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降准」这日,罗斯福逝世后的第28340天
雅尔塔会议上
早早入座的罗斯福岔开双腿,眼神直勾勾的,面向摄影机一侧微笑。并没有看向正与丘吉尔握手的东道主斯大林。
雅尔塔会议期间头昏脑胀多日的罗斯福,身体始终保持向最后入座的斯大林倾斜,以便面对摄影师的长枪大炮。
那时,二人的脑海中正各自筹划着世界的未来。但恐怕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预估到这样的细节:这场会议结束后的两个月,罗斯福就将去世;斯大林也会在八年后因为相同的并发症离世。
他们也不会想到,坐在他俩一旁,这几天雪茄一根接着一根的胖“斗牛犬”丘吉尔,居然安度了九十大寿,尽管他们三位都有着相同的疾病——高血压。
三位高血压病人的合影
正文共: 3567字
预计阅读时间: 9分钟
01
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前世今生
时间回到2022年11月13日,《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发布。中国的高血压诊断标准由140/90mmHg下调至130/80mmHg,与五年前美国高血压协会/美国心脏病协会(AHA/ACC)发布的标准平齐。
这是一个考虑深长的决定,距离世界卫生组织在1998年将高血压诊断标准定为140/90mmHg已经过去24年之久。
再向前推进23年,也就是丘吉尔逝世后的第10年(1975年),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第一版高血压诊断标准发布,那时的高血压诊断数值高达160/95mmHg。
然而即便是这个现代人眼中的危险数值,对于1945年逝世的罗斯福而言,还是太低了。罗斯福临终前血压一度飙到300/190mmHg,出现了大量高血压性心脏病相关症状,并最终死于脑溢血。
他从未服用过任何降压药物。无论他自己、他的医生,乃至当时的大半个医学界都认为这种血压是正常的,当时的人们甚至觉得高血压是“健康、活力的象征”。
尽管在中世纪,人类就已经清楚认知了血压的存在,但对高血压及继发症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不过是一百年内的事。如果要从取得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开始,那恐怕只有六七十年的时间。
也许是罗斯福总统逝世引起了学术界对于“高血压无害论”的广泛质疑。在罗斯福总统逝世三年后(1948年),由美国联邦政府主导的,跨越三代人75年的Framingham心脏研究大幕拉开。
经过20年的长期研究,1970 年该研究证实了高血压增加了卒中危险。目前,这项研究仍旧在进行中,心血管学研究的接力棒已经到了第一代受试者与研究人员的孙辈手中。
02
纷乱的诊断标准
2017年,美国率先下调高血压诊断标准,按照美国标准,世界上“一日之间多出几亿高血压疾病患者”,当时就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大讨论。
直到现在,多高的血压才是高血压世界范围内依然没有达成统一共识。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以及《高血压急症的问题中国专家共识(2022)》均指出:一般高血压患者血压目标应降至140/90mmHg以下,部分有糖尿病、蛋白尿等的高危患者的血压可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对比《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给出的标准更高。
而《加拿大高血压指南(2017)》给出的降压目标甚至达到了120/80mmHg。
针对血压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关联,心血管学界有两大观点:一是“应该在患者耐受范围内尽可能压低患者血压”的U型曲线学说;二是“要将血压限制在一个特定范围内,血压管理并非越低越好”的J型曲线学说,目前J型曲线学说占据主流。但两大学说各自有着数据、理论支持与拥趸。
03
要汞柱还是“三率”
业界喧嚣能有多大个声浪,群众震惊直奔微博热搜榜。
2022年中国卫生部门统计,我国高血压人数已达到2.45亿。现在,又有更多人“一夜之间变成高血压”了……这个数值夸张到——中国高血压患者数量几乎翻番。不难想象,随之而来的便是更复杂的用药与血压管理要求。
相比十毫米汞柱增减的计较,临床面对着一个更严峻的现实:即便是140/90mmHg时代,中国高血压患者的“三率”都太低了。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数据,我国18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仅为51.6%,45.8%,16.8%。与之相比,我国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粗患病率高达27.9%(标化率23.2%)。
也就是说,每五个中国成年人就可能有一人患有高血压疾病,而每六个中国高血压患者,只有一人能控制病情。
患者对于医嘱的不遵守,对于高血压风险的漠视客观存在。尽管高血压对血管的破坏是24小时不间断存在的,但这种破坏并非立竿见影,可能多年以后才会出现并发症。即便是通过体检等方式在早期检出,或主观意愿不强,或迫于无奈,病人难以对血压进行有效管理,这一现象在血压略高于诊断标准时尤为明显。
140/90mmHg的诊断标准,覆盖人群尚且如此,更何况新标准下的“五亿病人”呢?
但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一问题,也许能给出不同的看法。“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诊断标准下调也许能够引起患者的重视。
一名血压在150/90mmHg左右浮动的患者,在140/90mmHg的诊断标准下可能不会在乎自己的病情;但诊断标准下调至130/80mmHg后,他或许会重新审视当前的情况。
04
长天之下,多有阴云
指南发布后,有种阴谋论也再次喧嚣尘上:这是资本意图出售更多降压药物的阴谋。
诚然,高血压需要长期服药甚至终身服药。“凭空”多出来的数亿高血压患者,便是药企的印钞机。药企似乎有充足的理由改变这个过去19年没变过的“祖宗之法”。
但是在降压药物纳入集采之后,相关药物的利润稀薄,药企已经对降压药物生产推销的兴趣大幅削弱。更何况指南的调整是学界认知动态变化的体现,科学的灯光下容不下阴谋论的暗影。
常见降压药物的集采价格降幅在90%以上。例如常用药硝苯地平缓释片在某些地区的价格已经降到接近一分钱一片,年用药价格低至4.4元左右,而且这个开销还会被医保报销。
2019年之后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纳入医保支付政策,患者长期用药的压力大大减少。对于大多数一夜之间冒出来的高血压患者们,经济负担可能反而不是大问题。
在前期通过药物或其他手段干预将血压控制在一个健康的范围内所耗费的经济成本,恐怕还不到后期并发症发生后再大笔挥金的一个零头。
现在压力将给到中国医保这边。
目前中国医保收支处于略有盈余的状态,随着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与人口拐点的到来,医保收支的远景并不乐观。即便集采把药品价格打到了一个非常低的水平,但什么数字乘上中国的人口基数都变成大问题。一旦该诊断标准通过,五亿多高血压患者的治疗费用将会是摆在面前的社会难题。
但从更长远的角度思考,患者如果能在早期血压管理得当,那么后期出现严重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也更低,总体上医保所要承担的费用也会降低。
在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力求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现如今,血糖管理如火如荼。《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发布,是不是也意味着血压管理该提上日程了呢?
能否加强患者及潜在亚健康人群自身的血压管理意识,让更多人通过药物及药物以外的方式有意识地控制血压,是与中国全社会群体健康密不可分的大事。
不管标准最后降还是不降,如果这次讨论能唤起大众对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警惕,加深全社会对心血管科学的认知,那就不是一件坏事。
有点那么不唯物地去想,如果人类对于高血压的认知进程再快一些,快出个一日千里,快出个虎虎生风,会不会这个世界的过去和未来就恍如隔世?
我们无力改变过去,但是改变未来的钥匙就在当下,也许就是一本小小小册子,上面写着“高血压诊断标准下调十汞柱”。
仅此而已。
由百年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变迁引发的思考_高血压_诊断标准_医脉通 (medlive.cn) 2018 加拿大高血压指南解读 - 丁香园 (dxy.cn) 河北集采结果公示:硝苯地平1分2厘3,二甲双胍4分3……|二甲双胍|硝苯地平|集采|药品|药企|采购|单片|-健康界 (cn-healthcare.com) 《柳叶刀》:不论血压如何,降压药都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_澎湃号·湃客_澎湃新闻-The Paper 高血压治疗新见解:舒张压不存在“危险低值”|J型曲线|血压|下限值|-健康界 (cn-healthcare.com)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 - 百度文库 (baidu.com) 《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发布-新华网 (xinhuanet.com) 其它公开资料
阿斯利康的新型哮喘药开发成功,背后几个有意思的地方
居安思危?临床数据一路向好,股价也大涨,但还是要裁员...
股价仅剩峰值的2%!终止开发癌症免疫新疗法,陈列平也挡不住科学的规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