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介绍自然资源部“十三五”期间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做好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情况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徐想 摄)
一是生态保护修复法律制度加快完善。配合立法机关完成了森林法、海洋环境保护法、防沙治沙法、土地管理法等多部法律修订工作。加快推进矿产、草原、自然保护地、野生动物保护、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空间规划等方面的立法修法进程。支持做好长江、黄河保护法立法。在工作过程中,始终将生态保护修复作为立法、修法重要内容进行规范。努力落实党中央关于自然资源领域改革任务,推动国家层面出台了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自然保护地体系、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严格管控围填海和天然林、湿地保护修复以及推行林长制等重要政策文件。
二是生态空间管控更加严格。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顶层设计和总体框架基本形成,各级国土空间规划和乡村规划正在抓紧编制。明确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管控规则,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工作,将陆地、海洋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需要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划入红线,做到应划尽划、应保尽保。除国家重大项目外,全面禁止围填海,大规模违法填海活动得到有效遏制,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规则、制度、机制初步建立。
三是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开展国家公园试点,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十三五”期间,全国自然保护地数量增加700多个,面积增加2500多万公顷,总数量达到1.18万个,约占我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8%。
四是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取得重要成果。在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实施了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为解决区域生态问题、提高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发挥了示范作用,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积累了实践经验。经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印发实施,为今后一个时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明确了重点任务。
五是国土绿化行动深入开展。加快大规模国土绿化,全面保护天然林,扩大退耕还林还草规模,国土绿化“十三五”规划主要任务全面完成,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森林蓄积量超过175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6%。
六是生态保护修复重点专项行动和工程成效明显。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全国整治修复岸线1200公里、滨海湿地2.3万公顷。同时还破解了黄海浒苔绿潮灾害防治的难题,治理区域海洋生态质量和功能得到提升。我们还开展了长江流域、京津冀和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将治理修复矿点近9000个,面积约2.5万公顷。完成防沙治沙1000多万公顷、石漠化治理130万公顷。支持深度贫困地区实施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提升农田生态功能,助力脱贫攻坚。
七是探索生态修复市场化投入机制。出台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意见,通过赋予一定期限的自然资源产权等政策,激励社会主体投入矿山生态修复。在全国部署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助力乡村振兴。正在制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政策,进一步推进多元化投入机制。
八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加强。生态保护红线涵盖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35个优先区域,覆盖了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栖息地。实施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大熊猫、朱鹮、藏羚羊、苏铁等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中有升。
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面临的生态保护修复任务仍十分艰巨。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部署,锚定新目标、把握新要求、落实新任务、作出新业绩。
我们将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将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我们将坚持系统观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落实《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编制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科学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
我们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我们将通过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减少占用自然生态空间,通过生态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固碳能力,通过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引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为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和气候雄心峰会上关于我国碳减排、碳中和目标,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的贡献。
我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下面我和我的同事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
寿小丽: 谢谢王宏副部长。下面我们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还是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请记者们开始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请问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请问“十三五”期间我国在国土绿化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第二个问题,请介绍一下“十四五”期间我国生态保护的工作重点。谢谢。
王宏: 这个问题请林草局刘东生副局长回答。
国家林草局副局长刘东生 (徐想 摄)
第一,国土绿化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实现了更紧密地结合。“十三五”期间,国家的重大战略很多,比如说区域发展战略,重点生态功能区治理的战略,脱贫攻坚的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一带一路”等。整个国土绿化工作围绕这些战略进行谋划和布局,在这方面体现了一些亮点。比如说围绕脱贫攻坚,2018年以来,全国2/3以上的造林绿化任务安排到贫困地区,优先安排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与造林绿化,获得劳务性收入。近五年来,国家林草局会同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在贫困地区累计选聘生态护林员110万名,安排中央资金205亿元,结合其他帮扶措施,精准带动了300多万人口的脱贫增收。
第二,扩面增绿与提质增效相结合。过去国土绿化,我们注重扩大面积,增加绿量,可能是工作的重心。“十三五”期间,我们把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提质增效提到了更高的位置,与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有机结合起来,在外延和内延两个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比如说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每年营造林面积在1亿亩以上,同时加强草原的保护修复,实施林草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每年森林抚育也在1.2亿亩以上,这是数量和质量相结合。当然除此以外,过去国土绿化的一些传统的机制和做法得到了进一步发扬,比如说大工程带动大发展、国土绿化与资源保护相结合、大规模推进全面义务植树等,这都是国土绿化当中一些传统的做法,“十三五”期间也获得了很好的成效。
刚才的问题当中还有关于“十四五”的设想,我们正在做“十四五”规划。“十四五”的设想很多,其中突出的几个方面,我给各位作个介绍。主要目标现在基本上确定了,力争到2025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也就是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14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7%,也就是在现有基础上增加1个百分点。湿地保护率达到55%,60%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这是确定的基本的生态建设目标。
其中我们设想的有几个思路和做法,我简单介绍一下。一是把科学绿化、高质量发展贯穿到国土绿化的全过程和各环节。最近我们正在国务院起草关于推进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其中把科学的方针和原则在里面得到了比较全面地反映,用于指导下一步的国土绿化工作。包括将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落实落地,就是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两山”理论,以自然修复为主等。在工作当中,进一步把它落到实处。二是把国土绿化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规划,就是我们通常讲的“两重”规划,以及耕地保护制度等规划制度有机衔接。尤其是在耕地保护上,我多说两句,大家知道,前不久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非农化、非粮化,加强耕地保护的文件,其中跟绿化工作密切相关。国家林草局跟部里一起研究之后,我们也推出了关于加强耕地保护、推进国土绿化的一个文件,核心就是强调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把耕地保护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同时,处理好耕地保护与国土绿化的关系,实现绿化用地和绿化成果的信息化、精准化管理。三是把国土绿化与应对气候变化有机结合起来。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我们向国际承诺的一个重大事务,刚才王宏副部长介绍的时候也提到了。现在我们的森林碳储量92亿吨,这个数字应该是我们第一次对外发布,学术上使用过,这是几年前的数字,现在应该高于它。平均每年增加的森林碳储量都在2亿吨以上,折合碳汇大约7到8亿吨。随着森林面积的扩大和森林蓄积量的提升,未来5年、10年,更长的时期,森林碳汇还将逐步提高,我们也有个测算,当然这还需要经过科学的验证。也就是说,森林碳汇在未来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当中,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为这些数据也是按照世界通行的标准计算出来的。
除此之外,草原、湿地碳汇,再加上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推行木竹替代传统的钢材水泥等原材料的战略,林草行业或者自然资源系统未来的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向全球承诺的碳中和目标的过程当中,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谢谢大家!
凤凰卫视记者: 做好生态修复离不开财政的支持,能不能介绍一下中央财政对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支持情况和下一步的考量?谢谢。
财政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司负责人凡科军(徐想 摄)
一是支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等生态功能重要地区政府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引导地方政府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是支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启动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在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地区开展25个试点项目,统筹自然生态各要素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三是支持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支持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实施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
四是支持国家战略涵盖的京津冀周边、汾渭平原、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这些重点地区开展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环境修复治理。
五是深入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强防沙治沙,扩大退耕还林还草,支持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加快推进国有林区林场改革,落实天然林保护全覆盖政策。加强森林资源的管护,加强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强化湿地保护修复,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除了上述中央财政资金投入以外,我们还积极推动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比如设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按照市场化规则运作,首期募集资金88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出资100亿元,重点支持长江经济带地区开展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生态修复以及国土空间绿化、能源资源节约利用等绿色发展的领域。同时我们还通过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模式、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债券等多种方式,来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加大投入。
下一步,财政部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原则,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整体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大力推进国土绿化,健全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生态保护修复的领域,努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有力的财政保障。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 我们注意到,中国近年来一直在持续加大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力度,并且取得了很多显著成效。我的问题是,在政策支持方面,我们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又有哪些打算?谢谢。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司长吴晓(徐想 摄)
一是在重大政策制定方面,组织编制《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牵头起草《生态保护补偿条例》、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和总体方案,制定“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及实施方案,总结推广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生态保护修复相关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印发《关于科学利用林地资源 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动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
二是在重大规划编制方面,编制并印发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等数十个国家级专项规划或者方案。这里特别要向大家介绍的是,刚才王宏副部长在开场白介绍里已经提到的,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着眼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美丽中国”目标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自然资源部等部门深入研究、组织编制并经中央深改委审议同意,于今年6月份印发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25年)》,《规划》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实施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的总体布局,就是“三区四带”,包括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长江重点生态区、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和海岸带,并围绕“三区四带”部署了9项重大工程、47项具体任务。通过实施9项重大工程,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
三是在重大工程建设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积极调整投资结构,加大支持力度。“十三五”期间共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391亿元,推进国土绿化、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湿地保护、重点林区经济转型等生态工程,以及京津风沙源、祁连山、青藏高原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有效地改善了重点生态工程区的生态质量,提升了生态系统的功能。
“十四五”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强化对国家重大战略的生态支撑,推动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加强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不断优化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围绕“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这一项重大任务,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为主线,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按照“三区四带”的布局,编制并启动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专项建设规划,持续加大生态保护修复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推进形成生态保护和修复新格局。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 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和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了《全国重要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的总体规划》,对黄河保护修复提出了要求,请问“十四五”期间针对黄河生态修复将采取哪些措施?黄河的重大工程专项建设规划的编制进度目前到什么程度了?谢谢。
王宏: 这项工作涉及两个部门,分别是国家发改委和自然资源部,所以请吴司长和周司长两位从不同的侧面介绍有关情况。
吴晓: 我先介绍一下。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黄河也是天然生态屏障,对于维护我国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黄河流域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面积比较大、类型多、程度也比较深,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系统不稳定。
今年8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贯彻新发展理念,遵循自然规律和客观规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加强黄河上游水源涵养、中游水土保持、下游湿地保护,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
现阶段,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有关部门围绕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组织编制包括生态保护和修复在内的一系列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其中生态保护修复专项建设规划由自然资源部牵头编制,可以请周司长介绍具体情况。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司长周远波(徐想 摄)
一是在上游要大力开展封育保护,加强原生林草植被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实施封山育林、育草和禁牧、休牧、轮牧等措施,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二是在中游要完善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推进小流域综合整治,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和水土沙化问题。
三是在下游开展重点河湖、黄河三角洲等湿地的保护与恢复,保证生态流量、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同时开展滩区的土地综合整治。
四是推进水蚀、风蚀区域的综合治理,营造多树种、多层次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科学有序地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加大退化草原治理,提升林草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
五是加快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的治理。大家知道,黄河流域是我国矿产资源富集的地区。据卫星遥感监测数据,黄河流域各省区有历史遗留的废弃矿山1500多万亩,占全国的历史遗留废弃矿山近50%,所以必须进行综合性治理和系统性修复。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的过程中,特别有两点应该注意:一是一定要坚持系统观念,对黄河流域生态系统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要克服单打一,也要注意不搞整齐划一。二是一定要注意科学方法,要立足自然地理格局,特别要注重水资源的刚性约束作用,进行科学修复,追求实效。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的新要求,作出了”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新部署,请问对此有何打算?谢谢。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也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比如说,要“守住自然生态边界”,总书记还强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要实现“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要“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等。
关于“守住自然生态边界”,我的理解,所谓的边界就是底线,“守住自然生态边界”,就是守住自然生态的底线,要确保生态安全,为国家安全、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也在思考,怎么样落实好。我觉得应该从这么几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必须要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对这方面,我们理解要透,站位要高,态度要坚决,决心要坚定。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不能有丝毫动摇、退缩和松懈。
第二,要明确工作重点。也就是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落实落细,一是要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统一设置、分级管理、分区管控,系统保护陆地和海洋重要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二是调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将整合优化后的自然保护地、生态极度重要和极度脆弱区域以及国家一级公益林、重要湿地、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冰川及永久积雪、红树林、珊瑚礁等重要生态系统等划入生态红线。刚才我开场白也讲到了,要做到应划尽划、应保尽保,并实行严格用途管制,目的就是给自然留下休养生息、自我更新的空间;三是要严格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要求,强化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全程监管,加强自然资源执法和督察,努力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四是继续实行和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草畜平衡等制度,提升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力。
第三,要坚持科学方法。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要求,落实好《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科学编制和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抓住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海域的突出生态问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修复、大规模国土绿化、海洋生态修复、荒漠化治理等重大工程,提高生态修复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这样才能做到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同时,加快建立健全科学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的政策制度、标准规范、市场机制、监管体系,立足我国国情,探索基于自然的生态保护修复解决方案。
第四,要加大对重大问题的研究。从我们国家来看,我国生态本底脆弱,生态问题存量较多;自然灾害多发频发,自然灾害带来的生态问题的增量也不容小觑;同时,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也加剧了对生态的影响和破坏,这都是我们要面对的。再有,气候变化还可能引发新的生态风险和挑战。对此,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树立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立足自然地理格局,遵循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加强对重大生态问题和风险的研判,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主动应对。谢谢。
中国矿业报记者: 我们注意到,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是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提出的,请介绍一下这个工程的有关情况,这个工程与以往的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有何不同之处?谢谢。
周远波: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形象地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只管护田,就容易顾此失彼,生态就难免会遭到破坏。”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在“十三五”期间,在全国开展了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刚才财政部的凡司长也作了简要介绍。这25个试点工程,涉及全国24个省份,惠及65个国家级贫困县,中央财政已累计下达奖补资金500亿元,目前实际完成的投资将近1700亿元,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刚才这位记者朋友提到,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工程和以往的生态修复工程有什么不同,我们回顾一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在任务目标的确定上,坚持系统观念,以区域、流域为单元,统筹各自然生态要素,实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突出自然地理单元的完整性、生态系统的关联性和修复目标的综合性。
二是在组织实施上,坚持权责对等,初步建立了“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进行统筹谋划、协同推进,解决的就是条条分割、条块分割和各自为战的问题。
三是在修复模式的选择上,坚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情况,按照问题导向,将整个修复区域划分成不同的修复单元,按照实际需要,采取保护保育、自然恢复、辅助修复、生态重建等不同的修复方式和措施,不搞整齐划一,克服工程思维和过度修复问题。
四是在资金筹措投入上,坚持两条腿走路,在中央财政奖补、地方财政投入的同时,综合运用土地政策、金融工具、推进产业融合等措施,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这些试点工程典型案例比较多,因为时间关系,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对工程试点的指导和监督。要及时总结经验,努力改进工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成果,并及时推广和应用。要切实强化系统观念,真正把习近平总书记“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扎根在思想中,落实在行动上,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守住自然生态安全的边界,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谢谢!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寿小丽(焦非 摄)
寿小丽: 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们,欢迎大家参加系列发布会的其他场次。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大家再见!点击左下“阅读原文”
—END—
信息来源:国新网;自然资源部官微;图片:国新网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及海洋知圈编排
►招聘202人!自然资源部(北海局、东海局、南海局)所属事业单位2021年度公开招聘计划表公布
►“三定”方案正式印发!广东省海洋综合执法总队正式挂牌|广东省唯一海洋执法力量、唯一省级行政执法队伍、唯一跨部门综合执法机构成立
►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海洋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马上开始,将按照中央决策部署积极推进海洋国家实验室组建工作
►《海洋环境分析监测技术》中科院烟台海岸带所陈令新研究院等编著
海洋►《海洋环境分析监测技术》中科院烟台海岸带所陈令新研究院等编著
书屋►1:300万比例尺《中国海海洋地质系列图》出版发行!| 实现了中国海全海域海洋地质基础图系的更新换代
►自然资源部海洋二所吴自银研究员等牵头撰写《High-Resolution Seafloor Survey and Applications》出版
►《海洋环境分析监测技术》中科院烟台海岸带所陈令新研究院等编著
►《渤黄东海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中科院海洋所宋金明研究员等编撰
►《恢复生态学》:湿地生态系统的功益及退化湿地生态恢复的技术方法
►《地球系统与演变》白令海道开启和和北冰洋的演变 (附注:北冰洋大洋钻探 )| 汪品先院士:为地球系统科学正本清源
►一些围填海项目被通报要求整改,事过两年毫无进展:三亚新机场、海口如意岛、葫芦岛和南海明珠……
推►2020大学“一流学科”排行榜发布:海洋科学、水产、船舶与海洋工程、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生态学……
荐►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介绍海洋工作情况及回应委员建议|全国政协“协调推进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双周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登
热►2020年度海洋科学技术奖拟获奖项目公示名单(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 2020年度海洋优秀科技图书拟获优公示名单
点海洋知圈
知晓海洋 | 探知海洋
宣传海洋 | 服务海洋
如您喜欢,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