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福建物构所张健课题组:后组装修饰策略构筑圆偏振发光手性钛有机笼
得益于明确的晶体结构、独特空腔以及可修饰各种官能团的特性,离散型金属-有机笼(Metal-Organic Cages, MOCs)被广泛应用于客体封装与识别、仿生催化、药物负载等研究领域。后组装修饰(Post-Assembly Modification, PAM)作为一种新兴的方法,为调节MOCs的功能应用,并利用MOCs作为超分子构筑模块实现功能化修饰的分级合成提供了一条新途径。然而,通过PAM策略对MOCs的手性调节作用尚未得到有效的研究,手性基团的引入可能会导致新的性质出现,赋予MOCs更多手性催化/拆分应用。另外,MOCs大都还存在表面窗口太小、不易功能化、稳定性/溶解性较差等问题,其手性PAM探索受到限制。
近期,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张健课题组发展了一种基于金属-有机笼的配位驱动后组装修饰策略。在本项研究中,该课题组将手性双核银离子基团配位组装修饰到外消旋钛有机笼Ti4L6(L=帕莫酸)的活性顶点,得到具有螺旋状钙钛矿堆叠的单一手性构型钛有机笼(图1)。这种表面修饰工程使结构精确的笼状物具有同手性(Homochiral)和圆偏振发光(Circularly Polarized Luminescence, CPL)响应,进一步实现了对手性樟脑醌分子的对映选择性识别,并显示出增强的温度依赖性CPL输出效应。手性的转移、放大和记忆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它决定了许多生物功能表达、对映选择性催化过程、手性和手性分离材料的制备。受大自然手性的启发,许多手性材料(包括液晶、凝胶或基于小分子的有机-无机杂化物)已被报道,但探索基态或激发态手性传递和记忆的潜在机制仍然是一个挑战。
图2. (a,b)手性银离子基团修饰的同手性笼状物对映体X-射线晶体分子结构;(c,d)三维填充超分子框架,显示出类钙钛矿堆叠;(e-i) PTC-372(Λ/Δ)晶体照片、SEM图像及元素图、EDS能谱;(j)负离子ESI-MS质谱
图3. (a) PTC-372(Λ/Δ)对樟脑醌分子的CD光谱响应;(b)混合体系的不对称因子(glum);(c,d) PTC-372(Λ)和R-Camphorq混合体系在不同温度的CPL响应光谱(λex = 400 nm)以及变温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查阅全文。
陈光辉,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博士后。2016-2021年硕博连读于桂林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2017-2023年在福建物构所张健课题组联合培养博士并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现拟入职广西民族大学。主要从事钛金属-有机笼晶态材料的结构设计与性能应用研究。
何燕萍,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副研究员。2011年6月获广西师范大学无机化学专业硕士学位;2011年7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张健课题组工作。主要从事金属-有机分子笼的设计合成、多级组装、手性拆分以及主客体化学等研究。
张健,现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副所长、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课题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团簇和多孔材料的结构化学。课题组网址:http://www.fjirsm.cas.cn/zhangjian/
【扩展阅读】
武汉大学龚少龙团队:面手性铜(I)配合物实现高效电致圆偏振发光
郑州大学臧双全课题组实现混合阳离子手性钙钛矿的暖白圆偏振发射
南京大学成义祥课题组:光-电双刺激调控四元胆甾相液晶中非手性染料的圆偏振发光性质
武汉大学杨楚罗/龚少龙团队:砜基桥连杂螺烯结构同时实现窄峰宽紫外热活化延迟荧光、圆偏振发光和有机室温磷光
南京大学郑佑轩课题组:手性螺芴TADF材料的圆偏振发光性能与构效关系研究
苏州大学张伟教授团队:通过多路径传递策略实现全色可记忆圆偏振发光手性聚合物薄膜的构建
华中师范大学朱成周课题组:轴向配体诱导的自适应构象单原子纳米酶在碱性介质中增强化学发光
同济大学刘国锋课题组:激发依赖发光的Au(I)-BSA纳米粒子用于细胞多彩成像
暨南大学周小平课题组:发光金属有机笼在稀溶液中的自发聚集及其时间依赖发光增强特性