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蓉城智碳 | 林盘公众科学家成果发布与低碳研学营交流会回顾

清流君 河流研究会
2024-09-05






2021年7月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启动2021年“蓉城智碳”生态环保科普教育创新项目评选,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申报“发现公园城市的本土低碳生活——成都水源地绿色低碳科普公众教育项目”获一等奖。

“发现公园城市的本土低碳生活”通过城乡公众教育、城乡公众调研、城乡公众分享三大主题活动引导公众从”成都全域视角+个人具体参与“的形式,学习与了解公园城市长期落地实践的”绿色低碳“生活示范性成果,探索以乡村—城市人群共同实践体验的新公众教育路径,建立城乡长期持续的互动联系。

截止12月12日,绿色低碳研学营与林盘公众科学家初期调研已经全部结束。






林盘与低碳公众科学家成果发布与交流会


12月12日,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2021年“蓉城智碳”生态环保科普教育创新项目“发现公园城市的本土低碳生活——成都水源地绿色低碳科普公众教育项目”“林盘与低碳:公众科学家”研究成果发布与交流会在葭南茶室展开。



交流会邀请到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副会长,原四川省环境保护厅水环境管理处处长陈维果,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清流智库专家陈庆恒,资深媒体人、独立撰稿人、人文地理作者、清流智库专家华桦几位专家老师做指导点评。



交流会开始,首先由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秘书长孙吉就“林盘与低碳:公众科学家”调研情况进行了介绍。




“公众科学家”调研小组成员,西南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王铭铭、张富铭做项目入户调研结果分享、气候数据分析结果分享。




林盘公众科学家项目意在通过林盘院落实地调研与气象数据的分析,向社会公众呈现出一种成都本土的低碳生活实例,让社会公众了解林盘以及林盘内生活的人的现状。林盘公众科学家入户调研,共计调查十三户林盘居民,在调查中,小组通过实地走访、村民访谈形式进行问卷收集,通过调查小组的梳理整理,展示出林盘内生活的样貌。





林盘气象数据来源于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与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在安宁村林盘——土城陈大爷家田间与林间气象观测站。通过林盘内数据指标变化特点,评价林盘宜居性与人体舒适指数。林盘气候特征分析要素与人体舒适度分析中主要以下数据分析



人体舒适度指标包含气温、湿度、风速三个要素,其中气温为主要指标,风速与湿度为辅助指标。根据近年资料及CIHB 公式计算安宁村林盘月均人体舒适度指数,林盘地区整体人体舒适度较好, 大部分时间均较适宜各类户外活动。


图中,安宁村林盘4——10月人体舒适度均在2级以下,6月、8月、9月期间林盘内舒适度等级依旧是1级温暖舒适。


分享结束后,陈维果老师就编撰报告与两位调研小组成员汇报进行点评,并对专题报告框架进行修改建议。陈维果表示报告中将“社会调研分析+矢量数据分析”是一个大胆的创新。报告可将整体框架进行调整,从项目背景、研究方法介绍、成果呈现(公众角度的林盘的阐述+气候数据与人居气象环境的实证两方面)进行阐述。陈庆恒老师也就“公众科学家”角度的研究进行了点评,并指出林盘就是现在整个成都公园城市所提倡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合一的典型案例。华桦老师在点评中指出,项目在研究中“公众科学家”的定位很重要,要以公众的角度进行叙述,突出公众的感受与林盘的人居感受,认清环境的本身价值。

交流会现场


交流会中,根据几位专家老师的指导,林盘公众科学家调研小组将继续修改优化项目报告,凸显“公众科学家”视角,深挖林盘内部蕴含的生态价值、示范作用,树立成都本土低碳生活案例,为成都市公园城市与“碳中和”绿色生态实验区提供可借鉴思路。



“碳”秘垃圾的一生体验营交流会


12月12日下午,“碳”秘垃圾的一生体验营交流会在葭南茶室展开。与会点评嘉宾为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清流智库专家陈庆恒老师,资深媒体人、独立撰稿人、人文地理作者、清流智库专家华桦老师,特别邀请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罗垚老师做专题分享。




交流会开始,河研会杨明茗就“碳”秘垃圾的一生体验营三期活动进行了总结回顾,就活动中的课程内容、课程设计以及课程目标向大家进行了介绍。



在经过三期的学习,参加活动的小朋友和家长收获良多。



其中一位家长,也分享了自己的手绘作品。


左第一期研学营回顾,右安宁村生态笔记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罗垚以“植物固碳”为题向大家介绍什么是固碳、大气中碳的来源、碳循环以及自然界中各种不同植被群落对于固碳的不同方式与固碳效益。



植物固碳交流互动


罗垚老师就植物固碳的几种不同植被群落向大家进行了介绍,米槠林、混交林、云杉林等等在不同阶段对于大气中二氧化碳吸收有着不同的效果。植被群落的固碳因其生长阶段有着明显的变化。低矮灌木丛、农田油菜、青稞等等作物也对固碳有着不同的作用。罗垚老师的分享,为“碳”秘垃圾的一生研学营画上了圆满句号。



现场交流

分享结束后,华桦老师就“碳”秘垃圾的一生体验营的课程设计以及实践教育意义进行了点评分享。华桦老师指出:课程设计的最重要的问题——受众问题,谁来讲,给谁讲,河研会拥有清流智库专家力量,能够针对课程不同方向进行指导。研学营的受众,是小朋友还是家长,课程设计中如何带动,受众决定我们的课程方向。低碳研学营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得到人与环境的认识,认识低碳是什么,并通过课程去带动实践,引用毛泽东主席对于长征的看法“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我们低碳研学营就是在小朋友,在家长中传播低碳意识,播撒低碳生活的种子,研学营的小朋友们就是低碳生活“生长的土壤”。

陈庆恒老师指出,通过研学营的小朋友们与家长的共同参与,宣传、实践生态、环保、低碳理念,能够达到家庭之间的低碳环保理念的代际传播。







最后,讨论会在几位专家老师、参会者与罗垚老师讨论中结束。


—END—


本阶段活动已经结束

更多活动请大家持续关注“河流研究会”公众号

近期研学活动查看:

河流游学 | 溯游沱江:龙门湔江、古镇移民和三星堆的前生



相关阅读

叹啥子“碳”,加入公园城市的本土低碳生活!

“林盘与低碳:公众科学家”招募|发现公园城市的绿色低碳生活

谁的《竹林盘》?— 川西坝子的乡村与时代 | 清流·林盘

中国国家地理&河流研究会:解读川西林盘传统智慧

科技in遗产:365天林盘生态数据监测行动|世界地球日

公众科学家们和林盘村民、气象学家分別聊了啥?|蓉城智碳

林盘与低碳:公众科学研究成果发布与绿色低碳研学营交流会 | 蓉城智碳

蓉城智碳| “碳”秘垃圾的一生体验营首期回顾

蓉城智碳 | 快来看!绿色低碳研学营第二期都干了什么?

蓉城智碳 | “碳”秘垃圾的一生体验营第三期回顾与活动总结



项目介绍


发现公园城市的本土低碳生活

2021年7月,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正式启动2021年“蓉城智碳”生态环保科普教育创新项目评选及实践活动。在各区(市)县的大力组织和各单位积极参与下,共收到参赛方案88个。专家对参选项目进行了严格评审,共评选出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提报的“发现公园城市的本土低碳生活——成都水源地绿色低碳科普公众教育项目”荣获一等奖。

期待通过此项目的实践,能将本土经验融合“绿色“、”低碳“、”生活”后,创造出一种新认知本土途径,引导公众从成都全域视角和个人具体参与的形式,了解并发现公园城市中长存已久的“绿色低碳生活”示范性成果,探索以农村经验反哺城市实践的新公众教育路径。


指导老师



陈庆恒

生物学家

中科院生物所资深研究员清流智库专家



华桦

资深媒体人、独立撰稿人、人文地理作者

成都市科技新闻学会副会长

《成都河流故事》主编

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清流智库专家



张雪华

南京大学(溧水)生态环境研究院研究员 斯坦福大学环境资源与政策博士主要从事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环境与气候政策、环境制度学等方面的研究



郭洁
气象学硕士、正研级高级工程师从事公众和专业气象预报领域的业务一线工作18获中国气象局西部优秀青年人才津贴四川省气象行业技术能手



胡君

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中国生态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为生物多样性与植被生态学


主办单位:成都市生态环境局

承办单位:成都市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与对外交流合作中心
协办单位:成都环保志愿服务联合会 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
项目团队孙吉 杨明茗 陈度 邹秋伶 马瑞平

同时感谢郫都区安德街道与安宁村村两委





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


关注“河流研究会”
一起还清流于大海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河流研究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