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竹和生活的可能性?青城山马椅子的林盘“龙门阵”

清流君 河流研究会
2024-09-05




竹和生活的可能性?青城山马椅子的林盘“龙门阵”


一半翠竹一半田,竹林深处闻鸡犬。溪泉清清竹边过,竹下老者编竹鸳。这首诗歌中提到的便是川西林盘中的普通农家生活。翠竹、良田、鸡犬、溪流、老者......各个要素在林盘中和谐共生,是川西特有的一种农村居住环境形态。


马椅子传承人正在制作椅子   图源 | 网络


芒种至,仲夏始。


“川西传统农耕智慧:林盘村民共学计划”第三次茶话会,伴着盛夏的树影蝉鸣,前往青城山马椅子体验基地参访交流。


青城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丹梯千级,曲径通幽。青城山脚下马氏家族百年来一直在传承传统竹椅的制作工艺,因制作的竹椅扎实耐用、美观而被世人推崇,有了“马椅子”的美誉(2016年被列入都江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摄影 | 孙吉


上一次茶话会,林盘村民共学社群的叔叔嬢嬢们在陈大爷家共同讨论了林盘林园的多种植物,其中竹子与传统生活最为息息相关,但随着工业建材,塑料制品的大量应用而越发显得“无用”,如何把林盘最有特色的竹林更好地传承?有没有邻近的经验可以借鉴?大家商讨决定了这次行程。


这次茶话会来自郫都区锦宁村、安宁村、安龙村、永安村“林盘村民共学社群”的叔叔嬢嬢们今天再次齐聚一堂,参访学习中国传统竹编智慧的传承与发展。


摄影 | 王铭铭


活动的开始由都江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城山马椅子第四代传承人马娇向大家介绍自家院落构成。


马家院子被众多竹林乔木包围环绕,溪流在小径旁蜿蜒流淌,枝繁叶茂的乔木为盛夏的正午挡下了一处阴凉。从前这里因低矮、潮湿,缺乏舒适性而逐渐被遗用,如今经过刘卫兵等著名设计师的参与改造使其成为了传统林盘与创新竹建筑的共生之所。


农家和自然林区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生景象。院子由大小不一的竹子利用榫卯结构搭建而成,阳光穿过错落的竹墙,恍惚间仿佛走进了一幅水墨画。





摄影 | 孙吉 劳睿承

马娇从小与竹子相伴而生,对于她来说竹子全身上下全是宝。竹子不仅能建房、造椅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竹制品不再局限于制作各种生活生产工具,开始制作一些可供观赏的手工艺品。宝剑、拐杖、发簪、斗笠、小摆件,其精美的造型以及细致的工艺令人称奇。






摄影 | 王铭铭


众人在参观时,正好碰上马椅子第三代传承人马娇的父亲,正在挑选打包竹子,准备发往国外会展。


一把在老成都茶馆随处可见的竹椅子背后蕴藏着上百道工艺。在马娇介绍道:“生产一把竹椅子必须经过选竹、烤竹、晒竹、晾竹这几个复杂的环节,而这些工序不仅费时费力,还特别地考验制作者的手艺。”马椅子的传人不仅传承了古人流传下来的制作工艺,同时也在不断地创新。


摄影 | 孙吉



其实对于竹椅子的制作不容易的不仅是手艺,还有一份坚守中国非遗文化的心。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升,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竹椅子逐渐被沙发这些现代家具所代替,人们的需求量少了自然做竹椅子的人也少了,青城山的竹制手艺人们的数量也越来越少。


马娇她却逆大流辞掉了公务员的工作而选择回到村里坚守非遗传承、打造马椅子品牌。如今马椅子已经传承到了第四代,马娇在学习古时制作工艺的同时亦在寻找发展突破,再创新的大背景下,开始思考竹椅的文化内涵和品牌发展。


如今马椅子文创产品已经走出青城山、走出成都平原、代表中国非遗文化走向国际!


图源 | 网络



结束了走访参观众人坐在大堂内讨论分享今日的所见所闻所感。

锦宁村的嬢嬢们已经搬离传统的林盘院落入住现代小区,重新踏入林盘院落他们纷纷对此的清幽的环境和舒适的竹椅赞不绝口。


摄影 | 马瑞平


代嬢嬢是安宁村中的一名妇女主任、党员干部。经过彭婆婆的引荐第一次参与林盘茶话会活动。


今日一行她被“马椅子”竹制品的精美细致所折服,亦对马娇辞掉公务员工作回到家中与父亲一起坚持非遗文化传承的做法赞叹不已,认为她是一个有勇有谋有个性的女子。


他认为非遗传承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马椅子体验基地之行也提高了她对非遗文化传承的意识,了解到了自己平常的生活起居、农耕方式、农具制作手法竟然是国家在传承保护的传统文化。


陈大爷此行参访也和大家分享了传统的竹编经验,比如不同用途的制品需用不同种类的竹子制作,若是使用的材料不对也会影响到成品的质量。


摄影 | 马瑞平


发展传统生态种植的胡雪梅和王成表示自家暂时并不适合模仿马家的商业发展模式。


胡雪梅正在尝试将自家小院部分恢复传统林盘院落形态,希望能有保持舒适温暖的居家氛围,并适度发展生态农耕体验和亲子教育。


王成表示马家前瞻的发展模式值得我们学习思考,但他现如今更应该在自己擅长的方向发展,而不是随波逐流。


永安村范大姐她之前并未意识到自己的一些生活和农耕经验是值得传承发扬的文化,甚至认为家中的建筑和一些老物件需要更新换代换成新时代的平房高楼、大吊灯软沙发。“马椅子”让她看见了传统文化的美,也看见了自己的瓦房、竹椅的文化价值。



摄影 | 马瑞平


西南民族大学旅游管理学院邓文老师表示“马椅子”在品牌打造和场景建造方面做得很好,值得大家学习模仿,但也需要在政府的支持下结合自己的想法,因地制宜地挖掘传统文化的核心,将其与时代接轨一代代传承下去。


关注传统农耕智慧的行动者郭慧认为“马椅子”林盘的空间布局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值得共学村民学习借鉴。“马椅子”擅长的是竹制工艺、村民们熟悉的是传统农耕文化、无论是哪些方面我们都应抓住传统文化的核心,深度挖掘其背后的深刻内涵,结合自己所长将其保护传承下来。


河研会的伙伴们对今天的参访所学发表自己的观点,马椅子以自家居民为中心,传承发展竹子为代表的林盘非遗技艺和文化的故事,或许对我们是一种启发,川西林盘蕴含非常多的传统智慧,我们社群成员可以持续讨论思考,并以自我的力量出发,找到符合自身的川西林盘可持续发展路径,特别大家可以马娇作为案例,为乡村的年轻一代展现新的可能性。





摄影 | 马瑞平


宋代苏轼先生当年过着“竹篱茅屋趁溪斜,春入山村处处花”的生活。而现在,马娇、陈大爷、胡雪梅、王成等村民也仍然居住在传统林盘中过着与苏轼先生一样的生活。


竹椅制作工艺和传统农耕方式均是古人通过不断地探索总结下来的经验,是古人的智慧体现,需要后人的不断传承和发扬。一边揣摩生活的脉动一边洞悉时代的强音。这样的与时俱进,其实才是真正的传承和发展。


摄影 | 马瑞平


END

视频回顾






“林盘村民共学计划”简介:

“川西传统农耕智慧:林盘村民共学计划”(简称“林盘村民共学计划”),尝试以村民为主体,以林盘为切入点,采用林盘茶话会(龙门阵)、村民学习基金、跨界对话会和快乐农耕行等方式,通过村民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探讨、交流等过程,共同挖掘、整理并呈现对林盘及传统农耕社会更多维和丰富的理解,唤起村民对于传统农耕智慧的认识与认同,打破对农村未来的单一想象和参与不足,激发村民建立以当地村落(社区)为本,传承和活化传统农耕智慧,探索村落未来发展更加坚实的认知、协作与应用基础。

执行方: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

主要执行协作人:孙吉

支持方:社区伙伴




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


关注林盘和川西传统农耕智慧轨迹:


2019—2020年,开展“川西传统农耕智慧调研”项目,组织来自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来自家园行动、好雨农场等机构的农业农村工作者,以及河研会工作人员,深入调研川西平原的传统农耕历史及其演变,挖掘,形成相关报告,助力川西平原“林盘和水旱轮作农业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研发源自传统、适宜本土的自然生态农法积淀基础。

项目负责人:孙吉,项目协作:杨明茗,

项目支持:社区伙伴。


2021年,开展“林盘与低碳:公众科学家”项目,邀请来自四川省气象局、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的专家指导,组织市民、学生等人士,与郫都区水源地社区村民一起,完成关于林盘的低碳价值主题报告,助力传统农耕价值的多向发掘和公园城市建设规划。

项目负责人:孙吉,项目协作:马瑞平,

项目支持:成都市生态环境局“蓉城智碳”项目。


2021年-2022年:正在开展“川西传统农耕智慧:林盘村民共学计划”,以村民为主体开展林盘及其承载的传统价值挖掘和学习,建立以当地村落(社区)为本,传承和活化传统农耕智慧,探索村落未来发展更加坚实的认知、协作与应用基础。项目负责人:孙吉
项目协作:马瑞平,王铭铭项目支持:社区伙伴。


相关阅读

林盘龙门阵春之篇:村民与“林园子”的故事

中国国家地理&河流研究会:解读川西林盘传统智慧

科技in遗产:365天林盘生态数据监测行动|世界地球日

谁的《竹林盘》?— 川西坝子的乡村与时代 | 清流·林盘

蓉城智碳 | “林盘与低碳:公众科学家”第一次调研回顾

公众科学家们和林盘村民、气象学家分別聊了啥?|蓉城智碳

蓉城智碳 | 林盘公众科学家成果发布与低碳研学营交流会回顾

“林盘与低碳:公众科学家”招募|发现公园城市的绿色低碳生活




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


关注“河流研究会”一起还清流于大海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河流研究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