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培养「看见自己」的能力,留学生要学习的第一件事:尊重自己、表达自己|Sisy选读
▲ 点击音频 付费收听新闻解读
来源:《文茜的世界周报》
很多家长认为,中国的教育品质比不上欧美,尤其最近还出现低落的情况。所以,只要家境较好,有点能力的家长都会选择让孩子出国留学。
中国目前是国际上第一大留学生输出国,留学生数量每年都在大幅增长,而且随着教育品质的低落、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双语教育和人工智慧时代的来临,出国留学的孩子年龄越来越小,有些初中就出去了,换句话说,小学才毕业,有些是出国念高中。
很多家庭通常把孩子送到欧美或者澳洲去留学,这并不需要特别富裕。有些家长不舍得孩子太小就被送出去,就会先送他去念双语学校,这些小朋友有一个名称,叫「世界的孩子」。
让孩子上双语学校成了很多家长的首选
现今中国呈现的教育问题除了教育品质可能跟不上欧美,使孩子将来在人工智慧时代落后之外,还有一个可怕的问题:高考。
高考是一场从 3 岁就开始布局的竞赛,一场想进入大学名校的竞赛。人们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这场漫长而激烈的竞赛,一次次的淘汰赛也是一次次的精英加冕赛。
很多人为了逃避高考这场战局,选择出国留学。
高考壮观的送考现场
中国严峻的教育问题还有贫富差距。
贫富差距会使得那些「世界的孩子」跟一般的孩子完全变成两个物种的人,而且导致师资不足的情况,这也是偏乡教育面临的严重问题,继而变成两个很大的差距,变成一个阶级永久性的不流动。
这几个问题合在一块,必然会变成一个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的冲击。
贫富差距将加剧师资不足的情况
波士顿,美国教育理念的发源地,拥有超过 100 所高等学府,这里也是中国留学生的首选地,他们觉得选择这里的高中留学,会离常春藤(Ivy League,美国名校联盟)更近一步。
根据统计,随着中国高所得人口越来越多,学生出国留学的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近 5 年,到美国就读初高中的中国留学生数量增长了将近 3 倍,甚至出现一个现象:整个私立寄宿高中的录取率要比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常春藤盟校)低。
此外,美国寄宿高中平均每年学费大约 5 万美元,当地生活费 1.3 万美元,4 年下来,合计人民币至少 170 多万元。
这是一笔不小的花费,但在中国父母看来,出国拿国外学历等于直接跨过高考的独木桥进入精英门槛,这是对孩子最好的安排,为了培养他们,自然不惜一切代价。
高中生逐渐成为主流出国留学人群
不过,小小年纪就出国还是会面临不少的挑战。
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语言门槛。《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说,中国学生学习以考试为中心,高中生花费大量时间准备高考,因此花上几个月时间苦读英语是常有的事,有些学生甚至能在短短一个暑假里提高 30-40 分的托福成绩,但他们的英语口语却一点都没有提高。更别说,一边学习英文,一边学习其他学科了。
另外一个就是写报告,这恐怕是所有亚洲学生最不适应的地方。例如老师会说,「给你们 3 分钟时间查资料,然后再根据你们查到的资料做一个初步报告。」
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我有 1 个小时的时间来解决一个问题,我可能会花 55 分钟的时间来确定如何提问,一旦知道如何发问,我可以在 5 分钟之内解决这个问题。
在欧美的教育中,提问很重要,他们的基本教学结构就是:发材料、提问、讨论总结、写论文。实际上就是让学生有一个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方法。
提问是欧美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亚洲,判断一个人的实力并不是看你本身是个什么样的人,而是要将你和其他人比较,来看你是否做得更好;但在美国,学生多半有种心态,就是要活得独一无二。在追求自己目标的道路上,美国人多半显得神采奕奕,这是在亚洲同学身上很少看见的。
美国的高中课程非常多样,把体育艺术和学术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午进行历史、数学等常规课程的学习,下午是各类课外活动和选修课,一所学校开设的课程可以多达 140 门。学习时间不定,大多由自己掌握,课表也因人而异,学什么都由自己决定。
所以,每个留学生要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如此自由的学习环境中获得学业成功。
相比之下,中国的教育制度过于严厉,中国家长可能还没搞清楚教育是在培养「看见自己」的能力,虽然一直以来都在尝试改变现状,包括政府和家长都对目前的教育现状不满意,但每个人也只是无奈地说:「现状就是这样」,毕竟改变中国的教育太困难,这是几千年留下来的传统。
正因如此,很多人决定将孩子送离国家,送离自己的身边,希望他们可以在一个自由的教育环境里找到自己。
如果没有看过这个世界,你很难去塑造这个世界
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些「世界的孩子」真的快乐吗?中国父母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适应国外的生活。
那么小就到国外,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孤独,第二个是他们受到歧视,第三个是他们有很多心事没办法讲出来,所以很多孩子会得抑郁症。
「住在外面,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有点害怕。」「我姥姥和我爸都在国内,还是会舍不得。」「我打电话给妈妈,说『喂,妈』,然后她就立刻哭了。」
「即使你的球技比别人好,教练就是不用你,因为你是中国人。」「在这边第一次感受到种族的不同。」「我去的时候年龄很小,他们都不爱带我玩。」「我觉得这边还是对亚洲人不那么友好。」
澳大利亚多所大学出现反华告示
2013 年,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发布一项调查发现,45% 的中国留学生称自己有抑郁症状。他们承认自己承受着在国外生活常见的挑战,比如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但是他们认为学业压力和融入是最大的压力来源。
「融入」是每个留学生都要面对的问题。前英特尔执行董事、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的校友黄征宇认为,「我们怎么融入」,这是很多初来乍到的中国人的说法,很多已成为美国精英的人则讲究「融合」。
黄征宇曾在奥巴马执政时期,担任美国白宫特别助理,算是成功进入美国上层阶级社会的精英人士。
他说:「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所有到这里的民族,包括爱尔兰人、意大利人、犹太人、黑人等等,不仅是来学习当地的文化,还要把自己最好的东西附加到这个文化中。所以,我觉得中国人同样可以把一些东方最好的东西融合到美国。」
前英特尔执行董事:黄征宇
尹逸菲,圣多明尼哥高中(San Domenico School)12 年级的学生,她融入美国的方式就很有中国特色——每年会在社团活动中泡茶。
「那群外国人会觉得比较神奇,很有意思,因为没有见过吧。」尹逸菲觉得,通过泡茶,她有了一个机会跟大家进行交流沟通,而且她从小就比较喜欢泡茶,这个过程中可以反映出她身上很多特点,也能使她更好地表达自己。
「尊重自己、表达自己」,这可能就是留学生要学习的第一件事情,不要刻意去融入、去学别人,而是要有自己的特点,保持文化的多样性特别重要。
尹逸菲(右):坚持自己的爱好,以茶会友
王健,《美国教育和升学秘籍》的作者,被很多人称为「哈佛爸爸」,他的儿子被 14 所名校录取,所以很多人都来请教他关于留学的问题,甚至请他引导他们的孩子,这令他哭笑不得。
「很多家庭关注的都是结果,但我觉得对孩子来说,比较重要的是他们的成长。」所以,王健强调关注过程,而非单纯关注结果。
作为家长,真的应该学会放松一点,太焦虑的话,即便孩子进了哈佛,如果不能从这个过程中受益,对他来说也只会是悲剧。
进入名校,意味着有优秀的同学、很棒的老师、一流的课程、丰富的课外活动、优美的环境……但如果孩子都不确定自己要做什么,那么名校也许不是最好的选择。
什么时候,中国的孩子也可以享受「原来学习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呢?
这里是「文茜的愉悦学校」
我们并不提供科学原理
只有活生生的人生经历,以及岁月过后的人生思考
希望他们的人生态度能给你一些启示
关于逆境、选择、和解、死亡……
更多选读
跟众人的鼓励比起来,他人无情的言语攻击不必放心上
人工智能大公司最需要的人才:有想象力的人文专业者
「一群傻子」用公园书席扩散书香,找回美好关系
她的奇幻旅程开始于彻底的碎裂
史诗般的大法官斗争:美国最高法院将成特朗普囊中物
库克:如果对重要问题保持沉默,就无法改变世界
一个七岁难民心如刀割的恐惧:我们做错什么了吗?
张爱玲: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
- 商务联系 -
魏小姐
weidanti@890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