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孝经通,四书熟。
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
号六经,当讲求。
释义:
把《孝经》学通了,四书读熟了,就可以开始学“六经”了。《诗》、《书》、《礼》、《易》、《乐》、《春秋》,后人称之为六经,是应当研读求解的。
解析:
这六部经可是厉害的不得了!在中国文化史上各占了一个第一,也就是说这六经有六个第一的地位。
哪六个第一?
《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书经》也就是《尚书》: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总集;
《易经》:中国第一部哲学经典;
《乐经》:中国第一部音乐文化总集;
《礼记》:中国第一部文化资料汇编;
《春秋》:中国第一部编年史。
有的同学可能会问,三字经里哪来的乐啊?你这个解释不对啊!
其实并没有不对,而是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后世通常称“五经”。
《礼经》,汉代是指《仪礼》,宋朝以后《五经》中的《礼经》一般是指《礼记》。
在这一点的认知上,有著名教授认为就不算《乐经》,而是《礼》分为《周礼》和《礼记》,也凑了六个经。
但是宝宝跟教授的看法是不太一致的。
证据在下文。
读书须有道
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
——孔子《《礼记.经解》》
这一段就充分证明了“六经”是应该有“乐”的。
同时,作为修订者的孔子,也辩证认识到了经典著作的教育作用和可能起到的副作用——很遗憾,这些副作用都发作过了。我们挨个儿说说。
诗之失 愚。
《诗经》有可能带来过失,有可能产生不良影响,愚,愚昧的愚。学《诗经》学偏了,有可能变态哦!诗歌你是会背很多了,但整天无病呻吟,咬文嚼字,不顾大节,扭捏作态,那这类文人谁能说他们不愚蠢呢?
更别说还有昨儿还门朝大海春暖花开今儿就想不开卧轨的啦!刚说完打算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一回头就砍死家人的啦.....
所以学诗无道则愚。
书之失 诬。
《尚书》如果我们学的不得法,没把握住它的真精神,也有可能带来不良后果.历史都是后来人编的,里面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孟子说的很直接:“尽信书 则不如无书",就是告诉大家,如果你不加分析,不跟自己的人生经验相结合,不跟实际情况相结合,一味地迷信书本,那你被忽悠是活该啊!
乐之失 奢。
奢侈的奢。艺术文化发达,繁荣,当然是值得欢迎的,毫无疑问是好的,但如果走偏了,也是要倒霉。在人类历史上很多文明古国在什么时候灭亡的,恰恰是在文化艺术达到顶峰时突然灭亡,这里面透露出的信息难道不正是证明了乐之失奢吗。
易之失 贼。
《易经》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知识,自然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的,但偏颇的看重,机械的认识就不好了。所谓掐指一算如何如何,这就难免有点贼头贼脑的。古人讲“查见渊鱼不祥”,什么意思啊?往那一看,深水里的鱼你都看见了。古人认为这是不祥的,不是好事。你有时觉得自己什么事都知道,离倒霉也就不远了。
大家看在传统中国好多算命的人是什么人?盲人。
礼之失 烦。
讲礼貌当然是很好的事情,礼多人不怪嘛!很多民族都很讲礼貌,以“讲理讲面儿”著称的旗人,也就是过去北京城里讲的传统的旗人,打招呼那是极其讲究礼节的——一见面先给你打个千,哎,您好,您家里的老太太好,嗯,老太爷好,二姑娘好,三弟弟好,这千一直打,打到最后想起,啊,对对,您家的蟋蟀可好,最近赢了吗?您家那条狗最近胃口怎么样?唉呦,您那八哥怎么样,会唱歌吗?讲究得有点过分了,这就叫礼之失烦。
春秋之失 乱。
历史中有很多智慧,有阳谋,也有不少卑鄙龌龊的东西,我们应该学习的是前面那个东西,如果你整天去学怎么挖坑啊,怎么耍手腕啊,那就乱了,因为大家都不讲底限了。所以学历史是好的,学的不得法,学了历史里面最麻烦的那些东西,导致的结果是乱。以前老话说“老不看三国”,就有这方面的意思在里头。
书是好书,要看怎么解读。好端端的经典,被董仲舒等人在汉代歪曲得不成样子,搞成了“忠孝”一体;到了宋代又被朱熹等人直接变成了邪教经典,自个儿瞎扯淡,要别人“存天理灭人欲”,简直是不可救药!
关注国学传承,关注耕读世家
点击查看相关链接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