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8) 佛子行三十七頌_第六偈_(下篇)_噶千仁波切开示汇集(18)

噶千仁波切 噶千语录 2020-11-06



慈父叮咛


如果你将一本
《佛子行三十七颂》 
送给一个家庭,


这能让家人之间彼此生起 
愛心、悲心以及耐心,


能帮助他们活在 
祥和快乐的心境当中,


同时也能帮助他们拥有一个 
成功安适的外在生活,


这就是为什么 
《佛子行三十七颂》 
这么的重要的原因。 


--摘自噶千仁波切对西雅图中心的开示










噶千仁波切  毕生之修行佛子行三十七頌

   18


作      者:无着贤菩萨传法上师:噶千仁波切




第 六 偈 頌

依止何者罪过灭,

功德增如上弦月,

胜善知识及自身,

爱彼胜己佛子行。


第 六 偈 颂 開 示 (下篇)



接下来要讲解的是「依止上师及善知识」。这一段内容大家不仅要仔细听闻,还要好好地思惟。

 

为什么我们要恒常地去尊敬自己的老师以及善知识?甚至要珍爱他们更甚于珍爱自己的身体?那是因为如果我们以自己的身体对老师、上师、善知识来做顶礼、承事、供养等等,会令他们的内心生起喜悦;由于他们内心生起喜悦的缘故,我们自己身体所积聚的罪业与障碍,就能因此而得到净除。并且,由于他们内心喜悦的缘故,他们心中具有的能力及功德将会传递出来;只要我们去学习,就能够得到他们的功德。相反地,如果一昧地贪恋自己的身体与财富受用,内心也没有愿意去学习上师的能力与功德,当然就无法学习到上师善知识的功德能力。

 

我们贪爱自己的身体与财物受用,事实上,这是一种我执。能够享用饮食、衣服、财物的是自己的身体。而当我们死亡之后,这个身体要不被埋在地下,要不就是被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如果我们现在好好随着上师善知识学习,从上师那里学习到菩提心的教法,那么,因自己观修而得到的菩提心,在未来,难道会被火烧掉吗?那当然是不可能的。不但不会被火烧毁,菩提心还会生生世世与我们恒常在一起,这才是我们最重要的财富。

 

许多人都在学习中文、英文或是现代科学等等知识。有些人对这些知识学习得很快,也学得很好。这都是由于他们过去世对老师很恭敬,也很努力地在学习,因此这辈子有很好的学习能力。相反地,如果前世对老师不恭敬、不尊重学问、也不愿意学习,那么这辈子无论学什么都会非常地困难。而且这类的学生对老师、上师也都不恭敬,这都是一种累积的习气。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在今生恒常地恭敬自己的老师、上师,并且对他们做承事供养的话,就会产生上面所说的广大利益。

 

那么,求取法教者应当如何来学习呢?求法者应当学习玛尔巴大师;而弟子应当效法密勒日巴尊者。这几位大师学习的行谊大家应当好好地看一看。玛尔巴教导密勒日巴,而后密勒日巴依此做了实修,他的成就是即生成佛。密勒日巴之所以能够在一生之中证得佛果,完全是由于上师开导的大恩德。所以我们对于父母、老师、上师,都应当存着无比的感谢之心,对于阿阇黎、格西等等也要抱持同样的心情。上师、格西、父母对我们来说是三大恩人,应当恒常对他们具有恭敬之心。

 

当我们敬爱善知识时,必须同时敬重他的言语,因为他的言语是真实无欺的。我们必须以极大的恭敬心来聆听善知识的法教。而学习的方式则应当如同玛尔巴、密勒日巴大师传记中所描述的一般。不论我们在说法、听法、坐禅或修持时,都必须视善知识的法教是圆满的;为了圆满你的了解、体验与证悟,这是绝对必要的。

 

大家平常工作时应当具足六波罗蜜来工作,而听闻教法时亦应具足六度来听闻。听闻时献上供养,这是供养也是布施;听闻时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要散漫,这是持戒;遇到上师责备或是学习遭遇困难时仍要继续努力,这是精进;学了之后恒常记在心中不忘失,这是禅定;而所学到的功德与能力在心中形成,这就是智慧。这就是听法时具足六波罗蜜的情况。

 

上师真实无欺的教言,必须落实在你的心续中。光是聆听法教确实能累积功德,但是你必须掌握善知识教言的要义,并将这些要义视为珍宝。首先听闻,然后思惟,最后禅修。首先我们必须了解教法,然后你的心必须一次又一次反覆地去体验。举例来说,在思惟暇满人身难得时,会有某种感受在你内心生起,你会极受感动。如果你一次又一次地去思惟爱,并思惟菩提心是多么地珍贵;那么,爱就会扩展,而且你将会知道如何去珍惜这份爱。最后,当你对此完全了悟的时候,慈心与悲心将会无止尽地遍及一切处。那时候,你将成为真正的菩萨。

 

上师既然授予我们词句的珍宝,我们就应当对上师恒常地恭敬,恒常忆念上师的功德,如此,自己的功德也会不断地增长。我们也必须在内心经常思惟上师所讲授的教法,要好好看住自己的心,将自心的过失去除。好比说,当一个人辱骂自己时,此时应当忆想上师曾经教导过「一切众生都曾是自己的父母」,所以不应该对他生气。其次,上师也教导过,愤怒所造作的恶业会令我们堕入三恶道中。若是我们在当下能思惟上师所开示的「一切众生如母」,以及业果的道理,就不会因此而生气,这就是忍辱。如果自己能在当下修行忍辱,就不会与人发生争吵,而对方也会因为你有这么好的修养,就慢慢地开始尊敬你,这就是功德增长的原因。

 

相反地,如果没有接受过上师的教导,对以上的教理完全不知道,导致自己暴跳如雷,跟对方争吵打架,最后甚至被关到监狱里去,要花钱消灾又伤身劳累,一切过失就会因此而产生。这些状况自己要在心中好好地去思惟。思惟之后,如果觉得有哪一点不明白的话,就要赶快提出来发问,我们大家再好好地讨论。接下来讲解第七段偈颂:


这份【佛子行三十七诵—噶千仁波切开示汇集】,是将仁波切在台湾及德国所做之开示,加以统合汇集。台湾开示由张福成老师翻译。德国开示的中文译稿由天舞辑译校订。欢迎转载,但请勿做任何商业形式使用。噶千语录微信公众号谨誌。




前一篇:

佛子行三十七頌_前言/礼敬_噶千仁波切開示汇集(1)

佛子行三十七頌_第一偈_(上)_噶千仁波切开示汇集(4)

佛子行三十七頌_第二偈_(上)_噶千仁波切开示汇集(7)

佛子行三十七頌_第三偈_(上)_噶千仁波切开示汇集(10)

佛子行三十七頌_第四偈_(下篇)_噶千仁波切开示汇集(13)
佛子行三十七頌_第五偈_(下篇)_噶千仁波切开示汇集(16)

佛子行三十七頌_第六偈_(上篇)_噶千仁波切开示汇集(17)



历史文章:
关注“噶千语录”后,可于首页下方菜单中选取点阅





欢迎转载与转寄,但不得转作其他用途。

转载请著名出处。
请勿擅自修改翻译内容。如发现错误,欢迎来信告知以便我们勘正。谢谢!


噶千语录微博: http://weibo.com/u/2847925630
噶千语录新浪:http://blog.sina.com.cn/u/2847925630 

查看历史内容:

1. 请回到本公众号首页,点开下方菜单“历史文章”。

2. 请回到本公众号首页,点开右上角“人头”标记,点击“查看历史资料”浏览。


欢迎“关注”噶千语录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取下面二维码。


祈愿生怙主噶千尊,法体安康永住世;
永远不离上度母大悲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