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好匠|厨师情迷宫廷菜,十年熬成一本书

2016-01-01 李泓江 好食记


这是食记君为您分享的第73期匠心内容;新朋友点标题下蓝字或搜索微信号haoshiji001关注。


“淡泊名利”潜含的意思是,境界越高,越不会为名利所动。


中国资深烹饪大师、吉菜泰斗、吉菜领军人齐金柱花费了将近十年功夫,写下了二十余万字的《满汉全席:宫廷御膳菜传承与发展》,不为名,更不为利。


这么做,对他来说,仅仅是为了一个文化的传承和记录。也许洒下心血的岁月,本身就是最好的回报。

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1)


“他的初心很简单,只是坚持在做一件自己想做的,有意义的事,不需要回报,也不需要赞扬。”


这是妻子于涵对齐金柱的评价。


▲齐金柱和妻子于涵


早年的齐金柱,曾承清宫御厨唐克明精心面授,是满汉全席的传承人。步入中年后,一直想着把满汉全席这一传统烹饪文化的精华记录下来。如今,梦想就要实现,他的新书《满汉全席:宫廷御膳菜传承与发展》一书即将出版。


▲《满汉全席:宫廷御膳菜传承与发展》书稿


与齐金柱约在了酒店一层的咖啡厅,时间已是晚上十点,咖啡厅昏黄的灯光将时光冲得温柔而缓慢。一身黑色中装的齐金柱,立领边缘露出洁白的衬衣,干净利落,儒雅大方。


咖啡厅紧邻酒店大厅,时而安静,时而嘈杂,但无论环境如何,齐金柱都不为干扰,缓缓地讲述着他的过往。


(2)


1970年,16岁的齐金柱不曾想到过与五花八门的调料为伴,也没有想到厨师将成为他的终生职业。


命运不经意间向他招手。他出身一家祖宗三代都是农民的贫寒家庭,成分较好,再加上姐姐已经下乡,按当时分配政策,齐金柱被分到了人们较为看好的江城饭店工作。


那时的江城饭店,是吉林市最大最上乘的酒店,但初进饭店的齐金柱并不习惯,“直到拜了刘继普为师后,才算是认准了这一行。”


从那以后,不管有多苦多累,齐金柱都踏踏实实地工作着。在他的记忆里,学徒生活是非常苦的:


无论冬夏,每天早上四点半就要起床,先要劈柴棒点炉灶生火,推煤掏炉灰,抽油炼出两大吊锅豆油,“燃点要炼到300℃以上,去掉豆油里的黄色素,这项工作相当危险。”


炼完豆油后,还要洗刷各种油罐、调料罐,筹备几十种调味料,而后又要将各种原材料炸至半成品,整个过程需要五个多小时,直到九点多师傅上班后,才能吃早饭,稍稍喘口气儿。


不过最苦的,是收拾冰窖。过去没有冷藏设备,饭店里食材要保鲜贮存,都是在土冰窖里贮放。他负责管理冰窖时,每隔三天时间都要把陈冰换出,整个过程繁琐复杂,且极耗体力。


因为冰块与食材是交叠放置,所以每次都要先把陈冰和食材取出,再将新冰和食材一层层均匀摆放进去。“大冰块轻者几十斤,重者达几百斤,要卸车,还要重新清洗。做完这项工作,往往累得好几天才能缓过劲来。”


虽说辛苦,但对齐金柱的烹饪生涯却是尤为重要的心理锤炼。齐金柱极为擅长的刀功和勺功,是在刘继普师傅的认真指导下练就的。


早年,刘继普曾在吉林市百年老店、吉菜传统名菜点发祥地富春园学徒。师从富春园头把掌勺人王顺成,深得王顺成真传,是吉林本帮菜著名的烹饪大师。


齐金柱由于认真、勤快、执着、能吃苦,深得刘继普的欣赏和重视,因而将吉林本帮菜烹饪技艺的精髓和绝技全部继承了下来。


(3)


“我的性格是,不干则已,要干就做到最好。”既然决心在烹饪这一领域干下去,齐金柱便沉下心来,除一心一意跟着师傅学外,他另下了一番苦功夫。


“每周只有一天休息,到了那天我就研究从书店买来的烹饪书籍。那时副食品紧缺,饭店的食材不可能让你随便练,我们吃饭时往菜里放勺辣椒油都要交五分钱伙食票。我就用自己的工资买来食材,自己在家里练。”


为了练就“鸡全活”这道功夫菜,一年的时间里,齐金柱先后买了五十多只当年的小笋鸡。


这道“鸡全活”是用最快的速度将鸡烹熟,要求厨师从宰杀、去毛、开膛、洗净到剁块,再到烹熟上桌,迅速完成,每一步都必须极为快速娴熟。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1978年参加青年厨师大赛大比武时,齐金柱仅仅用了一分二十秒就将这道“鸡全活”做了出来。


“那时一个月工资才十七块五毛钱,绝大多数钱都用在了买书和食材上了。”


齐金柱觉得,要想在烹饪领域有所造诣,既要广泛了解包括烹饪学、营养学、药理学、审美学乃至化学等在内的通识性知识,更要对某一两个菜系有深入透彻的研究。他最擅长的,要数吉林本帮菜、传统鲁菜和宫廷仿膳菜。


▲结合现代口感创新的金丝南瓜蜜熊掌(此为素熊掌,灵感来源于满汉全席的熊掌)


传统的东北菜以烧、炒、焖、炖、爆、熘、烤等为主要烹饪手段,给人的印象常常是色重味浓,粗线条,不拘泥于细节。不过,也有颇为费神费力的功夫菜,如滑炒鸡丝蛰头、鸡腿扒海参、拔丝白果、一窝蜂、浮油鸡片等。


▲拔丝白果


拿滑炒鸡丝蛰头这道菜来说:


一块鸡脯肉,在齐金柱手下,先被片成薄片,而后再切成长短一致、粗细均如火柴棒一般的鸡丝,要达到这种程度,没有几年的刀工可不行。


接下来先用料酒、盐少许,味精、料水腌制5分钟,再加入鸡蛋清使之上浆,必须不停抓拌,使得鸡蛋清彻底渗入鸡丝中。只有这样,做出来的鸡丝才会口感滑嫩,达到入口即化的效果。


而后用三成热的油把鸡丝轻划开,第一道工序才算完成。


另一个重要工序是焯制海蜇,必须把握好火候和时间的长短,既不能焯得太过,海蜇头容易收缩,失掉脆感,又不能焯得太轻,汤汁水过大,影响口感质感。


最后将海蜇和鸡丝配上葱姜蒜一起炒,这道把刀功、火候、耐心完美结合在一起的滑溜里脊丝蛰头才算完成。整道菜吃起来,鸡丝滑嫩鲜香、蛰头干脆清爽,妙不可言。




(4)


每个人的一生都像是条不断奔腾向前的河流,也许在某个岔口,会向着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向流去。对于齐金柱来说,遇到唐克明,便是他人生的大转折。


▲唐克明(中)


出身贫寒的唐克明13岁离家,到天津“江南第一楼”当学徒,师从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位皇帝的御厨梁忠,由于能吃苦,人勤快,深得师傅喜欢,将师傅烹制宫廷菜的绝技全都继承下来。


伪满时期,先是伪吉林省省长熙洽的官厨,后经过重重选拔成了末代皇帝溥仪的御厨。


1981年,唐克明受邀到吉林讲学,给齐金柱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齐金柱对唐克明崇拜得五体投地,从那以后,他的心里有了一盏明灯。


那时,在文革中饱受冲击的唐克明重新受到国家商务部的重视,在沈阳办起了全国宫廷菜培训基地御厨培训班。也正是这层原因,使得在吉林市饮食公司太盛园饭店当经理的齐金柱,面对刚刚重建的饮食公司,提出了在饮食公司二楼经营“宫廷仿膳菜”的建议。


1983年,受到公司党委肯定的齐金柱,带上一名徒弟赶到沈阳。齐金柱先是到了御膳酒楼,却被告知最新的进修班已经开始了两个星期,且必须有商务部的通知书才能参加学习班。


“那时的我,身上带着党委的介绍信,担着整个饮食公司的期望,怎么也不能连御膳都没见着就回去。”经过周折,齐金柱先在酒楼住了下来。几天后,他认识了酒店里一位小师傅,从他那里,齐金柱了解了唐克明的住处和个人情况。


提着从吉林本地带来的特产和一块现买的海军呢毛料布,齐金柱到了唐克明的家里。虽然已隔三十多年,齐金柱依然清楚地记得拜访唐克明老先生的那个晚上。


“开门的是唐老的女儿,她领着我们进到院子里。见到唐老的那一刻,我扑通就跪下了。”


得知来意后,唐克明被眼前小伙儿的诚意感动,忙从炕上下来,俯身将齐金柱扶起,对他说:“快起来小伙子,我明天就跟酒楼相关领导说说,争取把你留下来参加学习。”


(5)


经过唐克明的努力,齐金柱终于成为全国首期宫廷菜学习班的最后一名学员。尽管是插班生,但齐金柱毫无疑问是最为用功和认真的。唐克明一切都看在眼里,对齐金柱也最为重视。


临结业前,唐克明专门把齐金柱叫到家里,把从师傅梁忠那里得来的《宫廷菜讲义》、《名菜与传说》、还有口述整理的《满汉全席》资料交给齐金柱,让他在剩下的时间里把这多达三万多字的资料抄下来。


而后,御膳酒楼为泰国王子做了一道六十多道菜的“满汉全席”,齐金柱作为助理,参与了整个过程,大开眼界。制作过程中,但凡不懂的地方,唐克明都会耐心为齐金柱讲解。


“一定要抽离自我,对内心真正想要达到的目标有更为清醒和透彻的了解,而不至于被浮华的东西所湮没。”


2004开始,齐金柱已被调到吉林省驻京办事处雪松宾馆任职。闲暇时,他开始整理起唐克明老先生留给他的那些资料,并萌生了复原“满汉全席”的想法,想尽个人之力,写一本关于“满汉全席”的书留给后人。


“从2006年起,我正式开始动笔,在唐老给我资料的基础上,梳理满汉全席的历史起源、选料原则,食材药理,烹饪技艺,口味口感,盛制器皿的配备。”


▲齐金柱手稿


那时的齐金柱,白天要忙着日常工作,晚上才能闲下来。每天晚上十点,他准时坐在办公桌前,埋头写书,一直写到半夜一两点。


妻子于涵心疼丈夫,搬到办事处照顾齐金柱的起居。


“他睡梦中都在琢磨满汉全席,有时梦里突然来了灵感,倏地就坐起来,赶紧拿笔把灵感记下来。本来他身体特好,但现在落下一身病,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都是那段时间给熬出来的。”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想来,曹雪芹当年写红楼梦时也不过如此吧。


▲齐金柱绘制书稿


2012年,历经六年,长达二十多万字的《满汉全席:宫廷御膳菜传承与发展》文字稿终于完成。与满汉全席有关的全部收录在内,不仅仅有普通意义上的烹饪方法、烹饪技巧,就连每道菜的药用原理也引经据典。更为难得的是,每件器皿的形状,每道菜的造型,齐金柱都一一考究,亲笔绘制。


文字稿完成后,齐金柱又用了一年时间寻找陶瓷厂家,联系定制“满汉全席”专用器皿。之后带领徒弟,将108道主菜,60道冷菜和72道点心、粥饭、羹类一一做出。2014年10月到2015年12月底,仅菜点一项,就反复做了六遍,力求达到尽善尽美。


齐金柱觉得,如果只是有很高的烹饪技艺,而不想着为社会做点什么,是配不上“大师”这个沉甸甸的称谓的。


在跟故宫出版社交流书稿时,妻子于涵一再叮嘱认真设计校对、务求精确,“齐大师不图名,也不图利,千万别着急,关键是把书做好,对传统文化、也对自己有个交代。”


文|李泓江

编|张慧子





『点击蓝色字样,查看往期系列』


新年献词|做上帝宽恕的那种人

匠心好食|康熙爷高喊“救命要紧”,竟是为了它

匠心好食|巩义人点赞“道口”烧鸡,竟和滑县无关?

中国好匠|童辉星:让十八罗汉爱上“佛跳墙”

匠心好食|倔强的萝卜汤

老字号|欧巴,我的肉粽你永远不懂


本公众号发布内容均属原创,版权属于观素文化创意工作室。

欢迎转发朋友圈,欢迎投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微信公众号:好食记。

投稿及商务合作,请留言微信后台或发邮箱:1572889817@qq.com

或者加微信zhzdym进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