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陶渊明 | 活着,不要违背自己的本心

汲泉承露养菖蒲 抱蒲堂 2020-12-15

 

两千年前,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劈头喝问:“田园将芜,胡不归?”像是当头一棒,叩醒了无数困顿的心灵。

 

从此,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被一地鸡毛的苟且所羁绊时,心心向往的,总是那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

 


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在尘土飞扬的路途中快马加鞭,负重前行。追寻自我的愿望,总是时隐时现,明灭不定,灵魂想飞翔,肉身却很沉重。

 

于是,心中不免有了疑问:陶公如何就有勇气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呢?

 

 

节制欲望,远离贪婪

 

陶渊明的生存环境并不好,虽然曾祖陶侃被封为大司马,位极人臣,但到陶渊明这一代,已经家道中落。

 

而且,他所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乱世。宗白华曾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社会最痛苦的时期。”



陶渊明的前半生一直在做官,这是他唯一的谋生手段。到了四十一岁那年,陶渊明第五次出山,做了彭泽县令。

 

可是,做官才几个月,上级督邮来视察了,架子摆得很大,要求陶渊明必须穿戴整齐,出城迎接。

 

于是,陶渊明终于看清了官场的真相,最终决定归隐:“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耶!”这是《晋书陶潜传》中的记载。

 


田园生活固然美好,但收入并不多,陶渊明之所以能安享田园之乐,在于他懂得节制自己的欲望。

 

《咏贫士》:岂忘袭轻裘?苟得非所钦。谁不喜欢轻暖皮衣呢,但不正道得来的东西我不需要;


《和郭主簿》: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生活中所需要的物品是有限的,过多的东西我不需要;

 

《和刘柴桑》: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耕田织布,只要自己够用,超过这些我不需要。

 


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这个满足了,那个就会冒出来。被欲望拿捏的人,就像背负枷锁的囚徒,永远不得解脱。


懂得节制欲望,身心才能获得自由,才能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节制欲望,远离贪婪,并不等于不负责任,将自己和家人置于饥馁之中。实际上陶渊明在决定归隐后,并没有即刻离职,而是等到公田里的庄稼成熟了才带着口粮归家。

 

如果说“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传奇,那么“带着口粮归家”就是人生。衣食无忧,目标并不高远,却能温暖家人。

 

 

追寻自然,保持本真

 

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不是完全无忧无虑,但他确实感受到了舒展、自由、快乐。

 

 

他耕田: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他是一位老农,在十余亩田地里种上了庄稼。早晨,他扛着锄头开始一天的忙碌;傍晚,他披星戴月,晃悠悠地回家。他又不像老农,他家的田地,总是“草盛豆苗稀”;干活的闲暇,他还会“采菊东篱下”。

 

 

他喝酒: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男人喝酒大抵有两种:一种是麻醉自我,在酒中沉沦,以此来逃避现实中的责任;另一种是找到自我,在酒中享受,以此来感受灵魂的自由。

 

陶渊明无疑是后者,你看他:慢悠悠地拿起酒杯,看着庭外的阳光和草木,傲然自得。

 

他还和朋友一起喝酒,喝醉了,对朋友坦率地说:我醉欲眠卿可去。我醉了想睡了,你走吧。这是一种多么本真的生活状态啊。

 

 

他读书: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读书这事也分为两种:一种是从书中寻找黄金屋和颜如玉,所以读来读去看到的都是欲望;另一种是陶渊明式的读书,纵观大意,不求甚解,只为爱好而读,读到的都是得遇知己的狂喜。

 

 

他漫游: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走出家门,他拄着一个拐杖,随意地走走停停,一会听鸟儿叫,一会望云儿飞。


暮色照大地,他也不愿意回家,孤独地、孤傲地伫立在天地之间,抚摸着苍松,像是触碰到了自己的人生。

 

 

陶渊明曾写道: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不要想太多,只需要走向自然,越靠近自然,越贴近心灵的方向。

 

 

日常生活诗意化

 

陶渊明的归隐,不是逃入深山。他在庐山脚下耕种、饮酒、赏菊、会友、作诗,他不是要逃避谁,他只是要活成自己。

 

《瓦尔登湖》的作者亨利梭罗,也曾像陶渊明一样隐居生活,两个人都希望节制欲望,到自然中过简朴的生活,但就境界而言,陶渊明明显要更高一层。

 


不同于梭罗遁入荒野,一个人隐居于瓦尔登湖,与鸟兽为伍,陶渊明追求的是“心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梭罗是在空间距离上远离,陶渊明则是在心理距离上的远离。


 

梭罗的归隐是一种极端理想,并不具有现实意义,实际上他只在湖边住了两年,然后就返回了城市。

 

陶渊明的心远,是一种真正的归隐。只要你愿意节制欲望,保持本真,你不必躲入深山,你随时随地可以付诸实施的,哪怕你就住在钢筋混凝土丛林中,哪怕你只有容膝之地。

 


心远,让人拥有一种特殊的视角,生活还是依旧,但是当你拉开距离,用审美的眼光来看的时候,一草一木一言一行都会散发出诗意的光彩,以至于再庸常的生活也显示出那么一点与众不同。

  

人活着,不要违背自己的本心。说到底,桃花源不是山中的风景,而是驻扎在每个人的心里。




末俗以繁华相尚

终觉冷淡处趣味弥长


惜吾不及古人

吾谁与玩此芳草


抱蒲堂主人




堂主微信号:bptzr2015

长按右侧二维码,加堂主个人微信号,

进入抱蒲堂微信群,交流菖蒲莳养之道。



| 往期推荐 |

► 真正的成熟,是天真

► 书房清趣 | 文人案头佛像之美

► 在坚硬的世界里,修一颗柔软心

► 人生,要拿趣味做根底

 审美,是最大的体面

► 孤独,是种大自在

► 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东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 人活着,一定要爱点什么

► 做个闲人,静倚书窗听雨声

► 菖蒲的一百万种死法


抱蒲堂

莫道幽人无一事  汲泉承露养菖蒲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 抱蒲堂微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