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为火石创造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分享,网站、公众号等转载需经授权。
2020年武汉经受了艰苦卓绝的疫情考验,夺取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疫后武汉大健康产业“异军突起”,2020年武汉市大健康产业规模达4000亿元人民币,根据《武汉市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未来5年武汉将加快迈向万亿级大健康产业集群建设,打造世界大健康产业之都。大健康产业的链条长、关联度高,生产要素密集、附加值也高,既能推进卫生健康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能催生和培育新业态。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医疗卫生资源丰富,生物医药产业基础雄厚,科教人才竞争力领先,具有发展健康产业的独特优势和坚实基础。武汉市生物医药产业是全国首批生物医药领域产业集群之一,生物医药产业成为武汉全市战略性支柱产业,担负加速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中流砥柱作用。武汉市生物医药产业危中寻机、加快发展,华大生物、明德生物等重点企业实现突破性增长,迈瑞医疗武汉基地、华大智造智能制造及研发基地等重大项目落地开工,2020年1-11月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增速在全市12个重点行业中排名第三,为武汉市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火石创造数据库显示,截至2019年底,武汉市医药制造业规上企业85家,占到湖北全省的21%,医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343.96亿元,占湖北全省的27%,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248.11亿元,医药制造业利润总额32亿元,医药制造业从业人员2.6万人。根据火石创造数据库显示,截至2021年3月,武汉市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企业主要由医药商业、医疗器械、产业服务与药品企业构成。全市31511家医健企业中,医药商业企业19730家,产业服务企业5895家,医疗服务企业6573家,药品企业678家,医疗器械企业1242家、生物技术研究企业2566家。根据火石创造数据库显示,截止2020年底,武汉市共有生物医药生产研发企业1527家,高新技术企业392家,拥有境内上市挂牌企业30家(含全资子公司),其中主板上市企业7家(人福医药、健民集团、汉商集团、九州通、马应龙、赛力医疗、远大医药),新三板上市企业17家,创业板上市企业3家,科创板上市企业2家,中小板上市企业1家,上市企业总市值高达1433亿元;独角兽企业2家(安翰科技、本初子午)。国药、迈瑞、联影、华大、恒瑞等国内顶尖生物医药企业,已实现“武汉会师”。仅在光谷生物城,聚集生物企业2000余家,包括500余家医疗器械类企业。加速到来的巨头们,将在武汉释放头部企业的磁吸效应,拉动上下游产业链快速聚集,武汉大健康产业加速冲向万亿级。
武汉市依托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重点项目支持,全市10个集群内项目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银企合作项目。依托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形成“链式整合、园区支撑、集群带动、协同发展”的集群发展态势,逐步形成以光谷生物城为驱动核、以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为增长极、以各区特色园区为支撑的“一城一园三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统筹推进产业规划布局落地,编制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光谷生物城生命健康园先导区、武汉国家生命健康创新发展示范区等相关规划,朝着建成世界级万亿大健康产业集群的目标奋力推进。
来源:武汉市人民政府官网
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即光谷生物城)位于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中国光谷以“千亿产业”思路建设的第二个国家级产业基地。2008年11月开工建设,主要聚焦大健康产业总部经济建设、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和生物农业产品研发、创新企业孵化、产业链协同创新、技术平台支撑、产业政策探索与创新等功能,打造集研发、孵化、生产、物流、生活为一体的生物产业新城。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光谷生物城已形成了以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精准诊疗、智慧医疗、生物服务为特色的产业集群,光谷生物城各产业总收入保持了30%左右的年平均增长率,区内聚集生物医药企业2000多家,在科技部2018年中国生物医药园区调研报告中,东湖高新区光谷生物城综合实力位列全国108个生物产业园区第三名。集聚了4位诺奖得主、27位国内外院士等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
来源:武汉市人民政府官网
目前有400多个新药产品在研,其中28个重磅1类新药进入临床;400多个二类以上医疗器械进入市场,多项创新医疗技术开展临床应用;40多个作物新品种获得国家审定证书,已注册登记50多个新兽药和近70个生物农药。其中,植物源提取人血清白蛋白、肿瘤治疗性双抗体药物、体外控制胶囊内窥镜、小口径仿生人造血管等产品和技术世界领先。不仅在新药研发领域发力,光谷生物城还多措并举打开园区企业上市新局面。截止目前,光谷生物城已引进生物基金总规模近500亿元,企业累计完成股权融资94.67亿元,陆续推出多项针对性强的金融产品,累计信贷支持64.96亿元,引进和培育上市企业3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8家,世界五百强企业8家。光谷生物城生物医药产业已是武汉上市企业的重要基地。“十四五”期间,光谷生物城力争新培育20家上市公司,助力企业直接融资再发展。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位于江夏区,规划面积为85平方公里,2019年启动建设,定位为全市大健康产业新一轮发展的增长极。以“国家战略,湖北贡献,市级项目,江夏担当”为发展使命,按照“一园三区、产城融合、药械联合、医养结合”的产业定位,打造郑店大健康产业综合区、庙山医疗器械补充区和五里界健康养老特色区等三大主题鲜明、协同定位、功能清晰产业集聚区。充分发挥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中科院P4生物安全实验室、国药集团武汉血液制品公司等核心机构的带动作用,利用园区产业发展空间广阔和就近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以“十百千万”(即:通过10年努力,引进100家规模以上大健康企业)为发展目标,实现100亿元税收。到2030年,打造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养老1000亿级产业集群,带动5万人以上就业,争创全市第五个国家级产业基地。
(三)三区:汉阳大健康产业发展区、环同济—协和国家医疗服务区和武汉长江新城国际医学创新区。其中,汉阳大健康产业发展区重点聚焦医药流通体系构建和中医药研发;环同济—协和国家医疗服务区充分发挥自身医疗卫生服务优势和临床资源对创新研发的支撑功能;武汉长江新城国际医学创新区定位以医学为主导,医、教、研、产、养融合创新发展,形成长江经济带大健康产业发展高地。汉阳大健康产业发展区位于汉阳区,按照生态、生活、生产“三位一体”的发展思路,形成以“龙阳湖健康谷”为中心、“泰康国际医院区”和“黄金口都市工业园区”为两翼的“一谷两区”空间发展格局。充分依托汉阳区在医药流通和中医药领域的特色与优势,发挥九州通、健民药业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技术在医药流通、医疗服务、健康养老等产业中的深入应用,创新发展健康金融集聚区,着力构建全市乃至全国最具代表性的“互联网+大健康”综合示范区。
环同济—协和国家医疗服务区位于硚口区和江汉区交界区域,按照“一区两院”及教学、科研、产业全要素支撑和集聚创新的发展思路,以同济医院、协和医院等两家全市最具优势的三甲医院为依托,努力打造以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为主,康复护理、健康管理和健康金融为辅的“医疗健康服务先行示范区”。充分发挥医院临床资源在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研发、转化、应用等环节的核心支撑作用,同时带动区域周边的医药零售、康复疗养、健康养生等产业的集聚发展,推动全市中心城区大健康体系的全面升级。
武汉长江新城国际医学创新区立足湖北、辐射全国、面向国际,在医、教、研基础上,深度结合精准医疗,瞄准国际高端医疗健康技术产业前沿,发展高端医疗产业,建立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健康旅游、康复医养为一体的现代化、国际化,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和吸引力的综合医学创新区,将武汉长江新城打造成长江经济带大健康产业发展高地。新城区将打造6个康养小镇,武昌区、洪山区等中心城区拥有集中、良好的医疗资源和科教资源,未来要加强创新产品、临床新技术和医疗服务新模式的创新和应用。新城区将借助自然环境优越、交通便利等优势,结合“大湖+”“山体+”“地铁+”“城铁+”,布局盘龙城、柏泉、后官湖、青龙山、五里界、仓埠等6个康养小镇,形成“健康+养老、康复、养生、旅游、智慧”的复合化、特色化功能小镇。
武汉市拥有92所高校、130万在校大学生、75名院士,聚集了同济、协和等47家三甲医院,每年培养大健康领域人才5万多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拥有国家认定的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孵化器13个。建成了国家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和亚洲首座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被认定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湖北省医疗器械检测中心与国家光电实验室和武汉光电技术研究院建立产业联盟,成为湖北省医疗器械技术成果创新中心。2018年,新组建了“湖北省麻醉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7个省级生物医药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共建有省级生物医药领域科技创新平台121个。人福利康抗癌药物CMO平台、亚太药业创新药物成果转化平台等创新平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根据火石创造数据库数据显示,近三年武汉市生物医药产业领域资本较为活跃,累计发生93起企业融资事件,涉及73家融资企业,其中在天使轮、A轮、B轮三个阶段的融资活动表现较为活跃,数量分别达到14、18和13件,最大一笔融资2021年3月26日鼎康生物的12.42亿元A+轮融资。根据火石创造数据库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武汉市生物医药发明专利申请量18315项,获批7278项目;累计获批国产药品数量2735件,CDE受理1、2类新药类新药数量777件;累计获批国产医疗器械5125件,其中二、三类医疗器械数量1372件,特别审批和优先审批医疗器械合计12件。强化产业发展顶层设计,拓展相关产业链。为贯彻落实湖北省《关于加快湖北省大健康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应对新冠疫情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武汉市编制发布了《关于加快武汉市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该实施意见将围绕武汉大健康产业发展的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药流通、生物农业、健康服务五大领域,明确发展重点,制定重点举措和组织保障措施。同时,深入贯彻《武汉市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5年)》,开展制定支持新药研发、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等专项政策的实施细则,强化财政金融扶持,将政策性纾困贴息贷款额度从600亿元扩容至1000亿元,设立220亿元的大健康产业发展基金;优化干事创业营商环境,49名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入选“武汉英才计划”,推动生物医药企业市场准入便利化,开辟相关审批绿色通道。
疫情过后,“创新突破”成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关键词。如何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体系,提升产业创新发展的内力,已经成为主命题。纵观全球生物产业聚焦的区域,成功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需要有强大的技术;二是要有完整的制造产业链;三是需要以开放式创新的心态来接纳这些新技术、新产业,实现本土落地;四是围绕上游RND研发平台进行相应的产业聚焦。随着知识、资本的全球化及信息技术发展,促使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向开放式转变。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模式的变革,推动了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网络形成和发展,武汉生物医药创可以学习发达国家城市创新经验,实现资源共享和差异化协同发展,进入生物医药创新产业升级的大时代。火石粉丝交流群添加火石创造小助手,进入火石粉丝交流群群内不定期发放产业报告
添加微信请备注:所属行业+职务+姓名
firestone-01
火石产业大脑赋能政府侧、服务市场侧
数据驱动产业发展,就找「火石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