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2之中国新药拐点初现

药时代 2022-04-2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美中药源 Author 止玄子


2022预测

................

2022年元旦假期,又一次拜访已退休了的新药投资前辈,就目前新药资本市场的困境请教先生的看法,获益匪浅。笔者资质愚钝,之所以把先生的新药投资逻辑整理如下和同行分享,虽然自知无论如何都无法改变行业的对于新药的固有看法,但是或许不同的声音对于行业目前的困惑和迷茫有所裨益,当然笔者也更希望听到大家反馈的声音。


先生认为,中国新药万象背后的驱动力是中国特色资本。资本逐利的本性让整个新药行业变得投机和急功近利,所以在国内还不具备做真正新药实力的情况下,硬是上演了一场单独在中国存在的跟踪性新药的魔幻大剧,观众很难看到哪个新药是为了真正解决一个临床未满足需求而诞生。这场资本盛宴差不多10年一个小周期,30年一个大周期。比如2000年到2009年是资本投资新药的小试牛刀的过程,敢吃螃蟹的人总是有回报的。2010年到2019年是本轮新药投资的高潮阶段,不断上演火中取栗是刺激游戏。主要的故事情节是通过把非盈利的新药公司推到资本市场以套现,如果套现后尽快收手落袋为安或许会是真正的赢家。2020年到2029年是是个跟踪性新药投资的没落期,无法脱身的资本就基本上为这个时代做贡献了。当然在这个时期也会孕育出新的新药模式,毕竟未来中国会成为世界的希望。


自进入2020年来资本对于新药投资的风向就开始转变,到了2022年整个行业的感受比以往更加明确。中国新药的变轨首先是从业者的理念的改变,既然一场即将到来的改变新药理念的暴风雨无法避免,那么就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


以下整理,请指正。

中国新药的现状

中国新药行业整体实力落后国际30年以上,至少30年来还没有出现由中国发现和验证的可成药性靶点。但是落后的本质的问题还是整个行业对于新药的概念和逻辑仍然是仿制药思维,这种模仿的思维模式可谓是根深蒂固烙印在我们的文化中,而不仅仅是新药行业。

所以目前中国新药基本上是跟踪性新药,和国外ME TOO新药的本质区别是,国外ME TOO新药试图通过全新的结构来寻求解决所对应靶点的临床需求,因为基于独特的结构是有机会成为FIC和BIC的。而中国新药通过在同靶点已知活性新药基础上进行能获得专利保护的最小结构修饰的类似物,不存在独特的结构基础和优化假说。不论被模仿结构的新药结局如何,这样的新药都很难有临床机会和商业机会。

这样的思维惯性不仅让我们不去努力发现新的靶点,而且连新药的结构都是在基于现有同靶点有活性的基础上进行简单修饰。其名曰“弯道超车”,但是其新药却被成为1.1类仿制药。其实对于绝大多数创业者、投资人、注册人士、投行以及医保都知道这样的新药类似物不可能是真的新药,与新药的使命----解决临床未满足需求也没有什么关系,更加难有盈利的机会。但是确实是有一少部分人会相信这样的新药是中国新药走向国际化的“权宜之计”。

问题是这个所谓的通过跟踪性新药积蓄力量之后再转向真正新药的“权宜之计”想法过于天真,因为这样所谓的新药根本盈利都困难,如何来积蓄力量?并且这样的“权宜之计”所产生的惯性涉及整个行业的所有环节,其惯性之大,破坏力之强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每个新药从业者的想象,更加不要说去改变这个惯性。

有人说在整个国内新药行业,只有创业者和医保是受益者。创业者找一个只在中国存在的跟踪性新药养肥了自己,医保也借泛滥的同质化跟踪性新药降低了药价。而伤害最大的是投资人,特别是民间资本的投资人,可叹的是作为跟踪性新药的始作俑者却反而成为受其害。其实跟踪性新药让整个行业的列车走向悬崖而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跟踪性新药浪费了巨大的社会资源,误导了一代人的新药逻辑,所以整个行业都没有受益者。


中国新药的主要逻辑

首先新药公司没有核心竞争力是第一个新药逻辑问题。中国目前的跟踪性新药很难看到真正的创新,真正的新药其出发点是解决临床未满足需求,目前的跟踪性新药逻辑与真正的新药逻辑完全不同。这样的新药自然是没有核心竞争力,从投资角度来看,只是一种短期的击鼓传花的游戏而已。先生再次强调,能够发现真正解决临床未满足需求的新药的能力才是新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真正新药的模式永远是风险前置,但是目前中国跟踪性新药模式是一种严重风险后置的模式。其结果就是产品盈利困难,退出完全依靠韭菜接盘。


关于资本市场目前的低迷还会持续多久

目前非盈利的生物技术公司一二级市场倒挂严重,众多公司IPO就破发,已经上市的类似公司估值也大幅度降低。上市新药公司的市值缩水程度甚至超过了2008年金融风暴时期,可见资本市场对于整个生物技术公司态度非常低迷。

很多人坚持相信目前的市场低迷是短暂的,2022年三四季度就会出现缓和状况。因为投资人手里的资金总要投出去吧,所以多数投资人都在期盼近期迎来转机。同时他们认为已经上市的新药公司是中国新药的代表,因为只有更加优秀的企业才可能被投资人和资本市场认可。如果连这些优秀的上市新药公司都不被认可,那么其他的新药公司就更加惨不忍睹了。

持有这个观点的人很多,但是先生说到,这要分析这些上市的新药公司到底是融资能力强还是做新药的能力强了。这些新药上市公司希望能够融到足够的钱可以支持公司5年以上的费用,那么5年以后还没有盈利能力,市场还会选择继续相信他们的故事吗?

还有人认为,上市公司pipeline新药众多,总有能够盈利的新药吧。先生认为,本质上目前中国新药理念是仿制药模式,所以上市的新药公司所涉及的pipeline如果多是跟踪性新药就很难盈利。新药公司的pipeline上面产品如果不是真正解决临床未满足需求的新药,不仅不属于资产,而且大概率是负资产,所以这样的pipeline新药数量越多,浪费社会资源就越多。

过去的实践证明,跟踪性新药即使在中国被批准上市,因为没有真正的创新导致同质化类似物众多,所以仍然是不具备盈利机会的。例如连百年不遇的PD1所号称的中国千亿市场的情况下都无法盈利,其他靶点的新药是否有机会盈利?所以目前资本市场对于从事跟踪性新药研发的公司出现的所谓的低迷,只是投资人对于跟踪性新药的一种本能的警觉而已。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这些跟踪性新药公司资本市场也将更加低迷。


未来5年的预测

出现巨大市值的单品种新药公司,看懂新药的投资人越来越多,市场会接受真正解决临床未满足需求的排他性或者颠覆性单品种新药公司,而那些跟踪性新药公司的pipeline数量越多估值越低。

以国内新药公司为主要客户的CXO市值将进一步大幅度缩水,随着跟踪性新药模式很快将无法持续,客户出现大面积“断供”是常态。

资本市场很难有超过5年的耐心来相信这些已经上市未盈利的新药公司,如果2-3年内这些上市的新药公司仍然无法盈利,可能未必需要5年就被资本市场淘汰。

新药公司自己在中国市场无法实现盈利从而选择和国内药厂合作的模式,而药厂买到的同质化跟踪性新药依然无法盈利。

没有一个国家层面基础科学研究的升级,所谓的平台公司很难产生真正的价值,类似传说中的“屠龙术”。

买买买的模式将受到质疑,目前业内不仅缺失发现真正新药商业机会的慧眼,而且没有对应的中国市场的丰富操作经验,导致买进新药无法落实生根也是风险后置的一种思维误区。


中国新药成熟的标志

  • 中国原创新药被国际市场认可,而不仅仅是国际注册。

  • 中国发现新靶点成为国际化新药。

  • 中国医药行业领头羊的新药在全球市场同样被认可。

  • 新药公司和仿制药公司的定位清晰化。

  • 国际药厂买入的中国原创新药能够盈利。

  • 国内不再批准单独在中国存在的所谓“中国神药”。

  • 支付系统更加科学,是否进医保不再成为新药商业化的关键,解决切实的临床未满足需求而产生明确的医药经济学价值的新药将成为市场的主导。

太阳下面无新事,国际头部企业没有看到的机会被年轻的中国制药工业大规模发现不太现实。中国制药业已经积累了足够的人才和资本,现在需要的是正面参与国际竞争的原动力和战略思考。只有世界的才是民族的,市场的无形之手不分国界。


【备注】原文题目:原创 | 2022之中国新药拐点初现

版权声明/免责声明

本文为授权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作者。

仅供感兴趣的个人谨慎参考,非商用,非医用、非投资用。

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衷心感谢!

文中图片、视频为授权正版作品,或来自微信公共图片库,或取自网络

根据CC0协议使用,版权归拥有者。

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电话:13651980212。微信:27674131。邮箱:contact@drugtimes.cn)。衷心感谢!

推荐阅读


点击这里,与~20万同药们喜相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