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兽面纹铜钺到吴王夫差剑:河南博物院藏青铜之一
河南博物院馆藏文物多来自于二十世纪初商丘、洛阳、安阳、开封、淅川、三门峡、辉县、新郑等地的考古发掘,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最具特色。中原楚系青铜艺术馆以河南淅川县楚国贵族墓地出土的青铜器精品为展示主体。按照青铜器用途分类,集中表现中原楚系青铜艺术的精美绝伦。
王子午鼎的华美装饰和85字铭文,是研究楚国公卿的重要实物;云纹铜禁,作为我国迄今发现的用失蜡法铸造的年代最早的铸器,五层镂空透雕,二十四只龙形怪兽的攀缘伏撑,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另有“王孙诰编钟”博大雄浑,青铜神兽诡丽奇巧,以及云纹方壶、克黄升鼎、卷云纹填漆鼎等一大批沉寂二千五百年的惊世之作,钟鸣鼎食,煌煌穆穆,都聚于这一方天地。
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 年)
高28.5厘米,口径17.2 厘米 1954年郑州市白家庄出土
斝为酒器,用于受热温酒,形同于爵而无流尾。斝、爵类酒器口沿处一般都有双柱,有专家认为其与滤酒有关。先秦时期的酒多为醪酒,非蒸馏酒,较为粘稠浑浊,祭祀时需以苞茅缩酒,滤去酒渣,宴饮时则以柱系纱过滤酒液。又有认为其用于保持饮酒仪态,或者温酒时方便提拉,皆不如滤酒说可信。
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长17厘米,刃宽15 厘米 1954 年郑州市人民公园出土
钺之形源于斧,从劳作工具而发展为刑杀武器,随之成为权力的象征,《国语·鲁语》:“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钺为复合型兵器,安装木质长柄,常为随侍王侧的仪仗武器,《史记·周本纪》载武王克商后,入纣宫时“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武王”。学者考证,“王”字本义即为斧钺之形。
铜内玉戈
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 年)
长32、宽6.5 厘米
1974 年新郑市新村出土
戈为较早出现的青铜兵器,二里头遗址中就有发现,一直沿用至西汉初期。戈为复合型武器,一般固定在木柄之上。一套完整的戈应包括戈头、柲、冒、鐏四部分。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1935年河南汲县山彪镇出土 通高24.5厘米 口边长12.5厘米
豆上有覆斗形盖,盖顶有圆形捉手,豆盘方斗形,以细柄支撑,下为圆牌状座。器身满饰红铜丝嵌错的云纹,并镶有各种形状的绿松石。
虎纹三足壶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高18.5厘米 口径7.5厘米腹径16.8厘米
1978年河南省固始侯古堆出土
小口直领,平肩鼓腹,下有三足。盖顶中央有一环,其外有圆涡纹,肩部有对称的双耳,器盖周边及肩部刻有带状回纹,腹为对称的斗虎纹。这种器形为北方周墓中所罕见,具有浓厚的南方特色。虎纹为阴刻而成,细致精巧,构图自然生动。在古始侯古堆发现的这座楚墓及其陪葬坑中还出土了一些有铭铜器,据考证,墓主人可能是宋景公的妹妹。
图片均为乐艺会艺术图库资料,版权所有
文字编辑自展览资讯,欢迎订阅转发
谢绝不经同意擅自拷贝图文至自己公微号发布
如愿意接受本微信号信息,可按右上角“乐艺会”订阅。
更多精彩艺术生活鉴赏与创造见证与您分享。
欢迎转发。欢迎关注订阅。 微信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后台
乐艺会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