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超龙:仪征杨庄西汉墓出土漆盾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汉唐考古札记 Author 札札
仪征杨庄西汉墓出土漆盾
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图一
1994年在江苏省仪征市陈集镇杨庄一座西汉晚期墓中曾出土的一件“漆翣”,近来公布在仪征博物馆编《仪征出土汉代漆木器》一书中。比较可贵的是,该“漆翣”上面绘有较大篇幅的漆画,精美非常,内涵丰富,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该地区汉代大篇幅图像的空白,对认识汉代艺术及其体现的思想文化的认识提供了难得的资料(图一)[i]。
关于该件漆器性质,《仪征出土汉代漆木器》定为“漆翣”,而在更早的《汉广陵国漆器》[ii]和《仪征出土文物集萃》[iii]两书中,曾公布该件漆器修复前的部分残件,定为漆盾,可见整理者对其性质是摇摆不定的。翣是先秦时期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元素,早期史料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考古工作中也有实物出土,所以关于它的认定并不很难。笔者简单梳理了翣的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认为整理者的定名是有问题的。
根据早期文献描述,翣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一)乐悬之饰。此据《礼记·明堂位》:“夏后氏之龙簨虡,殷之崇牙,周之璧翣。”《正义》曰:“此一经明鲁有三代乐县之饰。……‘周之璧翣’者,谓周人於此簨上画缯为翣,戴之以璧,下县五采羽,挂於簨角,后王弥文,故饰弥多也。”[iv]
(二)车饰。此据《周礼·春官·巾车》:“辇车,组輓,有翣,羽盖。”郑玄注曰:“有翣所以御风尘,以羽作小盖,为翳日也。”[v]
(三)棺饰。《说文解字注》上说:“翣。棺羽饰也。棺饰本周礼。《周礼》:丧缝棺饰焉,衣翣柳之材。《檀弓》:周人墙置翣。又饰棺墙置翣。郑曰:翣以布衣木如摄与。《丧大记》注:汉礼:翣以木为筐,广三尺,高二尺四寸,方,兩角高,衣以白布,画者画云气,其余各如其象。柄长五尺。车行,使人持之而从。既窆,树于圹中。按翣柳皆棺饰也。郑云以布衣木,又引汉礼況之。经无用羽明文。以其物下垂,故从羽也。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礼器》曰:天子八翣,诸侯六翣,大夫四翣。《丧大记》:君黼翣二,黻翣二,画翣二,此诸侯六翣也。大夫黻翣二,画翣二,此大夫四翣也。《周礼》注:天子又有龙翣二。下𠂹从羽。翣者,下垂于棺㒳旁,如羽翼然,故字从羽。非真羽也,故居末焉。从羽之上当有如羽二字。”[vi]
图二
诸说看似纷乱,但不论是簨虡饰、车饰还是棺饰,都以翣作为障蔽的饰物。可以认为,翣并不是专有的名词,是用以障蔽的饰物的泛称。《周礼·春官·巾车》贾公彦疏曰:“翣即扇也。”[vii]《小尔雅·广服》上说:“大扇谓之翣。”[viii]可知翣即大扇,所以翣又叫“翣扇”。此外也有“璧翣”[ix]、“蒌翣”[x]之称。作为棺饰的翣,是以木为框,以白布蒙之,其上图画云气,并且有柄,使人持之随车而行,葬礼结束后,树于墓中。使用的目的主要是“为使人勿恶也”[xi]。此外还有“广三尺,高二尺四寸”、成对随葬、“下垂”等特征,都与仪征杨庄所出漆器的特征难合。
湖北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曾出土两件翣的实物,其中一件用薄木板雕刻而成,出土于棺室,翣的中部为2件双连卷云纹玉璧,两侧为2条交尾长龙,长63、宽54.6、厚1厘米(图二)[xii]。与仪征所出漆翣判然有别。此外,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平顶山滍阳岭、陕西西安张家坡、山东莒县西大庄、甘肃礼县圆顶山等两周墓地相继出土过两周时期的铜翣,全部是成对出土,呈山字形[xiii]。一般来说,物质遗存的演变只是有所损益,都有规律可循,一般不会相差如此之大。更为直接的例证是,江苏邗江姚庄101号西汉墓曾出土一件较为完整的盾,上端呈弧状,下边平直,正面髹褐漆,背面髹朱漆,中部有一梭形把手,木胎,残长60、宽26~30厘米,把长23.5、宽2.5、高3厘米,出土位置是头箱(图三左)[xiv]。
图三
以上都说明,仪征杨庄汉墓出土所谓“漆翣”应为漆盾。该漆盾与同时期常见的盾在形制上确实有一些差别,这应是材质和作为明器的性质影响的结果,但参考同时期出土的漆盾和木俑,其性质还是可以确认的。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图文由作者提供
文章原载《唐史论丛》第29辑
乐艺会免费延伸阅读
乐艺会付费延伸阅读
如愿意接受本微信号信息,可按右上角“乐艺会”订阅。
更多精彩艺术生活鉴赏与创造见证与您分享。
欢迎转发。欢迎关注订阅。
微信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