确的说法是,少数民族在各水系的上游山区,汉族在各水系下游平原。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传统行政区划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制约了各兄弟民族的交往,在流域体制下,如果一个水系的上游的兄弟民族与下游的汉族同划为一个大省,将有利于各民族的交往。

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并不是单一民族,一个民族也并不一定集中地住在一起。西藏自治区之外,云南、四川、青海也有藏族自治州;新疆也有蒙古族自治州县;广西壮族自治区也有很多其他兄弟民族。可见,实行流域区划后,按流域对兄弟民族自治区域进行一些调整只是改变了民族的组合和自治的级别层次,并不妨碍兄弟民族自治权利的行使。

在流域体制下,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将会得到更全面的贯彻,更富于时代精神。各个兄弟民族将会形成更加一致的经济利益,政治上团结互助,经济上互助互利,生态上团结协作,文化上互相学习融合。

9.   流域区划有利于准确界定行政边界

历史上行政区划多次变动,新中国对省级行政区划也作过一些调整,但是行政边界问题一直存在。依据历史沿革的全国省级勘界工作已经完成,但是边界纠纷仍旧存在。

如果仍然以“历史沿革”作为行政区划的依据,那么任何边界争议都可能以历史上某一时期的边界状为理由,形成久拖不解的争议,从而影响社会安定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必须解放思想跳出传统框框,彻底摒弃传统的历史沿革。以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时代因素来确定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解决行政区划问题不应再是修修补补搞微调,而应该通过体制立法重新洗牌,建立全新的适应现代化建设需求的全国行政区划体系。南非就是把过去的区划完全抛开重新划分省级区域的,值得借鉴。

法律的权威性来自法律的科学性,一部法律只有适应社会发展规律反映时代需要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权威。所以现在提出流域区划问题并非笔者突发奇想,而是时代的需要,是十几亿中国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在确定流域区划是全国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之后,我们就可以提出确定行政边界的基本原则是分水岭原则、河流中心线原则和外围连线原则。具体讲就是山区以分水岭山脊为界,平原以水系及乡村组三级边界为基础,湖区以外围水系划界,海区以陆地边界与海岸线交点的纬线为界。

所谓“外围连线原则”就是:把同一行政区域的真属下级各行政区域不相邻的外围边界连线作为边界线。边界线的确定应从下向上:只要把居民组这一级划清楚,那么一村之内居民组的外围连线就是村界;一乡之内各村的外围连线就是乡界;一县之内各乡的外围连线就是县界;一省之内各县的外围连一就是省界;省界的外围连线就是大流域界;而分水岭的山脊就是天然边界。

平原地区发展较早,乡村边界明确,争议不大,边界争议主要发生在山区县,在明确了上述原则标准之后,很多久拖不决的争议都将迎刃而解。

关于行政区域的规模问题:在确立了流域区划的原则后,由于各流域的面积不可能相同,那么同级行政区划的面积也就不可能相近。在流域区划中,黑龙江、青海、新疆、内蒙、四川等传统大省区将按流域原则划小,而塔里木河、淮河、珠江、汉江、辽河将成为新的大省,在郡、市县(川)这三级也必然会有大有小,但不论区域大小只要是一个生态单元,符合流域原则、顺应地理生态规律就有活力,拘泥于历史沿革,就不能根治传统体制的痼疾。

10.  流域区划有利于开展流域外交

生态环境问题已经超越国界,成为影响全人类生存发展的全球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开展国际生态协作是世界各国外交活动的重要课题。

联合国在2000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行政边界已经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障碍”。联合国和国际生态学界已注意到行政边界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中国在国内首先实施流域区划,然后与周边国家积极开展流域生态协作,推动“流域外交”。对于我国处于上游的西北西南各水系,我国要主动承担保护上游生态的义务,对于我国处于下游的东北各水系,我们则要求上游的俄罗斯、蒙古、朝鲜同样的承担保护上游生态的义务,并与各流域邻国就全流域的生态环境,物种资源,经济发展开展全面协作,以共同的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为物质经济基础,与周边国家建立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巩固我国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国际和平环境。

三、      结语

流域区划改革是牵动全局的重大举措,必须采取慎重态度,建议应先进行流域区划改革的试点。首先在海南省和独辖赣江鄱阳湖水系的江西省进行县级区划改革试点,探索“一县一川”的区划模式的实践。然后进行省级流域区划改革,组建灾害频仍水系庞大的淮河省、长江中游的汉江省。取得经验后再在全国组织实施。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信息化社会进程加快,面临更大的生态压力,更严重的生态破坏的危险。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在加快,大旱大涝大水大风等极端天气将增加,自然灾害将越来越频繁,抗灾减灾的形势越来越严峻。流域区划是适应新时期需要的行政区划体系。


原文刊于《方舆》2011年第1期。

扩展阅读:


宁夏市县区地名由来 |青海省州县地名由来 | 西藏市县区地名由来 | 淮南淮北两市得名由来 |
三江源:三条江河藏语名称由来 | 黄河与以“黄”命名的县级地名 | 植物与中国地名的变迁 | 清代语讹政区名探析——从灵壁县到灵璧县 |
政协委员提议:黄冈市正名黄州市 | 成都别称知多少? |
地名:牛年说牛 | 地名趣谈:失散的双胞胎 | 地名趣谈:侬覅杠啦,跌饿是阿拉额地名趣谈:三迁五竹 |
地名趣谈:重名市辖区29组66个列表 | 地名趣谈:同域重名市区县37组列表 | 地名趣谈:同域省/地/州与市/县重名16组34个列表 | 地名趣谈:异域重名50组106个列表 | 地名趣谈:近似重名地名23组50个列表 | 地名趣谈:地名颠倒话68组142个列表 | 地名趣谈:同音单字县地名15组35个列表 | 地名趣谈:同音4个以上地名13组56个列表 |
非自治的民族区划:民族乡、民族镇和民族区 | 单区/无区地级市62个列表 | 矿区/新区/林区/特区11个列表 |
地名礼物送给妇女节:四川省大竹县有个妈妈镇 | 新疆的三个组合地名—伊宁、米东、巩留 | 新疆的县级组合地名沿革 | 地名的阴柔之美,盘点川渝「女性地名」 | 县级以上的组合地名溯源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